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政审判之威: 全能型法官有什么特色?
——记全国审判业务专家薛峰
2018-08-30孙洁
本社记者 孙洁
2018年是薛峰从事司法审判工作的第31年,走过事业期的“三十而立”,他在这一年收获了“全国审判业务专家”荣誉称号。
30余年来,他始终遨游在司法的海洋中,先后在新疆高级法院、北京高级法院、北京市东城法院和北京市一中院等首都和边疆的三级法院从事刑事、民事、商事、行政、知识产权、立案等审判、研究和管理工作。他在工作中不断充实自己,学习永远在路上,在获得法学博士学位后,又在司法实践中开始了理论联系实际的新征程。
从薛峰的工作经历可以看出,他是难得的全能型法官,既有丰厚的法律专业素养又有丰富的实践审判经验,还经常能在工作中发现问题,提出创新观点。
学者型法官的专业素养
谈到专业素养,薛峰可以说是当之无愧的学者型法官。1983年,薛峰考进了著名“五院四系”之一的西北政法大学攻读法学本科。毕业工作后,又先后取得了中国人民大学法学硕士学位、法学博士学位,并最终取得了中国人民大学财政与金融学院应用经济博士后。
为什么会选择法学专业?薛峰说:“1983年,国家百业待兴,我的父母是老师,是他们为我选择了法学专业,当时他们希望法律在日后可以成为人民的福祉。我到现在都非常感谢父母为我提供了学习和选择法律专业的机会。”
翻看薛峰的履历,可以看出他将坚持法律专业学习贯穿在了整个职业生涯中。“我在学习法律的过程中,了解到该怎样让法律代表人民的意志;在工作实践中,认识到该如何在个案中为人民造福。在实践中发现问题,在校园中深造研究,在理论与实践中畅游,这样一来,我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的理解就更加深刻了。”薛峰如是说。
薛峰爱思考、爱钻研、爱做研究。他微信朋友圈上的内容大多都是前沿法学资讯,平时工作繁忙,他总能见缝插针,及时把自己在工作中的所思所想落在笔上。回到家后的休闲时光他也没有闲着,很多夜晚他都在写文章或改文章中度过。他还主持着“实践司法”微信交流群,群友们全部是全国入额法官、全国法学大咖,讨论的问题十分专业并且紧跟热点案件,大家在相互交流中提升业务水平。群友们你一言我一语地阐述自己的专业意见,不知不觉中,薛峰经常思考问题、回复问题至深夜。为什么要把微信交流群起名为“实践司法”,而不是人们通常所说的“司法实践”?薛峰解释道,不是任何行为都可称之为实践司法。只有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遵循司法规律来研究和解决纠纷及相关法律问题,才能称为实践司法。
>>第四届全国审判业务专家薛峰
薛峰在专著《司法中的思考》后记中写道:“迫于实践需要,慵懒之人做出点点探索,一篇篇学术论文、调研报告、案例分析涓涓流出。”平日点点滴滴的思考与探索,使他积累了大量的学术写作经验,写出一篇篇文章。
迄今,他在《中国法学》《中国人民大学学报》《法学家》《人民司法》《法律适用》《人民日报》《光明日报》等国家级核心期刊和报纸上发表法学论文60余篇。其中,多篇论文被《中国社会科学文摘》、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民商法学》《经济法学》《劳动法学》等全文转载。
