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学前教育专业本科男生专业忠诚个案研究

2018-08-28谭秀依朱莉

中国校外教育(下旬) 2018年5期

谭秀依 朱莉

【摘要】专业忠诚度指人们对所学专业在内心认可基础上的一种忠实态度和投入行为,影响其学习等方面的态度与行为。研究发现本科层次男幼师生专业忠诚度不高,常出现学习期间转专业、毕业后彻底放弃本专业的现象。基于个案研究初步探索自身、学校和社会等因素对本科层次男幼师生专业忠诚度影响及其作用机制,并提出提升专业忠诚度有效对策,以期培养优秀而稳定的男幼教师资。

【关键词】本科层次 男幼师生 专业忠诚

一、问题提出

近年来,随着学前教育的快速发展,幼教师资市场需求巨大。同时,对师资水平的要求日益提高,也关注到男幼师不可替代的作用。本科层次招生不断扩大,但男幼师生在招生规模上依然有限,并且存在较多的流失现象,如在学习期间转专業,或毕业后放弃本专业而另择他业。这不仅没有达到幼教师资培养的预期目的,更浪费了教育资源。发生此类现象的原因多样,受到关注的专业忠诚问题则进入研究者视野。专业忠诚是指人们对所学专业在内心认可基础上的一种忠实态度和投入行为,它不仅影响专业学生当前的学习态度与行为,也影响其未来的就业态度与行为。研究以某高校学前教育专业本科层次男幼师生为对象,发现这些男幼师生的专业忠诚不高,出现学习期间转专业的想法,乃至毕业后彻底放弃本专业的现象,不仅造成了本科层次男幼师的“潜流失”,更是人才培养的浪费。在课题组已有研究基础上,通过个案研究,对本科层次男幼师生专业忠诚的影响因素及其作用机制进行分析,提出培养男幼师生专业忠诚的有效策略,以期稳定本科层次男幼师队伍,减少教育资源浪费,同时为教育管理部门制定相应政策提供一定的依据。

二、研究设计与实施

课题组在相关问卷调查基础上,通过目的性抽样,选取某高校学前教育专业大三男生两名,王某和张某进行半结构性访谈。研究者在访谈前拟定好访谈提纲,根据课题组前期研究结果,内容主要涉及专业选择动机,专业认同和自我性格认知等三个方面;根据访谈对象的实际情况,采用分时间段和分地点的方式进行访谈;并征得当事人同意对访谈内容进行录音、整理与分析。

三、本科层次男幼师生专业忠诚影响因素及其作用机制分析

(一)专业选择动机

在专业选择动机方面,两名男生表现出主动与被动两种。在对“为什么选择学前教育专业”问题中,王某表示自己比较喜欢小孩,就想报有关于儿童方面的专业,特别是儿童心理方面更感兴趣;而张某则表示自己是被调剂到学前教育专业的,在此之前没有太多了解,只是为了一个本科毕业证来的。因此,王某是主动选择学前教育专业,从最初就形成明确学习目标,学习积极主动;张某则是被动选择,想转专业,投入学习慢。通过谈话可以了解,张某周围大多数的本专业男生都抱有转专业或拿证为目的想法,专业学习得过且过。

(二)专业认同感

在专业认同感方面,两名男生表现出趋同的一致性。如上所述,两名同学的专业选择动机不同,因此最初的学习态度与行为有差异。但是在经过学习进入大三的他们,对于学前专业有较高且一致的认同感。比如,在对“你是否想继续学习学前教育专业”等问题中,王某表示越来越感兴趣,并在学习中加深了专业认识,更坚定了自己的选择;而张某也表示,现在不再想转专业了,会珍惜这学习机会,以后也可以有所作为。再如,对于“未来毕业有何打算”等问题中,两者都表示愿意从事幼教工作,并有更高的学业追求。其中,王某表示可以在幼儿园工作,也有继续攻读本专业研究生的想法;张某则表示,可以在儿童相关的服务机构工作,也有考研的打算。对于“当别人询问你作为一个男生选择学前教育专业时的感受”等问题时,两位同学也都表示面对别人的质疑时能够积极面对,因认识到男幼师的重要性而不再逃避。从访谈中也可以获悉,并不是所有男生都像他们一样,通过学习提高了认识而主动学习,多数人看不到专业未来的发展前景,学习兴趣不高,大三仍有转专业想法。

(三)自我性格认知

外向、活泼、开朗的人适合从事学前教育,在语言表达、形象、亲和力及综合素质等各方面要求也较高;由于教育对象为儿童,要求教育者要有高度的责任感和足够的耐心。访谈中,对于“你认为自己的性格是否适合从事学前教育专业”等问题,王某表示自己沉稳有耐性且喜欢孩子,比较适合这个专业;张某经过深入学习,专业认同感大大提高,也表示见习之后发现和幼儿在一起很快乐,作为男生也有自己的优势,更能吸引孩子。从访谈中可知,个别男生认为自己性格内向、行为随意,只适合教一些体育、武术学等兴趣课。

