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因子分析法和数据包络分析相结合的高校教育资源配置绩效评价
2018-08-29油永华刘涛
油永华 刘涛
摘要:根据高校教育资源的投入产出理论分析,构建资源配置绩效的评价体系,以山东省55所普通本科高校的样本,采用因子分析法分别提取投入和产出的各三个因子,以因子作为指标进行数据包络分析,评价各所高校资源的配置效率,根据差额分析提出资源配置绩效优化的措施。
Abstract: According to the theory of input-output of educational resources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an evaluation system for resource allocation performance is constructed. Samples of 55 regular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in Shandong Province are used to extract the three factors of input and output by factor analysis. Factors are taken as indicator to make data envelopment analysis and evaluate the allocation efficiency of resources in each university, and based on the analysis of differences, measures are put forward to optimize the performance of resource allocation.
关键词:教育资源配置;因子分析法;数据包络分析;总技术效率
Key words: education resources allocation;factor analysis;DEA;the general technical efficiency
中圖分类号:G6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8)19-0272-03
0 引言
当今市场经济和知识经济时代,高等教育促进国民经济的发展和社会文化的进步,如何合理配置和优化高等教育资源成为教育发展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特别是山东这样的经济强省和教育大省更为重要。建立可持续性、科学性和促进目标实现的省域高等教育资源配置结构和与之关联的高等教育资源配置绩效的评估办法更为关键。本文主要考虑将两方法有机结合,先用因子分析分别提取投入和产出的因子,获得因子得分,然后将因子得分采用数据包络分析计算其各类效率评价高校资源配置绩效。
1 文献综述和理论分析
国内外专家对高校资源配置绩效评价的文献较多, Mesak等(1991)、Card等(1996)创建了多准则多角度评价体系,运用多元线性回归方程分析学生毕业情况与学校规模、教学经费支出以及支持学生职业发展相关服务、高校教育管理等之间的关系。邢周凌(2009)通过对高校九百多名教师的调查分析,选择出评价高校人力资源和组织的指标体系,并基于平衡计分卡方法进行评价。陆萍等(2010)就怎样对高校预算的绩效如何评价进行探讨以及如何优化高校资源配置等进行分析。邵争艳(2006)从目标、环境、动力、运行机制等方面系统性剖析高等教育资源配置,构建简洁评价体系,运用数据包络分析计算了配置效率高低。高校教育资源配置效率对比和排序中常用到因子分析法,比如,仲洁、陈静漪(2015)选择因子分析法对58所教育部属高校的科研绩效评价;高欣秀(2016)选择表示高校投入的十四项投入指标和表示产出的五项指标作为绩效评估指标体系,运用因子分析法评价甘肃省省属本科院校教育资源绩效。也经常使用数据包括分析方法,主要文献有,陈通、白建英(2002)应用该方法对我国各省、市、自治区高校教育投入产出的相对有效程度评价并进行排序;而傅毓维,邵争艳(2004)是运用数据包络分析方法对31个省区高等教育资源配置相对效率进行评价,并指出高校配置低效率的原因。没有发现将因子分析法和数据包络分析两种方法相结合的文献资料,这正是本文采用的方法。
高等学校一般通过政府拨款、社会集资和接受捐赠、学生交纳学费以及企业投资等渠道获得资金支持,将其用来基础设施建设、教学科研仪器设备购买和教职员工工资和福利的发放,从而形成一定的高效教育资源,包括人力、物力和财力。高等学校教育资源的投入具有显著的公益性质,相对于绩效和影响,其投入一定程度上表现为特有超前性,目标以促进社会经济的长期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和文化素质修养的整体提高,最终效益表现为国民素质提高、社会经济发展和和谐稳定。
高等教育资源配置的产出表现为高校基本职能的发挥,表现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三个方面。高校的社会生产可以用以促成科研成果的高效率转化,研究印证了其科研的有用性和可行性,调动高校科研人员继续研发的积极性,参加社会服务的同时,锻炼师生的适应社会能力,摆脱了科研的盲目性以及与实际相脱离的状况。高等学校需要进行调整培养大纲以及教学材料为更好服务社会经济发展,特别是产学研结合突破学科真正界限,培养出优秀复合型人才,以更好适应社会经济,加速科研成果转化为产品的经济周期,两者相互促进、取长补短、互惠互利。
2 方法、指标和数据
采用因子分析法分别提取高校教育资源的投入和产出影响因子,然后采用数据包络分析评价资源配置效率。因子分析以较少的互不相关的指标表达原有指标的信息。数据包括分析方法主要用于比较分析同类对象相对效率的高低,是一种多投入多产出绩效评价方法。视不同对象为一个生产过程的多次投入产出,给予投入产出各指标不同权重,产生最优的生产可能性边界,未在边界上的对象或者个体即为配置无效率。可以计算各个决策单元的技术效率,该技术效率为总技术效率,是纯技术效率和规模效率的乘积。
