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关于气象科普社会化作用的思考

2018-08-29韩琦陈石定

科技传播 2018年16期
关键词:思考

韩琦 陈石定

摘 要 近几年来,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社会公众对天气预报的需求越来越多,要求也越来越高,气象预报的社会作用更为凸显,作为传播气象预报知识的气象科普工作越来越重要。文章对现阶段的气象科普社会化的现状展开分析,研究其中存在的问题,提出发挥气象科普社会化作用的途径和方法,希望能够促进气象科普工作的开展。

关键词 气象科普;社会化作用;思考

中图分类号 G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708(2018)217-0179-02

科学普及的过程中,气象科普工作作为其重要组成部分,能够更加全面的、多层次的提高国民科学素质。在高速发展的现代社会,气象科普社会化是气象科普重要的发展策略,思考气象科普的社会化作用,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1 气象科普概述

1.1 科学普及的含义

科学普及主要是采取相应的方式,开展宣传和倡导,传播科学精神和科学放大,引导公众能够利用科学方式思考和应对问题,提高公众的科学素质,实现公众的全面发展。在科学普及的过程中,科普资料是其重要的内容,也是科普工作开展的重要工具,能够为社会和公众提供更加优质的科普服务。科普资料主要有科学信息、科普产品以及科普作用等。

科普资源的社会化,主要是讲科普工作和社会活动以及生活密切联系起来,如,开展科普知识讲座、提供科普产品信息服务、建设科普场所等,借助科普设施,开展图谱推广活动,发挥媒体的有效作用,促进社会教育的有效开展。

1.2 气象科普社会化含义

社会学主要研究人类在社会中的行为,是一门具有社会性质的学科,现代社会人类的社会行为是其主要的研究内容,深入探究社会组织和团体的行为,分析现代社会的发展。气象科普作为气象社会学的重要内容,加强气象科普能够丰富社会公众的气象知识,树立气象灾害的预防意识。相关部门在2011年颁布加强气象科普工作的意见,为新时代的气象科普工作的开展,提供更加先进的理念。因此,现阶段的气象工作中,加强气象科普的社会化建设,发挥其社会化作用,是需要面临的首要问题。

2 气象科普社会化现状和存在的问题分析

1)气象科普工作没有形成有效的运行机制,社会化作用的推进缺乏机制保障。目前,气象科普工作存在多头管理,各省气象局办公室、气象学会、预报处、减实处等均有气象科普工作职能,气象科普工作缺乏统一的总体规划、管理和组织,缺乏专职的科普工作人员,气象科普社会化的缺乏机制保障。

2)气象科普工作的基础设施建设薄弱,社会化作用的发挥能力不足。目前,气象科普工作的基础设施主要是气象科普场馆、气象观测场等,多数气象科普场馆的建设大多是一次性投入,后续科普设备的投入很少,很多科普器材和科普设备年久失修,过时破旧,投入资金无法保证,气象科普活动的开展无法与社会活动和生活活动联系紧密,社会化作用的发挥能力明显不足。

3)缺乏专业化的科普创作队伍,社会化作用发挥能力不足。目前,从事气象科普工作的队伍主要是管理岗位上的兼职人员或负责气象学会工作的人员,气象专业化水平不高,缺乏科普创作的能力和水平,很难达到和满足社会对气象知识的需求,社会化作用发挥能力明显不足。

4)气象科普工作手段落后,渠道较少,社会知晓率不高。当前,气象科普传播的渠道较少,主要利用世界气象日、全国科技周、全国科普日等重大活动期间发放科普宣传材料、制作宣传专版、设立专家咨询、定期接受社会公众参观和在气象部门内部系统网上设立气象科普专栏等形式进行,在传播形式上没有新的突破,宣传效果不理想,社会知晓率不高。

5)社会公众对气象科普获取和利用的意识不强,气象科普社会化作用普及面不高。目前,虽然天气预报信息与人民的生产生活息息相关,但社会公众主动获取气象信息,用来指导生产生活的较少,只有等到有气象灾害发生时,才发现气象知识的重要。社会公众主动利用气象科普知识指导生产生活的意识不强,严重影响了气象科学知识的普及程序。

3 发挥气象科普社会化作用的几个途径

1)健全气象科普工作机制,明确气象科普工作的社会作用。要建立专门的科普工作机构,设定好科普工作岗位和人员,明确气象科普工作职责和任务,形成至上而下的专(兼)职科普队伍;并制定好长远的工作规划,明确提出气象科普的社会作用。

