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恶性外周神经鞘瘤的临床病理研究

2018-08-28蒋小英黄春金郭荣年

中外医学研究 2018年12期

蒋小英 黄春金 郭荣年

【摘要】 目的:研究恶性外周神经鞘瘤的临床病理特征。方法:本次研究对象均选自于2012年10月-2017年10月笔者所在医院收治的恶性外周神经鞘瘤患者104例,分析其临床病理学以及免疫学的相关资料,总结恶性外周神经鞘瘤患者的主要临床病理特征,探究恶性外周神经鞘瘤的分部情况、病理检查结果及免疫表型的相关情况。结果:恶性外周神经鞘瘤头颈部的发生率为30.77%、四肢的发生率为25.00%,均高于桥小脑角、椎管、深部组织及躯干等部位的7.69%、3.85%、13.46%及19.23%,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病理检查发现,肿瘤细胞多为束状、条索状及席纹状,少数患者呈印戒样或者上皮样等;免疫表型中,104例患者的肿瘤细胞S-100蛋白阳性率为100%,CD34、SMA、DESMIN、MyoD1阳性率分别为5.77%、1.92%、5.77%、1.92%,其他的表型均为阴性。结论:恶性外周神经鞘瘤的组织形态较为复杂,临床在与其他肿瘤类型进行鉴别诊断时存在较大的挑战性。

【关键词】 临床病理特征; 恶性外周神经鞘瘤; 免疫表型

doi:10.14033/j.cnki.cfmr.2018.12.087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4-6805(2018)12-0180-02

作为临床上较为少见的一种肿瘤疾病,恶性外周神经鞘瘤(malignant peripheral nerve sheath tumor,MPNST)对人类的身体健康及生命安全存在极大的威胁[1]。该肿瘤疾病屬于一种软组织肿瘤,其在人体的头颈部及四肢部位发生较多,分布较为密集[2]。然而,在躯干等部位,却较为少见。据不完全统计发现,目前为止,在软组织的恶性肿瘤中,恶性外周神经鞘瘤发生率占5%左右[3]。在临床病理特征方面,恶性外周神经鞘瘤的组织形态较为复杂,且多变,临床诊断中,极易与其他软组织肿瘤混淆,造成误诊或者漏诊情况[4]。误诊不仅延误患者的治疗时间,同时可造成死亡率上升。因此,需要尽早明确恶性外周神经鞘瘤的临床病理特征,以进一步进行治疗[5]。此次研究中,将2012年10月-2017年10月笔者所在医院收治的104例恶性外周神经鞘瘤患者选为该次研究对象,主要在于分析恶性外周神经鞘瘤患者的临床病理特征,详细研究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资料收集时间为2012年10月-2017年10月,观察对象为笔者所在医院收治的恶性外周神经鞘瘤患者104例。纳入标准:临床资料完整者;对本研究知情且签订知情同意书者;肿物呈实性者;包膜较完整者。排除标准:伴有严重脏器疾病者;存在精神疾病者;具有认知或者行为障碍者。所有观察对象中,男58例,女46例;年龄8~68岁,平均(52.15±3.88)岁;病程5个月~10年,平均(4.61±1.02)年。医院相关医学伦理委员会对于本次研究已经审核,且批准开展。对于恶性外周神经鞘瘤患者的病理切片及影像学资料观察,选择笔者所在医院资历深、经验丰富的病理科医师进行。

1.2 方法

患者的标本使用10%的福尔马林进行固定,并进行常规的脱水(使用乙醇梯度脱水)、浸蜡(使用二甲苯脱蜡)、透明、包埋及标本切片等操作。选择苏木精-伊红进行染色,持续5 min左右。将标本于1%盐酸乙醇浸泡3 s,0.5%伊红染色浸泡3 min。对于封固操作,则选择中性树胶。进行完成后,将其置于显微镜下进行仔细观察。免疫表型采用EnVision方法进行免疫组化,所使用的一抗、S-100蛋白、CD56及EMA等均由北京中杉金桥生物技术有限公司所提供。抗原均依据一抗的要求进行相应的修复,相关操作均严格按照试剂盒的使用说明书进行。阳性判定标准:当胞质或者胞核呈现棕黄色颗粒时,则表示为阳性。

1.3 观察指标

比较分析104例恶性外周神经鞘瘤患者肿瘤分部情况、病理检查结果及免疫表型的相关情况。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18.0软件对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以(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字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恶性外周神经鞘瘤分布情况

分布于头颈部的恶性外周神经鞘瘤患者占32例,发生率为30.77%;四肢分布患者占26例,发生率为25.00%;桥小脑角分布患者占8例,发生率为7.69%;椎管分布患者占4例,发生率为3.85%;深部组织分布患者占14例,发生率为13.46%;躯干分布患者占20例,发生率为19.23%。分布于头颈部及四肢的恶性外周神经鞘瘤患者发生率高于其他部位,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

2.2 恶性外周神经鞘瘤病理检查结果

经病理检查发现,恶性外周神经鞘瘤患者的肿瘤细胞多呈现为束状、条索状及席纹状。不仅如此,其瘤细胞表现为卵圆状或者梭状。对于少数患者,其瘤细胞可呈现为上皮样及印戒样。本次研究中在显微镜的观察下,18例患者可发现肿瘤周围有良性神经鞘瘤;10例患者肿瘤周围存在良性的神经纤维瘤;10例患者的肿瘤细胞呈现血管外皮瘤样排列;4例患者肿瘤细胞具有横纹肌母细胞的分化情况;6例患者肿瘤组织周围呈现上皮样形态。

