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技术对就业影响几何
2018-08-28亓红强
亓红强
【摘要】新时代智能科技的运用,在带给产业经济新的发展动力的同时,也对产业结构、就业带来冲击和压力。因此,要正视人工智能技术带给就业的冲击与创造效应,注重培养高科技智能人才,制定相关促进就业和社会保障政策,实现智能产业和就业双向发展。
【关键词】人工智能 社会就业 智能技术
近年来,随着信息、人工智能技术在产业中不断应用,其在促进经济增长的同时,也对产业结构和就业带来很大影响。对智能技术进行系统分析做好应对预案,有助于降低智能技术运用带给就业的负面效应。
智能技术给我国社会就业带来压力,但也会产生新职业和新机会
当前,新一轮技术革命已经从传统技术产业转化过渡到智能自动化产业,这种颠覆性技术革新不但使经济、社会结构发生重大变革,而且对人类生活方式和行业就业带来深远影响。随着大数据、计算机处理技术的更新,人工智能领域在人脸、指纹、语音识别,智能搜索辅助,神经数据感应等科技领域成果丰硕、技术日臻成熟,智能技术的延伸影响了智能制造、医疗、无人驾驶、家居等更多行业的发展,已成为各行业产业竞相发展的大趋势。
但从当前情况看,智能技术的研发离成熟大规模使用还有距离,对大多数行业就业冲击影响有限。即便如此,智能化操作和机器人的使用已成为未来产业发展不争的事实,在一些特殊行业中,智能机械已经能代替人类完成人类无法完成的工作,特别是在水下、空间、高危地形探测、国防、制造等领域,改变了现有业务模式,已经给这些领域人工就业带来压力。随着产业升级,大量自动程序化智能机器人、机器手臂取代人工,导致人力市场中相关企业员工人数相应减少,企业中高等智能技术员工和普通员工收入呈两极分化,增大了社会阶层间的收入差距,企业员工失业率增加,不利于社会稳定。
当人工智能技术达到一定标准后会快速融入社会各个领域中,从而引发更多传统产业的变革,对各领域产生强力冲击,其中对就业的冲击是巨大的。有的研究机构曾对人工智能技术预测,未来10年到20年,人工智能将取代人工岗位数量由当前的9%提高到47%,人类社会将真正进入智能机器人时代,这对有庞大人口基数的中国将带来严重就业压力。从人类所经历过的三次产业革命历史经验可知,每次产业革命形成的就业岗位多来自新产业,从人工智能技术应用上看,未来会有很多岗位围绕人工智能来设定,会产生更多难以评估的新职业和新机会。
我国就业领域受到智能技术的冲击
劳动者素质与新岗位不匹配。人工智能在改变原有工作形态的同时也大大提高了对岗位技能的要求,导致我国就业者技能素质与新工作岗位技能不匹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一是^工智能大规模应用,但现有人才素质无法满足其对新技术操作复合型人才的需求。二是国内专业研究人工智能技术人才缺乏,市场需求缺口很大。三是国内高校、科研机构对人工智能相关技术人员培训体系尚未建立,相关人才技能培训发展滞后,劳动者素质无法与工作技能匹配,阻碍产业发展和人才就业。
依靠智能技术创造的就业效益不明显。当前我国依靠智能技术发展的产业仍以中低端组装和代加工产业为主,所需智能机器人设备也大多属于中低端,高端智能机器人仍需要进口,核心部件技术大多被外国人控制,而以智能为主的国内企业规模相对较小,企业效益不高,质量技术仍存有问题,因此,很多企业采购机器人也更倾向于进口,国产智能机器人大多用于低端生产中,以智能产业带动国内就业并不明显。
技术革命带来的收益差距效应值得关注。随着人工智能的应用,一部分能熟练操控高端智能设备的技术人员和普通劳动者之间收入差距进一步拉大,呈现两极分化。在一些高技术制造企业中,懂技术能操控智能设备的技术员工月薪都是万元以上,而分离转岗工人薪水与之相比只有三成,同时这部分人还要承担失业风险的压力。从发展情况看,这种趋势将进行下去,现实收入差距会进一步拉大,容易给社会稳定带来一定负面影响,需要相关部门加以重视,制定出有效应对之策。
