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校图书馆影响力报告:增进基础研究与应用》解析与思考

2018-08-30刘小香杨连珍覃丽金海南大学图书馆

图书馆理论与实践 2018年5期
关键词:价值图书馆评估

刘小香,杨连珍,覃丽金(海南大学图书馆)

1 《高校图书馆影响力报告:增进基础研究与应用》的背景及意义

美国高等教育界向来将促进学生成功视为教育的基本使命。美国教育部在2013年颁布的《认识教育成功、专业卓越和协作教学的蓝图》中明确指出,“教育成功”主要是指美国教师要致力于提高学生的学习成果,营造成功教与学的条件是教师专业成长、教学技能提升的七项关键要素之一。2015年颁布的《每一个学生都成功法》进一步要求教育要切实为学生的成功升学和就业做好准备。[1]作为高等教育的重要参与者,高校图书馆的建设发展应与院校的建设发展相适应,高校图书馆的评估与价值体现应与院校愿景目标相匹配。因此,藉由评估图书馆在推动学生学习和成功、帮助学生找到通往成功的个性化道路方面的作用,展现图书馆的价值和影响力,是美国高校图书馆界始终关注的焦点。在大学与研究图书馆协会(AssociationofCollege&ResearchLibraries,ACRL) 倡导的“高校图书馆价值”(Value of Academic Libraries,VAL)动议及“评估在行动”(AssessmentinAction)项目[2]推动下,美国图书馆界的价值评估与职业规划逐步进入更为实质性的阶段。

2016年4月,ACRL公开征集提议,要求就价值研究形成更为行动导向化的研究议程。一方面,审查确定高等教育部门关键领域需要开展更多研究的重大问题;另一方面,审查确定基于现有学术、实践报告,高校图书馆可采取的各项行动。同年8月,ACRL从联机计算机图书馆中心(Online Computer Library Center,OCLC)研究团队选出研究组,设计开发研究项目,于2017年9月最终完成研究成果《高校图书馆影响力报告:增进基础研究与应用》(以下简称“《报告》”)。[3]

报告以专业、翔实、客观的数据资料为基础,通过缜密的数据挖掘分析,立论定向、把握大势、总揽全局,作出了高校图书馆价值及影响力研究需要“增进基础研究与应用”的重大判断,框定了增强基础研究与应用的6大优先领域,并就领域内研究提出了战略性、系统性、前瞻性的行动纲领(包括有效实践、示范性研究、需要研究的问题、研究设计等),具有划时代的里程碑意义。① 高校图书馆影响力报告建立在ACRL对2009年5月VAL动议提出以来所有研究历程总结分析的基础上,这种脉络性的梳理以及系统性的回顾与展望,既是出于盘点历史研究得失的考虑,也是将图书馆价值研究推向新高度的必然要求。② 尽管近年来价值研究始终是美国图书馆界的研究热点,但图书馆研究的统一话语体系尚待构建和完善。ACRL期望藉由此次发布的高校图书馆影响力报告,引导图书馆界在价值研究领域实现方向主题进一步清晰明确、研究路径进一步鲜明显现、研究问题进一步深入细化,进而建立、夯实图书馆界价值研究的统一话语体系。③ 高校图书馆影响力报告的颁布标志着图书馆界的价值研究将进入更为实质化的操作阶段。教育环境的变革、不断紧缩的预算以及更高要求的价值证明倒逼图书馆向实践性、创新性、效用性不断跨越,图书馆需将服务、馆藏、资源继续更为紧密地整合,图书馆内外部合作、教学参与、量化评估、数字技术的创新应用将达到前所未有的高度。