2.3 免疫表型情况

104例恶性外周神经鞘瘤患者中,肿瘤细胞S-100蛋白局部病灶呈现阳性例数为104例,阳性率为100%;CD34阳性例数为6例,阳性率5.77%;SMA阳性例数为2例,阳性率为1.92%;DESMIN阳性例数为6例,阳性率为5.77%;MyoD1阳性例数为2例,阳性率为1.92%。其他表型(CD31、CD34、CD163、GFAP及STAT6等)均为阴性。

3 讨论

在临床中,恶性外周神经鞘瘤主要源自于外周神经细胞以及神经鞘细胞,属于一种高度恶性软组织肿瘤[6-7]。由于该肿瘤疾病在临床中较为罕见,相关研究报道资料较少,社会关注并不高[8]。在临床诊断中,常存在难以鉴别及误诊等问题,延误该类患者的治疗[9]。

目前为止,临床常根据起源于外周神经细胞及神经鞘细胞、具有Schwann细胞分化等特征对恶性外周神经鞘瘤进行诊断,只要符合其中一点标准即可确诊[10]。一般情况下,恶性外周神经鞘瘤常分布于头颈部及四肢处,在躯干等部位的发生率较低。研究结果中,发现104例恶性外周神经鞘瘤患者中,在四肢的发生率为25.00%、头颈部的发生率为30.77%,均高于其他部位,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该结果可有效证明上述观点,可为临床诊断提供有效依据。根据病理检查发现,恶性外周神经鞘瘤的细胞多呈现为漩涡状或者束状排列,细胞组织呈现梭形。在细胞分化方面,大部分为神经上皮分化,对于平滑肌分化或者横纹肌母细胞的分化,较为罕见[11]。对于免疫组化方面,研究结果显示恶性外周神经鞘瘤的肿瘤细胞S-100蛋白的阳性率为100%,仅有少部分患者表现为MyoD1及DESMIN呈现阳性表达。上述结果可能与肿瘤不同成分等存在较大的关联。对于肿瘤细胞S-100蛋白为阴性的病例,临床诊断更为困难。

根据上述研究结果可知,对于恶性外周神经鞘瘤的临床鉴别及诊断非常重要。诊断标准:对于血管周细胞瘤,且表现为鹿角状血管,且CD34等均为阳性表达;对于纤维肉瘤,其细胞呈现梭形,仅vinmentin表现为阳性等[12]。

综上所述,对于恶性外周神经鞘瘤,临床病理特征较为复杂多变,临床需要加大鉴别和诊断力度,改善患者预后。

参考文献

[1]袁振南,徐立斌,赵振国,等.140例恶性外周神经鞘瘤患者的临床病理特征与预后分析[J].中华肿瘤杂志,2017,39(6):439-444.

[2]李琛,张智弘.恶性外周神经鞘瘤52例临床病理分析[J].临床与实验病理学杂志,2016,32(6):644-647.

[3]于喜法.恶性外周神经鞘瘤52例临床病理分析[J].中国实用神經疾病杂志,2017,20(12):91-92.

[4]张立华,刘艳,袁慧书.脊柱区良恶性神经鞘瘤的影像表现及鉴别诊断[J].临床放射学杂志,2017,36(6):857-860.

[5]李晓玲.恶性外周神经鞘膜瘤和细胞性神经鞘瘤的形态学和免疫表型特征[J].临床与实验病理学杂志,2015,31(4):430.

[6] Agaimy A,Stachel K D,Jungert J,et al.Malignant Epithelioid Peripheral Nerve Sheath Tumor With Prominent Reticular/Microcystic Pattern in a Child:A Low-grade Neoplasm With 18-years Follow-up[J].Appl Immunohistochem Mol Morphol,2014,22(8):627-633.

[7]张林重,任力,李德昌,等.糖尿病足坏疽合并恶性肿瘤8例临床病理分析[J].诊断病理学杂志,2016,23(7):491-495.

[8] Zhang Z,Deng L,Ding L,et al.MR imaging differentiation of malignant soft tissue tumors from peripheral schwannomas with large size and heterogeneous signal intensity[J].Eur J Radiol,2015,84(5):940-946.

[9]邵云,王海艳,王晶晶,等.恶性孤立性纤维性肿瘤4例临床病理分析并文献复习[J].临床与病理杂志,2015,35(6):965-969.

[10] Koelsch B,Van D B L,Grabellus F,et al.Chemically induced rat schwann cell neoplasia as a model for early-stage human peripheral nerve sheath tumors:Phenotypic characteristics and dysregulated gene expression[J].J Neuropathol Exp Neurol,2013,72(5):404-415.

[11]袁振南,于胜吉.恶性外周神经鞘瘤预后影响因素的研究进展[J].癌症进展,2017,15(2):105-107.

[12]刘洁,程敬亮,张勇.原发性椎管内恶性外周神经鞘膜瘤的MRI诊断[J].中国临床医学影像杂志,2017,28(8):546-548.

(收稿日期:2018-03-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