根据高校教育资源的投入产出相关理论,高校资源的投入主要可以从人力、物力和财力三个角度选择相关指标分析;高校具有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等三个主要职能,根据高校承担的职能划分其产出,寻求相关指标表示高校绩效。综合考虑,选定高校教育资源投入产出指标见表1。
山东省除了山东大学之外共有55所普通本科院校(不含独立学院)。存量数据截至到2016年12月31日,流量数据主要以2016年数据为主。数据主要来源于《山东省教育事业统计年鉴》以及《山东省统计年鉴》等年鉴以及各学校的官方网站。
3 实证结果分析
3.1 投入和产出的因子分析
为了降低数据维度和消除指标间的相关度,将所选择的指标从高校资源和职能,即投入和产出两个方面分别进行因子分析。根据KMO检验和Bartlett的球形度检验得出适合进行因子分析,按照主成份提取因子,以及最大方差法进行旋转得到3个因子(考虑到资源投入的3个方面,直接指定提取因子个数为3),相关信息整理得到表2。
根据表2可以看出,三个主成份因子汇集了7个原始变量的92.33%的信息,概括程度很高。根据旋转成份矩阵,因子I-F1主要汇集Z3、Z4和Z5指标的信息,定义为物力因子;因子I-F2主要汇集Z6和Z7指标的信息,定义为财力因子;因子I-F3主要汇集Z1和Z2指标的信息,定义为人力因子。三个因子分别概括了高校教育资源人力、物力和财力投入的三个方面。根据原始指标数据和系数矩阵,可以分别计算55家高校的三个方面的因子得分,作为数据包络分析投入数据。
同理,对高校职能即产出的8个指标进行因子分析,进行KMO检验和Bartlett的球形度检验,也可以因子分析,按照主成份提取因子和最大方差法进行旋转得到3个因子(特征值大于1的指标3个),相关信息整理得到表3。
根据表3,三个主成份因子汇集了8个原始变量的93.63%的信息,概括原始信息的能力很高,以因子代表原始指標分析恰当。根据旋转成份矩阵,因子O-F1主要汇集Z8、Z9和Z10等变量的信息,定义为人才培养因子;因子O-F2主要汇集Z11、Z11和Z13指标的信息,定义为科学研究因子;因子O-F3主要汇集Z14和Z15指标的信息,定义为社会服务因子。三个因子充分概括高校教育职能发挥及资源绩效产出的三个方面。根据原始指标数据和系数矩阵,可以分别计算55家高校的三个方面的因子得分,作为数据包络分析产出数据。
3.2 高校教育资源配置效率分析
根据因子分析所得到的55家本科院校的投入和产出的印因子得分,进行数据包络分析,首先就投入和产出进行相关分析,3个投入因子分别与三个产出因子的皮尔森相关系数均为正值并在0.3-0.8之间,且在1%显著性水平下显著,适合进行数据包络分析。
运用各因子得分,采用数据包络分析软件MaxDEA7,采用数据包括分析的CCR模型和BCC模型,测度各所高校的资源配置效率水平,汇总各区间效率水平的个数并计算其比例,整理见表4。
由表4可得,55所山东省普通高等本科院校中总技术效率完全有效(总技术效率为1)的9所,所占比例为16.36%,多为传统历史悠久的高校;以0.8为界,将非完全有效分为两类,相对较高效率为35所,占据高校的大部分,相对低效率的高校为11所,占全部高校的五分之一,多为新改建本科院校或者民办高校。高校资源配置绩效较低或者相对低效率,原因在于:学校扩大招生规模或者扩建新校区等,投入增加但教学质量以及科研水平并不一定随其速度发展;高校资源管理水平不科学或者水平较低,较大投入产出绩效不明显;民办高校的目标不明确或者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理念偏差导致低效率。
限于篇幅同时考虑分析需要,选择三组高校对比分析,一组是为传统且历史悠久的普通本科院校;二组是新改制建设或者地方普通本科院校;三组是民办本科院校,绩效效率指标(指标只代表个人学术观点),汇总见表5。
如表5所示,山东师范大学、青岛大学和山东农业大学属于资源配置完全有效率高校,学校历史文化积累沉淀以及管理的高效率、学校规模扩张适度,导致资源配置绩效很高。其余两所传统本科高校的总技术效率也高于0.95。齐鲁师范学院、山东青年政治学院和山东管理学院三所新建本科院校,各项效率水平超过0.9,效率水平较高,在个别方面存在效率改进的空间。多所地方高校(含表中两所)总技术效率水平相对较低,没有达到0.9,可能服务地方的需要,规模效率相对较高,但是技术效率较低。民办本科院校总体的总技术效率等均偏低,存在技术改进和资源配置效率较大空间,山东英才学院总技术效率超过0.9,该类别中绩效相对较高,民办高校不能只关住招生规模和学费收入,应当注重特色建设和内涵培养以及科学研究水平提升等。
4 结论和建议
根据高校教育资源的投入产出理论分析,构建资源配置绩效的评价体系,以山东省55所普通本科高校的样本,采用因子分析法分别提取人力因子、物力因子和财力因子等三个投入和人才培养因子、科学研究因子和社会服务因子等三个产出因子,与理论分析相符。以三个投入和三个产出因子作为指标进行数据包络分析,评价各所高校资源的配置效率,并根据数据包络分析差额分析提出资源配置绩效优化的措施。高等学校假设新校区、扩大教学规模,促进高校的各项建设,并不一定能够提高学校的资源配置效率,可能导致科学研发、师资建设上的缺乏,浪费相对应的资源。阻碍了学校的内涵发展和科学研究以及社会服务等能力的提升。民办高校关住招生规模以及教育资源经营运作促进营业收入,对学校的特色建设和内涵培养以及科学研究水平提升等关注度不够,导致科学研究以及社会服务能力不足。
参考文献:
[1]邢周凌.高校人力资源管理对组织绩效的影响[D].南昌大学,2009.
[2]陆萍,吴婧,张甫香.高校预算绩效评价的方法探析[J].财会通讯,2010(36):20-23.
[3]邵争艳.中国区域高等教育资源优化配置评价与对策研究[D].哈尔滨工程大学,2006.
[4]李群霞,马风才,张群.理工农医类高校科研配置效率评价[J].科研管理,2016(02):6-10.
[5]高欣秀.甘肃省属本科院校绩效评估研究[J].高等理科教育2016(01):67-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