2)建立专业化的气象科普传播和创作队伍,为气象科普社会化作用的发挥提供知识保证。气象科普传播队伍必须要专业化,要建设一支由气象專家、专业气象工作者组织的传播队伍,从气象科学的专业角度向社会公众传播气象知识,让社会公众更深入地了解气象知识。同时,在传播的同时,要创作出集趣味和科学一起的公众易懂、易学的科普作品,如气象知识科普小册子、气象科普小视频等,让社会公众从传播中学气象知识,从作品中学气象知识。

3)充分利用新兴媒介资源,强化社会效应。在气象科普宣传的过程中,充分利用传统媒介的同时,注重新兴媒介的利用,如网络虚拟技术、移动电视以及触摸媒体等,强化气象科普宣传的社会效应。借助网络虚拟技术,构建气象科普模拟展厅,开展气象科普游戏,借助图象、声音以及动画等信息资源,引导受众自己操作,在实际的动手参与中获取相关气象科普知识,体会其中的乐趣。

借助移动电视,采取循环播放上的方式,加强气象科普知识的宣传,内容清晰、简短,易于理解。触摸媒体的有效利用,借助其实用性、实效性以及专业性的特点,根据受众生活实际,结合最新天气情况,宣传相应的科普知识,吸引社会受众的注意力。

4)丰富气象科普知识传播形式,努力扩大气象知识的社会普及面。目前常规的气象科普传播方式有气象电话、气象短信息、官方天气微博、报纸、广播、电视、网络以及科技场馆、科普教育基地、社区宣传画廊、农村文化阵地等。除了这些,还应该通过科普知识竞赛、气象科普大使进校园、进社区、进部队等方式,拓展传播形式,大力普及科普知识,扩大社会普及面。

5)从政府层面重视气象科普知识的宣传和推广,提高气象科普社会化的执行力。天气与人民的生产生活息息相关,也与国家的经济建设息息相关,气象带来的灾害直接影响国民经济建设,也会给人民生产生活带来重大损失。通过气象知识的普及尽可能减少气象灾害带来的损失,是气象科普工作的目的和责任,而当前,气象知识的普及活动主要由气象部门自行开展,政府部门的支持和关注相对较少,推荐和宣传执行力不够。

从政府的层面组织开展系列气象科普宣传活动,可以大力推广气象知识的学习,甚至可以通过政府要求,将气象科学知识的学习纳入各级别学校的教学之中,实现气象科学从孩子抓起,从而达到广泛普及的目的,这样气象知识的普及面大大增加,社会化作用将会得到更为充分的体现。

6)及时做好气象科普社会普及调查,掌握科普化程度,评估好社会化效果。对气象科普传播范围、传播作用与效果必须及时做好调查。及时掌握社会公众对气象科普知识了解的程度,可以通过气象科普知识小测试、问卷调查、面对面听取意见等方式了解公众学习气象知识和利用气象知识的效果,从而掌握气象科普知识在社会公众中起到的作用,在防灾减灾工作中发挥的效益,并做好科普社会作用的评估,利用评估结果更好地指导气象科普工作。

4 结论

随着经济建设和社会公众对气象科普知识需求的不断增长,气象知识的普及在经济建设和人民生产生活的防灾避灾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气象科普社会化作用越来越体现出其重要性。因此,充分开发好气象科普资源、通过不断完善气象科普工作机制加强气象科普创作队伍建设、利用好新兴媒介资源宣传和开展形式多样的气象知识传播活动等,是实现和发挥气象科普社会化作用的重要途径和方法。气象科普社会化作用的充分发挥,将在提高公众防灾避灾意识、减少气象灾害损失中发挥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刘波,王海波,徐嫩羽.现代化气象科普工作评估指标体系初探[J].科技傳播,2017,9(18).

[2]刘林霞.对做好新时期气象科普工作的若干思考[J].湖北气象,2005,24(2):8-10.

[3]王玉洁,孙睿,王德民,等.气象科普推广体系建构与实施[J].干旱气象,2015(4):711-720.

[4]曾贵权,张志华.做好新时期气象科普工作的若干思考[J].农村经济与科技,2017(24).

[5]包吉蕾.基于信息化背景下分析气象科普社会化的若干问题[J].科学与信息化,2017(25).

猜你喜欢

思考
小学经典诗文诵读与积累的实践与思考
对于少儿英语教育的几点思考
少儿图书馆小志愿者工作的意义和思考
浅论高中化学生活化教学的实践与思考
“语用”环境下对古诗词教学再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