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外来务工人员随迁子女的教育方法

2018-08-28刘光珍

中国校外教育(下旬) 2018年5期
关键词:随迁子女教育

刘光珍

【摘要】外来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在生活、学习和心理方面普遍存在不少问题。在成长环境方面,外来务工人员随迁子女与本地子女有很大的差别;在生活习惯方面,外来务工人员随迁子女个人卫生意识差;在学习习惯方面,外来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大多学习无计划,平时懒得动脑筋,不积极思考。学校是教育的主阵地,要努力营造适应学生发展的育人环境;要创设优美、安全、舒适的物质环境;要创设民主和谐的精神环境。

【关键词】外来务工 随迁子女 教育

外来务工随迁子女作为一个独特的弱势群体,其心理健康和教育问题已日益受到学校、家庭乃至社会的关注。如何做好外来务工人员随迁子女的教育工作,促进他们健康成长,是当前亟待解决的一个重要课题。

一、外来务工人员随迁子女教育特点分析

外来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在生活、学习和心理方面普遍存在不少问题。在生活方面,其家庭大都居无定所,流动性大、稳定性差,风俗习惯各异,家庭生活条件普遍较差;在学习方面,由于外来务工人员随迁子女来自五湖四海,言语交流存在一定障碍,同年级学生在年龄、学习习惯及学业成绩等方面往往存在较大差异;在心理方面,外来务工人员随迁子女普遍存在自卑、缺乏安全感等心理问题。

二、外来务工人员随迁子女教育成因探析

(一)成长环境因素

1.成长环境方面。外来务工人员随迁子女与本地子女有很大的差别。他们不像本地的孩子从小由父母带大,受到完整而系统的家庭教育,也常常被父母、亲人的关爱包围着,呵护备至。一些外来务工人员随迁子女长年随着在外打工的父母到处漂泊,生活环境差。父母忙于生计,早出晚归或连上夜班,往往无暇也无力顾及孩子的家庭教育;还有一些学生根本就是在老家由爷爷奶奶、外公外婆带大,和在外工作的父母很少接触,因此感情上并不亲,更不用说受到良好的家庭教育和关怀了。孩子失去应有的关爱而放任自流,时间一长,学生就容易养成各种不良习惯。

2.生活习惯方面。外来务工人员随迁子女个人卫生意识差,不经常刷牙、洗脸、洗澡,脸上的汗迹可以从今天挂到明天;衣服也不知经常换洗,沾满了油污还穿在身上;没有礼貌,还有乱扔纸屑,随地吐痰等行为。

3.学习习惯方面。外来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大多学习无计划,平时懒得动脑筋,不积极思考;不能按时完成作业,没有做作业的习惯,一学期没有结束作业本已经是油迹斑斑;不会预习复习课文,缺乏查资料的条件、不去朗读背诵和更谈不上课外阅读的习惯;不善于使用工具书等等。

(二)家长因素

由于自身文化水平的局限,使得许多家长对家庭教育的角色认识不足,对家庭教育看法非常狭隘,认为教育孩子是学校的事,把孩子交给学校就“完事大吉”了,如果遇到问题就找老师、校长质问。很多家长认为上学就是“认识几个字,会算几道题”,家长只要给孩子提供必要的生活照料和家庭看护就可以了。家长普遍存在只注重孩子吃饱穿暖、身体健康,而忽视孩子的心理健康和性情、人格。

三、针对外来务工人员随迁子女的教育措施

(一)创设良好育人环境

1.创设和谐的教育环境。学校是教育的主阵地。我们要努力营造适应学生发展的育人环境,使学校成为设备先进、方法科学的育人校园,爱生如子亲如一家的师生家园,流连忘返终生不忘的学生乐园。

2.创设优美、安全、舒适的物质环境。外来务工人员随迁子女,他们的自身居住的环境可能不是那么好,可是学校建设得非常好,这里有温馨的学生公寓、宽敞明亮的教室、先进的多媒体设备、整洁的绿荫长廊、古人优良传统美德的画匾整齐的挂在教室走廊上,时不时的引来孩子们驻足观看,有的孩子还用笔在记录。

