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心情不好吃甜食可能越吃越忧郁

2018-08-30张耀文

北方人 2018年19期
关键词:甜食果糖多巴胺

文/ 张耀文

“如果心情不好,就来一份甜品!”毫不夸张地说,甜食根本是女孩们的最佳伙伴,心情好或不好时都可以吃甜食,为的就是让自己的心情更好。然而最近却有研究发现,常吃甜食者反而容易出现“忧郁”的症状,这种说法显然和过去大家的观念大相径庭。关于甜食,我们所不知道的“忧郁风险”究竟有多大?你今天超标了吗?

果糖摄取过量影响青少年脑部导致焦虑

芒果千层酥、抹茶冰激凌、牛奶巧克力……对于甜食,很多人都难以抗拒。许多女孩更是把甜食当成宣泄情绪的出口,在压力过大或是生理期间,吃上一点儿巧克力绝对是她们最向往的事。

大多甜品都拥有或美丽或可爱的外表,光是看“颜值”,就让人忍不住想要一口吃掉。但研究结果却摇醒了我们关于这份“愉悦”的幻想——长期来看,吃甜食只会让我们皱眉,而不是微笑。一项新的研究表示,若果糖摄取过多,会影响青少年的脑部,造成忧郁及焦虑的情况。研究人员指出,造成青少年焦虑或忧郁的情形,是由于果糖改变了大脑对于压力的应对方式,尤其处在发育阶段的青少年最容易被影响。

甜食的诱惑:大脑“奖赏机制”带来快感

很多人都会有同感,每每心情低落时,就会不自觉地产生想吃甜食的想法,这究竟是为什么呢?研究发现,甜食中的甜味能够激活大脑中的奖赏系统,释放一种神经递质——多巴胺,从而让我们产生愉悦感,并成为习惯,最终导致机体对含糖食物出现渴望和成瘾效应。

多巴胺在大脑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指导着我们对环境中事物的注意力,比如一些美味的食物就和机体的奖赏感直接相关,当机体期待愉悦的感觉时,大脑中多巴胺系统就会被激活。这也就意味着,当我们并不饥饿的时候,机体对蛋糕和巧克力的关注就会唤起我们的欲望,会诱发我们对糖类的渴求。

就这样,在大脑的奖赏机制下,我们只要吃甜食就会产生一种快感——咀嚼有助于舒缓紧张情绪;重口味(甜)能刺激食欲,让我们感觉心情愉悦;碳水化合物则迅速让血糖上升,血糖上升后我们会变得更加有“满足感”。然而这所有的“理由”,都不足以成为对甜食大快朵颐的“借口”。无可厚非,糖在人类生命活动中有着无可替代的作用,为机体的生命活动、生长发育提供必需的能量,也参与机体的代谢活动和物质的合成。但如果毫无节制地吃甜食,就会为我们带来“甜蜜的负担”。

“无添加”才是最天然最健康

戒糖不容易,想要拒绝随手可得的甜食,或许可以从一顿饱含蛋白质的早餐开始。早晨摄入蛋白质,可减少对糖类食物的渴望。究竟应该怎样“吃”才更健康?

日常摄入的主食(米、面、全谷物),含有的碳水化合物类型为淀粉及非淀粉多糖,是居民主要的膳食能量来源。WHO建议添加糖的摄入量每天控制不超过50克,最好控制在25克以下。

富含碳水化合物的主食是人体能量的主要来源。除了每天摄入适量的谷类食物,鱼、肉、蛋、奶等蛋白质食物也可提供能量和营养。许多糖潜藏在食物中,吃起来甚至不会觉得甜。番茄酱、沙拉酱、意大利面酱,其中隐藏的糖分不仅让你摄取过量,更会刺激食欲让你吃得更多。

平常吃的糖果、巧克力、水果、饮料等,都含有甜味度较高的蔗糖、果糖和添加糖等。蔗糖和其他添加糖均为空白能量食物,不是基本食物,而且与肥胖、龋齿相关,因此应限制。

除了糖分,同时也要注意盐分的摄取量,食盐摄入过多可增加高血压发生的风险。根据中国居民膳食指南推荐,成人每天食盐摄入量不超过6克。烹调时应尽可能少放调味品。

一些加工食品虽然吃起来没有咸味,但在加工过程中添加了食盐,如面条、面包等;鸡精、味精等含钠量较高,应特别注意。某些腌制食品和预包装食品属于高盐食品。因此,少买高盐食品,少吃腌制食品才是健康之道。

猜你喜欢

甜食果糖多巴胺
常吃甜食,身体会发生4个变化
贪婪的多巴胺
乳果糖用于老年2型糖尿病高血压功能性便秘的临床治疗
多巴胺不敏感型帕金森综合征诊断及治疗的研究进展
带您认识果糖
How music changes your life
果糖基转移酶及低聚果糖生产研究进展
跟踪导练(四)(4)
非淀粉型结晶果糖注射液高温高压灭菌前后5-羟甲基糠醛及pH的变化
当机立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