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游戏精神看墨趣意味

2018-08-28戴宏宇

中国篆刻·书画教育 2018年6期
关键词:以美育人游戏

戴宏宇

摘 要:水墨画是中国传统绘画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通过游戏的形式引导学生运用“新”工具和“新”技法来表现对自然和生活的感悟,以水墨画的形式来感知中国传统文化的内涵。课堂中的每一次体验,对于孩子们来说都是一次新的审美旅程和艺术探索,体现着孩子们率真、质朴的自然生成,在轻松、有趣的状态下,与古人对话、与自然对话、与材料对话、与内心对话……

关键词:游戏 墨趣 愉悦性 以美育人

《一花一世界》为浙美版五年级美术课程《映日荷花别样红》的拓展课。本课中教师引导学生用报纸做笔,从玩笔、玩水墨入手,通过简洁有效的引导,生动有趣的创作,我手画我心,展现了孩子们心中别样的艺术世界。课程突破了传统工具媒材限制,拓展了水墨语言的创意表达,使孩子们在充满人文关怀和积极态度的学习场中大胆参与,表达思想,交流发现,尝试表现,从“以美育美”到“以美育人”,达到艺术教育之根本。

一、从“以美育人”到“以美悦人”

美术是可以给人快乐的。让孩子在美术的玩乐中体验并感受到快乐,这是教育成功的重要标志。儿童水墨画无疑是最能体现“愉悦性”的美术表现方式之一。

1.体验“工具”,探索笔墨的虚实

美术创意表达有三大核心元素:即媒材、语言和行为。本课以纸笔代替毛笔,突破了传统工具的限制,拓宽了水墨语言的表达。自古以来,从毛笔、竹笔到指笔,很多画家在绘画工具的革新上做了很多尝试。工具材料的创新极大地丰富和拓展了水墨语言的表现,使水墨游戏有了更为广阔的前景。

工具材料的变化,带来了孩子们思维方式的变化。创造力摆脱了原有的思维定式和约束,课堂变成了妙不可言的游戏空间,孩子们打破了条条框框的思维定式,或撕、或卷、或团、或捻,在绘画创作中投注了自己的内心愿望和奇思妙想。他们在试验中发现了“工具”对于创新的意义。我相信,在未来的日子里,孩子们会享受到因为大胆尝试新的材料、工具和方法所带来的惊奇而产生的欢愉。

2.创造“肌理”,发现细节的趣味

老师要求孩子们用不同的笔触来表现指定的情绪、感觉和事物,体验笔墨痕迹对客观世界和内心世界的表达。学生用纸笔蘸水墨,在宣纸上有意识地点画。水墨画独有的趣味肌理,不但给予了学生异想之外的惊喜,同时为学生的审美活动提供了丰富的经验。

黑白的水墨造型需要在理解“墨分五色”的基础上用意象或抽象的方式达成,这对于学生来说有一定难度,需要一定的艺术观念与审美积累。有些奇特的墨色效果是偶然得来的,只有在专注而又放松的作画状态中,才能“稚手偶得”。

3.玩转“构图”,经营画面的位置

中国画是最讲究章法布局的。但是,如果你跟孩子讲章法,讲开合聚散、繁简疏密,他们是无法理解的。形式美是有规律的,无章可循就会杂乱无章,我们需要引导学生在形式美里品味理性的愉悦。

通过课件演示,引导孩子琢磨怎样去繁就简,忽略中心,从边沿角落开始,起个头,“走”进去“跑”出来,就找到了构图问题有效的解决办法。画面布局的很多道理随着孩子们线条的张扬、延伸和跳跃而解码,造型也会灵动鲜活起来,继而带来了大胆放松的绘画状态。

4.欣赏“名作”,解读画中的情感

画为心声,所有打动人的作品背后都是画家内心世界关照下的独特反映和“笔意墨趣”。通过欣赏宋代吴炳的《出水芙蓉图》,解读宋人“以形写神”的那怡然自得和生活情趣;欣赏明代徐渭的《五月莲花图》,了解徐渭的生平,品读其笔墨间流露的写意气势与狂傲不羁;品味清代朱耷的《荷花小鸟图》,感悟笔墨韵味中,泪点所化的孤独之意;品赏齐白石的《荷花蜻蜓》,托物寄情,寓意深远。

从非常像到看起来都不太像,画家们在追寻着什么?从宋人的雅致,徐渭的狂傲,八大的孤独,到白石的似与不似,一朵花就是一个世界,一段历史。学生透过作品与大师对话,可以看到画家的生活情趣,也可以触摸到画家的内心世界,在赏析中达到精神情感上的愉悦。

二、从“抽象表现”到“意象控制”

“作画妙在似与不似之间!”白石老人的经典语录解放了孩子们的手脚,给了儿童水墨画以无限发展的空间和遐想的趣味。团纸画荷叶——团、压、拓、印、擦、抹,卷纸勾荷花——长线、断线、顺锋、侧锋,从不像到像,从抽象到意象。孩子们群情激奋,出现了很多奇特的“抽象水墨”作品。

