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海丰:从浅蓝走向深蓝
2018-08-28朱思锦
朱思锦
从浅蓝到深蓝,鲁海丰集团迎浪而上,破除种种难题,从海洋牧场与现代服务业的结合,再到远洋渔业战略的制定,一条海洋经济的全产业链呈现在世人面前。
青岛是一座以蓝色为主要色调的岛城,依海而生,因海而兴,以蓝色经济领跑全国。在蓝色经济发展的浪潮中,一批领军企业随之出现,鲁海丰集团就是其中一员。它凭借着自身所具备的海洋优势,进一步整合海洋资源,全产业链的进发使得其在海洋渔业中名声大噪。
耕海牧渔的新业态
深蓝大海,放牧海上,“海洋牧场”随着第六次海洋浪潮的袭来,作为一种新兴产业应运而生。以往过度的传统捕捞使得渔业资源逐渐匮乏,近海养殖又造成了海域的严重污染,而“海上牧场”的出现,为我国传统渔业找到了一条新出路。
“海洋牧场的建立,使得这里由过去的单纯捕捞变成了生态化立体化网箱养殖。”青岛鲁海丰食品集团有限公司办公室主任汪显刚说道。2007年,鲁海丰集团成立了生态养殖基地——鲁海丰海洋牧场,它将因过度捕捞而成的“沙漠海洋”,摇身变成了一座海上蓝色粮仓。鲁海丰海洋牧场在石岭子礁海域投放人工鱼礁,为海洋生物建起了一处“庇护所”,这是一种无公害生态养殖模式。可以说,鲁海丰海洋牧场想要打造的是一个良性循环的生态系统,这对海域生态环境的改善大有裨益。经过几年的建设,目前已建设普通网箱100多个、深水抗风浪网箱200多个,海域达到10万亩,已是青岛最大且最具代表性的海洋牧场。
在海洋经济创新方面,鲁海丰海洋牧场一直在探索中寻求发展。为了增强风险抵御能力,鲁海丰海洋牧场引进集成渗水网箱养殖自动控制在技术以及相关的配套装备。在鲁海丰海洋牧场的监测室中,记者在相关负责人的指引下,通过电脑屏幕就观看到了海底养殖的实时状态。这套系统是由中国海洋大学设计研发的,通过切换页面就可以看到海洋状态值、海洋生态环境、海洋动力环境以及实时状态视频。只要打开这套系统,海底温度、盐度、深度、叶绿素以及溶解氧的数值都能实时掌控,一旦发生赤潮、缺氧等危险状况,就可以及时采取措施,将损失降到最低。
海洋牧场除了有养护渔业资源的功能,其實本身还兼顾了休闲观光的功能,这种功能改变了渔民以往的生活方式,同时也增加了渔民以及鲁海丰海洋牧场的收益。“过去渔民都以打渔为生活的经济来源,但随着海资源的逐渐匮乏,原本的生活方式已经不能满足他们物质生活上的需要。”汪显刚说道。鲁海丰海洋牧场本身就具备着一个优良海钓钓场的条件,因而以海钓为主,集休闲、旅游于一身的现代服务业在这里得到了蓬勃发展。目前鲁海丰海洋牧场已建设休闲海钓钓场1500多公顷,钓点达300多个,吸引了众多钓友们前来。不仅如此,鲁海丰海洋牧场还多次举办市级垂钓比赛,力图打造属于自己的“渔夫垂钓”品牌。
如今的鲁海丰海洋牧场是国家级的海洋牧场,一产养殖年销售收入可达3-4亿元。一二三产的融合发展为鲁海丰带来了新的机遇,传统渔业与休闲旅游完美结合,为鲁海丰带来了更多的经济效益。
全产业链进发
从水产品加工物流、海水养殖,再到远洋渔业,鲁海丰打造的是一条海洋产业的全产业链条。
鲁海丰是以水产加工起家的,从最初单纯收购渔民的海产品,到后来的简单加工,再到现在的水产深加工,鲁海丰每一步都找准了发展的路子。
