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使命、新作为:新时代出版编辑素养谈
2018-08-29李清晨
李清晨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做出科学判断“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并深刻揭示了新时代的内涵,指出这个新时代,是承前启后、继往开来、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继续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的时代,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而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时代,是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不断创造美好生活、逐步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时代,是全体中华儿女鮸力同心、奋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时代,是我国日益走近世界舞台中央、不断为人类做出更大贡献的时代。
在新时代的语境下,坚定文化自信,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是党的十九大做出的重大战略部署之一,也对包括出版业在内的整个宣传文化领域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作为新时代的编辑,要认真学习党的十九大精神,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坚持双效统一,多出精品力作,为推动我国出版事业的发展,推动文化的繁荣兴盛,不断满足人民的美好生活需要,做出应有的贡献。
一、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对出版业的要求
出版业是文化建设的重要力量,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不断发展对出版行业提出了新的要求:
首先,坚守意识形态底线。出版业一直以来都是非常重要的文化传播途径和宣传思想教育阵地,是文化强国建设的重要力量。今年两会刚刚确立的国务院机构改革方案中,新闻出版工作划归中共中央宣传部统一管理,进一步强化了出版业的文化属性和意识形态属性。意识形态决定文化前进方向和发展道路。出版行业必须深刻领悟十九大报告精神,坚守意识形态底线,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
其次,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当代中国精神的集中体现,凝结着全体人民共同的价值追求。要以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为着眼点,强化教育引导、实践养成、制度保障,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国民教育、精神文明创建、精神文化产品创作生产传播的引领作用,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社会发展各方面,转化为人们的情感认同和行为习惯”。出版业作为重要的文化媒介,应当积极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文化产品生产过程中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传播力度。为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国家,构建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的社会,培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公民,发挥更加积极的文化引领作用。
最后,增强文化自信,打造文化精品。一方面,增强文化自信,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者和弘扬者。深入挖掘中华文化宝藏中的思想人文精华,用现代人们可接受的形式进行创作表达和传播,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向世界讲好中国故事,让中华文化散发出永久魅力和时代风采。另一方面,打造文化精品,做中国先进文化的引领者和践行者。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满足人民过上美好生活的新期待,必须提供丰富的精神食粮。这一要求是我们做好出版工作的根本遵循。出版人理应担负起创作和生产优质文化作品的历史重任。进入新时代,出版业要继续勇于变革、勇于创新,提供更高格调、更高品质、更加系统的文化供给,推动文化的繁荣兴盛。
二、新时代下的出版编辑素养