2 《高校图书馆影响力报告:增进基础研究与应用》简介

《报告》详尽阐释了增进基础研究与应用议程的研究过程、方法与最终结论。

(1)研究过程与方法。为建立一个可信的、行动导向的研究议程,ACRL与OCLC研究团队开展了4项研究。① 文献回顾:对图书馆价值研究领域“评估与评价”、“学习与成功”、“衡量图书馆外学生的学习与成功”主题文献及ACRL相关文件(如提案、报告)的总体回顾。② 数据采集:确定3类数据源,一是LIS与高等教育数据库中与研究主题相一致的数据文献、二是来自咨询小组(由来自不同类型院校的14名图书馆管理者组成)围绕核心主题的焦点小组访谈数据、三是面向以上不同类型院校的14名教务长的半结构式个人访谈数据。③ 数据分析:通过聚类研究、数据编码和描述性统计分析、事后分析,分别得出3种不同类型数据源指向的行动领域及研究议程。④ 数据挖掘:对比3类不同数据源的初步分析结果,如对比不同编码主题词在3类数据源中的出现频次,挖掘3类数据源间相互印证、互为补充的有机联系,以形成更为综合全面的视角,确立未来图书馆价值研究的优先领域及有效实践。[3]

(2)研究成果:① 确定未来研究的优先领域包括6项:交流图书馆的贡献、确保图书馆评估与院校愿景相匹配、连接图书馆数据与院校数据、量化图书馆对学生成功的影响、强化教与学、与高等教育利益相关方的合作。为确保以上优先领域内研究的有序开展,确定有效实践、示范成功案例、需要研究的问题以及研究设计必不可少;② 正式确立ACRL图书馆价值项目增进基础研究和应用的议程(见下表)。

表 增进基础研究和应用议程[3]

量化图书馆对学生成功的影响1.确定个体、总体层面衡量学生成功的量化性指标;2.与教育利益相关方合作确定大学期间影响学生成功的因素;3.与外部利益相关方合作确定大学教育后影响学生成功的因素。d1图书馆资源与项目如何影响学生成功相关指标;d2图书馆馆藏获取如何影响学生保留率;d3图书馆空间如何支持学生入学;d4图书馆教学如何影响学生毕业后的岗位和工作;d5图书馆对不同类型学生的成功结果有什么影响;d6图书馆对不同学生群体的成功机构有什么影响;d7图书馆管理层与馆员如何实施持续评估以促进不同学生群体的信息交流;d8图书馆管理层与馆员如何辅助校园其他部门采集记录学生学习和成功的数据;d9图书馆教学如何在高中或更早时间影响高等教育信息能力;d10图书馆管理层与馆员如何在ACRL信息素养框架基础上更新教学;d11哪些因素影响图书馆对学生学习成果的贡献;d12高校、公共与学校图书馆如何合作开发连接非正式和正式的学习机会,产生可衡量的学生成果。强化教与学1.与学生及同行合作探索图书馆参与教学的有效点;2.确定衡量教与学变化影响的指标;3.将图书馆资源和教学整合到学术工作流中;4.与教师、学生合作发展日常支持性服务;5.计划展示与交流这些新的活动如何支持教学成果的获取。e1图书馆管理层与馆员在评估教学和学生学习成果方面有哪些作用;e2图书馆管理层与馆员在衡量教学和学习成果时面临的最常见困难是什么;e3图书馆管理层与馆员如何衡量图书馆教学对学生学习成果的影响;e4图书馆管理层与馆员如何增加学生参与度;e5图书馆空间(虚拟与物理)如何影响学生参与;e6图书馆管理层与馆员通过哪些方式实施了持续化的改进流程以支持学生学习参与;e7图书馆管理层和馆员如何实施基于成果的新模式来评估非正式与正式学习机会的有效性;e8学生如何发现信息,图书馆如何将其发现系统集成到学术用户的工作流程中。与高等教育利益相关方的合作1.与院校外其他公共机构(如博物馆、图书馆、档案馆)合作;2.研究其他馆员如何通过改进服务和馆藏支持其他部门;3.了解不同类型和层次的合作,查阅相关领域内文献,了解图书馆及信息类主题前沿趋势;4.与学术界、区域内利益相关方协作,以确定相互关注的领域,并发起合作研究项目。f1图书馆管理层和馆员如何通过与其他院校教职员工的合作提升学生的学习和成功;f2图书馆管理层与馆员如何通过与其他学术部门教职员工的合作提升学生的学习和成功;f3图书馆管理层与馆员能够从其他部门提升学生学习和成功的做法中学到什么,如何使用这些信息实现提升,并交流其贡献;f4哪些类型的协作最能够有效促进学生学习与成功;f5馆际合作如何影响对学生成功与学习成果的贡献;f6图书馆管理层与馆员如何在那些使图书馆获益最大的合作领域中做出贡献,以提升学生学习成果。

