APP下载

汇聚全社会力量推进健康中国建设

2018-08-30潘锋

中国医药导报 2018年14期
关键词:纲要慢性病寿命

潘锋

2018中国慢性病与信息大会4月27至28日在北京召开,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华预防医学会会长王陇德教授应邀到会,并介绍了《“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制定的背景、主要原则和内涵以及对实现《纲要》所规划的目标的思考。王陇德教授向记者表示,党的十九大明确提出实施健康中国战略,《纲要》是推进健康中国的行动纲领。通过全社会的共同努力,健康中国的建设目标一定能早日实现。

健康促进,全球在行动

王陇德教授说,改革开放40年来,我国在健康领域取得了显著成就,医疗卫生服务体系日益健全,人民健康水平和身体素质持续提高。但随着工业化、城镇化、人口老龄化和疾病谱等的变化,也给维护和促进健康带来了一系列新的挑战,需要从国家战略层面统筹解决关系健康的重大和长远问题。2015年9月25至27日召开的“联合国可持续发展峰会”通过了由193个会员国共同达成的成果文件——《改变我们的世界—2030可持续发展议程》,该纲领性文件中的17项目标几乎每项都与健康有关,有的则明确直接地提出了健康要求,如目标2改善营养状况,目标3确保健康的生活方式,目标6提供安全的水和环境卫生等,彰显国际社会对人类健康问题的高度重视。《“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正是在这一社会背景下,基于国内外对健康重要性普遍认识提高的基础上制定的。

王陇德教授介绍,针对全球艾滋病防控,2003年联合国召开了第一次慢性病防控高级别会议。针对全球慢性病防控,2011年联合国召开了第二次慢性病防控高级别会议,主题是“应对慢性病挑战,需要整个政府和全社会的共同努力”,会后发表的政治宣言提出,确认有效预防和控制慢性病,需要政府发挥领导作用和采取多部门的卫生举措。

全球健康促进大会由世界卫生组织发起,是健康促进领域最重要、最权威的国际会议,自1986年至2013年已经召开8届,历届大会在推动健康政策制定、改善环境和培育健康行为等方面发挥了关键作用。如1986年在加拿大渥太华召开的第一届大会上发表的《渥太华宪章》,提出了促进健康的定义和五大行动领域;1997年在印度尼西亚召开的第四届大会提出了“健康促进迈向21世纪”;2013年在芬兰赫尔辛基召开的第八届大会提出将健康融入所有政策。2016年在中国上海召开的第九届大会的主题是“可持续发展中的健康促进”,提出了“人人享有健康,一切为了健康”的口号,同时发布了两份成果文件。在这次大会上,中国向国际社会展示的健康促进方面的经验得到了与会者的高度评价。时任世界卫生组织总干事陈冯富珍评价道:“此次大会无论就参会国家和地区规模,还是部长、市长等高级别代表数量,都是全球健康促进大会历史上绝无仅有的。大会对于世界卫生组织和全球来说,均具有重要意义。”

为促进健康中国建设,在时任卫生部部长陈竺的提议下,卫生管理部门组织了406名专家,其中包括24位院士参与研究并制定了“健康中国2020战略”研究报告,该报告于2012年8月正式发布,成为制定《“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的重要基础。“健康中国2020”提出的总体目标是,提高城乡居民健康状况,改善国民健康生活质量,缩小不同地区健康状况差异。报告提出“健康中国2020”分两步走,即2010-2015年和2016-2020年两个发展阶段;报告提出了12个大项95个具体目标,其中包括提高平均期望寿命,降低孕产妇死亡率,提高妇女保健和健康水平;控制危险因素,遏制、扭转和减少慢性病危害;依靠科技进步,适应医学模式的转变,实现重点前移、医学转化和医学整合战略等。“健康中国2020”还提出了包括创新领导体制、发展科技支撑体系等十项政策建议。

《纲要》内涵丰富

王陇德教授说,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将“推进健康中国建设”确定为国家战略,为《“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的制定指明了方向。2016年8月“全国卫生与健康大会”闭幕后不久,《“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正式颁布。2017年10月召开的党的十九大再次明确提出“实施健康中国战略”,《纲要》成为推进健康中国建设的行动纲领。

王陇德教授介绍,《“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提出了四项主要遵循的原则,一是健康优先,把促进健康的理念融入所有政策,创新发展模式;二是改革创新,坚持政府主导,发挥市场机制作用,形成中国特色,促进全民健康的制度和体系;三是科学发展,把握健康领域发展规律,坚持预防为主,防治结合;四是公平公正,维护基本医疗卫生服务的公益性,缩小不同人群间的健康服务与水平差距。纲要确立了两个方面的战略主题,一是“共建共享”,满足需求,强化责任;从供给侧和需求侧两方面发力,强化政府、社会、个人责任,优化要素配置和服务供给,补齐发展短板,满足民众不断增长的健康需求。二是“全民健康”,突出重点,保障服务;从全人群和全生命周期两个着力点出发,提供公平可及、系统连续的健康服务,实现更高水平的全民健康。实现《纲要》规划的战略目标分为2020年和2030年两个阶段,到2020年主要健康指标居于中高收入国家的前列,到2030年主要健康指标进入高收入国家的行列。

