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十九大对党的建设理论的创新与发展
2018-08-29林志彬
【摘 要】党的十九大对党的建设理论的创新与发展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党的建设目标新定位,把党建设成为始终走在时代前列、人民衷心拥护、勇于自我革命、经得起各种风浪考验、朝气蓬勃的马克思主义执政党。这一党建目标表明中国共产党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的政党属性必须一以贯之、毫不动摇,由“革命党”向“执政党”角色转换必须保持革命本色永恒不變。党的建设布局新框架,全面推进党的政治建设、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纪律建设,把制度建设贯穿其中。新增加的政治建设和纪律建设,体现了十八大以来全面从严治党的新鲜经验;制度建设不再与其它几方面建设并列而是贯穿其中,体现了制度建设的根本性、全局性、稳定性和长期性。党的建设任务新指向,把党的政治建设摆在首位,把党的纪律建设挺在前面。党的政治建设决定党的建设方向和效果,全面从严治党必须注重政治上的要求。在根治部分党员干部违纪违法现象时,必须把纪律建设挺在前面,没有规矩,不成方圆。纪律不严,从严治党就无从谈起。
【关键词】中国共产党;十九大;党的建设
【中图分类号】D2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2-3570-(2018)02-0085-07
党的十九大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新时代我们党要有新气象新作为,必须深入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新时代如何建设伟大工程?立足不忘初心、牢记使命这个根本动力,围绕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这个奋斗目标,着眼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这个百年夙愿,党的十九大对党的建设目标作出了新定位,对党的建设布局进行了新调整,对党的建设重点提出了新任务。
一、党的建设目标新定位:把党建设成为始终走在时代前列、人民衷心拥护、勇于自我革命、经得起各种风浪考验、朝气蓬勃的马克思主义执政党
党的建设目标,回答的是“建设一个什么样的党”的问题,这是开展党的建设的逻辑起点,在党的建设中具有导向和引领作用。党的建设目标,与党生存的环境、担负的任务、进行的实践,是分不开的。不同历史时期、不同历史使命、不同历史方位,决定着党的建设目标应是不同的。
民主革命时期,党的建设目标并非随着党的成立而自然确立,而是经历了十八年艰辛探索才得以明确。1939年10月毛泽东在《<共产党人>发刊词》一文中首次明确提出党的建设目标,即是要把我们党建设成为“一个全国范围的、广大群众性的、思想上政治上组织上完全巩固的布尔什维克化的中国共产党”。①这一党的建设目标,显然是把中国共产党定位为无产阶级的革命党,其逻辑起点是“没有一个按照马克思列宁主义的革命理论和革命风格建立起来的革命党,就不可能领导工人阶级和广大人民群众战胜帝国主义及其走狗”。②从理论基础看,这一目标与“唯物史观是吾党哲学的根据”③是一致的;从革命实践看,它适应当时中国革命的形势。
新中国成立后,党取得了全国性的执政地位。执掌全国政权的中国共产党应该是什么样的党?是定位革命党还是定位执政党?这个重大问题长期没有得到很好地解决。党的八大政治报告称党是“领导全国政权的党。”④尽管党的八大前后周恩来、邓小平和刘少奇等已使用“执政党”这个概念,但党的八大并没有把党定位为执政党。深受革命意识惯性和斗争思维定势的影响,“文化大革命”期间毛泽东提出“五十字”建党目标,即“党组织应是无产阶级先进分子所组成,应能领导无产阶级和革命群众对于阶级敌人进行战斗的朝气蓬勃的先锋队组织”。⑤在这个“五十字”建党目标的指导下,党的建设不仅未能实现革命党向执政党角色的转换,反而使阶级斗争在党内外愈演愈烈,党的建设遭遇挫折。
