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分析探讨原发性肺类癌的临床表现及MSCT影像特点

2018-08-30林建军

智慧健康 2018年20期
关键词:类癌生存率结节

林建军

(山东省潍坊市第二人民医院胸外科,山东 潍坊 261041)

0 引言

类癌(Carcinoid)又称类癌瘤,是一组常发生于胃肠道和其他器官嗜铬细胞的新生物,其生化特征和组织化学特征因发生部位存在很大差异,其致病因素复杂,现代病理学认为[1],类癌瘤可以产生小分子多肽类或肽类激素,可以促进血清素、胰舒血管素的分泌,而血清素对组织周围血管和肺血管有强烈的收缩作用,可刺激胃肠道迷走神经和神经节细胞,进而增加胃肠道的蠕动,使其分泌过多[2]。肺类癌(PPC)则是原发性肺癌中少见的一种病理类型,具有生长缓慢和组织分化好的特点。据不完全统计[3],PPC的发生几率仅占肺部原发肿瘤的1%~2%,临床根据其病理类型将其分为典型类癌(TC)和非典型类癌(AC),现阶段,临床对PPC的临床表现、诊断和治疗缺乏一定了解,而少见的病理类型导致临床影像学诊断相对困难[4]。基于此,本次研究将我院经病理证实的40例PPC患者资料进行分析,并结合MSCT影响特点和患者临床表现,以此为临床早期诊断提供一定参考依据,内如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纳入对象为2016年1月至2018年1月于我院经病理确诊的原发性肺类癌患者40例。其中,男24例,女16例,年龄34~78岁,平均(54.31±2.43)岁,临床症状:咳嗽21例,胸闷12例,咯血5例,咳嗽伴咯血2例;行支气管检查16例,肺部肿块手术切除13例,行经皮穿刺活检8例,其余3例经病理证实后因肿瘤远期转移而放弃使用手术治疗。

1.2 方法

患者均先行CT平扫,于病变显露时实施双期动态增强扫描,仪器选用64排多层螺旋CT,参数设置:层厚、层距均为5mm,重建层厚0.63~1.0mm,螺距调整为0.984:1,CT平扫范围于患者胸口入口至右侧肾上腺水平,双期动态增强扫描造影剂选择为碘海醇90mL,于患者肘静脉注入,流速调整为3.0~4.0mL/s,于造影剂注射后25~75s后按照特定部位对患者实施扫描。后采用多平面图像重建技术(MPR)进行处理,并将重建后的图像交由至少2名专业的影像学诊断医师进行MSCT征象分析,整理归纳患者病变部位、大小、淋巴转移、密度和周围组织器官情况。其中,淋巴结肿大判定标准为淋巴结断径在7区且>1.2cm,4区和10区>1cm,其他区需>0.8cm。同时测量患病变平扫和增强扫描后的CT值,并将各期数据进行对比,以此增加诊断的准确性。

1.3 统计学方法

数据纳入SPSS 17.0软件分析。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s)表示,计数资料用率(%)表示,采用t和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临床CT表现

40例患者行CT平扫时均发现存在肺内占位,其中右肺26例(65.00%),左肺14例(35.00%),行双期动态增强扫描后发现,14例周围型类癌和6例中央型类癌呈现明显的圆形或者类圆形,其余20例边缘呈现明显浅分叶,其中分叶形态不规则16例,11例中央型存在明显肺内肿块,而6例因肺叶实变无法清晰分辨边缘;27例病灶边缘光整;19例病灶密度均匀,其余21例呈现明显不均匀密度,而较大病灶中心密度相对较低。纵膈窗最大病灶直径为1.2~7.0cm,平均(3.41±0.25)cm,动态增强扫描后患者病灶强化差异明显,其中轻度增强6例(15.00%),中度增强18例(45.00%),明显增强16例(40.00%)。

2.2 周围型和中央型肿瘤CT平扫和增强扫描值对比

周围型增强扫描前后CT值和中央型对比无显著差异(P>0.05),见表1。

表1 两种类型类癌平扫和增强扫描CT值对比(±s)

表1 两种类型类癌平扫和增强扫描CT值对比(±s)

类型 平扫 增强1期 增强2期 1期增强值 2期增强值周围型中央型t P 42.31±1.5341.27±1.781.7230.09667.48±1.3268.05±1.511.1060.27879.12±1.6178.67±1.180.8980.37724.31±1.4825.12±1.131.7280.09536.18±1.1236.28±0.930.2720.788

