蓝色与蓝图
2018-08-28宋鑫陶
宋鑫陶
海洋是资源的宝库、生命的摇篮、风雨的故乡、五洲的通道、战略的要地。
特别是进入21世纪后,海洋在全球的战略地位更加突出,海洋经济已成为世界经济发展的新领域、新趋向。
山东省是一个海洋大省,海洋资源非常丰富。2011年1月4日,国务院批复《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发展规划》,标志着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建设正式上升为国家战略,这是我国第一个以海洋经济为主题的区域发展战略,体现了山东在国家发展海洋经济领域的重要地位。
事实上,早在上世纪90年代,山东就提出了“海上山东”的概念,并一度在全国沿海省市引发了广泛的关注和反响,山东海洋经济的发展由此加速。
历史上,我国海水养殖的“鱼、虾、贝、藻、参”5次海洋浪潮,都发源于山东,也成形于山东,并推向全国。如今,以现代海洋牧场为代表的第六次浪潮正席卷而来,山东仍然走在前列。
党的十八大作出了建设海洋强国的重大部署。要进一步关心海洋、认识海洋、经略海洋,推动我国海洋强国建设不断取得新成就。
2018年3月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十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山东代表团审议时的重要讲话中说,“海洋是高质量发展战略要地。要加快建设世界一流的海洋港口、完善的现代海洋产业体系、绿色可持续的海洋生态环境,为海洋强国建设作出贡献。”
目前,山东正在加速新旧动能转换,“发挥山东海洋科技优势,构建开放型海洋产业体系”是实现山东新旧动能转换的重要一环,可以为其注入蓝色动力。
“21世纪,是海洋的世纪”,这句话正不断得到印证。
放眼沿海,城市发展的目光纷纷转向海洋,海洋经济成为区域发展的热点和竞争点。近年来,沿海城市上演了一幕幕的“争蓝记”,争夺制高点,培育新增长点。人们逐渐认识到海洋蕴藏的巨大能量,这片蔚蓝的大海,也搅动着一轮又一轮的“热潮”,迎合着这份期待。
“先行者”山东
2011年,被广泛视作我国海洋经济元年。
“海洋经济”作为产业体系中单独的组成部分,在这一年首次被写入国家五年发展规划。规划提及,要“科学规划海洋经济发展,发展海洋油气、运输、渔业等产业,合理开发利用海洋资源,加强渔港建设,保护海岛、海岸带和海洋生态环境”。自此,多个沿海省市的海洋经济发展规划纷纷出台,竞争的大幕由此拉开。
对于山东海洋经济的发展而言,2011年更是一个特殊的年份、一个新的起点。因为这一年的年初,期盼已久的《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发展规划》终获国务院批复。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成为我国第一个以海洋经济为主题的区域发展战略,山东将要扮演“先行者”的角色。
事实上,在我国海洋经济发展领域,山东一直是开拓者,走在发展的前沿。
从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开始到本世纪初,我国海水养殖经历了“鱼、虾、贝、藻、参”5次产业浪潮。这5次浪潮都发源于山东,成形于山东,也由山东推向全国。它是我国蓝色产业领域的技术革命,是我国水产业从“捕捞”转向“养殖”,养殖重心从“淡水”转入“海水”的标志。
目前,山东正掀起第六次海水养殖浪潮,打造具有生态修复和资源增值功能的现代海洋牧场。“推进渔业从‘猎捕型向‘农牧化的转换,是实现渔业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山东省海洋与渔业厅厅长王守信说,山东将加快建设海洋生态牧场,打造海湾型、岛礁型等可复制、可推广的海洋生态牧场模式,为渔业转型升级和“海上粮仓”建设提供支撑。
“山东发展最大优势在海洋,最大潜力也在海洋。”这是山东的共识。濒临黄渤海的山东,其近海栖息和洄游的鱼虾类达260多种,浅海滩涂贝类超过百种,藻类131种,海洋资源丰度指数全国第一,这成为山东海洋渔业发达的基础条件。
