竞合才是城市的未来
2018-08-30宋鑫陶
宋鑫陶
评论
竞争始终存在,城市之间如此,城市群之间也是如此。但要想让这种竞争不变成一种“零和游戏”,城市之间更需要学会合作。因为,竞合才是城市和城市群的未来。
在经济学界,人们习惯上将城市根据不同的经济体量和发展规模划分为“第一梯队”“第二梯队”或“第三梯队”。为了获得更多的政策红利和更大的发展优势,城市也在竞争“国家中心城市”或各种试点城市头衔,以及各类国家级园区、经济技术开发区或国家级新区。
在现代社会,城市之间的竞争一直都在,甚至愈演愈烈。这种竞争尤其体现在同类别或同级别城市之间,比如副省级城市。我国有15个副省级城市,包括5个计划单列市和10个省会城市。它们的对比或竞争,在一定层面上代表了其所在省份的竞争或较量。
出版过《中国的城市变迁》一书的规划大师约翰·弗里德曼曾说,我从来都不赞成城市之间的竞争,在我看来,这是个零和游戏。
事实上,单纯的城市之间的竞争,容易造成资源的浪费、产业同质化、产业重复和产业过剩。当一个产业在大量城市被广泛布局时,似乎也就意味着,它离过剩已经不远了。所以,城市之间的最好的产业结构一定是互补的,是错位发展,而不是同质化前进。
城市之间的竞争是必然的,但竞合才是城市的未来,而城市群正是城市之间竞合的产物。
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副理事长、厦门大学教授赵燕菁认为,过去30年,中国城市的核心——边缘结果迅速形成。原本互不关联、独立发展的城市地区变得日益紧密,形成城市群的形态。城市之间开始进行分工。
自“十一五”以来,城市群就作为我国新型城镇化的主力形态被推进。到“十三五”规划,我国城市群的规模被确定为19个。日前,长江中游城市群、哈长城市群、成渝城市群、长江三角洲城市群、中原城市群、北部湾城市群6个国家级城市群已获国务院批复,并在各自所在的区域形成了强大的聚力。
业界普遍认为,在当前我国经济转型期,新的经济增长点对外表现为“一带一路”建设,对内就是以城市群为主导的区域经济发展。
曾编写过《2010中国城市群发展报告》的地理资源所研究员方创琳认为,未来城市群建设的重点是推进六大一體化:区域性产业发展布局一体化、城乡统筹与城乡建设一体化、区域性市场建设一体化、基础设施建设一体化、环境保护与生态建设一体化、社会发展与社会保障体系建设一体化。
从“六大一体化”不难看出,城市群讲求的是内部合作,而不是竞争。正是这种相互之间的合作,而不是竞争,让城市群更容易崛起,更容易形成强大的辐射力和带动力。
放眼全球,世界上有五大城市群:美国东北部大西洋沿岸城市群、北美五太湖城市群、日本太平洋沿岸城市群、美伦城市群和欧洲西北部城市群,它们大都围绕着所在国的核心城市展开,形成了世界知名的制造业中心、金融中心、工商业中心、变通中心或经济带,在世界经济版图上,都占据着一席之地,有着极大的影响力。
以美国东北部大西洋沿岸城市群为例,它包含了波士顿、纽约、费城、华盛顿等城市,纽约是“银行之都”,费城是制造业基地,波士顿是科技文化城市,华盛顿则是政治中心。每个城市看似孤立,但聚合在一块,却锻造了美国最大的生产基地、最大的商业贸易中心和世界最大的国际金融中心。
城市之间紧密相连,生产要素快速流动,反而形成了巨大的整体效应。而不只是单个城市功能的简单叠加。因为在城市群内部,协作似乎更优先于竞争。事实上,城市本来就不是孤立存在的,城市之间也不是天然的竞争关系,它们之间要有资金和信息的五通,甚至要共事资源,取长补短。所以,一味的竞争和对资源等要素的争夺,也许会带来城市一时的繁荣,但却无法带来长久的兴盛。
总之,竞争始终存在,城市之间如此,城市群之间也是如此。但要想让这种竞争不变成一种“零和游戏”,城市之间更需要学会合作。因为,竞合才是城市和城市群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