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兰州市流动人口空间演变特征分析

2018-08-30张志斌王凯佳公维民

关键词:冷点人口迁移兰州市

赵 航,张志斌,王凯佳,公维民

(西北师范大学 地理与环境科学学院,甘肃 兰州 730070)

流动人口通常是指户籍地和人口所在地分离,持续时间不足一年或半年的短期外出人口[1].人口流动是复杂的人文现象,涉足的学科有人口学、社会学、地理学、经济学等.国外不同时期有代表性学者对流动人口进行了相关研究.最早由英国地理学家列文斯坦(E. G. Ravenstein)于1885年发表于《人口迁移规律》论文,对流动人口迁移动机及其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进行了概括总结[2].随着计量革命兴起,赫伯尔(R. Herberle)提出了“推—拉”理论,将人口流动解释为经济因素在内的各种社会因素共同作用下的结果[3];舒尔茨(T. W. Schultz)建立了“成本—收益”模型,提出了迁移行为中的成本要素[4].刘易斯(W. A. Lewis)运用二元经济模型,概括欠发达地区人口迁移模式[5];费(Fei)和拉尼斯(Ranis)强调城市人口迁移具备一定规模取决于农业生产相对于人口的水平,并在此基础上对二元经济模型进行了修正[6];托达罗(M. P. Todaro)考虑到预期收入对人口迁移的影响,建立了人口迁移量同城市就业概率和城乡收入差异之间的联系关系[7].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及户籍制度的改革,城市化进程中涌现出了大量的流动人口.大规模流动人口的出现使我国资源环境、城镇化进程、社会经济发展受到了重大影响.在普查数据逐步细化和实地调研增加的基础上,中国学者也对流动人口效应、大中城市流动人口的空间分布与迁移规律、流动人口的影响因素与政策管理等方面进行了大量研究[8-12].目前的研究涉及内容广泛,如王桂新通过划分人口迁移圈,讨论了我国经济体制改革以来人口迁移的地域结构特征[13];蔡昉总结了经济体制改革后,我国流动人口迁移的特殊动力:长期推行重工业发展战略而导致的产业结构和人口分布格局,而城乡间收入差距进一步加大了这一动力[14];段成荣运用回归模型研究流动人口的个人属性特征,结果表明受教育水平、迁移发生时间点、人口性别结构等因素对省际人口迁移有着重要影响作用[15];朱传耿等采用空间统计方法分析流动人口空间结构,得出大规模流动人口集聚在沿海地带,并存在京津连、沪宁杭、广深厦三大城市流动人口圈[16];严善平利用人口普查、人口抽样调查以及相关社会经济数据统计的基础上,透析了城镇失业率、经济发展速率、空间距离、市场化程度等要素与省际人口流动的关系[17];朱杰借助重力修正模型和最短时间距离计算法模拟长江三角洲人口迁移联系状态,划分了人口迁移的等级结构[18];刘盛和、于涛方等运用复合型指标以及人口自然增长预测法,对流动人口地域类型进行划分,并揭示了中国流动人口空间格局、演变特征和影响因素[19-21];肖宝玉等指出福建省沿海大城市流动人口空间集聚明显,具备开放性特征,而内陆中小城镇空间分布稀疏,封闭性突出[22];刘望保等研究发现近10年来省际人口迁移流向维持从四川、江西、河南和安徽等地向东南沿海地区迁移,且有增强趋势[23];高翔等探讨了兰州市穆斯林流动人口的来源地特征、空间结构及其迁移行为的动力机制[24].已有研究成果多从宏观角度分析人口变化,而微观角度的研究主要以一线城市为主,对西北内陆城市的研究相对较少.因此,本文将从微观尺度出发,对兰州市流动人口的空间分异格局及其演变特征进行探究,以期为城市发展、资源配置、流动人口政策和服务设施建设等提供参考.

