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自主学习平台以岗位胜任力为导向的“混合式教(导)+学”理念及其实践
2018-08-29董为人仇欣霞陈英华
董为人,仇欣霞,陈英华
(南方医科大学基础医学院,广东 广州 510515)
随着信息化技术的飞速发展,“互联网+”成为当下最时尚的热点。其中,教育教学信息化已然提升为国家战略[1]。一些新的教育理念和教学手段如形成性评价、自主学习、混合式学习、人文素养、早期接触临床、临床思维、精品课程、精品资源共享课、微课、微视频、慕课、翻转课堂、PBL(problem-based learning)、CBL(casebased learning)、GBL(group-based learning)、TBL(team-based learning)等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出来,冲击着高校教育[2]。各种教学手段有着不同的优点和缺点,并不完全适合我国的高等教育。
在大量的文献信息调研和综合分析研判后,结合国情、校情和学情,我们提出了一种新的基于信息化平台的“混合式教(导)+学”理念,在教学实践中取得满意效果。
该成果依托两个国家级实验教学中心,后续实践中建设了学生自主学习平台,基于该平台提出了基于自主学习平台以岗位胜任力为导向的“混合式教(导)+学”新理念,全方位、多维度早期培养临床医学专业本科生的岗位胜任力,取得显著效果。该成果在本校和全国多个院校推广、辐射,获得好评。
1 加强两个国家级实验教学中心建设,为学生提供自主学习平台
1.1 国家级医学基础实验教学中心及学习平台 (1)硬件模块:建立解剖学、形态学、机能学、生物学等4大实验室及本科生实践教学基地。(2)实验教学在线课程:开展机能学、生化与分子生物学、组织学、病理学、寄生虫学、微生物学等学科在线课程。(3)建立南方医科大学机能学微信公众平台:实现移动学习、形成性评价和在线评教等。
1.2 国家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及学习平台 (1)七大硬件模块:显微数码互动实验室、数字解剖学实验室、云桌面实验室、3D打印实验室、虚拟仿真工作室和虚拟现实研发中心等。(2)八大虚拟仿真自主学习平台:医学形态学数字化教学系统(组织学、数字胚胎学、大体病理学、组织病理学、微生物学、寄生虫学),机能学、生化与分子生物学、组织学、病理学、寄生虫学、微生物学虚拟仿真实验课程以及自主构建的数字切片库等[3]。(3)一个PBL管理平台。(4)校企合作,构建混合式教(导)+学在线移动学习平台——知行医苑。目前已有来自全国数十家院校的数十门医学相关类学科的课程上线。
2 依托自主学习平台开展混合式教学改革,多维度早期培养学生临床岗位胜任力
2.1 从根本上保障学生早期接触临床 从入学第一学期的解剖学和组织学课程的学习开始,混合式教(导)+学理念要求以知识点为中心,先提出生活或临床问题,再展开讲解,其间将插入以生活常识文本框,从最小的知识单元(知识点)着手持续性启迪和培养学生的临床思维。
2.2 案例学习和PBL早期培养临床思维和人文素养 (1)在早期的学科学习中,混合式教(导)+学理念要求在每章内容附以2~4个临床案例,学生通过小组学习讨论案例,解决问题[2]。目前,已经完成人体组织学、免疫学、微生物学、寄生虫学、传染病学和临床病原检验学等6门混合式教(导)+学在线课程。(2)进行整合课程学习的学生将基础与临床知识进行有机融合,附以案例为中心的PBL教学,不仅培养了学生的临床思维,还增强了团队精神和人文素养[2,4]。目前我们建立了PBL教学平台和PBL案例库,组建了PBL教学团队和工作坊,对团队进行了可持续性培训。
2.3 融合理论-实践,培养学生创新临床思维 依托虚拟仿真平台,实施理论-实践-体化的混合式翻转课堂[5],引导学生仔细观察,发现了上百个“疑点”,如心脏浦肯野纤维的分布、眼和耳内的色素细胞、Clara细胞的分泌方式等,这些成果已经进入教材;带领2个学生团队通过课外科研活动,发现了胸腺小体的形成机制及其在衰老中的意义;应用HE染色、VG染色、Masson染色、α-SMA及CD31免疫组化染色,在家兔、SD大鼠、小鼠眼球壁中发现小梁网主要由平滑肌纤维构成且不存在内皮细胞[6],颠覆了国际上关于眼球壁小梁网结构的传统结构,为青光眼的治疗提出新的思路;通过内源性神经干细胞的增生迁移现象,引导学生设计内源性神经干细胞诱导修复CNS退行性疾病的治疗新策略。
2.4 早期培养临床技能 (1)每个整合课程模块均有相应的临床技能培训课程;(2)学科早期阶段,通过peer-student learning+teaching模式进行技能培训,即通过让学生技术能手先“学”,然后由学生技术能手去“教”其余学生的方式。比如外科手术打结。仅仅提供视频、演示甚至手把手教,效率是非常低的。如果先培养学生技术能手,再由分布在每个小组的学生技术能手传授给组员,效率便会大大提高。(3)依托国家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的硬件平台,如数字解剖学实验室对学生开放,进行外科技术培训,数字化临床解剖学实训教学基地即将建成,开设各种腔镜下的微创外科解剖学课程,开展微创外科手术技术培训,3D打印实验室培训学生外科尤其是骨科手术支具的设计,虚拟现实研发中心将创建CT/MR数字人及临床数据库集,并开展临床技能培训。
