借助文化象征理论透视传统武术的身体思维构建
2018-08-28张贺峰
张贺峰
摘要:文章运用文献资料法和逻辑分析法等研究方法,以传统武术的身体思维为研究视角,以格尔兹的文化象征为理论依据,针对武术中所涵盖的象形仿生和取象比类等思维模式进行阐述并加以研究分析。研究指出:首先,象形武术作为一种身体演绎的文化符号,一方面彰显出与西方文化的象征性思维因子相吻合的特征,另一方面也体现出这种利用肢体语言进行文化解读的象征性意义表达。其次,武术亦融合了取象比类这种立象尽其意的身体文化思维模式,一方面这种中国式隐喻的认知范式不仅映射出西方象征符号的形态性与表意性的结合,同时武术中“圆运动”等传统思维也印证了阐发性象征的文化意蕴。
关键词:传统武术 身体 思维 文化象征
象形武术是在中国传统文化哺育下产生的身体符号,从象形武术中可以窥见中国人身体思维所蕴含的文化观、身体价值观。如象形拳中取意的醉八仙等,亦都是通过模仿人物或动物的体态,从而反映出人物的性格并凸显出动物的特征,并且加以融合技击精髓,充分体现了东方文化神韵,而这些以模仿人物或动物的武术文化则充分体现了一种中国传统的思维方式——象形仿生,其演变过程象形武术恰恰映射出武术人的智慧与思维方式。
1一种用身体演绎的文化符号:象形仿生
1.1折射文化“象征”的思维因子:武术象形
武术象形从人类学角度进行分析,它是一种文化象征的集中表现,不仅囊括对肢体语言的阐述与分析,同时也投射出其思维模式的抽象论证与剖析。德國人类学家卡西尔在其《人论》一书中认为,人与其说是“理性的动物”,不如说是“象征的动物”。无独有偶,美国人类学家克拉克洪也认为:“从根本上说,人是运用象征的动物。”而英国人类学家科恩则认为,人既是使用象征符号的动物,也是政治的动物。当然,这些说法是否科学,尚可商榷,但象征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一点则是无可置疑,并且文化象征被人类文明承载并延续。而传统武术中的身体是承载传统文化的媒介,象形武术是人通过身体来演绎的攻防艺术,通过模拟各种动物的特长和形态,以及表现某些古代人物的搏斗形象和生活形象的一类拳术。象形拳武术是利用身体来传递“它象”的身体运动,突显身体在其中的角色——文化象征的载体特征。
象形武术是用身体思维来展示它物特征的特殊文化符号,苏珊·朗格说过“弗洛伊德发现了一种非理性的思维方式(‘它有着自己的符号系统和逻辑)的存在”,身体将某种身外的具象及具象的生物特性,经过思维的加工再现出人化的它物,是超越它象的表征,谓之“取象赋形”,即通过“观物”,获得意象,利用身体表达客观事物的形、貌特征。在这样的心理行为过程中,客观事物、人、人的思维共同构成符号的三因素。象形武术在模仿鸟兽及自然的景象时,表达了人类想把自身与超自然的生命力融为一体的强烈欲望,用身体符号承载着中国人的技击观、健身观。而身体不仅是生命的表征,还是审美的基础和目的;身体不仅是文化的载体,理念实践的阈限,还是人体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因此,如同舒斯特曼“桥梁性的工作”。在武术的外在表现其修饰物——服饰或武术器械亦有其象形象征之意,龙是取鸡爪、鹿角、马首、蛇身装饰而成的抽象图腾,“龙图腾”是先民民族大融合的产物,其作为一种文化崇拜,同时也是民族信仰的一种体现。
1.2身体语言文化象征意义的延伸表达:身体象形
汉语术语“身体”既隐藏在物质现实中,又闪现在社会现实中,更存在于身体本身的反思、感知以及行动的空间中。而武术象形则充分展示了人对其身体本身的一种反思与感知,对大自然的敬畏及感激之意利用肢体语言加以阐释,不仅彰显出中国传统思维的自然观,也涵盖了其身体象征的表达。