3 《高校图书馆影响力报告:增进基础研究与应用》内容分析

从交流贡献、评估匹配、数据连接、量化影响、教学强化、多方合作优先研究领域本身来看,这6者是内在统一、有机联系、相辅相成、不可分割的。首先,要交流图书馆的贡献,必须深入挖掘、发现图书馆的核心价值;作为教师和学生的教学支持机构,图书馆的价值体现必须以院校为本、以学生为本,图书馆价值评估必须与院校战略规划的愿景、使命、目标相匹配,以更加明确的量化形式展现图书馆在学生学习和成功方面的贡献,以更为创新化的方式强化图书馆对教与学的支撑。其次,要量化评估对学生学习和成功的影响,图书馆必须懂得院校内不同部门的数据系统其实是息息相关、互联互通的,应采取高瞻远瞩、等量齐观的方法,建立不同数据系统间的关联,对不同的独立系统进行统一的观察、分析。[4]最后,无论是贡献的交流、量化评估,还是数据的连接、教学支撑的强化,都意味着图书馆与内外部利益相关方合作的拓展延伸,也唯有合作才能实现以上研究领域的包容性发展。简言之,就价值研究而言,交流贡献是表现,评估匹配、量化影响是策略,数据连接、多方合作是路径,教学强化是目标,这6者共同构成了图书馆价值研究的支柱和基石。

3.1 交流图书馆的贡献

① 主题分析:贡献、价值范畴是认识论研究的重要议题。价值是客观存在的,在以学生为本、价值为导向的高等教育环境中,图书馆的价值依据图书馆对学生及教师的需求满足情况来界定;同时,价值决定评价,评价是价值的真实反映以及价值认识论的重要内容。高校图书馆需要在科学评价的基础上向利益相关方传递、交流自身的价值与贡献,原因有三:从认识论的视角出发,利益相关方对图书馆价值的客观认识是促进图书馆使用、实现图书馆价值、更好发挥图书馆价值作用的前提;价值交流能够为图书馆赢得更多的优质资源与发展机遇;价值交流能够激发图书馆价值研究领域的创意与灵感,从而产生更多、更优质的价值创造。② 行动建议分析:首先,行动建议指明了图书馆贡献交流的对象,包括院校领导人、其他部门、同行及高等教育其他利益相关方,其中,教务长是重点交流对象;其次,行动建议指明了交流方式的多元化,多重渠道意味着图书馆对各种正式、非正式交流机会的发掘和利用;再次,行动建议指明了交流的常态化;最后,行动建议指明了交流的目标,即让所有利益相关方都成为图书馆价值的倡导者和支持者。③ 研究问题分析:需要深入探索的问题集中于“有效沟通”。一是沟通系统中的障碍分析(参见问题a3、a7、a9);二是明确沟通目的,有针对性地抓重点(参见问题a2、a4、a5);三是沟通技巧、方法研究(参见问题a1、a6、a8)。