王陇德教授说,《纲要》对主要指标都提出了具体要求,并将提高居民健康素养水平作为一个具体的指标,提出到2030年居民健康素养水平达到30%。《纲要》还提出了重大慢性病过早死亡率指标,到2030年重大慢性病过早死亡率比2015年降低30%。本世纪初世界卫生组织提出了一个新的评价各国居民健康水平的重要指标,即健康期望寿命,与以往一直沿用的是期望寿命不同健康期望寿命真正体现了生命个体生存质量,目前许多发达国家已经有了健康期望寿命指标,2015年统计数据显示,一些主要发达国家居民的期望寿命和健康期望寿命之间相差10岁左右。如澳大利亚的期望寿命是82.8歲,健康期望寿命是71.9岁;德国的期望寿命是81.0岁,健康期望寿命是71.3岁,但中国一直没有全国性的健康期望寿命数据。2014年北京市发布的首份居民健康期望寿命研究报告显示,北京市居民的期望寿命和健康期望寿命之间相差约18岁,北京市18岁组人群健康期望寿命为40.17剩余年,即他们还不能健康地生活到60岁,这也从另外一个方面印证了我国慢性病年轻化的趋势。王陇德教授希望能在2020年前开展全国性调查,测算出中国人群的健康期望寿命并提出到2030年中国居民的健康期望寿命目标。

实现目标任重道远

王陇德教授认为,实现《“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还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一是政府主导、多部门合作、全社会参与的工作机制尚未建立。世界卫生组织认为影响人类健康寿命的因素60%来自生活方式和行为,不良的生活方式和行为是导致慢性病的一个重要原因。生活方式和行为基本在小时候就形成了,如何从小培养孩子养成一个良好的健康行为非常重要,但是现在教育系统并未完全很好地实施儿童和青少年的健康教育,慢性病防控需要卫生、教育等多部门的密切合作。

二是有针对性的干预措施尚未广泛实施。由于许多对控制慢性病非常有效的干预措施并没有得到广泛实施,危险因素筛查不清,危险因素不能得到控制,导致大量的医保费用支付都花费在人生最后的救治阶段,而没有用于支付慢性病危险因素的筛查与控制,没能实现以治病为中心向以健康为中心的根本转变。

三是慢性病防治网络体系建设尚属探索阶段。当前我国慢性病防治网络体系非常缺乏,由于每个个体的危险因素是不同的,因此就需要去发现和明确个人危险因素究竟有哪些。血压、血脂、血糖都需要在医疗机构的指导帮助下进行监测和危险因素控制,但医疗机构的现状很多是在病人发病后给予检查和治疗,很少介入危险因素的筛查和控制。高血压是造成脑卒中的主要危险因素,脑卒中已成为我国居民第一位死因和第一位致残原因,我国现阶段高血压知晓率、用药治疗率、控制率非常低,远低于发达国家,建立慢性病防控技术体系迫在眉睫。

四是人才队伍建设亟待加强。脑梗塞后会造成很多严重并发症,造成脑梗塞的一个重要原因是颈动脉血管狭窄。颈动脉血管狭窄平常很少有症状,老百姓并不知道,近几十年的大量研究发现,如果颈动脉血管狭窄超过70%,发生脑卒中率高达6%~12%。颈动脉血管狭窄外科干预是预防脑卒中的重要方法之一,美国每年可完成15万例至20万例颈动脉血管狭窄手术,直接效果是脑卒中发病率连续多年下降;而我国2009年仅有8个医生可以完成颈动脉血管狭窄手术,手术仅有240多例。当前,我国慢性病防控人才非常缺乏,专业外科医生、超声诊断医生都非常缺乏,颈动脉血管狭窄问题很少被关注,更谈不上积极筛查。

五是专业分工碎片化,学科合作缺乏。现在不同的科室都按照自己的规范行事,很少合作,但慢性病防治一定要合作,如血管狭窄从没有到轻度病变,再到中度、重度病变,每一个阶段采取什么样的防治措施需要神经内科和神经外科的密切合作,才能给患者提出一个最佳的诊疗方案,但这方面现在做的非常不够。

王陇德教授还强调了控制主要危险因素的重要性。《中国居民营养与慢性病状况报告2015》显示,吸烟、身体活动不足和高盐、高脂等不健康饮食是慢性病发生发展的主要行为因素。数据显示,我国15岁以上人群吸烟率为28.1%;我国成年居民饮酒率为32.8%,其中男性52.6%,女性12.4%;成年人经常锻炼率仅为18.7%,同时危险因素不断向儿童蔓延。1985年至2010年的25年间,我国儿童肥胖患病率从0.13%上升至4.95%,增长了30多倍,如果儿童肥胖趋势不能得到控制,健康中国2030的目标将难以实现。中国营养与健康调查资料显示,我国6~17岁儿童青少年的高血压患病率已从1991年的7.6%上升到2009年的13.8%,增长近一倍。儿童肥胖会引发高血压并伴随多种代谢异常,而且儿童高血压和肥胖都会加重心脏负荷,导致左心室肥厚,给儿童健康带来双重损害。

