确立地域文化的正确价值观
2018-08-30
在提问环节,现场听众就地域文化的挖掘、传承、发扬等相关问题进行提问,葛剑雄认真深刻地解答了观众的问题,与观众进行了深入的思想交流。积极互动(图,本刊记者王军)
问题一:即墨是一座有着2500多年历史的文化古城,2017年7月18日国务院正式批准即墨划区。怎么看待历史变迁对即墨地域文化的影响?
葛剑雄:我对即墨最早的了解,记得是小学时候看过的那些历史故事,讲到“火牛阵”,知道这是在即墨发生的。相信即墨很多的本土文化,之所以能够长期存在,是因为它适应了本地自然人文环境。而到了今天,本土文化必然受到不少挑战。今天要靠自然来保存这些文化是不可能的,我们要靠“自觉保存”“积极保存”等方式保护物质或精神层面的,特别是优先保存濒危、很难“自然保存”的本土文化。
希望文化的传承人延年益寿,但更主要的是让他们“传宗接代”。比如有的项目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不是为了接待旅游,也不是为了搞文化产业,首要一点是把它保存下来。所以日本一些国宝级传承人,国家只让他们带徒弟。比如带出三个徒弟,他的任务就完成了。即使这样有的还是难以传承,但至少可以使它延续的时间长一点。所以现在国家的相关政策,只是提供了更好的条件,能不能做到还要靠我们自己。
文化有什么作用?文化是保证当地人的生产、生活、生存,文化的重点是为自己服务。我们的文化包括地域文化,首先是解决老百姓吃、喝、住、穿,使大家获得高质量的生活。不仅有高质量的文化生活,还要有高质量的物质生活,然后再考虑是不是可以做成文化产业,是不是可以扩大旅游,是不是走向世界。现在我们往往是本末倒置,一种地域文化,拼命想走到美国、走到欧洲,本地老百姓反而享受不到。所以即墨有着2500年历史,要延续这个历史,让即墨人民在日常生活中保护古城历史遗产的同时,又能够传承本土文化精髓,开拓“文化即墨”的品牌效应,以期在未来地域文化方面发挥更大的作用。我认为这是一个重要契机,就看我们怎么去把握。
问题二:您一直致力于地域文化研究,取得了丰硕成果。即墨古城在地域文化的挖掘、传承、发扬方面,应该如何作为?
葛剑雄:首先我们要区别看待,哪些是真正的古的,哪些是新的,不要把两者混淆起来。前两次我来即墨古城觉得,即墨古城有条件保留的一些事物,可以再做些创新。但是我们要明确目标,是保存文化还是利用文化要素发展经济,抑或是改善民生。比如即墨古城某座建筑包含传统元素,但它本身是个新建筑,不能说这座建筑有多少传统,而是要把这些传统的元素用好,至少给大家一点印象,知道传统的讲堂是怎样的。有人说传统的建筑,怎么能通电?要保持传统,现在点蜡烛,蜡烛也是后来的,点什么?燃个树枝,行不行?又比如孔子授课,都盘腿坐在席子上,我们今天把椅子都撤掉,肯定会不习惯。所以即墨古城在建设中当然要创新,吸收现代要素,使大家过更好的生活。但是这里面要区别,要告诉大家哪些是传统的、哪些是新的。一个高质量的博物馆,存放某件瓷器,如果是仿制的,必然会写清楚这是仿制品;如果是真的,就会标明是哪个年代的,这两者是不矛盾的。有些人做什么项目都要旧的、古时的,其实保留得了吗?保留不了。还有我们对文化理念的理解方面,有人说什么事都按照老子的思想来办,但老子说的“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老死不相往来”,大家做得到吗?这个话在当时有一定的积极意义,但今天怎么做?相信即墨地方肯定有不少民间的谚语、成语和老规矩,是不是百分之百照搬呢?我想不見得。所以重要的是分清传统文化中的精华和糟粕,对精华要做创造性的转换。
