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日本企业为什么不愿意“做大”

2018-08-29陈言

瞭望东方周刊 2018年33期
关键词:毛刺铃木机器

陈言

中国顶尖企业,特别是一批互联网领军企业,近年在全球舞台上的崛起,是日本经济界和媒体非常关注的话题。而曾经风光无限、如今依然实力强劲的日本企业,却是另外一番光景。

中日企业之间一个很大的不同,是日本企業更专注“做事”,活在当下,而中国企业更愿意“做大”,着眼未来。

在日本静冈县,我曾经参观过一家名叫“先生精机株式会社”的企业。“先生”是老板的姓氏。年过七旬的老板名叫“先生武司”,十多岁时因为父亲病故,接下了家族企业的担子,至今已经半个多世纪。

先生的公司。专做一件精细活儿——打毛刺。机械加工出来的产品。少不了有些毛刺,而零部件必须做到没有毛刺,才能保证长久使用。

先生的公司。开始时是手工打磨,后来用上了机器,再后来专门生产打毛刺的机器——从手表里那些比米粒还要小的零部件,到轮船和风力发电机里直径六七米的大型机械零部件,他的打毛刺服务均可妥帖应对,因此在这个细分行业里享誉日本国内外。现在,他们甚至已经用上了最先进的IT控制和传感技术。

我问先生,没想过让企业上市吗?这么多年积累的经验和信誉,加上上市筹集到的资金,不是可以干更大的事业吗?

先生回答:“我是个匠人,只要能为客户提供满意的机器就好。”

先生的思维方式,在日本企业家特别是中小企业家中非常普遍——不事张扬,埋头苦干,几十年甚至上百年只从事一个细分行业的加工制造,掌握“独步天下”的技术能力。但是,他们却没有很多中国企业家那种“做大做强”的“野心”。

其实,雄心稍微大一点的话,上市、推广品牌都不是困难的事,但他们就是不愿意做。这一方面成就了“日本制造”的高质量。另一方面也使日本企业界面临“不缺好公司,但缺独角兽”的困境。

中日企业之间另一个很明显的区别,是企业家年龄的差异。

我在日本采访的企业家,很多是60岁以上甚至七八十岁的,而在中国,我很少遇到过这个年龄段的企业家。

我的粗略估计是。日本企业家群体的平均年龄,可能要比中国高出至少20岁。像铃木汽车董事长铃木修(88岁)、佳能董事长御手冼富士夫(82岁),都依旧活跃在经营一线。

这些“老领导”们,大多在经营上非常“精细”,事必躬亲,对细节极端重视。而中国更年轻企业家们,则拼劲十足,特别喜欢谈自己的经营理念和未来“开拓疆土”的梦想。

作为曾在国际舞台上叱咤风云的“前辈”,日本企业的特质、经验和教训,仍然值得中国同行学习和深思。

猜你喜欢

毛刺铃木机器
机器狗
机器狗
浅谈自动变速器液压阀块阀芯孔去毛刺工艺
一种零件毛刺去除方法的探讨
长安1元收购铃木股权
新买的凉席该怎样除刺
“铃木帝国”始末
神奇的独眼机器
板坯去毛刺机工作原理浅析
中方出让1%股权长安铃木股权结构将变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