改革开放新时期,邓小平要求全党一定要把“执政党应该是什么样的党”⑥这个重大问题搞清楚。从执政党这一角色出发,党努力尝试探索出一个科学的党建目标。党的十二大提出:“我们一定要按照新党章的要求,努力把党建设成为领导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坚强核心”。⑦从党的十二大开始,几经探索,党的建设目标逐渐清晰。党的十五大提出:“把党建设成为用邓小平理论武装起来、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思想上政治上组织上完全巩固、能够经受住各种风险考验、始终走在时代前列、领导全国人民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马克思主义政党”。⑧在此基础上,党的十七大要求以改革创新精神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使党始终成为立党为公、执政为民,求真务实、改革创新,艰苦奋斗、清正廉洁,富有活力、团结和谐的马克思主义执政党”。①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新时代围绕“建设一个什么样的党”这一根本问题,党的十九大指出“把党建设成为始终走在时代前列、人民衷心拥护、勇于自我革命、经得起各种风浪考验、朝气蓬勃的马克思主义执政党”。②与以往表述相比较,党的十九大对党的建设目标表述更加明确、更加精准、更加坚定,也更加凸显时代性。一方面,中国共产党是无产阶级、马克思主义政党,这一政党属性必须一以贯之,要毫不动摇。另一方面,既实现了“马克思主义革命党”向“马克思主义执政党”的角色转换,又保持了革命精神和革命本色不变。
党的建设目标,是党的建设价值判断,是党的本质属性问题,指引着党的建设的正确方向。党的十九大进一步厘清、理顺这一根本问题,对于推动新时代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影响深远。
二、党的建设布局新框架:全面推进党的政治建设、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纪律建设,把制度建设贯穿其中
党的建设布局,解决的是“怎样建设党”的问题。怎样建设党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其内在框架构建非常重要,直接关系到党的建设伟大工程能不能全面而有序地向前推进。在推进党的建设伟大工程的实施过程中,党会根据历史任务、条件等要求,不断对党的建设布局进行调整和充实。
民主革命时期,在党成立之初,党的建设主要关注的是党的政治建设和组织建设问题,其中党的政治建设集中表现在制定党的政治纲领上。古田会议上毛泽东指出党内各种非无产阶级思想的表现、根源及其纠正的方法,党的思想建设正式进入党的建设布局之中。延安整风时期,党的作风建设作为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列入到党的建设布局。经历长时期的探索,到党的七大时党初步建构起思想建设、政治建设、组织建设和作风建设“四位一体”的党的建设总体布局。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党的建设总体布局沿用这一“四位一体”的总体布局。
改革开放新时期,适应改革开放的新形势,党的建设布局必须进行改革。党的十三大提出:“在党的建设上走出一条不搞政治运动,而靠改革和制度建设的新路子。”③从此,党的建设总体布局逐步调整为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和制度建设“四位一体”的总体布局。党的十六大指出: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一定要把思想建设、组织建设和作风建设有机结合起来,把制度建设贯穿其中”。④与之前相比较,党的政治建设渐渐淡出,而党的制度建設成为党的建设布局的重中之重。在着力推进党的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和制度建设过程中,鉴于改革开放以来党内腐败问题的严峻性和党风廉政建设的艰巨性,反腐败斗争和党风廉政建设关系到党的生死存亡,党的十七大把党的反腐倡廉建设从党的作风建设中独立出来,与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和制度建设平行作为党的建设基本内容。党的十七大明确指出:加强党的建设,必须以坚定理想信念为重点加强思想建设,以造就高素质党员、干部队伍为重点加强组织建设,以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为重点加强作风建设,以健全民主集中制为重点加强制度建设,以完善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为重点加强反腐倡廉建设。⑤这样,党的建设总体布局发展成为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制度建设、反腐倡廉建设“五位一体”的总体布局。党的十八大在继承“五位一体”的总体布局基础上,对总体布局中五大建设的“制度建设”和“反腐倡廉建设”顺序作了对调。