“身体在西方思想中从不曾属于一般正面利用概念的传统”,中国传统虽不乏以心抑身的理念,但身心一体、心物一如才是“镜像”。我国古代思想中,身体落足于一个完整的生命体,并且关注身体与周围环境的密切联系。因此中国文化从来没有将身体的“外形”作为观察的对象,而是强调生命整体在与外界不断的复杂互动中体会身体的存在和作用。其武术则表达与展现甚是具体,在武术视野下身体的医治首先是社会身体对武术身体的医治,作为一种身体技术文化,武术建构着人类的身体以及身体观。武术场域的特性在塑造武术身体的过程中,也会将武术人的特性镶嵌于武术身体之中,从而内化成一种“象征性身体资本”武术的身体意象除了寄托身体医治的希望,还存在于对延长身体寿命的期望上。近代以来,武术养生逐渐受到人们的重视,武术养生性身体意象往往涵盖两层意思:首先是对武术原始养生含义的解读,即武术的养生是武术练功的一种促进手段,其次是对武术现代养生含义的解读,即武术现代养生是对延长生命的追求。如传统武术养生“五禽戏”,其不仅以象形仿生为基础,更是注重对身体的修养,其借助身体语言的文化象征意义予以准确的表达。
1.3延展类比的文化象征思维:象形思维
人们把现实形象经过情感过滤以及个性化塑造,融合其象征思维创造成一种涵盖攻防技击的艺术形态,这种艺术形态与现实形象间处于“像与不像”之间。而对于此类艺术形态的演绎与创造不仅是对现实形象的模仿和复制,而是充满了个体情感的、物化的现实形象的相似体态,演练者通过武术取象客观事物(自然)来表现其内心的情感与对攻防的理解与想象,从而加以糅合运用到实战之中。这种形象其实是某种情感的临时外展表现与象形仿生的思维拓展。而这种通过意象所进行延展类比的思维方式,也正体现着文化象征的思维模式。人们为了能够‘创造历史,必须先有其思维的创新。”象征作为人类特有的思维模式,首先,人类具有想象的心理活动。人们在参与传统武术发展创造的的同时在交流与习练过程中不断有其艺术化的再造,在原有感觉、知觉、表象的基础上通过想象创造出新的形象,如摹仿生物的特征创造各种艺术造型与技击方法。而艺术创作中个人精神表现的结果,使得学习者只能通过揣摸去体悟创编者的创作本义,此时习练者必须通过借助象征视角进而更深层次的解读其动作内涵,因为在创编的过程中充满了象征思维的运用与拓展。这种艺术创作的盛行,又反向作用于人们的思维形成,并起一定的导向作用。象征的本体和象征体在这一过程作为抽象思维模式的载体,在丰富联想与感知中担当了传播与创造武术的文化象征符号。
2一种立象尽其意的文化思维:取象比类
2.1象征符号的形态性与表意性结合:中国式隐喻认知模式
现代认知科学所取得的标志性成果之一,就是对传统修辞学意义上的隐喻的认知深度扩展。在相当长历史时期内,无论是以亚里士多德为代表的隐喻比較论,还是以昆体连为代表的隐喻替代论,隐喻仅仅被看作是文学中的一种修辞现象,是文学语言中的装饰品。随着时代的变迁与思想的开放,人们逐渐认识到这种隐喻的修饰手法早已运用到中国传统武术之中,传统武术结合自然物的形态集中的展现出了其表意层次的意化。“其中涵盖武术套路与‘表意主义的‘共性契合,竞技武术套路在‘表意的情境中,对‘纯天然的技击动作进行‘再创作或‘再塑造,实则是通过演练以传达出真实技击的内涵和对动作‘美的体认”,亦彰显出象征符号的艺术性。象征在意义上讲是文化符号的延伸,武术本身就是在“立象以尽意”的思维展开的,受传统文化土壤的影响和熏陶,作为动态身体符号的象形武术可以讲是中华象征动态符号的典型代表之一。象征以其特定的具体的形象表现或暗示某种观念、哲理或情感,即言在此而意义不限于此,一个具体意象包孕着远远超过其自身的意义。武术富含中国特色的攻防技术内容,包蕴了中国人对攻防的哲学态度,同时也孕育了中国武术的技击观(攻的艺术和防的技巧)。利用复杂象形动作,表现一个民族对攻防的价值观和智慧。如:利用鸡的善斗、燕的敏捷、蛇的灵活、鹰的凶猛等特征来象征武术的攻防技巧、方法的意味。同时还具备了一种审美的情感和象征意义,为表现不同的动物形象,不同自然界的变化,武术人利用身体来体现,那就是劲力,伸展、动静等阴阳范畴。一方面不仅体现了传统武术身体姿态所展现出的象形之美,另一方面也充分凸显出传统武术巧妙结合象征思维的另类呈现,无论是从肢体动作还是情感传达都赋予了一定的象征意义,这些带有象征意义的武术文化内涵实则受到了中国式隐喻认知模式的影响。
2.2身体符号隐喻的文化象征:武术“圆运动”的身体行为
