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官营镇 :水利建设谋发展 惠泽群众增福祉
2018-08-29
“一水护田将绿绕,两山排闼送青来”,水是大自然最动人的景观,亦是承载着生命生生不息的动力源泉。水利是现代农业建设的首要条件,是经济发展的基础支撑,又是改善生态环境的重要保障。水利建设一头连着民生,一头连着未来,功在当代,利在千秋。
位于甘肃省定西市安定区西南部的内官营镇,是安定区西部地区政治、经济、文化活动的中心。这里交通便利,光热资源丰富,发展高效农业具有得天独厚的资源优势。内官营镇幅员308平方公里,现有耕地面积20万亩,其中保灌水浇地面积3.5万亩,既是定西市的农业示范区和蔬菜主产区,也是安定区通衢西南“四县八乡”的“枢纽”和进入市区的“咽喉”,素有陇上“旱码头”商贸重镇之称。
如今,让6.2万人民群众受益的水利工程,便是穿过崇山峻岭和黄土沟壑的引洮工程,打通了内官营镇农田水利建设的“最后一公里”。作为甘肃省最大的跨流域调水工程,它从根本上解决了以定西为代表的中部干旱地区水资源极度短缺问题,实现了区域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洮河水来了,脱贫致富有门路了!”这是内官营镇人民群众对洮河水的最高呼声。清粼粼的洮河水,让内官营镇洗去了贫瘠的伤痛,迎来了重大的历史机遇和全新的发展局面,一张新的宏伟蓝图正在铺开。
内官营镇是定西市的水源地,也是安定区最大的井水灌溉区,近年来,内官营镇水利管理所全力打造“民生水利”,从农民吃水主要靠肩挑车拉,到实施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各项水利建设取得了显著成效,农村饮水面貌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这也为农业增产、农民增收和脱贫致富提供了强有力的水资源保障。
建管并重,推动水利建设。内官营镇水利管理所因地制宜,根据地区水利工程设施点多、线长、面广的实际,总结成功的管理经验,对原有制度和职责进行了修订完善。在水利工程管理中,对管网、渠网及蓄水池、泵房、检查井等设施设备进行日检查、周巡查,确保水利工程安全高效运行。在入户工作中,对居住零散的农户,将水源引到农户家门口,创造条件让农户入户;接通学校用水,解决师生用水困难,并对个别贫困户、致富带头人,减免一定施工费,给他们接通自来水。为了实现水利工程管理的自动化和信息化,管理所联合高校,不仅研制开发了自动控制系统,还对机电设备运行动态数据进行传输、监测、分析、控制等,大幅降低了设备损耗和能耗。
如今,拧开水龙头,甘甜的自来水喷涌而出,能喝上方便干净的水,这在内官营镇已不是新鲜事了。
不仅如此,内官营镇积极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文件精神,加快农村、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全面落实各项惠农政策,深入推进扶贫开发,形成了以蔬菜、马铃薯、畜草、劳务为主的特色优势产业,奠定了现代农业发展的基础,拓宽了农民增收渠道,促进了农村经济发展。
“山有水则秀、居有水则灵”。生活在内官营镇的居民,对于“水”有着更深切的渴望。依靠得天独厚的水资源优势,内官营镇按照“立足区位资源优势、发展富民多元产业、建设商贸物流重镇”的目标定位,促进了区域内蔬菜、药材、畜草、洋芋等产业的发展,形成了以水川地区为中心的蔬菜种植长廊,也带动了一批个体商户、乡镇企业的发展。
每当金秋时节,内官营镇到处洋溢着丰收的喜悦。全镇6万多亩甘蓝、芹菜等特色优质蔬菜在市场上供不应求,30多万吨蔬菜销往沿海地区,全镇2.7万菜农收入翻番,农民的“钱袋子”日渐鼓起来,这都得益于内官营镇良好的水利条件。
同时,为了确保居民饮水安全,在内官营镇建起的内官水厂,主要为居民供水。经过水厂处理后的自来水,总硬度接近国家限值450毫克/升,自来水浑浊度明显下降,水质更加健康。居民们用上了放心水、安全水,不仅提高了生活品质,改善了生活环境,更提振了人们建设家乡的热情。
近年来,国家高度重视农田水利设施建设,相继出台了一系列惠农政策,支持农田水利发展。今年,水利部办公厅印发《2018年农村水利工作要点》,进一步明确了要不断推动农村水利发展,激发水利发展活力,加快推动设施提挡升级,加大农村水利改革攻坚力度,
更好促进“三农”工作新发展的目标,这也为内官营镇加快农田水利发展、加强水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发展契机,指明了新的发展方向。
水是生命之源、生产之要、生态之基。兴水利、除水害,事关人类生存、社会进步,历来是治国安邦的大事。农田水利建设更是涉及农业生产发展、农村防洪安全、农村人畜饮水及生态环境改善的重中之重。在新形势下,加强农田水利建设,加大农田水利建设投入力度,不仅是确保粮食安全、提高农业竞争力的客观需要,更是全面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程的必由之路。
“至今皆得水利,民人以给足富。”在内官营镇,那一股股流淌进千家万户的“幸福水”,滋润着广袤的田野,滋润着人们的心田,滋润着发展的希望……只有强化“节水优先、空间均衡、系统治理、两手发力”的治水理念,才能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程中,栉风沐雨、砥砺前行,建设一个更加美丽富饶的秀美山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