1.墨戏映物,墨象澄怀

学生在纸笔的造型中,一块偶尔产生的墨渍,在投影仪上放大后,丰富神秘的效果,加上水的沖撞渗化,可以引起意外的联想。再顺势添加几笔,有意无意间,形成了生动的形象。正是这种不带任何预想,只是渴望用画笔在纸上无意识地画着线条、色调和形状,但到了某一刻,就会变得有意识起来,于是一种制约和秩序开始产生。孩子们的很多思维方式和创作手法往往和现代大师们的经验有着惊人的相似。

自由涂抹的体验与获得的愉悦,是任何其他体验所不能替代的,哪怕是大人不屑一顾的作品,也隐藏着孩子宣泄的快乐、发现的激动和创造的自豪。从无意识到有意识,从偶然涂抹到有秩序的形式,从梦幻般的想象到理性的初步平衡,作画的过程,孩子们将经历很多很多。

2.游物戏笔,意象成形

创作过程的愉悦非常重要。儿童出于一种游戏的本能,在其成长过程中,有意和无意地寻求着一种信息的积累与洞察力的表达。他们虽然没有独立和完备的审美意识,但却能在认识和传达过程中,创造出具有激发作用的“儿童艺术”。

这种无拘无束的“游戏精神”正是一切艺术的本质,假如艺术创作真的能够不受其他外界因素干扰的话。这种“游戏精神”将赋予儿童艺术一种无可替代的价值。这种游戏精神会带来更活跃的思维和新的生命力,冲破一些死板的条条框框,将学生的心理感受与表现欲望展现地淋漓尽致,有利于创造出有想法甚至有个性的作品。

3.笔笔生发,相由心生

因为思维的定式,水墨画的工具材料都不太好控制。所以,以往都是从一朵花、一片叶开始刻板训练。但是“新工具”的独特性激发了学生的好奇天性,在熟悉工具性能的过程中,孩子们开始亲近水墨,有了新奇的发现。

笔者从引导孩子画出第一笔,到积累第二、第三笔的感受,最后去发现每一笔的灵性与变化。我们只是要求孩子们尽可能多地画出各种不同变化的点、线、笔触,他们就充分领略到了这支“新毛笔”的神奇,并感受到画笔下流淌的欢愉。但其实,得到愉悦的不仅仅是“工具”而已。工具的背后,有工具所适应的观察、感觉、思维、表达的方式,有工具所产生的效果而培养出来的审美趣味。每一种工具都有其特定的潜质,工具的背后,有一个更为深厚的文化。

三、从“技法第一”到“精神至上”

水墨画,无疑是最能够体现这种“游戏精神”的艺术语言之一。水与墨的随机渗化特质,使我们的水墨课堂更趋向于内省式的感悟,给学生的情感和想象以无限的自由。水墨的游戏性对生命过程的体验与品位,使作为水墨语言的材料有了新的声音和表达。

1.“神韵气势”奠定“创作的格调”

在艺术中,技巧从来都不是一种独立的招数。真的技巧都在表达,都与创造密不可分。孤立地传授中锋、侧锋之类用笔方法,无趣也无意义。这节课中,老师没有按照常规演示荷花的画法,也没有要求学生根据传统荷花的造型之法先叶后花,步步為营。而是学生通过墨色象形,独立的观察、自由的感受,直率地表达内心的意象。

2.“自我表达”成为“画面的中心”

以往的作业要求我们更多地关注造型、技法和构图。本课力图改变传统的创作模式,学生根据素材进行创意表现:你想表现荷花怎样的一种美?通过荷花你想对世界说什么?有了之前丰富的体验作为“资料库”,便可以启发学生自由发挥,创造属于他们自己的水墨语言。另一方面,通过引导学生学习点、线、面、形、色等造型元素,掌握审美造型的规律,如秩序、节奏、对比、调和等有关技巧,教会他们怎样创作表达,经历从“不会画”到“画出了”到“喜欢画”的愉悦过程。

3.“匠心独运”带来“合作的欢愉”

孩子们的创作过程是匠心独运,还是无意间偶得?是我们大人的一厢情愿还是孩子们的真情流露呢?小组拼画横向展示过程中,学生在音乐声中把红色小鱼儿贴到喜欢的画面上。习惯了完整作品呈现的形式淡化了,个体创作在自然而然的互动中融入到一个充满激情的大空间之中,使儿童水墨语言的视觉冲击和对儿童心灵的撞击扩张到最大的限度。畅游在这荷香墨韵之中,红色小鱼儿与其说是评价的一种形式,更是学生精神思想的化身。而此时,我们只需耐心等待孩子们愉悦情感的生发。

在这节课中,笔者试图创造一种新的儿童水墨文化,让孩子有一个建构主客观经验的空间。在这里,孩子们一起游戏、一起探究、一起交流、一起思考、一起合作、一起享受创造的愉悦。我们也想创造一种新的教学模式,使孩子们在相互合作和探究的气氛中不断地获得多种绘画行为的主客观体验。

参考文献:

[1]教育部,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2011年版)[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集团,2012.

[2]史方方,游戏精神与儿童水墨[M],湖南美术出版社,2003.

[3] 朱国华,童心墨趣[M],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16.

(宁波市北仑区小港中心学校 浙江宁波)

猜你喜欢

以美育人游戏
深化“以美育人”校园文化建设的研究
弘扬雷锋精神,让德育美丽绽放
游戏
疯狂的游戏
基于以美育人的学校社团文化建设
爆笑游戏
职业技术学院之音乐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