适应新时代的新情况和新要求,迎接新时代的新挑战和新机遇,党的十九大对党的建设总体布局架构再次作出了新的大调整:“全面推进党的政治建设、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纪律建设,把制度建设贯穿其中。”①新时代党的建设布局新框架,可以简称之为“5+1”模式。这是一种全新的安排,新增加的政治建设和纪律建设,体现了十八大以来全面从严治党的新鲜经验;制度建设不再与其它几方面建设并列而是贯穿其中,体现了制度建设的根本性、全局性、稳定性和长期性。反腐倡廉建设从原五大建设抽出来,专门以反腐败斗争加以表述,避免了与其它几方面建设内容上的重复。十九大党的建设总体布局在逻辑上更加严谨,党建思路更加清晰。
按照“5+1”模式推进党的建设:首要是抓好党的政治建设。党的十九大强调:“党的政治建设是党的根本性建设,决定党的建设方向和效果。保证全党服从中央,坚持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是党的政治建设的首要任务。”②以政治建设统领党的建设,是党的建设理论的伟大创新,体现了党的政治属性和政治功能。其次是抓牢党的思想建设。党的十九大强调:党的思想建设是党的基础性建设。革命理想高于天。要把坚定理想信念作为党的思想建设的首要任务。在全党开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想武装全党。③再次是加强党的组织建设。组织建设有两个重点:一是干部队伍,二是基层组织。党的十九大强调:选拔使用党的干部,要突出公道正派、政治标准、忠诚担当;党的基层组织建设要以提升组织力为重点,突出政治功能,把基层组织建设成为宣传党的主张、贯彻党的决定、领导基层治理、团结动员群众、推动改革发展的坚强战斗堡垒。④第四是加强作风建设。党的十九大强调:加强作风建设,必须紧紧围绕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增强群众观念和群众感情,不断厚植党执政的群众基础。⑤最后是加强党的纪律建设。纪律严明是党的优良传统。毛泽东曾经指出:“加强纪律性,革命无不胜。”⑥党的十九大强调:加强党的纪律建设,重点强化政治纪律和组织纪律,带动廉洁纪律、群众纪律、工作纪律、生活纪律严起来。赋予有干部管理权限的党组相应纪律处分权限,强化监督执纪问责。加强纪律教育,强化纪律执行,让党员、干部知敬畏、存戒惧、守底线,习惯在受监督和约束的环境中工作生活。⑦
三、党的建设任务新指向:把党的政治建设摆在首位,把党的纪律建设挺在前面
推进党的建设伟大工程,在实践层面,不同历史时期党的建设重点任务各有不同。这是因为党所处的环境不同,应对的风险考验不同,所要解决的党内存在问题和矛盾的不同。
民主革命时期,党所处的环境及党内存在的问题要求党必须把思想建设作为党的建设中心任务。党诞生于农民占绝对多数的特殊国情,特别是大革命失败后党被迫转入农村积蓄和发展党的力量,长期处于农村的环境中,农民和小资产阶级出身的党员成为党的主体。农民和小资产阶级出身的党员壮大了党的队伍、增强了党的力量,但同时也带来一个极为严重的问题:各种非无产阶级思想在党内滋生蔓延。这种情况下,如何保持党的无产阶级政党性质,防止党变成一个“农民党”,成为一个非常急迫的问题。毛泽东曾深有感触地说:“‘斗争的布尔什维克党的建设,真是难得很。”①为什么难?难在哪里?如:“党在村落中的组织,因居住关系,许多是一姓的党员为一个支部,支部会议简直同时就是家族会议。”②党内无产阶级思想与各种非无产阶级思想的矛盾是民主革命时期党内最为突出的矛盾。“若不给以无产阶级的思想领导,其趋向是会错误的。”③能不能正确解决这一问题,关系到党的生死存亡。几经探索,毛泽东认为要解决好这一问题,必须把思想建设放在党的建设首位。为此,党先后开展了多次重要的思想建党活动,如古田会议和延安整风等。古田会议明确要求把党内教育作为纠正党内各种非无产阶级思想的主要方法,并对党内教育的内容作了具体的规定。延安整风则用相对集中的时间,采取读书学习、对照检查以及批评与自我批评的方法解决党内各种错误思想和倾向。这种运用整风的形式加强党的思想建设,是中国共产党的一个成功创举。