2.5 学-练-考综合评价体系无缝对接执业医师考试 根据混合式教(导)+学理念,我们尝试在知识点、每个案例、每个实验后设置“微考试”,在每章设置“章考试”,在每门课程设置“课程考试”,其中,微考试和章考试为形成性评价。所有考题形式同执业医师考试题型。为之后实施的学分认定和校际间学分互认奠定基础。
3 成果的主要特色和创新
3.1 为学生提供了一个虚实结合的虚拟仿真实验教学自主学习平台 将教育技术和网络技术融入教学,是当今教育发展的趋势,学生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随时随地通过网络自主学习;该平台包括多套系统,具有基础与临床相结合、多学科知识融会贯通、器官-系统为中心的医学课程整合、机能学形态化等特点。
3.2 提出了一种新的“混合式教(导)+学”理念 实现贯彻以学生为中心、小组学习、形成性评价、早期接触临床、人文情怀等理念,采用软硬结合、虚实结合、教-学结合、中西结合、线上-线下结合、学-练-考结合等,多维度综合培养学生的临床岗位胜任力,达到学以致用,知行合一。
4 成果实施的主要成效及应用推广
建设南方医科大学国家级医学基础实验教学中心和医学形态学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并获批首批国家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后者包括七大硬件模块和八大虚拟仿真自主学习平台,均对本科生开放。另外,我们还建立南方医科大学机能学微信公众平台,实现移动学习、形成性评价和在线评教等,受到全国医学相关行业的高度关注,关注量目前即将突破8 000人,日访问量接近1 500人次,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
主编《人体组织学数字切片图谱》《人体病理学数字图谱》和《人体寄生虫学数字切片图谱》(西安交通大学出版社),这是动员了全国数十家院校编写的国内首套数字化图谱教材。
在整个教改中,我们提出的“理论-实践一体化”及“发现式学习法”,对教科书进行了多处修改并进入教材,并在2013年7月全国基础医学形态学实验室主任联席会大会报告《数字切片——“活”的教科书》《数字切片——给发现装上火眼金睛》。获2个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和2项国内奖励(全国大学生基础医学创新论坛二等奖,德仁杯青年教师优秀论文一等奖)。拟创建混合式教(导)+学在线课程群,已经建成数十门混合式教(导)+学在线课程。目前,混合式教(导)+学在沈阳医学院全面展开。由高等学校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联席会基础医学组主办、2018年7月将在江苏无锡举办“萧迪杯”医学类混合式教(导)+学课程设计大赛。
全国多个会议或高校进行“混合式翻转课堂、混合式教(导)+学”专题报告,如2014年10月医学院校翻转课堂教学模式与教学改革研讨会,2015年1月中国解剖学会组织学与胚胎学分会第一次全体委员会议,2015年4月全国医学院校微课、慕课建设与翻转课堂交流研讨会,2015年6月全国医学教育信息化论坛大会及2015年7月呼和浩特医学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建设研讨会等。笔者应邀在齐齐哈尔医学院、广西医科大学、遵义医学院、郑州大学、海南医学院、内蒙古医科大学、西南医科大学、宁夏医科大学等演讲并作示范课;在第三届全国医学教育信息化论坛、广州中医药大学医学类教学实验室建设与实验教学改革研修班、第九届全国医学类实验教学研讨会暨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联席会医学组第十一次会议、全国基础医学实验教学、实验技术创新研讨会暨全国形态学实验室主任联席会第九次会议、中国解剖学会教育工作委员会年会等作专题报告。
2016年4月第四届全国大学生基础医学创新论坛暨实验设计大赛,《颠覆小梁网的结构》获二等奖。笔者参加2016年1月全国高校(医学类)微课教学比赛评审会;参加2016年7月中国医药教育协会医学模拟教育专业委员会成立大会暨首届中国医学模拟教育会议;参加2016年9月广西省教育厅2016年自治区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评审;2016年3月获2016年度美国FAIMER医学教育项目;2015年获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自2014年以来,帮助遵义医学院、贵阳医科大学、第二军医大学、南昌大学、广州医科大学、广西医科大学、西南医科大学、山西医科大学、吉林医药学院及沈阳医学院等高校建设和申报国家级示范中心和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
综上所述,在原国家级医学基础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的基础上,建设并获批首批国家级医学形态学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建设了一批软硬件平台。基于这个平台,围绕临床医学专业本科教学,创建了以早期临床岗位胜任力为导向的“混合式教(导)+学理念”,取得了显著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