1 研究区域、数据与研究方法

1.1 研究区域概况

兰州市为甘肃省省会,是全省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位于甘肃省中部,地处西北内陆腹地.现下辖城关、安宁、七里河、西固、红古5区及永登、榆中、皋兰3县,总面积13 567.87 km2.兰州市因其特殊的地理位置和社会经济吸引力,使其成为全省流动人口最集中的地区.本文选择主城区即城关、七里河、西固和安宁4区,共48个街道和1个高新技术开发区为研究区域,以净流动人口作为研究对象,选取2000年和2010年两次人口普查年份为时间断面,揭示其空间演变特征.

1.2 数据选取与处理

本文研究的人口数据来源于兰州市第五次和第六次人口普查,空间数据采用兰州市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以及城市基础地理信息等数据.流出人口选取普查数据中的“外出半年以上人口”,各个街道的净流入人口选取“本县(市)外来人口、本省其他县(市)外来人口、省外外来人口”三项.通过计算净流入人口数减去净流出人口数之差得到流动人口数.

1.3 研究方法

1.3.1 区位熵

区位熵是用于描述某一特定地理空间单元要素占据总体地理空间单元要素的分布程度,其计算公式为:

其中,Qi表示i区域地理空间单元的区位熵,即流动人口区位熵;Fi代表i街道流动人口数,Pi代表i街道常住人口数,Ft代表全市流动人口数,Pt代表全市常住人口数.Qi=1,表示i街道的流动人口数与全市平均分布一样;Qi>1表示i街道流动人口比重高于全市,空间分布相对集中;Qi<1表示i街道流动人口比重低于全市,空间分布相对分散.

1.3.2 空间关联分析

1)全局空间自相关.全局空间自相关用于反映某项指标的空间分布的集聚程度,揭示整个区域该观测指标的分布情况.目前常用度量指标是Moran’s I指数,公式为:

对Moran’sI结果进行Z检验:

其中,Var(I)为方差,E(I)为数学期望.

Moran’sI的取值在[-1,1],若I>0,说明流动人口在空间上具有正相关关系;若I<0,说明流动人口在空间上具有负相关关系.

2 流动人口空间演变特征

2.1 数量演变特征

流动人口数量空间分异呈现出向中心城区集聚特征,旧城区和近郊区出现内部空间异质性.根据表1得到,2000年流动人口占总人口比例的26.7%,数量为47.5万人;2010年流动人口占总人口比例的25.2%,数量为58.56万人.2000年至2010年,兰州市流动人口数量不断增加,增长率为23.3%,年均增长2.12%,但流动人口占总人口数的比重下降.

2010年净流动人口中,城关区29.39万人、七里河区11.24万人、安宁区7.4万人、西固区4.29万人.相比2000年净流动人口规模,城关区流动人口增长6.23万人,增长率为21.2%,年均增长率为1.92%;七里河区流动人口增长1.14万人,增长率为11.1%,年均增长率为1.01%;安宁区流动人口增长4.19万人,增长率为130.53%,年均增长率为11.87%;西固区流动人口减少0.45万人,增长率为-9.5%,年均增长率为-0.86%.城关区和安宁区增长显著,而西固区出现负增长,成为人口净流出区域.

从街区层面分析,2010年净流入人口数量在万人以上的街道有培黎街道、西固城街道、西园街道、雁南街道、拱星墩街道等23个.数量在5 000~10 000人街道有西站街道、安宁堡街道、五泉街道等8个.数量在5 000人以下的街道有先锋路街道、刘家堡街道、晏家坪街道、青白石街道等12个,其中净流入人口数量最多的是雁北街道,共7.96万人,数量最少的是临洮街道,共156人.净流出人口的街道有皋兰路街道、沙井驿街道等7个.其中净流出人口数量最多的是渭源路街道,共9 292人,数量最少的是张掖路街道,共2 230人.相比2000年净流动人口数量在各街道的分布来看,城关区有拱星墩街道等10个街道净流动人口增加,火车站街道等15个街道净流动人口减少;七里河区有龚家湾街道等6个街道净流动人口增加,晏家坪街道等5个街道净流动人口减少;西固区有西固城街道等3个街道净流动人口增加,先锋路街道等4个街道净流动人口减少;安宁区有银滩路街道等7个街道净流动人口增加,沙井驿街道净流动人口减少.