研究的目的在于指导司法实践。近年来,他主持完成了北京市基层法院首次承担的北京市法学会重点课题——《北京市构建“大调解”长效化解机制研究》,参与最高法院重点课题《证券欺诈行为的民事责任的调研》,以及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项目《中国医疗损害赔偿法草案建议稿及说明》等省部级重大课题研究。他撰写的《全面深化改革背景下的诉调对接》获中国法学会“中国调解高峰论坛”一等奖;《论证券市场保护投资者权益》获中国法学会“法律适用国际高层论坛”二等奖。在他撰写和参与撰写的近20篇高质量调研报告中,《关于办理各类案件的证据问题的调查研究》《关于制作裁判文书有关技术要求的调查研究》《关于案件受理费的调查研究》等已转化为指导北京市审判工作的指导性意见和规定。《中国证券市场的法治状况研究》被确定为“国家总理基金项目”第五届中国经济学家论坛暨2004年中国经济形势分析与预测国际研讨会交流论文。
中国人民大学副校长、中国法学会副会长、民法研究会会长王利明教授对薛峰取得的理论研究成果这样评价说:“我国司法实务界的思考之声相对较弱,无法与法学理论的研究和法律制度的构建相比。薛峰深入研究司法实践中的热点难点问题,并进而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路径和有关制度的建设性意见,对于补齐这种‘短板’具有重要意义。”
身处司法审判的第一线,将法官对司法事业的思考、对实践前沿的探索传递出去,为推动中国法治进程尽到一份自己的力量,这是薛峰一直以来的追求。他借力高端论坛,立足实践发声,充分展现当代法官风采,多次应邀在“互联网法治生态共建论坛高端对话”“强国知识产权论坛”“转型社会法院的角色国际研讨会”“2018年中国竞争政策论坛”“第一届京津冀司法论坛”等重要论坛和会议上作主旨发言。他还当选为中国法学会婚姻家庭法学研究会常务理事和中国法学会法律文书学会理事,多次在“中国婚姻家事法实务论坛”发言并担任点评嘉宾。
不仅自己潜心司法理论前沿研究,薛峰还以实际行动帮助年轻法官成长。他带领法官团队编写并出版了《知识产权前沿案例》《企业知识产权》和《立案热点难点问题》等书籍。2011年~2013年,他带领年轻法官撰写的有关房地产案件的三篇调研报告连续三年获得北京市房地产法学会“首佳杯”“房地产置业杯”和年度课题二等奖。
为了营造浓厚的业务钻研和学术探讨氛围,提高年轻法官学术研究能力,他邀请学界专家举办讲座、带领法官参加学术论坛、指导年轻法官写论文、举办业务研讨会和定期给法院学术群的群友们分享精选的学术论文、多次应邀为北京市法院新入职人员授课……
当下,作为全国行政审判排头兵的北京市一中院行政庭掌门人,他带领着团队对国家机构改革、冬奥会与行政审判等重大课题进行攻坚。谈起初衷,薛峰说:“我希望为司法事业的发展培养出更多立足国情、业务扎实、理论功底深厚的法官。”事实上,他也确实是一位学者,身兼中国政法大学、首都经贸大学、中华女子学院等多所高校的教授、硕士生导师,同时还担任中国人民大学民商事法律科学研究中心兼职研究员。
>>薛峰在首届京津冀法治论坛作主旨发言
实践型法官的审判能力
30年前,薛峰在新疆昌吉市法院锻炼时就开始审理案件了。至今,他审理的案件万余起,包括民事、商事、知识产权、行政和刑事等各类案件,正是一起又一起的案件审理,让他对法治精神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他的审判也总能起到“四两拨千斤”的效果。
“我们自愿申请撤诉。”开庭前还嚷嚷着“这事没完,死磕到底”的原告态度发生了转变,“法官,您说得对,既然来到法院,咱们就得用法治思维来处理这个事。现在症结找到了,我们申请撤诉。”这是2017年8月北京市东城区法院一起行政案件的庭审现场。原告认为,政府部门修建的图书馆遮挡了他家房子的采光,信访了六年,最终告到了法院,在薛峰的审理下,从最初原、被告双方的激烈争执,转变为最终原告主动提出“不告被告了,当庭撤诉”。回顾起以前审理的案件,薛峰对记者说:“我审理行政案件时,总是动情动理地和原、被告双方分析案情,实质解决纠纷后,总有撤诉的。”