3.2 图书馆评估与院校愿景、目标的匹配

① 主题分析:发展规划、愿景目标是高校关于未来事业顶层设计与发展的蓝图,具备全局性、前瞻性和较强的现实指导意义。一方面,院校愿景规划不能仅靠顶层设计的智慧,更需要基层的践行和推动,特别是所有利益相关方的共同参与;[5]另一方面,以院校愿景规划来审视部门的工作,定位部门未来的发展,能够推动部门从更广阔、更前沿的视角来看待问题,提出更远见卓识的解决方案。因此,作为教学强有力的支持后盾,图书馆的发展战略必须与顶层设计和谐相接,图书馆的中短期目标必须与顶层设计和谐相称,图书馆的评估必须与顶层设计和谐相生。[6]②行动建议分析:一方面,行动建议表明,评估工作与院校愿景衔接的关键在于塑造开放、交流、合作的理念,以及推动图书馆对校内外更多教与学相关事务的参与;另一方面,评估实践的升华将驱动一系列创新型、非传统评估指标的开发,以及扩大范围的评估数据采集。③ 研究问题分析:需要深入探索的问题可归纳为两类,一是更为细化、有力证据的采集(参见问题b1、b3-b5),二是资源配置(参见问题b2)。

3.3 图书馆数据与院校数据的连接

① 主题分析:在连接交互、大数据、人工智能的时代,跟踪和评估学业进展数据成为基础教育的发展动向,而学习分析则成为基础教育中测量学习进展的重要技术。在该背景下,高校图书馆必须敏锐洞察大数据带来的教育变革,顺势而为、谋定而动,善用数据战略资源,明确数据建设方略,抢占数据先机。[7]通过提倡共享文化、破解数据孤岛,实现校园大数据的融会贯通与高价值应用。② 行动建议分析:首先,行动建议指明了数据连接的准备工作,包括学习其他部分的先进做法、研究隐私保密条款以及制定学习数据采集策略;其次,行动建议指明了图书馆数据连通的两个方向——分析套件与数据集;最后,行动建议指明了数据连接的目的是在共享基础上开展系统化的学习分析、预测。③ 研究问题分析:需要深入探索的问题可归纳为3类,一是如何确定可利用的数据范围(参见问题c1、c3);二是连通数据的具体使用(参见问题c2、c4-c6);三是对使用中的注意问题——隐私决策的因素分析(参见问题c7)。

3.4 量化图书馆对学生成功的影响

① 主题分析:传统的图书馆价值评估定性成分大于定量,且量化指标多集中为使用定量指标;新时代的价值评估变革则需要图书馆在原本资源使用定量数据基础上,增加大数据的智能化运用。如,挖掘图书馆馆藏、空间、服务使用与学生学习成绩、保留率、毕业率、实习和工作,与教研人员教学成果、科研基金申请间的有机联系。由此可见,一方面,随着人类对图书馆价值认识的深入,更多价值变量得以揭示,逐渐形成新型的价值评估——智慧评估,智慧评估要求通过系统化的数据一一落实价值变量,[8]得出诸如图书馆对学生成功影响量化指标等较为精准的评估结果;另一方面,数据技术的发展推动图书馆价值评估的演变,使得量化图书馆对学生成功的影响成为可能。② 行动建议分析:一方面,行动建议指明图书馆对学生成功影响的评估应分两个层面进行,形成个体与整体相一致的评估指标体系;另一方面,行动建议要求通过细分阶段(学习、就业)的因素分析,从不同阶段、不同层面,深入挖掘、量化评估图书馆对学生成功的良性化影响。③ 研究问题分析:需要深入探索的问题可归纳为4类,一是如何考察不同类型的图书馆资源(馆藏、空间、项目、教学、评估等)对不同类型学生以及对处于不同阶段学生成功的影响(参见问题d1-d7);二是如何考察图书馆信息素养对学生成功的影响(参见问题d8-d10;三是因素分析(参见问题d11);四是合作探讨(参见问题d12)。

