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电影《纽伦堡审判》中姜宁法官所处困境的思考
2018-08-28王雅嫱
王雅嫱
摘要:影片《纽伦堡审判》控诉了纳粹司法借法律之名行恐怖之实的罪行,同时引起对人性的反思。本文通过分析对案件的审判,了解纳粹时期的社会背景,深刻地对人性进行反思。反思在所有观念都被扭曲,所有原则都被破坏时人性该如何面对的问题。
关键词:纳粹恶行;人性;反思
美国联艺公司1961年拍摄的电影《纽伦堡审判》第34届奥斯卡最佳男主角奖及最佳改编剧本奖。影片中的主要人物姜宁是纳粹时期司法部部长,公道正派,但在纳粹的淫威下妥协,他依据纳粹制定的毫无公正道义的法律处罚了很多无辜的人。为了恭行希特勒的意旨,在当时他掌控的司法体系接受了政府领导作出的肮脏任务,雇佣司法部来消灭犹太人和波兰人。姜宁一直是善良的,既然他知道纳粹会给整个德国带来灾难,为什么仍然充当纳粹的打手?
一、影片的背景
1945年在德国纽伦堡进行了对第三帝国罪大恶极的核心人物的审判,在之后由美国文职法官主持了长达十二轮的审判,主要对象是医生,商人(为德国战争提供资源),法官(利用法律迫害犹太人),还有工业家,军事人员,集中营看守和一些不著名的战犯。诚如影片中检方劳森上校所说,坐在法庭上的这些被告身着法袍,声称是正义的化身,法律的殿堂,却扭曲法律,毁坏了德国法律的正义。审判的焦点是法官们是否该为执行纳粹时期不正义的法律致使上百万人遭到屠杀的结果负责。
实际上,在主要战犯审判之后,美国人组织的系列审判中的第三个案件,就是针对第三帝国法官的。审判德国法官时已是纽伦堡审判的第三轮,电影《纽伦堡审判》也正是以此为原形,講述了这场“法官对法官”的特殊审判。
二、审判过程
被告是四位纳粹司法高官。姜宁是该影片的核心人物,影片主要围绕姜宁是否有罪展开。另外三个受审的法官一个是希特勒的疯狂追随者,被洗脑的纳粹激进分子;一个是木讷的没有思想,平庸愚蠢的废物;另一个是尽忠职守的古板保守分子,他从始至终都认为自己为国家服务没有错。默默无言的姜宁在最后开庭审判中不顾律师阻拦,自愿认罪:“我比他们更恶劣,因为我知道他们是什么,可我还和他们同流合污。”这就是他对自己一种道德拷问。显然,姜宁与共同受审的那三位始终毫无悔意的被告并非同类人。
随着影片的切入,法院开始了第一次的开庭,检方是劳森上校,他在纳粹战败后,负责指挥部队解放达豪和贝尔森集中营。此后影片展示了两宗案件。
案件一:种族低劣案。姜宁担任司法部部长时曾批准对一个智能低下者实行绝育手术;案件二:里萨法案。《纽伦堡法》“种族污染罪”任何非印欧语系的人同印欧语系人种发生性关系将有可能被判处死刑,姜宁以65岁的费尔德斯特与16岁的爱琳·霍夫曼有亲密关系而在2天内结案,费尔德斯特死刑,爱琳·霍夫曼因做伪证被判处两年监禁。
影片中的两个案件确实无法为姜宁辩驳什么,纳粹法律如此邪恶,执行如此邪恶的法律,结果势必要负责。但是,当真切的设想姜宁的处境,发现善良正直的姜宁在丑陋蛮横的德国其悲剧命运早已注定。
三、为何同情姜宁
(一)法官的工具属性,使其只能依附于当权者
孟德斯鸠曾主张法官在审判中不应有任何创造性,法官只是“宣读法律文字的喉舌,一个不得削弱法律效力和威严的无意志的存在物”。法官的职责是适用法律,而不是改变法律迎合自己的道德准则或者政治立场,至于案件所带来的后果应由制定法律的那些议会的人来承担。如果必须要找出一个对象承担责任地话,那也应该是全部罪恶的来源即法律的制定者们,最终是国家的当权者统治者,或者这些最初源头的思想阐发人。比如德国考古学家鲍默斯,正是他对毛尔恩洞穴文物的错误解释为纳粹的种族主义意识形态提供了理论基础,他最终被却无罪释放,他才是纳粹种族灭绝思想的源头。一言兴邦,一言丧邦,关键人物的一句话可能就会扭转整个局势。可悲的是,在纳粹党的淫威下,他们屈服了,有的甚至欢喜鼓舞地参加这个“大家庭”。造成现在这样的命运不是一个人的错,而是整个德国社会懦弱无能、犬儒主义盛行的悲哀。