薛峰审理的案件,经常是开庭前双方剑拔弩张,针锋相对,但经过法庭调查和辩论,通过威严的法庭、规范的庭审、有序的节奏、尊重的姿态和坦诚的态度,当事人折服于他精湛的业务素养、深厚的法学功底、真诚的办案态度和对人的理解尊重,激起他们解决问题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实现了在审判中弱化矛盾冲突、有效依法维权、和谐解决纠纷的“三合一”。
在薛峰看来,“感受司法的温度”是化解一切纠纷的捷径。只要找到司法和民意的契合点,将法治精神贯彻到案件审理的每一个细节,有效结合司法的规范性与针对性,及时回应当事人的疑惑,让当事人从实体、程序、庭审仪式、沟通交流中获得公正的感受,不管多么难处理的案件,都会迎刃而解。
初到北京市一中院工作,遇到一件长期未结的二审案件,把薛峰的同事们搞得筋疲力尽。在充分分析案情后,他另辟蹊径地提出了“迂回战术”的审理方案,结果仅用三天就审结了这一长达两年未能审结的案件,被同事们称赞为“神来之笔”。对此,薛峰认为:“审理行政案件需要各方面的专业知识,正是以前审理各类案件积累的经验,才让我在审理行政案件时,更愿意依法调动各方资源,实质解决行政纠纷。”
>>在“转型社会中法院的角色”国际研讨会上,薛峰与挪威最高法院大法官、斯洛文尼亚最高法院大法官、原德国联邦宪法法院法官、原英格兰和威尔士上诉法院法官共同研讨法院系统的改革、法官管理和激励等问题。
2008年,薛峰审理了北京市第一起卡拉OK引发侵犯著作财产权二次收费案。如何认定卡拉OK引发的二次收费以及确定赔偿数额等问题,是这起案件最大的难点。在原、被告双方均未能提供被告侵权行为对原告造成的损失及被告实际获利的情况下,薛峰反复翻阅案卷材料,耐心梳理核查案件事实,细心研究著作权法等法律法规之立法精神,综合考虑侵权作品类型、侵权行为情节等诸多因素,判处被告赔偿原告经济损失43000元。案件的审结,既保护了音乐著作权人的合法权益,又平衡了权利人与使用人之间的利益,收到了良好的法律效果和社会效果。
从业至今,薛峰主动承担过很多重大、疑难、复杂案件的审理,他认为重大敏感案件实际上并不可怕,最关键的是要吃透案情。除上述案件,还包括因历史原因形成并遗留的房屋租赁合同纠纷案、法国路易威登诉四星级酒店卖假货案等等。他分管的审判庭出色地审结了房祖名容留他人吸毒案、郭美美开设赌场案、二环十三郎危险驾驶案等一系列社会关注度高的热点案件,做到了一审终审,没有上诉也没有引发舆情,这对于重大敏感案件来说,十分难得。
创新型法官的成果转化
早在2004年,经过选拔,薛峰被公派赴美国伊利诺伊大学参加中长期培训,并与美国联邦法院和州法院进行交流。培训期间,他与同学们一道深入了解美国社会实际和司法状况,学习和研读有关文献,与美国同行开展交流,展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的成就,以中国国情和国际视野赢得了美国同行的尊重。回国后,他利用在美期间收集的资料,撰写并在核心期刊上发表了《美国法院的审判与批评》,针对各界的评判对司法审判的影响这一难题,超前性地提出了构建第三方评价机制的观点。美国伊利诺伊大学教授对薛峰和他的同学们评价道:“你们让我们看到了未来中国的强大。”他还曾经先后在日本、法国和加拿大等国家研修法律和司法管理。法国最高法院曾邀请他赴法国介绍东方经验——调解。
2016年2月,“东城区司法地图”试运行。历时近一年的研发,“东城区司法地图”终于从构想变为现实可行的信息系统。这其中有薛峰在司法实践中的诸多思考与创新。
身处社会矛盾化解的最前沿,如何发挥好司法的调控和保障功能,有效服务于政府和社会治理,是薛峰一直关注的问题。能否利用审判一线掌握的司法大数据信息,找出辖区内案件发生的规律和原因?能否将司法融入社会治理,在源头上减少纠纷?能否在破解法院案多难题的同时,提升政府的社会治理水平?
