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论青海回族民间舞蹈及其艺术特征

2018-08-28王靓

群文天地 2018年4期
关键词:民族民间宴席曲调

王靓

青海是多民族聚居的地区,民族民间歌舞文化十分丰厚,而且不同的民族在生产生活中都创造出了属于本民族的优秀民间歌舞,使得青海民族民间歌舞百花齐放,异彩纷呈,绚丽无比,也为广大文艺工作者的艺术创作提供了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艺术源泉。在青海丰富的民族民间舞蹈中,似乎回族民间舞蹈被关注的程度不够。本文就针对回族民间舞蹈及艺术特征做些探究。

回族在青海境內分布十分广泛,是青海六大主题民族之一,特别是地处黄土高原与青藏结合部的河湟流域,既是多民族聚居地区,也是青海境内伊斯兰文化最活跃的地带。

在中国元代,大量的“回回人”进入到中国各地,所以,俗话讲:“元代回回遍天下”。而回族在中国真正形成一个新的民族,是在明朝。在明朝,凭借伊斯兰文化强大的凝聚力,将不同国度、不同语言的穆斯林凝为一体,在中国形成了一个大分散、小集中的回族群体。回族在青海的形成过程中,也和其他民族一样,是在不断吸收其他民族成分而繁衍壮大的。明朝洪武五年,朱元璋曾颁旨:“蒙古、色目人现居中国,许与中国人结婚姻,不许与本类自相嫁娶。”这一命令,实际不能完全执行,但给不同民族同婚增加了便利。另外,元代“西域亲军”,大多数是只身随军进入中国各地,肯定要与当地妇女通婚。所以,过去在青海民间,就有回族把汉族称作“阿舅”之说。由于青海回族和其他民族和睦相处,语言上讲汉语,文字上使用汉字,所以青海回族民族民间文化的发展也烙上了多民族文化的烙印。回族由于受限于伊斯兰教义的影响,民族民间歌舞较少。但是由于长期与其他民族聚居相处,受到其他民族民间歌舞的影响,逐渐也创造形成了带有本民族特色的民族民间歌舞。这正如哲人所总结:“自人类社会形成以来,只发现有不会跳舞的人,而没有发现不会跳舞的民族。”青海回族民间歌舞稀缺,但确实存在,正因为它稀缺,所以弥显珍贵。

青海回族民间歌舞的主要表演形式就是宴席曲。宴席曲在青海回族民间又叫“菜曲儿”“彩曲儿”,取意为宴席后的歌舞或渲染喜庆华彩的宴席气氛,或非材即柴的技艺谦词。青海农村回族群众在举行婚礼过程中,即在新娘子出嫁前举行宴席后和新娘子嫁到婆家时宴席后,回族群众助兴时的一种歌舞形式。青海回族宴席曲是边唱边舞的即兴表演,由男人成对表演。青海回族民间舞蹈形式基本上是双人舞,回族女性是绝对不能参加表演的,但妇女却是宴席曲的重要观众。因为伊斯兰文化禁烟酒,回族婚礼宴席上自然不能以酒助兴。同样回族的婚礼也不行器乐吹奏,所以,宴席曲成为青海回族婚礼上唯一的以歌舞助兴的娱乐方式。青海回族宴席曲的曲调比较丰富,有些曲调和汉族的民间小调类同,若使用回族方言特色演唱出来后,风格就比较有特点了。青海回族宴席传统曲调的内容大多以历史故事为题材,来借古喻今,劝喻人们要尊老爱幼、礼貌待人、多做善事,也有一些诙谐逗笑的题材。宴席曲基本上是一词一曲调,词是较为自由的韵律诗,基本上是叙事诗。回族宴席曲在青海回族聚居地区流传的传统曲调有:《白鹦哥》《十道黑》《虎喇马》《莲花落》《莫奈何》《方四娘》《闹五更》等,宴席曲的音乐节奏基本上是四分之四拍或四分之二拍,音乐节奏明快,旋律舒缓,适合伴舞。宴席曲是以歌为主,以舞为辅。回族宴席曲舞蹈总体艺术特征是以两个男人相对而舞的双人舞。双人舞即使需要出现女性,也是由男性扮演。回族宴席曲舞蹈是一种简单化的肢体语言表演,动作幅度较小、细腻,主要是运用两只手臂的上下、前后自然摆动,手掌向外绕腕和向里绕腕,模拟出劳动生活和一些飞禽的动作。青海回族舞蹈腿部动作以青海汉族“社火”的十字步为基础,更多吸收青海汉族群众跳“社火”中所运用的“仔步”走平步,有少量的吸腿跳动作,同时也受到藏族舞蹈特点的影响,舞蹈时有微颤的现象。青海回族舞蹈最有特点的动作是仔步伴着节奏碎摇头加入脚跟、全脚、踮脚、点踏、推拉掌、双赞手、摇头、点头、摆头、托耳等动作,即所谓:“摇头摆体踮踮脚”的舞蹈,与眼神巧妙配合,显现出一种轻松、幸福、欢乐的情景。同时,也体现出了回族群众豁达、随和、幽默的生活态度。