世界卫生组织的研究表明,缺乏体育锻炼已成为仅次于高血压、烟草使用和糖尿病的全球第四大死亡风险因素。据估算,全球因缺乏锻炼致死人数高达年均320万,比2002年的190万增长了68.4%,但我国居民体育锻炼非常缺乏。我国慢性病患病人数快速增长,发病率呈上升趋势,2012年我国慢性病死亡占总死亡的86.6%。慢性病当中卒中病人50%是中年人,卒中的高危人群60%是中年人。如果一个中年人健康出了问题,对于家庭和社会都会产生非常大的影响。2016年2月,王陇德教授等多位两院院士呼吁“筛查和干预中年人的脑卒中风险刻不容缓”,这一建议得到了国家的高度重视。

把健康融入所有政策

全国卫生与健康大会明确了新时期卫生与健康工作方针,强调以基层为重点,以改革创新为动力,预防为主,中西医并重,把健康融入所有政策,人民共建共享。

王陇德教授指出,为实现健康中国2030的目标,首先要明确职责,立法保障,以法律形式保障在所有部门政策中“融入健康”。国家层面应建立工作体系,明确工作重点和目标,设立示范项目,引导开展工作。财政部门要研究制定政府购买健康服务的相关政策。卫生部门应重新研究制定临床医务人员的技能标准,不同岗位的疾病防控职责等。宣传部门要加大公益宣传力度,重要公益广告安排在黄金时段播出,保障健康知识宣传的科学性。医保部门要研究制定医保支付重大慢性病危险因素干预费用政策。教育部门应加强对教师的健康知识培训,把健康知识作为儿童青少年的必备知识进行培训。民政部门对新婚夫妇要培训优生知识和科学育儿知识。单位、企业应设立保健室或健康联络员,负责工作场所的健康促进工作,不能把健康问题都推到医院去。

二是提高素养,造就基础。世界卫生组织指出,通过生活方式的调整可以预防80%的心脑血管病和2型糖尿病,55%的高血压和40%的肿瘤,打好健康的生活方式和行为基础可以预防绝大部分的慢性病发生。

三是防控危因,狠抓关键。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卫生与健康大会上特别强调指出,要重视重大疾病防控,它是保障人民健康的关键一环;要优化防治策略,最大程度减少人群患病。研究显示,美国的脑卒中和冠心病的死亡率呈持续下降趋势,但中国仍在持续快速上升。美国脑卒中发病率持续下降的重要原因是有效地控制了高血压这一重要危险因素,但中国人群的血压知晓率、治疗率、控制率都与美国存在较大的差距。

四是组建体系,创新模式。2010年原卫生部启动了“脑卒中筛查与防治工程”,涵盖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318家基地医院,1000多家区县二级医院为协作单位,2700多家社区、乡镇基层医疗机构为落脚点,一个覆盖全国、分布合理的基地医院网络体系初步形成,有效提高了人们对脑卒中的认知和预防重视程度,初步形成了脑卒中二级预防网络,降低了脑卒中复发率和患者再住院率,减轻了患者和社会的经济负担。

五是建立多部门联合的健康教育体系。卫生部门完善专业健康教育网络建设,为全社会健康教育提供技术支撑。广电宣传部门在各级各类媒体加大健康科学知识宣传力度,规范健康教育行为。教育部门将健康教育纳入国民教育体系,把健康教育作为所有教育阶段素质教育的重要內容。同时,进一步强化各级党委、政府的责任担当。

王陇德教授表示,相信在政府主导、多部门合作、全社会参与的工作机制下,把健康融入所有政策,一定能更有效地凝聚全社会之力,推动健康中国建设目标的早日实现。

专家简介

王陇德,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华预防医学会会长。曾任原卫生部党组副书记、副部长,第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教科文卫委员会副主任委员等职。曾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中华预防医学会科学技术奖一等奖等。长期从事公共卫生领域行政管理、流行病学和公众健康促进专业研究工作,提出并组织实施了全国“脑卒中筛查与防治工程”等。

猜你喜欢

纲要慢性病寿命
肥胖是种慢性病,得治!
国家标准化发展纲要
人类寿命极限应在120~150岁之间
健康体检常见慢性病及指标异常流行病学分析
仓鼠的寿命知多少
一图读懂这本《学习纲要》
马烈光养生之悟 自静其心延寿命
居民慢性病患病率十年增一倍
逆转慢性病每个人都可能是潜在的慢性病候选人!
《促进大数据发展行动纲要》解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