3 讨论

典型类癌(TC)、非典型类癌(AC)和小细胞癌(SCLC)是肺类癌中的常见的病理类型[5]。其中,TC常发于大气管中,其主要表现为孤立、息肉样包块,甚至部分可侵犯气管壁和肺实质;AC常见于外周部,主要表现为肺内圆形软组织密度结节影,轮廓多成分叶状,密度均匀,并且AC患者相较于TC患者年龄更大;SCLC在肺癌中占比约25%,常见为中央型,不仅可以于支气管壁浸润生长,也能发生于外周,临床行支气管活检多呈阳性。原发性肺类癌是临床少见的低度恶性肿瘤,据不完全统计[6],PPC在所有原发肺恶性肿瘤中占比仅为1%,一般情况下,通过手术治疗可达良好预后。

3.1 临床表现

PPC可发生于任何年龄段,并且男性发生比率高于女性。有研究显示[7],男女发生PPC的比率均等,但本次研究中男性和女性的差异相对较大,可能和研究样本量有关系。本次研究中,患者临床多以咳嗽、咯血、发热、胸闷和胸痛等为主要症状。其中表现为咳嗽、发热和痰血症状的多为中央型类癌,周围型类癌因为症状出现较晚,早期症状不明显[8]。本次研究发现,应用CT平扫发现PPC患者病变位置多发生于右肺,病灶表现多呈圆形和类圆形结节,密度均匀,研究结果和张萍[9]等人研究结果相似。

3.2 CT表现

临床根据PPC发病部位可分为周围型和中央型两种。研究显示[10],临床85%左右的PPC发生于中央气道,但在肺叶分布上未表现明显特异性。本次研究中有4例患者病灶直径>6.5cm,临床较为少见;而部分病灶较大的中央型类癌可以不断侵袭支气管外至肿瘤骑跨支气管壁,而这种现象经CT平扫多表现为较小的支气管腔内结节和较大腔外肿块融合,即临床常见的“冰山征”现象。周围型常表现为病灶较小的孤立结节,行CT平扫可发现明显的结节灶,常呈现类圆形,部分较大的病灶可见较浅的分叶状,同时可以表现为支气管腔内小结节。MSCT具有成像速度快、图像清晰和分辨率高的特点,对于病灶程度较小的肺部肿瘤具有很高的诊断准确率[11]。而HRCT可以在检测的过程中清晰的显示患者病灶内部的主要结构特征和边缘形态变化[12]。早期应用MSCT对患者进行诊断,可以及时的发现一些X线无法检出的较小病灶,同时可以及时的反应患者气管内的病变情况,以此提高临床对较小类癌的检出准确率。有研究显示[13],30%左右的周围型类癌病灶可出现钙化的现象,而使用MSCT进行诊断可以有效的检出病灶内钙化的主要特点,包括线状、结节状和偏心状等。双期增强扫描表现呈现明显差异性,主要是因为多数类癌供血来自支气管动脉,导致临床实施增强扫描的时候病灶表现出明显均匀强化现象,少数患者会出现不规则和不均匀强化。

3.3 治疗和预后

PPC是临床较为少见的低度恶性肿瘤,一般情况下,使用手术治疗可取得较为良好的效果[14]。AC类癌可在术后结合放化疗辅助治疗,对于存在肺功能不耐受无法实施正常开胸手术的患者可以使用内窥镜或者激光对患者的肿瘤进行摘除,以此保证临床治疗的安全性和有效性[15]。TC类癌多为早期诊断,可能部分患者会存在淋巴结转移的情况,为此,临床治疗TC患者的时候应当选择保守治疗方案,对于未发生淋巴结转移的患者可以实施袖式切除或者段切除,如果术前诊断不明,可以选择常规肺切除术。临床对TC类癌治疗预后效果相对较好,据不完全统计[16],TC患者术后5年生存率可达90%,近10年生存率可达84%。而AC患者因为检出病灶时多为Ⅲ期,其5年生存率仅仅为48%左右,如果患者存在淋巴转移还会进一步降低患者5年生存率。既往研究显示,外科手术是治疗肺类癌唯一且最有效的方式,而切除范围包括肺和淋巴结清扫则能保证临床正确的进行分期和治疗。但部分学者更为赞赏保守治疗方式,主要是因为AC患者发生远处转移其局部复发较为常见。

综上所述,根据PPC临床特征和和CT表现征象,对患者实施早期诊断和治疗对于提高患者生存率有很大的帮助。

猜你喜欢

类癌生存率结节
乳腺结节状病变的MRI诊断
肺结节,不纠结
发现肺结节需要做PET/CT吗?
“五年生存率”不等于只能活五年
人工智能助力卵巢癌生存率预测
体检查出肺结节,我该怎么办
日本首次公布本国居民癌症三年生存率
“五年生存率”≠只能活五年
消化道类癌25例诊治分析
食管、贲门类癌的诊断治疗及预后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