(四)其他因素

除了个人因素,社会、学校与家庭因素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男幼师生的专业忠诚。这几个因素对王某的消极影响比较小,王某的父母也支持他的专业选择,但是对张某影响比较大,而且对其他男生也影响不小。张某的父母最初不赞成他学这个专业,想让他转专业,后来随着张某的改变而改变。其中,社会传统思想是影响张某与其父母的根源。很多人认为学前专业是女性所从事的专业,对男生的选择抱有异样目光,这让男幼师(生)面临多重压力,对未来就业前景不看好,也影响了男幼师生的专业忠诚。在访谈中,两位男生目前虽然具有较高的专业忠诚,但是都认为学校是影响他们专业忠诚的重要因素。在师范类专业中本就存在性别失衡现象,虽然男幼师市场需求巨大,但男幼师生培养体制存在一定的制约性。如课程设置只针对女生,致使一些专业忠诚低的男生很难对专业产生认同感,甚至会选择逃离。

受研究时间与精力等限制,仅对两名男幼师生进行了研究,对专业忠诚影响机制进行初步分析。虽然研究对象少,但是通过访谈依然可以发现,男幼师生之间存在较大的不同,专业兴趣乃至专业认同感是影响专业忠诚的重要因素,两者可以相互转化,相互促进;但是社会、学校与家庭等其他因素的影响也不可忽视,对其他男幼师生也会产生很大的影响。针对上述分析,研究初步提出以下一些提升本科层次男幼师生专业忠诚的对策。

四、对策

(一)个人正确应对传统观念

男幼师生要正确面对传统观念,认识到学前教育对幼儿成长的重要性,注意培养自我专业认同感,为学习这个专业而自豪。男性师资对幼儿的教育是不可或缺的,男幼师应该认清自己的性别优势,如竞争压力较女生小,且学历高,理论基础扎实,更有机会进入领导层。目前学前教育事业蓬勃发展,国家政策好,就业前景好。男幼师注重培养自己温润的性格,增进热爱幼教事业的感情,才能更好胜任未来职业。

(二)学校改革培养管理方式

1.加强学生专业忠诚培养的意识

加强专业忠诚的培养,首先要强化教师的专业思想,让教师将专业教育与职业教育相结合,并将此落实为一种责任。课堂上应多联系当前相关热点话题,培养学生的专业责任感。一般的教学中,教师不能将专业教育与职业引导相结合,仅仅传授基本理论,不足以吸引打动学生。因此可以在日常教学中,结合陈鹤琴、福禄贝尔等以及现实周围的男性幼教工作者的成功案例,有意识地进行职业引导。

2.突出园校合作等特色培养

学校应和社会各界幼儿园加强联系,把招生与就业结合起来,激励男生报考和选择学前领域就业。比如可在招生时加大宣传力度,将男幼师的培养作为特色,从而吸引更多的人。學生入学后,进行有针对性的培养,制订切实可行的教学计划。对于学业优秀的男生,学校可以推荐到好的幼儿园实习、考编,创造更好的学习、实习、就业环境,以吸引更多的男生加入。

3.兼顾男幼师生特点设置课程

进行培养方向的分流,为男生创设特色课程。在访谈中两位男生也提出了自己的建议,他们认为在男、女在培养方向上应有所区别。在幼儿园里,两者的授课特点不同。基础课程可以一样,但到大三之后,要调整一下,增设幼儿体育、武术等特色课程。学生可以选择自己喜欢的课,如体育、计算机和武术等课程。但在实施中存在一些问题,如开设选修课,需要大量的师资和规范的制度保障,如果实行选修后人数较少,会造成师资的浪费。

(三)社会宣传与创设良好环境

社会应该加强对男幼师这一群体的关注度,建议有关部门借助《关于实施第三期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的意见》的春风,加大媒体的宣传力度,让人们认识到男性在幼儿成长中不可替代的作用。改变人们的传统观念,接受男幼师,认可他们的专业选择,给予他们更大的支持,减少心理障碍。

(四)政府出台政策与提供条件保障

政府可适当减免男幼师的部分费用,甚至可以开设免费男幼师班,这也正是访谈中两位男生所希望的。近些年,各省、市也陆续出台了一些优惠政策。如2012年江苏省的《江苏省师范生免费教育试点办法的通知》,提出每年培养300名男幼师,毕业后保证就业安排。经过4年的培养,首届300名免费男幼师已完成学习,于去年正式入职。政府免费培养、保证有编有岗,能够极大的提高男幼师的专业忠诚。

(五)幼儿园重视保护男幼师权益

不能因为偏见将男幼师拒之门外,加大男幼师的比例是必要的。要做出观念的改变,改变男教师在幼儿园中的地位,通过了解男教师的特质,发挥优势做到人尽其才,为他们提供更多机会,为幼儿的健康发展作保障。应该建立和完善的奖励机制,这样,男幼师生才能充满期待加入幼教队伍。

参考文献:

[1]朱莉,马丽枝.高质量幼教师资培养机制的探索与实践[J].黑龙江教育,2015,(09) :37.

[2]朱莉,马丽枝.幼儿教师专业素质结构的理论探讨[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2013,(02) :56.

[3]龙宇,汤雅黎,邓李梅.学前教育的男生专业认同的现状与对策——以湖北省X校为例[J].教育与教学研究,2015,(09) :115.

[4]乔金玲.实施同校分班培养模式提升男幼师职业认同感[J].宿州教育学院学报,2016,(05) :103.

[5]李艳苹,秦振飙,严维芳.地方高校学前教育本科专业培养模式的实施现状分析——以湖北师范大学为例[J].教育教学论坛,2016,(49) :99.

[6]罗香群.男幼师的心理健康状况调查与教育对策分析[J].陕西学前师范学院学报,2016,32(10):119-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