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离散理论探《自由国度》中桑托什的身份认同问题
2018-08-28郑妮妮
郑妮妮
摘要:V.S.奈保尔的小说集《自由国度》1971年获得了曼布克文学奖,几个看似不相关的故事都关注到了离散群体的身份认同问题。这篇文章将从离散理论的角度探析主人公桑托什的身份认同过程。
关键词:离散理论;身份认同;文化冲突
一、引言
当代英国文坛著名移民作家奈保尔因为自己特殊的移民身份,大多数作品都关注的是离散群体处于两种文化夹缝中的身份认同问题。《自由国度》中的短篇小说之一《格格不入》讲述了主人公桑托什跟随自己的雇主从印度孟买来到华盛顿经历的文化冲突和身份危机。
离散(Diaspora)以前指流落各国的犹太人,现在广泛意义上指几乎所有在自己故土之外居住的人群(Ang 3)。世界日益全球化是它的主要推动力。离散批评主要关注离散族裔群体与当地居民在社会,经济和文化冲突中的适应,冲突和融合问题。离散群体的身份认同问题是离散理论关注的重点。离散群体的身份认同与家,以及和语言有很大的关系。桑托什在印度传统文化和西方主流文化的冲突中,如何重构自己文化身份是一个值得探析的问题。
二、桑托什的身份的困惑与追寻
(一)东西方文化碰撞下对“家”的追寻
印度廚师桑托什跟随自己的雇主从印度孟买来到华盛顿。在飞机上尬尴的经历与工作人员的另眼相待,华盛顿高楼大厦和电梯让他感觉头晕眼花,印度传统文化与西方主流文化冲撞,让他内心煎熬不适应。此时,只有雇主房间的壁橱可以给处于异国他乡的桑托什带来一点安全感。“家”对离散者意味着归属和认同。加斯顿·贝齐拉德曾说过,房子是“最强有力的心理空间意向”。(转自徐颖果 10)此时房子和家有着相同的意义,家是一个人居住之地,也是情感归属之地。为了做一个独立自由的人,而不是以雇主的一部分而存在,他逃离雇主的壁橱去了一家印度餐厅做主厨,此时他有了自己独立的房间,在食堂工作的日子让他在华盛顿第一次感到了一丝快乐与放松。此时,食堂的工作和职工宿舍成了他的情感寄托,可是在他心里,因为离开主人没有合法的身份留在华盛顿,让他的生活又一次陷入了迷茫,为了得到绿卡,他和一位Hubshi妇女结婚,为了在主流文化国家有合法的身份和归属,他违背了自己故土印度的传统观念“在我们的书中写道无论是否崇高,拥有我们血统的男人拥抱了hubshi妇女就是不检点和犯错,此生都是不光荣的,下辈子将会变成猫或猴子,或者hubshi人。”(Napual 32)处于异国他乡,为了生存,为了有个安身之处,为了有个归属只能很无奈背叛自己的传统观念。离散者在寄居国对于“家”的追寻也是重构自己身份的过程。
(二)走不出记忆的“牢笼”,只能做精神的“囚徒”
离散者的记忆是离散理论关注的另外一个比较重要的方面。记忆指“特定信息的能力,或能够使我们将呈现为过去的印象或信息现实化的一组精神机能。”(转自徐颖果41)桑托什对于印度传统文化的记忆根深蒂固,当面对西方主流文化的冲击,他尝试着去适应,开始注意自己的外貌和着装,给自己买了西方人比较流行的“一个绿帽子和绿色西装”,(Napual 33)但是他始终还是没有穿过那件衣服。印度传统文化带给他的记忆太深刻,让他在远离故土的华盛顿,也无法从心理上接受自己受主流文化影响而做出的一点改变。当他和hubshi女人接触并发生关系后,他内心感觉特别罪恶“我以在地板上裸体打滚来赎罪,最后我眼泪都掉下来了,我得到了一点安慰”(35)当他为了在美国有个合法的身份活下去,他和hubshi女人结婚后,他从此对“英语充耳不闻,不看报纸,不听收音机,不看电视,墙上hubshi运动员,拳击手和音乐家的照片也不看。”(53)为了减少一点心理的罪恶感,从此他只活在自己的小世界里,做了精神的“囚徒”。
离散者在寄居国的语言问题也是和当地人交流,融入当地文化的一大障碍。桑托什初到华盛顿,语言不通,只有看到自己族裔的人才会感到一丝亲切。Hubshi女人教他学了一些简单的英语,用于日常交流,他也只能在印度人开的餐馆打工,那样才能让他在异国他乡找到些许归属感和安全感。
三、总结
离散群体的家是动态变化的,家随人动。家,记忆和语言是处于错位的环境中与故土的感情连接。离散人群在寄居国对家的渴望和对自己故土的记忆是他们对归属感的追寻,希望自己能适应当地的文化,但是自己对故国的记忆,形成的认知体系和思想观念很难改变,为了生存,在异国他乡看似是一个自由人,但是心灵的枷锁让他与外界隔离。
参考文献:
[1]Ang,Ien.“Together-in Difference:Beyond Diaspora,Into Hybridity”.Asian Studies Review,27.2(2003):141-154.
[2]Naipaul,V.S.In A Free State.New York:Vintage Books,2002.
[3]徐颖果.族裔文学批评读本—理论研究与文本分析[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