以捕捞产业作为全产业链的基础,鲁海丰向产业上游发展,自己造船,目前已拥有14艘近海近洋捕捞船和6艘大型远洋金枪鱼专业围网捕捞船。基于造船成本高、油价贵以及人力成本高等原因,除非是一个专业的海洋捕捞公司,否则一般的综合性海洋企业是不会自己造船的。鲁海丰不但自己造船,而且造出的船属于国内相对比较领先的,引进的都是日本进口的先进的冷藏设备。青岛鲁海丰海洋牧场相关负责人说道。鲁海丰水产品销售多面向国际市场,主要出口日本、欧美等国家和地区,秉承着“质量是企业的生命”的宗旨,将青岛水产品加工推向了世界。
物流的发展关系着鲁海丰整个产业链条是能否顺利推进的关键,也对区域经济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以金枪鱼为例,从加工到出口这个过程,要求必须配备零下60摄氏度的深冷技术,鲁海丰在这一方面打破发达国家的垄断,成功引进了国外的深冷技术。现在的鲁海丰早已拥有冷藏库15万吨,这其中包括50000吨保税物流库和3000吨超低温冷藏库。可以看出,企业在国际上已经具备了渔业与冷链物流市场的竞争力。在原有的仓储物流基础上,鲁海丰在董家口建设了中国北方(青岛)国际水产品交易中心和冷链物流基地,其中包括国际水产品交易中心和冷链物流基地项目和海洋文化城项目,总投资260.7亿元。这是一条集水产品拍卖交易、冷链物流、远洋捕捞服务、加工配送与信息集成等于一身的产业链,该项目的落地使得鲁海丰全产业链条进入“快跑时代”。物流带来的集聚效应,使得青岛能够成为北方乃至全国渔业重要的节点以及集散地,同时将拉动整个水产以及海洋经济的发展。
鲁海丰除了具备水产品加工以及物流等自身优越条件,还拥有得天独厚的区位优势。企业毗邻青岛前湾港这一著名深水港,区位优势与企业发展相结合至关重要。因此,企业申报了国家二类口岸注册的深水码头,可以停靠万吨级货船及各类渔船。鲁海丰作为货物的中转站和物流的集散地,一条完整的渔业产业链在中国北方崭露头角。
跨洋“走出去”
从一家小小的青岛本地海产品加工小作坊,到现在的年出口产品3万吨的跨洋水产集团,鲁海丰缔造的传奇故事,取决于它在面临挑战时做出的正确决断。
在过去,青岛作为世界级的水产品加工中心,渔业资源极其丰富,而人力成本又很廉价,因而从中赚取加工费,也颇有效益。但近些年来,随着近海渔业资源的枯竭,人工成本有大幅度提升,各加工厂都面临着缺少工人以及无料加工的窘境。若在把自身圈在本土,发展将受到局限。
鲁海丰作为一家民营企业,早年就一直想要“走出去”,谋求更大的发展空间,但因一直缺乏“底气”而停滞不前。在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提出以后,鲁海丰深受肩发,得益于“一带一路”,再加上多番考察,制定了“南下南洋,西进印度洋”的远洋渔业发展战略。以青岛董家口为中心,向南绕过马六甲海峡,抵达蓝色的印度洋,再以毛里求斯为前沿,与多国开展合作。待到渔船满载而归之时,则以马来西亚为枢纽,经过中转运回到青岛加工,然后出口东北亚市场。鲁海丰的远洋渔业发展战略,使得我国在印度洋领域占有一席之地,打破了法国、西班牙等国长期瓜分印度洋资源的局面。
鲁海丰跨洋“走出去”,将渔业产业链延伸到国外。其不仅仅局限于跨洋捕捞,还在马来西亚规划建设了“马来西亚北方农渔业产业园”项目,在毛里求斯则建立了相应的配套码头、海产品加工厂等,将其作为我国远洋渔业冷链物流产业链的前沿。随着各种合作项目的落地,企业在国际渔业市场上吸引了众多国家的目光,远洋渔业将走得更远。
从浅蓝到深蓝,在海洋这片蓝色土地上,鲁海丰自己的远洋渔业船队正驶向更远的彼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