3.创设民主和谐的精神环境。校园的精神环境是指校园与人之间的关系及校园校风、氛围等,它包括学生生活、学习和游戏的人文因素和活动空间。蒙太梭利说:“教师不仅是一个教师,还是一个心理学家,因为他要指导儿童的生活和心灵。”良好的精神环境依赖于教师完美的形象、高尚的品德和对教育事业执著的追求。教师要不断地加强心理保健,提高心理素质,以自己的言行、健康的人格给学生以积极的感染。教师不仅是环境的创设者,还要做学生的观察者和引路人。

(二)培养良好习惯

叶圣陶老先生说过:“教育就是培养习惯。”以良好的教育养成良好的习惯是外来务工随迁子女教育的核心任务。学校在对外来务工子女行为习惯和学习习惯的养成教育中要给予最基本的教育和人文关怀。

学校党团队可以组織学生,在校园里开展一系列有意义的活动,如“好习惯伴我行”“保护环境,我先行”等,指导孩子们养成好的习惯。每一个老师都可根据孩子的情况,从生活上、学习上给予正确的指导,逐步培养外来务工子女良好的学习习惯。

(三)生活上的关怀

因为在上学之前,这些学生就没有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如:早晨要刷牙、洗脸;中午要有午睡时间;晚上认真完成作业后,洗脚、洗袜子之后再上床睡觉;每天保证穿上干净整洁的衣服来上学。为了让这些孩子尽快养成好习惯,班主任要在家长会上提出要求,在每天的晨会上,检查这方面做得好的孩子,并给予鼓励,并要求孩子告知家长,渐渐地孩子的生活养成就会有变化。

(四)学习上的鼓励

学校是学知识的地方,在培养孩子们的良好生活习惯的同时,平时也要多留意学生的学习情况。针对学生对学习缺乏兴趣、在困难面前停滞不前的现象,采用激励措施,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对外来务工随迁子女的个别辅导也是十分重要的。对于那些学习上特别费劲的学生,除了课堂上多关注外,教师要给予他们更多的关心,要利用课余时间给他们辅导,反复讲练,打好基础,使他们的成绩尽快地能赶上去。各班要组织学生结成“一帮一”的互助组,从学业、生活等各方面,全方位地给予帮助。

老师还可以组织丰富多彩的活动,如跳绳比赛、猜谜游戏、讲故事大赛、今天我读的书、我是小小广播员,等等,可以让学生在各种各样的比赛中、游戏中快乐地成长。学生在快乐之余,还学到了许多课外知识,拓展了他们的眼界,对学习产生更加浓厚的兴趣。同时,课外知识和文化积淀会增加学生的基础知识,帮助他们更容易理解书本上的内容,提高学习效果。

(五)家校联动,夯实学生学习的家庭支撑

要利用家长学校推进沟通交流,深化家校联动。首先,可以请家长谈谈自己的教子体会。在家长会上,开设家教方面的专题研讨,让家长主动介绍家教经验,交流和探讨更合理有效的家教方法,使其他家长受到启发。其次,学校、家庭之间须保持密切的联系,深化相互沟通。可通过家长会、教育咨询、QQ群、微信群等形式多样的方法,及时交换信息,研究对策。

很多外来务工人员缺乏身份认同,很担心学校会歧视他们和孩子。作为教师就要主动做好与家长的平等沟通,首先要尊重他们,这样双方平等、密切地交流可以打破这种隔阂与猜疑,增进家长对学校和老师的信赖感;另外,还可以让学生来影响家长,学生把学到的知识,如环保知识、法律知识等回去讲给父母听,使家长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这样就促进了外来务工随迁子女家庭整体素质的提高。

总之,教育对每一个孩子都应是平等的,对外来务工人员随迁子女这一“弱势学生群体”需要我们更加关注。外来务工人员随迁子女也有许多优点,如他们心地善良,爱劳动,做事大多有一定的责任感,容易知足、懂得感恩。他们通常较为独立,懂得刻苦努力,不娇生惯养。如果我们能给予他们正确的引导和良好的教育环境,他们一样可以茁壮成长,绽放光彩。

猜你喜欢

随迁子女教育
国外教育奇趣
题解教育『三问』
软件工程教育与教学改革
什么是“好的教育”?
教育有道——关于闽派教育的一点思考
办好人民满意的首都教育
如何提升随迁子女的逻辑思维能力
成长之歌
少数民族流动人口家庭教育与民族文化传承考察
随迁子女异地高考政策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