2.2 密度演变特征

从流动人口密度分布来看,2000年净流动人口平均密度由1 076.21人/ km2增长至2010年的1 470人/ km2,流动人口高密度街区数量减少,低密度街区数量增多,高密度街区区重心改变.2000年有火车站街道等9个净流动人口分布高密度区,西固城街道等13个次高密度区,西站街道等11个次低密度区,西柳沟街道等19个低密度区.2010年有嘉峪关街道等7个街道净流动人口分布高密度区,拱星墩街道等9个次高密度区,晏家坪街道等11个次低密度区,皋兰路街道等22个低密度区.

表1兰州市流动人口规模

2000年流动人口分布密度由酒泉路街道等高密度街道向外围街道逐渐递减.2010年流动人口密度重心迁移,出现雁北、雁南、西湖、培黎街道等多个流动人口分布高密度街区.流动人口分布高密度街区具有经济中心指向特征.2000年兰州市流动人口集聚在以张掖路街道等商业中心.这些街道从业机会多,有利于从事商贸活动,流动人口空间集聚效应明显.2000年之后,随着兰州市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的建设,流动人口“空心化”特征明显,以张掖路等商业中心为指向的高密度流动人口街区转变为低密度区,流动人口受务工、拆迁搬家等原因,雁滩、高新区等街道流动人口分布较为密集.安宁区的培黎街道、西路街道等街区集聚了众多高等学校,使得外来求学的流动人口不断增多.

由此可以得出,2000年流动人口密度空间格局为单中心集聚向外围梯度递减的格局,2010年为多中心集聚向外围扩展的格局,并出现经济核心区域流动人口“空心化”的内部塌陷现象.

图1 兰州市流动人口密度分级图

2. 3 聚散变动特征

为表征特定街道单元内流动人口的分布集散程度,运用区位熵指标(Q值),对区域内流动人口占常住人口比重进行空间量化,并用自然断点法将区位熵分为四个等级:高Q值区、次高Q值区、次低Q值区、低Q值区,得到2000年和2010年流动人口区位熵分级图(图2).

2000年流动人口区位熵平均值为0.92,2010年为0.85,其中2000年“高Q值区”“次高Q值区” “次低Q值区”和“低Q值区”街区分别为8个、21个、18个和5个,2010年分别为13个、12个、14个和10个.可以看出,2000年流动人口在渭源路街道、十里店街道、西园街道等街道分布较为集中,而处于城郊结合部的青白石街道、崔家崖街道、沙井驿街道和老城区福利路街道等街道,则呈现出流动人口分布较稀疏的态势.至2010年,流动人口在雁北、雁南、盐场路等街道分布集中态势明显,而城市核心区广武门,白银路街道等街道的区位熵为负值,流动人口趋于分散.这说明随着城市开发强度增强,流动人口分布具有近郊扩散的态势.从图2可以看出,2000年流动人口分布重心在主城区东部,2010年重心逐渐向主城区西部和北部移动,流动人口集聚特征由单一集聚态势向近郊流动分散态势转变.

图2 兰州市流动人口区位熵分级图

2. 4 空间关联性特征

表2兰州市流动人口Moran’sI估计值

为了进一步研究流动人口的空间相关性,采用全局自相关分析,得到2000和2010年Moran’sI分别为0.147和0.142,均为正值.在5%显著水平上,检验统计量Z值均大于1.96.由此说明兰州市流动人口呈现正相关集聚特征,即净流动人口规模较大街道,其邻近街道流动人口规模也较高.2000年到2010年,流动人口Moran’sI值有所减小,表明净流动人口集聚态势减弱,空间分布趋向扩散.

