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规模经营“桥头模式”的实践与思考
2018-08-29钱存来江苏省泰州市姜堰区农业委员会
马 超 钱存来/江苏省泰州市姜堰区农业委员会
凌志群/姜堰区委农村工作办公室
近年来,江苏省泰州市姜堰区以国家农业改革与建设试点为契机,紧扣适度规模经营主题,以桥头镇为试点核心区,着力培育家庭农场(新型经营主体)和专业化服务合作社(新型服务主体),通过家庭农场服务联盟(组织形式)和为农服务综合体(服务载体),将两个主体有效衔接,构建适度规模经营新体系,形成家庭农场规模经营的“桥头模式”。“桥头模式”经过充分验证,已在泰州全市复制,适度规模发展经验在全国推广。
“桥头模式”的基本内涵是:尊重农民意愿,引导连片流转,平台统一发包,把好主体准入、规模适度、价格适中三关,本土家庭农场规模经营,服务联盟抱团发展。其推进措施和发展路径主要包括三个方面:
整体推进确权颁证,夯实规模经营基础。坚持把土地确权登记颁证作为关键性基础工作。作为江苏省16个整体推进试点县之一整区推进,探索出“6543”工作路径:在工作步骤上,实施前期准备、入户调查、测量制图、公示审核、登记颁证、建档入库“六步工作法”;在具体操作上,坚持依法规范、保持稳定、民主协商、确地为主、因地制宜“五项原则”;在组织实施上,把好地块指界、签字确认、证书到户、成果管控“四个关键环节”;在组织推动上,构建政策引领、资金扶持、督查推进“三位一体”保障机制。
规范发展家庭农场,培强规模经营主体。充分尊重农民意愿,兼顾土地流出方、流入方和村集体三方利益,注重把好主体准入、规模适度、价格适中三个关口。在土地流转形式上,坚持集中连片原则,由农户委托村集体组织流转,将各家各户的承包地连片集中起来,通过区镇农村产权交易平台统一发包。在经营规模把控上,坚持适度原则,力求规模与家庭经营能力、生产效率、预期效益相匹配,确定家庭农场规模一般控制在100~300亩。在经营主体选择上,坚持本土化原则,严格实行家庭农场准入制度,将农户的种植经验、专业技能、资信情况等作为竞标依据,从本地农户中择优选择承包经营户,有效降低失信风险。在承包价格控制上,坚持利益平衡原则,土地流转指导价为650~700斤左右稻谷折现,既保证农户合理的租金收入,又让农场主能取得预期收益。目前姜堰全区培植家庭农场1697家、种养大户1642户,其中省级示范性家庭农场13家;家庭农场规模经营面积29.87万亩,占比53%。桥头镇共有耕地2.65万亩,发展家庭农场130家,其中从事稻麦粮食生产101家,平均规模159亩,场均年收入10万元以上,实现土地确权登记、承包土地流转、家庭农场规模经营和家庭农场主本土化四个100%。
创新组建服务联盟,优化规模经营服务。大力发展农机、植保、粮食烘干等专业化服务组织,推进建设为农服务综合体,积极探索家庭农场服务联盟新模式。由村集体牵头,引导家庭农场、农业服务企业和专业服务合作社相互合作,利用财政扶持资金、村集体经济合作社资金和家庭农场、农业企业等入股资金,建设为农服务综合体,集中建设粮食烘干、农机具集中存放、农资配供、大棚育秧等硬件设施,整合农机、植保、粮油产销、为农综合服务4个社会化服务合作社,设立农资统一配供、新型职业农民培训、智慧农业应用示范、金融支农保险保障等4个公益性服务点,为家庭农场提供机收机种、病虫害专业化防治、农机维修保养、粮食订单、集中育秧、粮食烘干、农资配供和技术培训、农业保险、金融支农等全程化、一站式服务。经过5年复制推广,姜堰区以5000亩耕地为单元划定服务片区,统一规划布点,规划建设98个为农服务综合体,配套组建20个家庭农场服务联盟,实现全区50万亩绿色优质稻麦生产社会化服务全覆盖。桥头镇建成5个为农服务综合体,其中小杨家庭农场服务联盟及其为农服务综合体给30多个家庭农场5800多亩耕地提供全方位、多层次的社会化服务。
家庭农场服务联盟和为农服务综合体的组合,将规模经营主体和社会化服务主体紧密联合,有效解决家庭农场仓库、晒场建设用地难题,节约了土地资源,提高了服务效能,激发了农业创新力,加快了科技应用步伐,有效推动粮食生产全程机械化,姜堰区农业综合机械化水平达到94%,实现粮食绿色增产、节本增效。同时,整合联盟成员各类资源,提高规模经营组织化程度,有效促进了农场主之间相互合作、相互交流,变农场主单打独斗为抱团发展。借助“姜堰大米”地理标志集体商标效应,引进“南粳9108”等优良食味粳稻品种,严格规范种植程序和大米加工标准,全力构建姜堰稻米产加销一体化产业体系,打造优质粮食区域品牌,推进农业产业高质量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