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积极心理学对残疾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启示

2018-08-28王旭江

法制与社会 2018年21期
关键词:积极心理学启示心理健康教育

王旭江

摘 要 残疾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是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受自身生理特点的影响,残疾大学生更容易产生各种心理问题,因此必须加以重视。文章介绍了积极心理学的发展,分析了残疾大学生的生理、心理特点,并以积极心理学的理念为指导论述了如何针对残疾大学生实施心理健康教育。

关键词 积极心理学 残疾大学生 心理健康教育 启示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自《残疾人保障法》颁布实施以来,随着国家不断加大对残疾人高等教育事业发展的支持力度,越来越多的残疾学生进入高校深造,成为高校的一个特殊群体。但是由于自身存在生理上的缺陷,导致他们更容易产生各种心理问题,如何解决其心理问题,提高其心理素质,促进其身心健康以及全面协调发展成为摆在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面前的一道难题。因此,加强对残疾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新模式的探索和研究势在必行。

一、积极心理学概述

科学心理学产生以后,心理学有三个使命:治疗心理疾病、让所有人的生活更有意义以及鉴别和培养天才①。随后在很长一段时期,三者均衡发展,让更多的人接受来自心理学的福祉。然而,二战以后这种平衡逐渐被打破,以解决问题为导向的心理学研究和实践成为社会的主流并蓬勃发展,这就意味着心理学成为服务于少数具有心理问题或者心理障碍的人的科学。

针对这种现象,1998年时任美国心理学会主席的塞利伯格曼,发起了一场积极心理学运动,倡导了解人的积极方面,并于2000年在《美国心理学家》发表了名为《积极心理学导论》的文章,为积极心理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②。随后,世界各地的学者纷纷开始关注并深入研究积极心理学。

目前,积极心理学的研究主要集中于三个方面:主观层次的积极体验的研究、个人层次上的积极人格特质研究、群体层次上的积极组织系统的研究③。

二、残疾大学生的特点

我们通常认为的残疾是指人体某部分因疾病等原因造成缺损或生理功能障碍,在心理适应和社会适应方面出现问题,影响正常生活,不能发挥正常功能④。残疾大学生作为特殊的残疾人群体,其身心发展有明显的群体特征。

(一)生理上缺陷或障碍

一般情况下,残疾大学生可以分为五种类型:智力残疾、肢体残疾、听力残疾、视力残疾和语言残疾。可以说,生理上的缺陷或障碍是残疾大学生的首要特征,为此,他们在日常的生活、学习和工作过程中要面临诸多问题,如行动不便、沟通障碍、人际关系、学业问题、就业问题等。

(二)心理状况及特点

相对于正常大学生而言,作为弱势群体的残疾大学生更容易产生心理方面的问题,形成群体心理特征。

1.自卑心理

自卑感是指一个人对自己的能力、品质等做出偏低的评价,总觉得自己低人一等并因此悲观失望、惭愧、羞涩甚至畏缩不前,这是自我评价的一种重要体现。自卑心理的产生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如自我评价、生理状况、人格因素、能力高低、经济条件、外在环境等。大学阶段是一个人自我意识快速发展并走向成熟的关键时期,在这一时期,大学生普遍比较注重自己的外在形象,残疾大学生因身体上的残疾,加之对自我的认识存在偏差,经常会进行自我否定,进而产生自卑心理。这种自卑心理会反作用于个体的行为模式,在行为上表现出自我逃避、行动迟缓、防御攻击等,不良的行为模式会加重残疾大学生的自卑心理,久而久之形成自卑心理严重的特点。

2.焦虑心理

残疾大学生向往正常大学生的学习、生活和社交等,希望获得与之同样的权利和机会,但是由于残疾大学生自身存在的某些缺陷或障碍,使得他们在现实生活中往往受到某种歧视或者不公正的待遇,会对他们的心理产生极大的负面影响,甚至是对周围的人或事物产生怀疑。在高校校园内,由于教师的关怀、同学和朋友的关爱,这种负面影响相对较小,但出了校门走向社会这种不良影响会被明显放大,使得残疾大学生难以承受。残疾大学生终究是要走出校园面对社会生活,这就使他们很容易产生对未来生活的焦虑和不安,对个人将来的前景和生存担忧。

3.孤独心理

良好的人际关系对于大学生的成长、身心健康发展以及良好个性的塑造有积极的促进作用。残疾大学生渴望與老师和同学们正常交往,建立良好的人际互动关系,但是由于自身生理上的缺陷及心理上的自卑感,使得他们不能客观地正视自己,在实际交往过程中缺乏足够的勇气,表现出不敢交往、不愿交往、不善交往、不会交往等现象,导致其交往能力得不到良好的发展,进而会产生自我封闭行为与心理。在缺乏正常人际交往而同时又得不到老师和同学关爱的情况下,残疾大学生很容易产生孤独的心理状态,更有甚者会产生社交恐惧症,严重影响残疾大学生的身心健康。