新中国成立后,党的思想建设仍然受到重视。遇到各种矛盾和问题,党注重从思想认识上去解决。但从1957年的整党整风运动开始直至“文化大革命”,党的思想建党活动逐渐演变成频繁的政治运动整党,虽然其中有些政治运动整党也在一定程度上解决过当时党内存在的一些问题,但毋庸讳言,政治运动整党诸多的弊端,给党的建设和发展留下了许多深刻教训。
改革开放新时期,总结了过去政治运动整党的教训,党的主要领导人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等都特别重视通过党的制度建设来解决党内存在的问题。相对于党的思想建设等其它几方面建设来说,制度建设对于解决党内存在的问题更具有根本性、全局性、稳定性和长期性作用。改革开放之初,邓小平明确指出:从严治党“制度是决定因素”,④用政治运动的方法“从来都是不成功的”。⑤针对当时党存在的突出问题,他要求必须“解决现行制度的改革和新制度的建立问题”,⑥根据邓小平的这一思想,党的十三大进一步强调党的自身建设要“切实加强党的制度建设”。⑦随后,党制定并实施了若干重要党内法规,对加强党的建设发挥了重要作用。党的十三届四中全会以来,江泽民继承和发展了邓小平制度治党的思想,进一步强调:“从严治党,关键在于建立起一整套便利、管用、有约束力的机制,使党的各级组织对党员、干部实行有效的管理和监督,及时发现矛盾、解决问题,使党的肌体始终保持健康。”⑧针对改革开放后在一部分党员干部中滋生的越来越严重的权力腐败现象,党中央先后制定颁布了《中国共产党党员领导干部廉洁从政若干准则(试行)》等党内重要法规,促进了党的制度建设进一步发展。进入新世纪,胡锦涛丰富和深化制度治党的认识,深刻指出:“90年来党的发展历程告诉我们,建设好、管理好一个有几千万党员的大党,制度更带有根本性、全局性、稳定性、长期性。必须把制度建设贯穿党的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和反腐倡廉建设之中,坚持重点突出、整体推进,继承传统、大胆创新,构建内容协调、程序严密、配套完备、有效管用的制度体系。”⑨为了进一步推动党的制度建设,党中央先后颁布了《党政领导干部任职回避暂行规定》等党内重要法规,这些重要法规从制度层面为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发挥了重要作用。经过几代领导人的努力,党初步建构起一个较为完整的党内制度体系,有效提高了管党治党水平。
新时代党的建设任务两个重要的新指向,就是把党的政治建设摆在首位,把党的纪律建设挺在前面。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面临的“四大考验”、“四种危险”依然严峻和尖锐,特别是一段时期内党内有部分党员和一些领导干部存在政治信仰缺失、政治方向跑偏、政治意识淡薄、政治觉悟不高、政治立场不稳、政治能力不足等严重问题,不讲政治、淡化政治,把党内政治生活庸俗化、随意化、平淡化、娱乐化。甚至高级干部中还有极少人政治野心膨胀,搞政治阴谋活动。这些问题已经对党和党的事业发展构成致命威胁。习近平尖锐地指出:“全面从严治党,必须注重政治上的要求。”①党的十八大以来,已查处的大量案件表明:党的纪律松弛是当前党的另一大忧患。党员干部出问题,往往是从突破纪律开始的。如果不能改变党内执行纪律失之于宽、失之于松、失之于软这样的问题以及纪法不分的现象,“就会削弱党的执政能力,动摇党的执政基础,甚至会断送我们党和人民的美好未来”。因此,“全面从严治党,重在加强纪律建设”。②新时代全面深入推进党的建设,解决党内存在突出的政治问题和纪律松弛问题,党的十九大要求必须把党的政治建设摆在首位,把党的纪律建设挺在前面。
新时代加强党的政治建设,党的十九大要求着重围绕维护党中央的权威、执行党的政治路线、严肃黨内政治生活等几个方面开展:其一,维护党中央的权威。党的十九大明确指出:“保证全党服从中央,坚持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是党的政治建设的首要任务。”③党中央权威通常是一种政治权威,是党中央领导地位得到拥护和支持的表现以及党中央领导能力的表现。这种政治权威是政治稳定的前提和基础,没有这种政治权威,政治稳定难以维持。维护党中央权威,决不是一般问题,而是方向性、原则性问题,关系到党、民族、国家前途命运。维护党中央权威,当前全党上下必须牢固树立政治意识、大局意识、核心意识和看齐意识。其二,执行党的政治路线。党的政治路线,通常称之为党的总路线或基本路线,它是一定时期党的政治主张的集中概括。党的十九大明确要求:“全党要坚定执行党的政治路线。”