3.5 强化教与学

① 主题分析:从发展趋势来看,大学基础教育要求激励教学创新、跟踪评估教学过程性/结果性数据、促进教学专业化及普及数字化素养;[9]从过程性分析来看,教学体系的三个过程性核心要素是师生互动关系、教学实践及学习分析评估。[10]面对教学环境的种种变化,高校图书馆需要顺应教育发展趋势,实现图书馆馆藏、空间、服务向教学的有效渗透,围绕以上趋势主题从根本上积极促进教学核心过程性要素的创新与变革,进而发挥自身对教学的支撑强化作用。② 行动建议分析:首先,建议表明图书馆强化教与学的行动方针是合作、嵌入、整合、支持;其次,建议表明图书馆参与带来的教学强化的效果需要以明确指标形式来衡量;最后,建议表明,对于自身强化教与学的各种努力,图书馆需加强沟通与倡议。③ 研究问题分析:需要深入探索的问题可归纳为2类,一类围绕教学成效评估展开,包括图书馆在评估中的角色、困难、怎么做(参见问题e1-e3、e7);一类围绕学生参与展开,考察不同类型图书馆资源及服务如何促进学生参与(参见问题e4-e6、e8)。

3.6 与高等教育利益相关方的合作

① 主题分析:全球经济一体化背景下,开放共享、包容合作成为高等教育发展的主旋律,高等教育界要求通过政策协调、要素自由流通、资源高效配置、产教深度融合,以共享化的议程和利益推动利益相关方的合作,形成高等教育发展的命运共同体。作为共同体的有机构件,图书馆应依托资源优势、经验优势发挥自身在教育合作中的基础和先导作用,积极探索融合发展的创新模式。② 行动建议分析:首先,行动建议指明了合作的对象;其次,行动建议指明了合作的领域——共同关注的领域,以及合作的方式——项目合作;最后,行动建议指明了推进合作深入的路径——强化交流学习,了解前沿趋势。③ 研究问题分析:需要深入探索的问题可大致归为2类,一是分合作对象的作用探讨(参见问题f1-f3、f5);二是有效合作方式、合作领域探讨(参见问题f4、f6)。

4 《高校图书馆影响力报告:增进基础研究与应用》引发的思考

4.1 推广高校图书馆价值营销

价值营销是指营销主体以实现人类社会可持续化发展为终极目的,以产品或服务为载体,为社会不断创造和传递新价值、创造需求、引导消费,提供符合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新价值的行为模式。价值营销将助力组织形成核心竞争优势,是组织真正成功的关键所在,无论从用户的、社会的,还是从图书馆本身的长期根本利益角度出发,价值营销均具有战略意义。从高校图书馆价值动议的提出,到“评估在行动”、“评估入行动”项目的持续实施,美国图书馆界的价值营销不断深化发展,为国内图书馆的价值营销提供了诸多有益借鉴。在今后的价值营销中,首先,高校图书馆应对营销载体(馆藏、空间、服务)的功能与价值展开系统化分析,在深刻理解和把握用户需求、教学需求的基础上,开展营销载体的迭代设计,确保最终设计与需求的精准匹配,通过价值创造赋予营销载体集社会功能价值、使用功能价值、象征功能价值、体验功能价值和效益功能价值于一体的核心价值体系;[11]其次,高校图书馆需要依据不断变化的高等教育环境,甄别营销载体的当前核心价值,衡量、挖掘价值存量;最后,高校图书馆需要通过升级化营销策略向用户沟通交流其核心价值,使核心价值真正成为用户可感知的价值,发挥价值效用。