智能技术对社会就业影响的应对之策
第一,以新兴产业促进人工智能对就业的带动效应。首先,全面推进人工智能新兴产业开发建设,增加更多就业机会,加强高端人才技术培训,提升自主产业研发能力,在国际竞争中用技术实力抢占先机,促进传统产业智能化升级,促进国产人工智能技术研发,不鼓励引进外国成套产品和技术,鼓励引进国外关键技术为我所用,在引进吸收后提升我国人工智能产业核心竞争力。其次,完善就业服务体系,匹配好人才与市场需求。加强信息网络平台建设,利用大数据完善劳动市场信息资源,使专业技术人才与相关企业招聘岗位能及时匹配,形成全国性数据库,增强信息数据搜集能力,规范劳动力市场,使相关人才与适应岗位有效对接。根据职能技术形成职业指导、就业信息、职业介绍一条龙服务体系,有效减少工人转岗再就业期间的劳动成本。最后,利用我国经济社会统计体系,将人工智能产业纳入调查体系中,对人工智能技术及产业发展现状进行实时监控分析,及时排查并解决问题,提高政府相关部门制定政策的科学化水平。
第二,求贤纳才,推动高技术智能产业就业。新时代智能技术运用加剧了整个产业转型和人才需求间的矛盾,这导致一边需要高技术人才,同时社会还承担由此带来的大量低端劳动力过剩压力,这样的局面如不能有效调节,将阻碍人工智能产业发展。为增加就业,政府要重新构建职业教育体系,提高职业教育地位,鼓励公建推进民办,以市场、企业需求为导向加强与高科技科研院所联合,多开设高精尖技术相关的特色专业,提升职业院校办学水平,推广校企共建形成课程、实习两不误,培育高素质高技术人才。政府要支持高校依据科技发展自主调整学科专业,重视自动智能机器人相关技术产业人才培养,以适应经济发展,同时放宽民间投资创办高等职业学校限制,实现国有、民营并重局面,为经济发展培养高技术人才。对于有能力有技术的高端科技人才的创业活动,要给予资金、项目上的鼓励与扶持,以创业带动就业,让高端人才从创办新企业中扩大就业容量。
第三,强化职业技能培训,降低就业压力。当前人工智能在产业领域替代劳动者作业项目比例较小,未来在产业结构中比例会增加,为应对社会经济结构变局,加紧完善职工职业技能培训,全面提升劳动力素质,要在全国启用新技术人才培训工程建设,由政府联合教育、工会、企业、高校师资力量,重点强化中低端专业技能素质培训,提高个人技能综合实力。由政府安排专项培训资金,强化人工智能人才培训。针对职业培训中存在的与企业需求脱节问题,要改变传统政府主导规划方式,鼓励不同培训机构有针对性地设定培训方式和内容,以公平竞争和市场化运作,引导企业参与劳动技能培训,以市场化运作聘请高新智能技术专家参与培训项目,确保科技项目培训与时代发展同步。
第四,完善社倮制度,降低失业带来的负面影响。人工智能技术应用必然会造成一部分工人存在失业风险,为有效缓解因失业带来社会压力,政府要完善社会保险体系,对不同失业人群采取积极就业援助,同时要联合企业建立就业培训制度,对不同素质的劳动者有针对性地提供技能培训,强化引导和扶持,以适应社会发展、实现再就业。
(作者为东北大学生命科学与健康学院党委副书记兼副院长、讲师)
【注:本文系辽宁省教育科学规划2017年度课题“‘三全育人機制与平台建设的研究——以东大本科生全程导师制为例”(课题编号:GJ17DB162)的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①李亢:《人工智能背景下的就业现状与对策》,《中国法律评论》,2018年第4期。
②樊润华:《浅析人工智能的发展对社会就业形势的影响》,《当代经济》,2018年第4期。
责编/孙娜 美编/于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