④新时代所要坚定执行党的政治路线,是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对党的基本路线和坚持党的基本路线都有新的认识。习近平多次强调:“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是党和国家生命线。”⑤党的十九大在党的奋斗目标“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后面增加了“美丽”二字,丰富了党的基本路线的内涵。为什么基本路线要长期坚持,习近平要求:“多从人类发展大潮流、世界变化大格局、中国发展大历史来认识和把握党的基本路线”。⑥其三,严肃党内政治生活。党的十九大明确指出:“要尊崇党章,严格执行新形势下党内政治生活若干准则,增强党内政治生活的政治性、时代性、原则性、战斗性,自觉抵制商品交换原则对党内生活的侵蚀,营造风清气正的良好政治生态”。⑦开展严肃、认真的党内政治生活,是党的优良传统和政治优势。党的十八大以来,推进全面从严治党战略,党中央把严肃党内政治生活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来抓。习近平要求全党:“深刻认识严肃党内政治生活的重大作用,深刻认识党内政治生活不正常的严重后果。”⑧经过五年努力,党内政治生活出现了许多新气象。但毋庸讳言,一些影响党内政治生活的消极因素尚未根除,一些深层次矛盾和问题尚未根本解决,一些负面的东西还会不断侵蚀和渗透到党内政治生活中来。解决党内政治生活存在的问题绝非一朝一夕之功,需要锲而不舍、持续用力、久久为功。
新时代加强党的纪律建设有两个核心着力点:“重点强化政治纪律和组织纪律”。①在党的纪律体系里,政治纪律是最重要的纪律,是处于第一位的。习近平指出:“一个政党,不严明政治纪律,就会分崩离析。”②从周永康、薄熙来、徐才厚、令计划、苏荣等案件看,近年来破坏党的政治纪律问题非常严重,务必引起重视。强化党的政治纪律,“最核心的,就是坚持党的领导,坚持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基本经验、基本要求,同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自觉维护中央权威”。③组织纪律是最基本的纪律。一个松松垮垮、稀稀拉拉的组织是不能干事、也干不成事的。强化党的组织纪律,习近平要求全党:一是要认真执行党的民主集中制。各级领导干部特别是主要领导干部要带头执行民主集中制,杜绝家长制、一言堂的现象和议而不决、决而不行的现象屡屡出现。二是要严格贯彻党章规定的“四个服从”。全党同志要强化党的意识,始终把党放在心中最高位置,相信组织、依靠组织、服从组织、忠诚组织。三是要自觉落实请示报告制度。习近平尖锐指出:“请示报告不是小事,不要满不在乎,这些年来一些干部出事就出在这个上面。”④领导干部尤其是高级干部在涉及重大问题、重要事项时按照规定必须向组织请示报告,决不能遮遮掩掩甚至隐瞒不报。
实践发展没有止境,理论创新也没有止境。新时代推动全面从严治党向纵深发展,把党建设得更加坚强有力,保证党始终走在时代前列,完成新时代党的历史使命,党必须在理论上跟上时代,不断推进理论创新。习近平明确指出:党“如果缺乏科学理论思维的有力支撑,就难以战胜各种风险和困难,难以不断前进”。⑤党的十九大以强烈的使命意识和责任担当,坚持问题导向,在继承马克思主义党建学说基本原理的基础上,以更加宽广的视野、更加长远的眼光来思考和把握党的建设未来发展面临的一系列重大战略问题,提出党的建设的新目标、新布局和新任务,对新时代党的建设进行谋篇布局和战略部署,推动了党的建设理论创新和发展。这一理论创新和发展既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又具有强烈的实践意义。在理论上,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党建理论,标志着党对党的建设基本规律的认识又达到了一个新的科学水平;在实践里,为新时代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提供了坚强有力的行动指南,为世界政党治理问题提供了全新选择、贡献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
(林志彬,博士,广州中医药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硕士生导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