4.2 探索高校图书馆核心价值

以学生为中心、以价值为导向的高等教育环境背景下,高校图书馆核心价值最言简意赅的表述即对学生学习与成功的贡献——通过参与构建促进学生21世纪技能养成的学习环境支持系统,为21世纪的学生做好升学和就业准备。依据21世纪学习变革的要素,高校图书馆的核心价值可剖析为4方面。① 促进教学专业化及深度学习的新教学范式:通过与高等教育利益相关方展开对话,合作发展以学生为中心的个性化、真实性、实操性、探究式教学项目;[12]通过连接正式/非正式学习机会,打造可随时随地有效互动的深度化学习环境及开放性学习平台;通过帮助提升学生与教师的数字素养,实现专业化教学及深度学习的可持续性。② 倡导开放、包容、共享的校园文化,鼓励学生参与,推动所有利益相关方联合起来实现院校愿景目标。③ 可靠的测量、评价与分析:通过汲取程序化数据,开发兼容数据库,助力院校构建集终结性评价、形成性评价、阶段性评价于一体的评价系统;辅助院校将形成性评价、阶段性评价的反馈结果融入到学生的学习过程中,优化教学决策。④基础设施:为教学提供网络连接,设备、技术支持;为学生提供安全、舒适的学习空间;保护学生数据隐私等。

4.3 明确高校图书馆行动路线

重塑图书馆价值,提升图书馆影响力,是ACRL作出的重大战略部署。而《报告》则是ACRL在将战略部署具体化、系统化的基础上发出的行动倡议及纲领性文件,是高校图书馆开展价值工作、推进影响力提升的基本遵循。以《报告》为指引,能够帮助图书馆明确方向、扎实脚步,从而将图书馆价值工程推向深入。今后,面向国内图书馆界的重大议题,也必须注重从战略部署和具体行动上抓落实,以统领性的目标形成具体全面的建设线路图。在线路图的制定过程中,图书馆应遵循明晰战略事项相关术语/专有名词定义、维度和框架→明确战略事项发展指导原则→框定战略事项的重点领域和重点方向→制定推进实践战略行动计划的基本步骤。在线路图的制定过程中,图书馆应着重关注:① 相关定义、原则、重点领域和方向、行动计划的制定,如何能够从最大程度上倾听、关注所有利益相关方的观点和意见并从中受益;② 重点领域、重点方向及实践操作与高等教育前沿趋势性问题的结合;③ 如何在汇总当前服务状态、陈述当前服务水平的基础上,识别各种壁垒、差距和机会;[13]④ 如何站在跨学科、跨部门、跨技术的角度来整合高等教育利益相关方各自的优势。此外,图书馆还应通过采集关于推进实践战略行动的、可持续、可复制的最佳实践,归纳示范性研究、需要进一步研究的问题及可供采用的研究设计,强化路线图的现实性指导意义。

4.4 构建高等教育命运共同体

共同体所表征的是人与人/部门与部门/机构与机构之间在交往关系中生成的一种以生存共同体为本位的价值存在。在真正的命运共同体内部,利益相关方存在着极强的互补性,各方在自身的联合中并通过这种联合获得发展的自由,在自身价值得以最大化体现的基础上,推动实现命运共同体整体价值的最大化。命运共同体理论具有普适性,其同样能够驱动高等教育利益相关方着眼于教育的可持续发展,超越狭隘的本位主义视角,准确把握高等教育利益和价值的同约性,塑造以共享包容为核心的新型合作关系。[14]对高校图书馆而言,必须明确的是,只有通过参与高校命运共同体构建的实践探索,才能实现自身价值和影响力的最大化。① 图书馆应深化战略沟通,促进自身战略规划与院校重大发展战略的对接,与利益相关方在求同存异的基础上协商达成共享一致的前景规划;② 图书馆应深化评估沟通,促进自身评估系统与院校整体性评价系统的对接,进而形成共享化的院校评价系统;③ 图书馆应深化拓展与利益相关方的务实性合作,资源互补、行动互补,在为学生提供泛在化的学习机会、促进教学创新、促进深度学习、提升学生数字素养等关键领域有所作为。④ 图书馆应深化发展与利益相关方的持续沟通,致力于构建开放透明、相互理解、相互信任的合作文化氛围。[15]

猜你喜欢

价值图书馆评估
第四代评估理论对我国学科评估的启示
图书馆
一粒米的价值
“给”的价值
双信封制和综合评估制各有千秋
去图书馆
立法后评估:且行且尽善
资产评估法:能否终结“多龙治水”
小黑羊的价值
放大你的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