海洋国家实验室、中科院海洋研究所、黄海水产研究所,这些“重量级”的海洋科研院所都在山东。它们在山东乃至国家海洋经济的发展中,都扮演着重要角色。《全球海洋科技创新指数报告(2017)》公布的数据显示,我国海洋科技创新指数居于全球第6位。山东省海洋科研力量则占据了全国半壁江山,拥有中央驻鲁和市属以上涉海科研、教学机构56所,海洋界院士21名,省级以上海洋科技平台236个,其中国家级46个,30多个处于世界领先水平,还拥有全国唯一的海洋科学与技术国家实验室、国家深海基地等国家重大海洋创新基地。近期,山东又提出要构建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海洋科技创新中心。
正是自然资源禀赋和雄厚的科研人才实力,让山东成为了海水养殖浪潮的引领者。从1975年就开始搞海水养殖的山东省海洋发展研究会常务副理事长郑永允说,在海洋渔业方面,山东在全国一直处于引领地位。“山东非常重视发展海洋渔业,每次海洋浪潮,都离不开政府的引导。”
“海上山东”,这个概念的最早出现是在1990年。由此开始,山东海洋经济的发展开始进入快车道。围绕海洋农牧化、海上大通道、涉海工业、滨海旅游这四大工程,20世纪末至21世纪初的山东半岛上,掀起了一股海洋开发潮。“海上烟台”“海上青岛”“海上威海”“海上日照”“海上东营”“海上滨州”……山东的目光,开始深邃地望向海洋。
培育新增长点
一条来自阿拉斯加的鳕鱼能有多少种做法,价值几何?放在厨师面前,它会被油炸、清蒸、油泼,或被切片,或被做成鱼排,成为一道美味佳肴。但这条鳕鱼如果被運到烟台的山东东方海洋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它的宿命却不止如此,而且会产生远大于此的价值。
山东东方海洋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的工作人员是这么来对待鳕鱼的:首先将鱼肉、鱼骨和鱼皮分开,鱼肉将被制作成鱼排端上餐桌,鱼骨将被制作成鱼粉用于农业和工业,鱼皮将用来提取胶原蛋白,用于食品添加剂、蛋白质强化剂、化妆品和保健品等。
“2007年,山东东方海洋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与中国海洋大学达成技术合作意向,引进其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鱼皮胶原蛋白提取技术,建了鱼皮胶原蛋白加工生产线。”山东东方海洋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车轼说,在这之前,鱼皮只是被当成廉价的肥料,以每吨四五百元的价格处理给客户。但采用该生产线后,每吨鱼皮可以提取0.06吨的胶原蛋白,每吨胶原蛋白价格高的时候,可以达到26万元,价值增长了近40倍。
在威海荣成,山东鑫发渔业集团有全国最大的金枪鱼加工基地,以前仅靠卖原料挣辛苦钱,如今也走上了深加工的道路,从金枪魚的鱼皮中提取胶原蛋白。
在青岛,也有一家企业是从被丢弃的蟹壳和蟹腿中挖到了“宝藏”。青岛博益特生物材料有限公司就是通过从虾蟹壳中提取壳聚糖,研发生产出了术益纱、止血胶、止血粉、人工血管、血管支架等一系列医用产品。
据悉,螃蟹上市的季节,青岛每天仅从连云港等地运来的梭子蟹就多达1 0万斤,蟹壳和蟹腿被随之丢弃。但中国海洋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教授刘万顺通过30多年的科研攻关后,成功从中提取到了壳聚糖,完成了科研成果转化,也打通了从实验室通往市场的路径。
从传统产业转向海洋生物医药产业,是山东海洋经济发展的方向之一。2016年,山东海洋医药增加值为180亿元,超过全国一半。近年来,山东海洋生物医药的增速年均超过18%,有速度有潜力。业界预计到2020年,山东海洋生物医药产值将达到1500亿元。2018年初印发的《山东新旧动能转换综合试验区建设总体方案》也提出:“壮大海洋生物、海洋高端装备等产业,支持青岛、烟台等打造海洋生物医药产业集群,建设海洋经济创新发展示范城市。”
中国海洋大学水产学院名誉院长麦康森说,“山东海岸线全长3024.4公里,水产品产量950万吨,其中养殖水产品产量656万吨。对这些水产品有需求的,可远远不止吃货。医药、化工等产业,都能从中获益匪浅。”他认为,山东应从海水养殖产业人手,拓展海水养殖的产业链,发展海洋经济。“比如海水养殖,需要运输船等设备,那么就可以发展高端装备制造业;水产品需要运输,海洋物流也需要相应发展起来。”