比如某地方有孝的传统,孝的传统是什么?难道是磕个头,行个礼,尊老爱幼吗?如果说尊老爱幼就是孝,全世界哪个地方不尊老爱幼?孝的本质是什么?在中国,我认为是孟子讲的“不孝有三,无后为大”,保证家族的绵延、传宗接代,这是最大的孝。这有什么积极意义?现在全世界发达国家,包括像韩国还保留很多传统文化的国家,都碰到一个问题:年轻人不愿意结婚生子,不愿意多生孩子。我国台湾这样保留着不少传统文化,从来没有实行过计划生育,也碰到这个问题。台湾前几年有一个口号叫“一个太少了,两个正正好,三个更热闹”,鼓励大家多生孩子。到现在又改成“孩子是我们最宝贵的财富,越多越好”,但是台湾地区的人口仍持续下降。这说明我们现在碰到挑战,如果完全依靠物质条件、法律等,有些事做不到,为什么?年轻人会计算,算下来我不生孩子好处更大,就不生了。这时候如果把中国传统的孝文化转变成一种观念,从小给孩子们灌输,人的基本责任有一条,就是保证家庭和社会的延续,这时孝文化就能起到积极作用了。如果中国能够解决这个难题,就说明我们的传统文化了不得。
西方国家尽管人口总体在下降,但天主教家庭、穆斯林家族照样一家会有好多孩子。这就说明靠物质条件改变不了人发展到一定程度就不要孩子的问题,靠什么?靠精神,靠文化。如果我们把传统文化中孝的部分加以改变,使我们的后代从小形成这样的观念,他们长大了就会克服困难生孩子,会把结婚生子看成是一个人对家庭、对祖宗、对社会和国家应尽的义务。
所以希望即墨挖掘本土文化里有益的部分,加以创造性转换,使它能够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符合今天社会的需求,这才是真正的创新。文化不是宗教,也不是法律,文化就是通过潜移默化使你形成好的观念,慢慢让你很愉快地接受。我希望即墨的本土文化中,能够找到这样的例子,能够成功。
问题三:民族宗教、外来文化,是影响地域文化形成的重要因素。随着全球一体化进程的加快,我们不可避免地受到一些西方外来文化的影响,比如刚刚过去的圣诞节,还有其它的外国节庆,已经被我们年轻一代追捧。怎么看待这个现象?应该在哪些方面加以引导,确立地域文化的正确的价值观呢?
葛剑雄:为什么我们现在感慨自己的节日过不下去?因为古代的节庆跟现代节庆无非是几种,一种是宗教节庆,一种是祀颂的节庆。宗教节庆因为跟信仰联系在一起,只要保持这种信仰,就不会衰退。2000-2001年时过年的时候,我们南极考察站所有队员向着北方全部跪下来磕头祭祖,哪怕离祖国万里也要进行这种仪式。以前朝代要改元,这是新一年的开始,当时民间过年最主要的活动不是吃喝,也不是和亲人团聚,而是祭祖,现在我们很多地方把祭祖去掉了。在穷的地方、物质匮乏的地方,过年主要是吃喝,像小时候是因为过年可以吃到肉、可以玩。现在物质条件提升,能满足大家的日常生活,过年就没有吸引力。因此我们现在考虑的不是抵制洋节,而是使我们的节日具有新的生命力。
很多人现在耿耿于怀,说韩国偷了我们的端午节,实质是我们的端午到现在都没有创新,依然是划龙舟、包粽子。现在很多地方都没有水,划不了龙舟,等到包粽子也失去吸引力,就更加没有节庆味道了。韩国人为什么能申请到世界文化遗产?因为韩国把端午节变成了大型的、丰富多彩的节庆,不仅吸引了本国人,也吸引了外国人。节日传统也追溯到很早,这样才成为世界文化遗产。
如果我们的传统节日也过得很丰富,把新的信仰和新的价值观念融合到传统节日中,就不用担心洋节的影响。目前,洋节在中国受追捧,一方面很多人是出于好玩,并不是真的信教去过圣诞节,另一方面很多商家为了商业利益做节日营销。所以现在考虑的是怎么做好传统节日的创新,使它有生命力。比如为什么清明节容易保持?因为清明是扫墓的日子,如果不让扫墓,这个节日也保留不下去。比如以前有寒食节,这一天不能吃太多并要吃冷食,没有什么太大的意义,所以保持不了。比如元宵节,为什么古代元宵节这么热闹?因为在宋朝的时候,平时晚上民众是不能随随便便外出的,只有元宵节这天男男女女都可以外出,而且平时晚上黑灯瞎火,元宵节这一天会点很多灯,这就非常有吸引力。在全国要推广一个节日很不容易,地方上可以优先考虑推行自己的一些节庆,使它变得有生命力、有影响力。比如我国部分地区对元宵节有所创新,让大家每年盼望着过这个节日,就有很大的吸引力。比如现在过年,大家都看春晚,即使很多人不满意也是有吸引力的,这也是创新的结果。至于说其他国家的节日,不能推广,但也不能禁止,如果是我们自己的节日没有生命力、没有吸引力,要禁止其他国家的节日也禁不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