(二)对于爱国性质的理解
诚然,姜宁是忠诚的爱国者,在与希特勒的合作中犯了错误。律师罗尔福引用美国诗人:“我的国家,没有对与错”同样的也适用于德国人来为被告开脱,难道姜宁应该做一名拒绝执法的叛国者吗?时代与背景的不同,善恶是非也就有不同的衡量标准,法官认为这项国家法令与自己内心信仰不符,是不道德的,严重违背了正义,因而罔顾国家法律规定不按制定法判案,这样过分自由裁量的判官又该为自己的枉法裁判承担多大罪责?拉德布鲁赫认为法的安定性是第一位的,然后才是法的合目的性和正义。在纳粹的控制下,没有权力的人都处于任人宰割的不安状态,惶恐不可终日。姜宁是为了自己的爱国之情,尽其所能的挽救社会正义。然而,在这个令人战栗的社会姜宁并不能把控所有态势,正如影片裁判的两个案件,姜宁最终也无法避免自己亲手造成的不公。
(三)整个社会的犬儒主义已深入人心
在纳粹的意识形态中,任何小错误行为都被视为对元首以及“全国上下正在进行的生死斗争”的不忠行为。1934年所有文职官员宣誓:我发誓效忠人民的领袖阿道夫·希特勒,忠诚于他,忠诚于法律。希特勒上台时,要军队全体官兵对他个人宣誓。在整个纳粹主义思想风靡的德国,希特勒个人崇拜达到盛行。1943年,一些慕尼黑大学的学生开始觉醒,试图表达自己对纳粹的反对。结果,他们和支持他们的教授,全部被慕尼黑的法院判处了死刑;1944年,希特勒处决了将近5000名反对分子(据估计还有另外10000人被送进集中营)。这些被逮捕的人被迅速的判处死刑并执行。有许多受刑人被吊在挂肉钩上,用钢琴弦慢慢绞死。可想而知,在如此严酷的镇压下,德国社会很少有人愿意公开站出来反对希特勒,抵制纳粹,敢于同政府法律力量抗衡。而姜宁的老师威克博士是有远见的人,他的辞职并不像他所说为了正义,实然是一种胆小怯懦的退缩。他很确定的认为姜宁应该负责,那么他自己难道就没有一点责任吗?
四、结语
事实上,在美国人组织的系列审判中的第三个案件,即所谓的“3号案件”中,被法院明确定性为“悲剧角色”的施雷格堡为自己辩护:他坚守自己的职位以尽可能避免罪恶劣的状况发生。然而,最后的分析表明,不仅他和其他所有审判中的司法人员,所有参与第三帝国罪行的司法人员、医生、官员和士兵都在用这个理由为自己开脱,最后只剩下希特勒是惟一的被告。施雷格堡与影片人物姜宁处境极为相似,但姜宁自愿认罪却能让观众产生同情和惋惜,这正是姜宁的人性使然。
片尾姜宁与海伍德法官的对话:“我知道审判给你带来的压力,但如果对你有意义的话,你获得了被判罪的我的尊重。我要求见你的目的是告诉你,那些上百万的人,我从不知道会变成那样,你一定要相信我。”而海伍德法官回答:“姜宁,你早就知道了,当你第一次判处一个无辜的人有罪时。”影片以姜宁空洞闪烁的眼神结尾,好像是昭告观众,姜宁未能保持初心,最终黑化彻底沦为纳粹打手,事实真的如此吗?影片未进一步说明,留给观众进行反思与想象。
参考文献:
[1]谌洪果.被悬置的审判—评电影《纽伦堡审判》[J].民主与科学,2005(4):51.
[2]希特勒.我的奋斗
[3]林达.像自由一样美丽—犹太人集中营遗存的儿童画作[M].北京: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7.
[4]袁晞.前年易过,罪孽难消--读两本有关二战的书[J].博览群书,2014(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