“创造符号的身体本身就是一个充满无穷意义的符号”,于是,身体作为一种社会性的文化符号,由于其简约性、隐喻性等特点,在众多符号中脱颖而出,成为后现代主义的重要解构对象。而象征是用具体的事物表现某种特殊的意义,具有特定的表意功能。太极拳以腰为根本,全身是以脊柱为轴心组成许多圆,当肢体受到外力攻击时,通过腰的转动而改变外力方向和作用,并使对手身体重心受以牵动,利用圆的曲线化解与反作用力的催动,使身体处于恒定的运动中,这也正遵循着周而复始的动态圆运动,同时也彰显出了象征性身体运动的行为导向。从客观上,促进了武术人与自然的融合。一方面传统武术的技法特征附合自然运动的轨迹,凸显出有始有终的圆运动特性。另一方面,传统武术的动作原型取材于自然,结合自然生物天性走圆的动作素材等。人类可以通过多种途径达成超越生命的结果,如优化生活习惯、培养良好心境等,武术的优势在于能够将这种超越特定场景下得以呈现,从而具备了直观、具体、外显的特性。这也正彰显和印证着隐喻性文化象征的肢体语言技巧,体现了立象尽意的身体观。
传统武术对身体的重视与研究具有反思、发展的意味与走向。在传统武术的发展和演变过程中,我们对身体的认知有着具体的存在,我们需要通过对自然现象的认识,呈现“圆”的运动轨迹,并加以描述。鉴于此,圆运动的身体行为作为传统武术的主要形式之一,也正印证了文化象征理论的隐喻性象征。“身体形态文化资本的积累不仅十分漫长,极费时间和精力,而且它最终也只能体现于特定的个体身上。它是无法通过馈赠、买卖和交换的方式进行当下传承的”,由此引出技术身体与文化身体的逻辑辨析,武术中的圆运动是人或动物先天获得了该行为能力的潜质,后天通过模仿和学习加深并强化了武术运动的技能,通过圆运动的传统武术,赋予其特定的身体行为规范,涵盖了其文化象征的隐喻性,凸显出对大自然的取证与吸纳,进而反馈到肢体语言的行为规就。
2.3阐发性象征的文化意蕴解读:武术“圆运动”思维范式
从功能角度对西方人类学象征进行分类,美国人类学家谢丽·B·奥特纳在《关键的象征》一文中,把象征分为两大类:一类是概括性象征,另一类则是阐发性象征。其中,“阐发性象征包含‘根本的隐喻和‘关键的脚本”。它为人们提供了把复杂的和混淆不分的情感和观念加以分类的工具,从而使之不仅方便理解,也可以转化为有秩序的行为。”中国的“取象比类”则相对于这种象征性思维更为具体,它不仅引导人反向思维,同时也引领人以类划分从相近的角度认识与模仿,而武术中的“圆运动”则是具体表现和集中表达。中国传统武术渗透着“取象比类”这一思维方式,是一套完整的上承天文、下应地理物候,类比于人或物的行为习惯、思维方式及思想理念,并符合人体运动规律。而武术中“太极拳”以有化无,以无生有,以有极化无极,从无极而太极。注重以“圆运动”为主,以阴、阳为两仪,相生相克。这种武术中“圆运动”的传统思维范式也正与西方的阐发性象征相吻合。
人的思维在于“直线与近似于螺旋的曲线”。而圆不仅涵盖其运作方式,同时也是传统思维的缩写,它彰显出中国人特有的从动态且多维度地看待事物的序列关系和网络关系。例如太极拳,其不仅在形体上,延伸到理论上,以及技击拳术方面,但它又不同于其它拳术,从它无处不成圆的特点来看,使人体成为一个万象旋转的球体,是将力引化和利用的过程。不仅如此传统武术中的五行拳囊括劈、崩、钻、炮、横五种拳法机理,五行拳是由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五行学说来命名的拳术,结合人体参以中医理论,用以解说拳理和攻防技法,这种“联想性思维”正是体现了取象比类这一范式。这种思维方式即中国传统哲学的意象思维方法是中国传统思维“圆运动”的真实写照。所谓“意象”,就是经过人为抽象而提炼出来的带有感性形象的概念或符号。一方面它通过形象性的概念与符号去理解对象世界的抽象意义,另一方面它又通过带有直观性的类比推理形式去把握和认识对象世界的联系。这种意象思维被传统武术建构者们所继承,并演化为传统武术认知的重要方法——取象比类。而取象比类在传统武术场域空间的应用体现出其“圆”思维模式的勾勒痕迹,同时也凸显出西方的阐发性象征的文化意蕴,为人们提供了一种全面探讨、研究和分类的思维模式。
3结语
武术中的身体是承载传统文化的媒介,而象形武术是人通过身体来演绎的攻防艺术,通过模拟各种动物的特长和形态,以及表现某些特定的场景。这种象形仿生的思维态势,既是武术抽象化、艺术的表现,又充分体现了利用身体语言来彰显中国象征性思维的文化内涵。文化象征作为指导性的研究理论,不仅揭示了圆身体运动方式创造出属于传统武术本身的肢体语言符号,同时也涵盖了以身体符号表达具有表意性的文化象征和具有一定意义的思维导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