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科技在产业扶贫中的作用
2018-08-29李洋
李洋
摘 要:本文在梳理黑龙江省贫困现状的基础上,围绕如何在扶贫工作中突出科技的作用,提出了发挥科技在产业扶贫中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科技;产业扶贫;贫困
中图分类号:F32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2064(2018)12-0255-02
党的十八大以来,精准扶贫精准脱贫逐步成为党和国家扶贫工作的核心指导思想。在此背景下,科技在产业扶贫工作中的作用日益凸显。深入总结科技在产业扶贫中的作用、途径,并积极探索适合黑龙江省产业扶贫的模式和对策,对于推动我省精准产业扶贫具有重大意义。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日益完善的今天,我国农业农村发展缓慢的根本原因是农村创业不足,如果没有外部要素的进入,农村贫困人口将始终处于一种低水平的均衡状态。依靠科技要素带动相关现代要素进入农村,加快这些贫困地区特色资源的开发,通过大力发展一、二、三产业带动贫困地区的发展是科技在产业扶贫中的现实选择。
1 黑龙江省贫困基本情况及特点分析
1.1 黑龙江省贫困基本情况
截至2015年底,黑龙江省共有农村贫困人口211万人,占全省农村总人口的10.93%;贫困村1765个,占全省行政村的19.59%;共有贫困县28个,其中国家级贫困县14个,省级贫困县14个。经过多年扶贫攻坚,全省贫困发生率将至8.4%,略高于全国平均水平2.7个百分点。
1.2 黑龙江省贫困特点
黑龙江省贫困人口较多,与全国平均水平和东北地区吉林、辽宁两省相比,贫困人口比重较大。2015年,吉林贫困人口为本省农村总人口的5.78%,辽宁省为5.67%。黑龙江省贫困人口的比重分别高出两省5.15个和5.26个百分点。高出全国平均水平1.7个百分点。
黑龙江省贫困地区连片,有11个县为连片贫困区,集中于大兴安岭南麓地区,是全国14个集中连片贫困区之一。其中龙江县、泰来县、甘南县、富裕县、林甸县、克东县、拜泉县7个县隶属于齐齐哈尔,明水县、青冈县、望奎县、兰西县4个县隶属于绥化市。该集中连片贫困区共有贫困人口60.98万人,占11个县贫困总人口的13.36%、占全省贫困人口的35.53%;11个连片贫困县占全省县(市)总数的17.19%。
黑龙江省贫困地区产业发展单一。贫困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相对滞后,尤其是集中连片贫困地区更是缺乏发展活力。国有经济比重高,产业结构不合理,产业发展单一,产业链条短,产品附加值低,是黑龙江省贫困县经济发展的共同特征。28个贫困县中有一半以上第一产业占GDP比重近50%或在50%以上,有5个贫困县甚至超过70%;有三分之二的贫困县第二产业比重在30%以下,有的甚至不到10%。
黑龙江省贫困地区自然环境恶劣。11个连片贫困县集中分布在大兴安岭南麓的丘陵地带,地理环境恶劣,自然灾害频发。大兴安岭南麓区域土地沙化面积达20383.7平方公里,占区域总面积的14.1%。耕地盐碱化面积达86.1万公顷,占耕地总面积的19.1%,平原地区黑土层变薄,面源污染加重,耕地质量下降,低山丘陵地区水土流失比较严重,土壤沙化退化。旱灾、风灾突出,雪灾、冰雹、霜冻、洪涝和沙尘暴等多发。
黑龙江省贫困地区基础设施薄弱。农村固定资产投资规模小及增长缓慢,影响了黑龙江省农村贫困地区基础设施建设的步伐,有些贫困地区特别是集中连片贫困地区仍然存在着“出行难、看病难、上学难、用电贵,以及饮水不安全、居住条件差”等问题。公路、用电、通信、泥瓦房、水利设施等生产生活基础设施亟待改造。
2 黑龙江省科技融入产业扶贫的现状及问题分析