以青岛鲁海丰食品集团有限公司为例,这家企业最初以水产加工起家,如今已经打造了一条全产业链,涉足水产品加工物流、海水养殖、远洋渔业、仓储物流、行跨船务、码头经营酒店餐饮及高端休闲旅游业等,有自己的海洋牧场、一座深水码头、15万吨冷藏库,还拥有自己的远洋渔业船队。
在山东,海洋生物医药、海水利用、海洋新能源、滨海旅游业、海洋交通运输业等产业异军突起,也有越来越多的涉海企业正在不断壮大规模,海洋经济正逐渐成为山东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对于有着海洋优势和潜力的山东而言,做好新旧动能转换,就必须做好经略海洋这篇文章,由“海洋大省”转向“海洋强省”。
根据2017年发布的《山东省“十三五”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现代海洋被确定为山东七大重点发展产业之一。“山东省将实施‘透明海洋工程,全面构建‘智慧海洋系统,提升海洋信息获取手段。”
在山东省发改委蓝色经济区建设指导处处长韩恩泽看来,“促进我们的海洋产业跟其它的产业实现这种跨界融合,海洋产业的智慧化、智慧产业的高端化、跨界融合化,这是我们海洋经济发展的一条出路。”
走向深海
2017年8月,全球最先进的超深水双钻塔半潜式钻井平台“蓝鲸2号”在山东烟台建成完工。烟台不仅是我国五大海洋建造基地之一,也是全国最大的海上深水油气平台建造基地。
10年前,我国根本没有自主制造海上钻井平台的能力。如今,我国不仅能自主制造,而且制造水平已经领先世界。作为目前全球作业水深和钻井深度最深的半潜式钻井平台之一,“蓝鲸2号”最大工作水深为3658米,最大钻井深度15250米。这家由烟台中集来福士自主设计建造的钻井平台,代表了中国制造的高水平。
2017年9月19日,武船集团承制的世界首艘第二代40万载重吨矿砂船在青岛西海岸新区下水。位于西海岸新区的海西湾,是我国三大造船基地之一,经过多年的发展,在国内海工行业也已经形成了一条完整的产业链条,有100余家船舶制造与海工企业及各类配套企业,而且形成了从大型船舶主机曲轴到大型低速船用柴油发动机、船舶电力推进系统、港口及船用机械等完整产业链和产业配套能力的大型产业集群。
有人说,海洋渔业是海洋经济发展的基石,装备制造业是海洋经济加速起飞的“引擎”。“我们的主攻方向是,海洋传统产业走向远海,海洋新兴产业走向深海,海洋服务业走向陆海统筹。”青岛市委常委、西海岸新区党工委书记王建祥说。
2017年,山东海洋生产总值为1.4万亿元,同比增长8%,约占全省GDP的19.9%。比较而言,2017年广东海洋生产总值已达1.78万亿元,连续23年居于全国首位。
对于要建设“海洋强省”的山东来说,19.9%的占比并不高。中国科学院院士吴立新认为:“大力发展现代海洋渔业、海洋高端装备制造、海洋生物医药、海洋大数据信息产业、海洋观测与探测技术等产业,把山东在海洋基础研究方面的优势与产业紧密结合起来,山东海洋经济大发展的时代就到来了。”
山东海洋经济的发展是全国的缩影。在产业结构上,从“一、三、二”到“三、一、二”,再到“三、二、一”,海洋经济在走向“服务化”阶段,但传统海洋产业仍然占据主导地位,新兴产业仍然处在一个起步加速的发展过程中。此外,海洋生产总值占比不高。2017年,我国海洋生产总值接近7.8万亿元,但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仅为9.4%,占比远低于发达国家15%—20%的水平。
山东的规划是,到2022年,现代海洋产业增加值达到2.3万亿元,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能达到23%,成为“海洋强省”和“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海洋经济改革发展示范区”。2018年定下的小目标,则是要达到1.6万亿元。
走向深海,是山东“海洋强省”道路上坚定不移的航向。海洋,澎湃着山东经济的未来。正如人们所说,“今天的海洋,不光能提供‘渔盐之利‘舟楫之便,还是人们新的生存和发展空间,是新时代经济发展版图上最具活力的关键领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