图3 兰州市流动人口空间关联格局

全局空间自相关Moran’sI指数无法反映兰州市流动人口局部空间的相关性,因此要采用局部空间自相关分析.计算2000和2010年Getis-Ord Gi*指数,并分成五级(图3).分析可得:2000年热点区域主要在东部城区,高集聚热点街区中心位于雁滩乡,拱星墩街道、东岗镇街道和渭源路街道;2010年热点区和次热点区范围有所减小,高集聚热点街区中心向北迁移至盐场路街道、雁北街道、雁南街道、高新区.低集聚冷点街区演进整体上由东向西缩减,2000年冷点区呈面状分布于西固区、安宁区和七里河区部分街区等西部城区;冷点街区中心位于沙井驿乡、刘家堡乡和崔家崖乡等街区;而2010年冷点区呈现两个冷点街区中心,西柳沟街道、四季青街道和白银路街道、酒泉路街道,间断分布在东西城区,冷点区和次冷点区范围明显减小.

综上可以看出,流动人口热点区的演变范围总体减小,集中在东部主城区雁滩及其黄河北岸;冷点区呈现跳跃式演变,在西部城区范围收缩,在东部城区皋兰路街道等街区扩张突变.整体上来看,流动人口以东部城区热点区向西过渡区和冷点区梯度演变的总趋势未变,过渡区范围扩大,热点和冷点区范围逐渐缩小.

3 结论与讨论

通过区位熵、全局空间自相关、局部空间自相关等分析方法,对2000年和2010年兰州流动人口数量演变、密度演变、聚散变动特征进行研究,发现:①兰州市流动人口规模不断扩大,流动人口数量在各区增长速率差异显著,净流入人口街道数量多.净流出人口街道数量少,各个街区净流动人口数量变动差距趋于缓和.②流动人口密度总体上呈现增长态势,高密度街区数量减少,低密度街区数量增加,流动人口密度空间格局由单中心集聚向多中心集聚转变,并出现中心城区流动人口密度稀疏的内部异质特征.③在聚散变动方面,流动人口分布具有近郊扩散的态势,分布重心向主城区西部和北部移动.④从空间关联性特征看,市域内整体存在空间正相关特征,但空间集聚性有所减弱;高集聚热点区保持了一定的连续性,低集聚冷点区范围逐渐减小,并在东西主城区内各自出现两个冷点中心,整体上流动人口的西疏东密格局未打破.

从2000年开始,雁滩街道内生产性企业搬迁,彭家坪街道产业集聚发展区设立,盐场街道与九州工业组团不断发展.兰州市依托产业集聚,基础设施建设和良好的就业条件吸引了大量流动人口,各街道的流动人口规模不断扩大.同样在户籍制度的约束下,流动人口与常住人口在各街道空间分布隔离,尤其是城关区宋家滩,安宁区水挂庄等城中村内流动人口密度不断增长.至2010年,兰州市已形成一河两岸七组团的城市空间格局.城区内各街道的城镇化速度加快,流动人口向安宁区、七里河区的近郊街道不断迁移,使兰州市流动人口空间演变出现近郊扩散态势;流动人口在社会融入过程中存在差异,其空间集聚也演变出热点和冷点中心.例如七里河区的西园街道受历史原因,穆斯林流动商贩人口大量集聚,保持了围寺而居传统[25],使得该街道外来流动人口成为高集聚热点街区.所以兰州市应在稳步推进综合城镇化过程中,应构建包容性社会政策,促进资源配置与公共服务均等化,并适应城市资源环境承载力.

猜你喜欢

冷点人口迁移兰州市
阳光少年的飞驰年华——兰州市第四十六中学轮滑社团活动掠影
《人口迁移》教学设计
兰州市艺彩少儿美术作品选登
兰州十年立法变革的评析*
热点需强化 冷点无漠视
世界家庭医生组织(WONCA)研究论文摘要汇编
——居住在“冷点社区”与健康欠佳、享有卫生服务质量欠佳间的关系
“冷点”除湿方法在变电站室外箱体中的应用
《兰州市再生资源回收利用管理办法)》8月起实施
“人口的空间变化”教学设计
“人口迁移的主要原因”内容详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