青海回族民间舞蹈资源因种类、形式少和参与表演的人员受限,确实是稀缺的文化资源。然而越是稀缺,也就越有挖掘、保护、传承和发展价值。在青海省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上,回族宴席曲就被列入其中。在青海回族宴席曲舞蹈表演中,也有十分精彩的篇章。如,在青海各地回族群众中普遍流行的宴席曲《白鹦哥》,也有的地方叫《扑噜噜飞》,也有叫《绿鹦哥》。称谓不同,其实都是同一故事题材,该曲调源出明清以来民间的一种古老曲艺“宝卷”的著名曲目“鹦哥宝卷”。故事演唱的是一只红嘴绿化的尕鹦哥,为挽救生命垂危的母亲,飞越崇山峻岭去寻找葡萄仙果,不料被人用弹弓打伤后捕捉,鹦哥在历经磨难逃出牢笼,得到葡萄仙果返回鸟窝后,其母已亡。鹦哥悲伤不已,浑身绿毛脱净,生出一身纯白的羽毛为母亲戴孝。白鹦哥的孝心,惊天地、泣鬼神。白鹦哥被神仙招收到了天界。该故事折射出了中华各民族共同遵循的道德观“百善孝为先”。特别在当代社会重新倡导重家庭、讲家教、讲家风的时下,保护、传承类似的传统优秀文化,更具有深远的现实意义。

青海回族宴席曲《白鹦哥》在各流传地区的曲调相同,唱词大同小异,舞蹈风格也不同。这首宴席曲尤其在青海化隆回族聚居区演唱不仅曲词对仗工整,舞蹈规范颇具特色。词曲唱到:“山沟脑力的梧桐树,梧桐树上鹦哥盘窝着哩,老鹦哥得了不好的病,吃个葡萄救它的命哩……小鹦哥扑噜噜飞到东山里,东山的葡萄风刮了,飞来飞去找不到,小鹦哥急得像火烧。娘在家里病危急,没有甜葡萄难治好,小鹦哥急得没办法东瞅西瞅眼望穿。南边隐隐一片绿,原来就是葡萄园,小鹦哥扑噜噜飞过去,想摘葡萄心胆寒……飞来飞去被抓着了,玉盆子盛食来喂它,小鹦哥不吃也不喝,瘦的只剩毛一把……小鹦哥浑身皮肉烂,小鹦哥浑身鲜血流,即使把我变成灰,我的灰也要飞回家。仆人偷偷把它放,又送葡萄千万颗,小鹦哥低头忙致谢,仆人催他快回家。小鹦哥急忙飞回去,心想娘病该好了,飞到树顶不见娘,窝里只剩一把毛……”这首曲调节奏是四分之二拍,曲调旋律舒缓,优美动听,表演时有舞者领唱,众人在尾句伴唱。化隆版本的《白鹦哥》在舞蹈表演时不仅有规范的舞蹈动作,并采用了道具,道具是一个直径大约80厘米的大竹筛,象征鸟巢,两位成年男性舞者面对面站在大竹筛里载歌载舞,在很小的空间里舞者主要以手部动作为主:拉手转、抖手转、对击掌、蹲姿抖手、竖抖手、展臂抖手等动作,模仿鹦哥展翅飞翔。虽然用简单的舞蹈动作来诠释,但对故事情感的表达酣畅淋漓。整个舞蹈表演形式刚柔相济,敏捷舒展,这不禁让人们联想起我国古代宫廷里著名的“环肥燕瘦”里的“燕瘦”。

汉代成帝有一位身轻若燕“能做掌上舞”的赵飞燕,汉成帝因被其舞姿折服,不仅招其人宫,还封为了皇后。由于赵飞燕舞姿轻盈,汉成帝还为她特制了一个水晶盘,命宫人托着,赵飞燕就在盘中起舞,舞蹈飘飘若仙,如诗如画,犹如仙女下凡。而化隆回族宴席曲《白鹦哥》舞蹈里两位成年男性舞者面对面站在一个直径大约80厘米大竹筛里舞蹈,简直可以视为是赵飞燕盘中起舞的升级版。所以说青海回族宴席曲中的《白鹦哥》舞蹈就应该是青海回族民间舞蹈中最具代表性、最经典的舞蹈之一。

总之,与青海其他主体民族相比,青海回族民间舞蹈艺术总体上相对匮乏、稀缺,这与青海回族文化形成、发展的历史不无关系,这也不能简单地归结到某种文化信仰。因为在我国有许多信奉伊斯兰教的民族他们都有着丰富多彩的民族民间舞蹈,像维吾尔族、哈萨克族、塔吉克族等,他们不仅有丰富的民间歌舞文化,而且歌舞也成为他们生活中重要的组成部分。虽然青海回族民间舞蹈稀缺,但它的存在也为专业舞者提供了创作素材,从上世纪50年代开始,广大文艺工作者就从青海回族稀有的民间歌舞中汲取养分,将之与青海回族群众酷爱的“花儿”艺术相结合,创造出了许多符合回族群众审美情趣的优秀舞蹈,又反馈到群众中去.让青海回族民间舞蹈在劳动、生活中得到了丰富、提高。随着我国现代化建设步伐的加快,人们思想观念的日新月异,以青海回族宴席曲为代表的回族民间舞蹈一定会得到进一步的发展。

参考文献:

[1]罗雄岩.中国民族民间舞蹈[M].上海音乐出版社,2006(10).

[2]曲保,中国民族民间舞蹈的文化传承[J].大众文艺,2017 (15):177.

猜你喜欢

民族民间宴席曲调
心情如曲调般平衡缤纷
浅析民族民间音乐的当代意义
高校美术教育中的民族民间美术教学
撞色雅痞,撞色乐章
签名档
宴席礼仪7禁忌
贵州5年内将打造1000所民族民间文化教育项目学校
对云南民族民间舞蹈的理解与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