黑龙江省产业扶贫直接带动9800户贫困户、3.5万贫困人口实现增收,间接带动项目区9.8万农村人口增加收入。产业扶贫带动作用明显。2015年以来,黑龙江省大力发展“两牛一猪”、食用菌、果蔬、鹅鸭、杂粮杂豆等特色产业带动贫困户脱贫增收。海伦市“以产业拉动为核心,打造富硒、旅游、畜牧、电子商务四位一体的产业开发”;望奎县探索“产业+项目”扶贫新路径,形成了“龙头企业+合作社+农户+基地”的产业化发展规模;桦南县打造了“基地+农户+合作社”的产业扶贫模式。黑龙江省扶贫产业快速发展。
然而,黑龙江省农村地区的贫困人口思想保守、观念陈旧、不思进取,尤其是教育资源的缺失致使贫困人口的文化知识水平和素养和时代差距较大,其对先进知识淡漠,导致产业扶贫过程中,科技的融入情况并不乐观。同时,由于黑龙江省贫困地区生态环境恶劣、自然资源贫乏、基础设施薄弱,生产和生活条件极其简陋,直接限制了产业扶贫过程中技术的推广和应用。
3 黑龙江省科技融入产业扶贫的对策建议
(1)注重农村科普教育,提高科技扶贫认识。解放思想,更新观念,提高科学文化素质是贫困地区产业扶贫的关键,要以科技为先导,以市场为导向,从上至下开展科普宣传教育,转变思想观念,创新发展理念,提高广大农户学科技、用科技的思想意识。围绕贫困地区生产经营实际需求,对贫困户开展“定点、定向、订单”式的培训,提高劳动生产技能。加强就业指导培训,帮助贫困户到发达地区转移就业。统筹各类农技人员力量,建立农技人员与贫困户联系服务制度。通过专家授课、现场指导、网络信息平台远程指导等方式,免费为贫困户提供生产技术培训。为农村贫困地区有针对性地编印农村先进实用技术图书资料。大力培养懂技术、善经营、能带动的科普带头人、致富带头人、新型职业农民、乡土技术人才和技术骨干,切实提升农民致富能力。
(2)推广农村先进实用技术,提升科技帮扶含量。搭建科技成果推广应用平台,加快科技成果在贫困地区应用,大力普及先进实用技术。须立足当地自然条件特点,发挥特色资源优势,确立主导富民产业,引进优良新品种、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开展适应性鉴定和集成创新配套科技研究,从中优化筛选出适宜贫困地区推广的良种良法,培育壮大一批特色种养示范基地,积极发展品质优良、特色明显、附加值高的优势特色农产品,提高产业扶贫科技含量和水平。帮助延伸产业链条,发展农产品精深加工,大力提升农产品附加值。围绕贫困地区产业发展需求,组织专家力量加强技术攻关。
(3)加快龙头企业建设,提高产品科技含量。紧紧围绕农民增收这个中心和农业供给侧改革这条主线,立足市场和资源,以农产品基地建设和加工为重点,大力培育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和种养大户,全面推行实施农业标准化生产技术,提高农产品科技含量和加工增值能力,提升市场影响力和竞争力,使其做大做强,进一步拓宽农民增收渠道和空间。
(4)完善科技服务网络,筑牢产业长效机制。依托现有的农业科技人才、农技人员和农村实用人才,在贫困村组建农业科技服务组织,以农民合作社、种养大户、龙头企业等新型基层农业经营组织为载体,开展实施产业扶贫科技服务,为当地产业扶贫提供产前、产中、产后技术服务,发挥技能带动和致富示范,加快科技成果产业化,持续提升产业扶贫能力与水平。建立农产品网上销售、流通追溯和运输配送体系,帮助对接连锁超市,支持发展订单农业。积极发挥网络、微博、微信等新兴媒介优势,开展网络实时问答、培训交流。帮助建立O2O、B2C等电子商务模式,提供多元化便捷服务。搭建有效的金融保险服务平台,拓展融资渠道,抵御经营风险。
(5)完善科普设施建设,提升科普能力。在贫困地区大力推动县、乡、村科普基础设施硬件和软件建设。专门研发适用于贫困县推广实用技术的科普大篷车。流动科技馆、科普大篷车、农村中学科技馆等项目优先向贫困地区配发配送。发挥已有的科普服务站、校园科技活动中心、科普示范基地等作用,大力推动科普中国校园e站、乡村e站和社区e站,用信息化手段武装基层科普基础设施。大力开展经常性科普文化活动,坚决破除封建迷信和偽科学的消极影响,树立科学、文明、健康的社会风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