4.抑郁心理

残疾大学生由于存在自卑心理往往比正常大学生更加敏感,常常以猜疑的心理对待周围的人或事,非常在意别人对自己的态度和看法。同时,他们更倾向于对身边发生的事件以负性的解释,从而产生负性的情绪及行为反应。大学生的交往是相互的,如果在交往过程中,残疾大学生带给他人总是负面的情绪和信息,周围的人便会有意无意地疏远他们,导致残疾大学生无法很好的融入集体的生活之中,进而会使他们产生自我压抑的情绪,甚至是负罪感和危机感。如果这种不良现象长期得不到有效解决,久而久之就会产生抑郁心理。

三、残疾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

(一)增强人文关怀

残疾大学生属于弱势群体,因此,高校针对该群体开展工作时应当注入更多的人文关怀,为他们营造良好的教育环境。

首先,树立人文关怀理念。残疾大学生是小众群体,高校在制定政策、校规等方面更多的是考虑正常大学生群体,而忽视残疾大学生群体的存在,因此高校应当树立照顾各种群体利益的意识,植入为残疾大学生提供更好服务和加强人文关怀的理念。

其次,为残疾大学生提供生活和学习上的便利。由于残疾大学生身体上存在缺陷,因此需要在公共设施和公共服务上为他们提供方便,如在教室和校园设置专门的座椅等。

最后,教师和同学提供心灵上的关爱。朝夕相处的教师和同学们提供无微不至的关怀能够让残疾大学生内心更加温暖,促进其身心健康发展。

(二)提供发展指导

摆在残疾大学生面前比较现实的问题是如何更好地融入社会,发挥自身的价值,其中就业与择业是残疾大学生走向社会首先要考虑的问题。高校残疾大学生的就业与择业工作并非是一蹴而就的,而是需要未雨绸缪,需要在残疾大学生平时的学习过程中给予学业规划与指导。在残疾大学生入学时可以建立残疾大学生的学业档案,根据不同学生的特点制定相应的学业生涯规划,在学业帮扶和指导过程中根据实际情况做出适当的调整,做到因材施教,充分发挥残疾大学生的潜能,为他们提供成长的机会和条件。只有通过大学期间的不断积累,才能为他们顺利走向社会打下坚实的基础。

(三)加强心理辅导

残疾大学生存在群体心理特征,尤其是一些典型心理问题,因此要针对这一群体给予专门的心理辅导。

首先,加强心理健康知识宣传,使他们了解大学生的心理特点和規律,为他们应对各种生活事件提供心理健康保障。

其次,建立残疾大学生心理档案,及时掌握他们的心理动态,有针对性地开展工作。

再次,对于产生严重心理问题或心理障碍的残疾大学生,由专业的心理咨询教师给予心理健康辅导,帮助他们走出心理阴影,更加健康地学习和生活。

最后,开展团体心理辅导或者心理沙龙活动,帮助他们更好地成长和发展。

(四)积极自我调节

外因是需要通过内因来发挥作用的,因此应当积极鼓励残疾大学生开展自我心理调节,培养健康的心态,提高生活、学习和适应社会的能力。残疾大学生要做好自我调节:

首先,需要培养良好的自我意识,对自己有清晰的认识,对自己与他人的关系有明确的定位,为良好的人际沟通打下基础。

其次,要学会接纳自我,除了欣赏自己的优点以外,还应当接纳自己的不足,因为只有真正接纳自己才能在生活和学习上更加的独立和自信,建立强大的内心世界。

最后,要找准方向和目标,将时间和精力用于发展自我、提高自我,使自己更有能力面对世界。

四、结语

总之,随着我国对残疾人的重视不断加强以及心理健康教育的持续发展,高校心理教育工作者越来越关注残疾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它对残疾大学生的身心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起着重要的影响作用。高校既有培养大学生的责任,又有服务大学生的义务,因此,高校心理教育工作者应当为残疾大学生提供更多的心理支持,为其发展创造良好的育人环境,积极探索残疾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新方法、新途径,促进其成长成才。

注释:

①[美]C·R·斯奈德、沙恩·洛佩斯著.王彦,等译.积极心理学——探索人类优势的科学于实践.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13.4.

②黄璐璐.积极心理学研究综述.四川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2(4).162.

③杨鲁静、徐光兴.积极心理学在学校心理领域的发展和影响.华北水利水电学院学报(社科版).2009(10).5.

④陆士桢.儿童青少年社会工作.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198.

猜你喜欢

积极心理学启示心理健康教育
浅析积极心理学在大学生活中的运用
浅析新形势下的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政教育的融合
心理健康教育视角下大学生自杀成因及对策研究
职校生积极心理导向的体验式活动班会创设研究
国外跨境电子商务税收发展经验对我国的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