>>2016年参加德国行政案例分析法研讨班,薛峰与德国法官合影。
一份东城区行政区划地图给了他启示:将解决纠纷与区划地图相结合,利用司法大数据,制作“司法地图”,将法院案件匹配到东城区的各街道,让案件信息反映在行政区划地图上,调动社会各方力量,实现共治共享。2015年,薛峰开始着手研发,在同事的帮助下,调研街道和法院需求、查阅相关资料、核实案件数据、与技术人员沟通交流、反复修改论证软件……历时一年,辛苦的忙碌最终迎来了“东城区司法地图”的研发成功。
如今,这份“司法地图”已取得了初步成效。它即时、动态、精准地反映辖区内各街道特定时间内诉至法院的案件类型和数量情况,反映出相关区域的纠纷特点和治理情况,为服务和保障辖区社会稳定、创新社会治理提供了切实的决策依据。
薛峰所做的创新远不止这些。丰富的司法一线实践经验和前沿理论,赋予了他敏锐的时代触觉和广阔的国内国际视野。“让信息多跑腿,让当事人少为难”,他的工作方法来源于生活、反哺于百姓。受银行ATM机启发,他成功主持研发全天候自助诉讼服务机,为老百姓提供24小时“不打烊”的诉讼信息问询服务;他提出“给速裁插上幸福的翅膀”,灵活采用微信、支付宝等电子支付手段力促速裁当事人当庭支付案款,打通当事人权利实现的“最后一公里”;他主持拍摄3D动漫片“东东教你打官司”、协调在政府门户网站设置“诉讼须知”栏目,网上网下服务百姓;他还在落实立案登记制工作中,创新推出“一站式”登记立案工作模式,引领东城法院立案工作成为北京法院的先进典型,受到最高法院表扬。
薛峰对裁判文书上网问题也早有关注。在2014年时,他在给本刊撰写的《公开上网倒逼裁判文书说理》一文中便指出,多年来,随着案件的成倍增长,法院增加了许多人、增添了许多部门,但是审判庭却增加不多,在一线办案的法官比例没有增加。一线法官疲于结案,既难以提高总结,也难以写出高水品裁判文书。因此,彻底解决裁判文书质量问题,既要着眼于裁判文书及制作者本身,又要着眼于“裁判文书局外”的法院管理的体制机制问题,将这种文书上网倒逼机制,落实到法院的管理和运行机制,才是一劳永逸地解决问题的关键。如今,中国裁判文书网已经成为全球最大的裁判文书网,司法改革如火如荼地推进,薛峰早前的构想都一一变为了现实。
31年,两家高级法院、一家中级法院和两家基层法院的工作经历记载着薛峰的成长。无论是初入法院时的毛头小子还是如今作为经验丰富的老法官,薛峰三十年如一日守护着法治建设。他对记者说:“我们要怀着感恩的心情对待人民群众和当事人,是人民群众培养了我们,是当事人的存在才有法院、法官的存在。要怀着感谢的心情,感谢那些让你工作的人,将厌烦的情绪转化成正能量,感谢当事人提出的刁钻古怪的问题,让我们有机会用法治的思维和法治方式,遵循司法规律办案,解决问题。真心希望公平正义能够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的庇佑下充满人间。”
未来,有着坚定法治信仰的薛峰,一定会走得更远,继续为法治中国建设添砖加瓦,发光发热。
|记者采访手记|
薛峰给我的第一印象是谦和,没有一点架子。尽管工作很忙,他还是尽量协调时间接受了我的采访请求。在北京市第一中级人民法院第三审判区的会议室里,薛峰足足被我“缠”了一下午,从成长经历聊到工作经历,对我问的每一个问题,他都十分耐心地解答,对于记者来说,他是一个非常优秀的采访对象。
对于百姓来说,薛峰也是一位十分耐心的倾听者。多年负责行政审判领域和民事审判领域,面对信访,他总是耐心为百姓答疑解惑。有一位长年上访的老大爷对薛峰说:“你们这些官都分有好几套房子,哪里会懂得我们普通百姓的苦?”薛峰对老大爷说:“大爷,我的头顶是国徽,身穿是法袍,我们上班时是法官,下班以后是老百姓。我们是为了实现公平正义而工作。咱们来到法院就是希望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解决问题。只有这样,您的主张和要求才能得到法院的支持。”几番推心置腹后,老大爷不再信访,而是将自己的诉求诉诸法庭解决。
法官的生活很清贫,但薛峰丝毫没有怨言,他说:“我拒绝了很多外界的高薪聘请机会。人间正道是沧桑,我喜欢做法官,始终有着为人民服务的情怀。积跬步至千里,只有坚持信仰,不断努力,才能实现自身价值。 ”
采访结束后,薛峰送给我一本他的专著《司法中的思考》,并细心地在扉页上写下寄语。记者还没有走出楼道,薛峰便与他的同事们又一头扎进会议室,开始了新一轮的案情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