编辑加工一直是出版行业的核心工作环节,出版编辑的素养也成为出版行业的核心竞争力所在。在新时代要求下,出版行业面临着新任务与新挑战,出版编辑也要根据新时代要求提升职业素养,争做新时代的合格编辑。
(一)坚持导向为先,增强把关意识
意识形态工作的极端重要性要求出版编辑必须加强学习,不断提高政治素养,在编辑工作中认真领悟、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出版编辑的重要任务就是要对图书中的大量文字、图表等原始素材进行筛选、审核和加工,编辑加工工作的质量直接决定出版物的质量。这就要求编辑工作人员要始终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坚持导向正确,增强把关意识。不断增强辨别能力,注意区分政治原则问题、思想认识问题、学术观点问题,筛除错误观点,修改错误性用语,抵制低俗、庸俗、媚俗。
(二)坚持多出好书,质量重于数量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出版产业作为我国经济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自然也要遵循这一发展规律,积极转变发展方式,进行供给侧结构改革,从优化选题入手,靠提高图书单品效益而不是无限增加新书品种来实现发展。目前的图书市场存在选题同质化竞争、公版书版本泛滥等一系列问题,由此导致图书出版泥沙俱下,甚至“劣币驱逐良币”的现象。作为出版编辑,要擦亮双眼,致力发现发掘好作品、好作者,策划优质选题,坚持打造精品力作,坚持宁肯少出书,也不能粗制滥造。为广大读者提供高品位、高质量的文化产品。
(三)坚持终身学习,提高创新能力
互联网的快速发展深刻影响和改变了传统出版业的生态和发展路径。新媒体的出现、大数据的应用甚至人工智能的发展都让传统出版从业者应接不暇。知识付费等知识服务企业不仅正在抢夺传统出版业的作者和受众,并且已经进入知识生产的源头———出版领域。相对于传统出版生产模式,互联网和大数据下的出版企业占尽先机,风光无限,传统出版企业备受冲击。
要想在激烈竞争中突围,传统出版编辑必须紧跟时代,树立终身学习的志愿,不断提高创新能力。利用好互联网和大数据,了解现代读者的新需求、新习惯,尤其在选题策划和推广营销方面,要充分利用互联网信息。例如,在专业出版社可以建立读者数据库,了解读者信息、阅读兴趣和习惯,并进一步对这些数据进行分析,了解读者的需求,就能够获得最直接、最真实的市场信息,给下一步的选题策划提供更精准的侧重方向。出版編辑在做好策划编辑加工等前期工作后,还要积极参与到推广营销的工作中。因为一本书出版后在市场上的表现,也体现了编辑工作的价值。如今各种网站论坛、电商、微博、微信公众号等平台为图书的推广营销提供了前所未有的低成本、高时效等有利条件。编辑要用心钻研,根据不同平台的特点,结合图书自身需求,选择不同的营销方式,以编辑对图书的了解和专业推介提高营销效果。
(四)坚持专业积累,做学者型编辑
所谓学者型编辑,要求编辑要有学术精神和学者的底蕴。因为编辑工作的特殊性,每一本书稿、每一篇文章都是一个崭新的思想文化产品,具有不同的文化基因。这就要求编辑既要具备编辑出版行业领域学者与专家水平的素养,又要具备图书所涉专业学者与专家水平的素养,知识面既要有宽度,又要有深度。
具备足够的编辑出版行业的职业素养,包括语言文字基本功、逻辑思维能力、审美能力、心理学基础等,才能够使作者的书稿以完整适宜的形式呈现给读者,甚至可以变平庸为高峰,化腐朽为神奇。同时,作为专业出版社的编辑,不仅要成为杂家,还要坚持在自己的专业出版领域坚持长期积累。对本专业知识有深度的掌握,才能够结合专业发展和学术研究前沿发掘选题,判断书稿优劣,进一步提高与作者对话的能力,提出高水平的修改意见,使书稿质量得到飞跃性的提高。例如笔者所在的中国电影出版社,致力于电影专业的学术著作和专业教材的出版,这就要求编辑除了编辑基本技能还要具有电影专业的学术鉴赏力和深厚的学术底蕴,才能出好这类专业图书。
(五)坚持精益求精,发扬工匠精神
编辑担负着积累学术,传承文化的使命,要提高业务水平,做出精品图书,必须发扬工匠精神。“玉不琢不成器”,一部普通书稿,一旦经过编辑的精心加工处理,也会成为精品著作。编辑工作就像琢玉,要拿出精雕细琢、不厌其烦、精益求精的精神。
編辑工作并不是一项轻松容易的工作,常被称为幕后英雄,为他人作嫁衣。不仅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修改书稿中的错别字、标点等硬伤,还要审查书稿的学术科学性、逻辑严密性、结构合理性、文字规范性、体例统一性、表达严谨性、知识准确性、资料真实性,等等。此外,还要考虑装帧设计、校对、印刷工艺、纸张用料等细节,并要协调把握这一系列环节的工作。对于一些重点书稿,还要进行反复打磨,与作者沟通修改,不断调整设计方案等事无巨细的工作。有人曾评价说,当好一个编辑不见得比当好一个教授容易些。也只有对文字、对书籍保持敬畏之心,才能做好编辑工作,不放过一处差错,不断提升出版物质量,为读者提供优质的精神文化产品。
新时代赋予出版业新的使命,呼唤新的作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离不开中华文化的发展与繁荣。出版编辑面对新时代要求,必须努力提升自身的政治素养和职业素养,坚持社会效益为先,多出精品力作;进一步增强文化自信,发扬工匠精神,不断提高出版物质量,为繁荣发展我国社会主义文化事业贡献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