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周春芽:我不是一个前卫艺术家

2018-08-28

艺术品鉴 2018年7期
关键词:美术史当代艺术园林

“我其实还是有新的想法,但是也有瞻前顾后,也有对传统的一些眷恋。我觉得我的创作是对传统的延续,其实对我的压力也是很大的,要去动脑筋,又是一个新的开始,但是又跟以前的作品,包括跟其他传统艺术家的一些作品,一些观念或思想上要一致,我觉得也是比较难的”

怎样做一个艺术家

问:最近这两年跟周先生接触,给我一个很深的印象是你对绘画传统的关注,特别是民族绘画的传统,我想在同时代的艺术家里并不多见的,你可以说一下最近两年你对民族绘画传统的理解吗?为甚么你会反复提起?另外从你的一系列创作来看,包括“桃花”、“园林”都是很眷顾我们的传统文化。

周春芽:在过去的几十年,在中国的当代艺术里面,其实很难去说明……假如我们要写一本美术史,也很难把中国当代艺术的发展跟中国,或者跟世界的一个美术史进行一个联系,我觉得这个比较难,如果是纯粹西方的美术史,他们的演变过程是非常有逻辑性的。比如从古典主义到现实主义到浪漫主义、印象派、表现主义,后来到非常前卫的,这整个演变过程,都是一环扣一环的。它演变的过程,其实变化也不大,就一点变化,然后每一次的革命,都是美术史的一次进步,但是你要把中国当代艺术纳入美术史来思考。如果从中国传统艺术的发展到清代,再到民国,基本上到黄宾虹以后就到此截止,后来也有很多人对传统进行研究,但它还是一个摹仿的概念,这样产生一个小小的革命,然后中国的艺术家融入国际艺术发展的一个轨迹里面,但融入后才发现跟西方艺术史没有甚么联系,是很突然的。如果从明代中国传统的结束到后来的社会主义美术的发展,再到当代艺术和西方艺术的结合,然后把西方一些艺术引入到中国,其实是一个脱节,很难融入中国美术史或者西方美术史,所以我一直在思考这个问题,你怎么做一个艺术家?

特别是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艺术家,你怎么去跟传统结合,或者跟国际化艺术发展的轨迹结合,我觉得这是艺术家需要思考的一个问题,但难度非常大;因为我们的政治及经济在社会上的变革起伏很大,在西方,经历了第一次世界大战,第二次世界大战,总的来说它是比较平和的,它的制度、文化和理念是没有变化的;战争是战争,但文化的理念没有变化,都是按部就班地演变过来;但是我们的变化太大了,一下子把传统打倒,然后到社会主义美术的观念,再到现在的国际化艺术发展的观念。所以我们有很多艺术家在思考这个问题,我希望做一些研究,做一些尝试,最后丰富美术史的发展,让更多人对审美有理解,出于艺术家的责任感,艺术家对社会的贡献,从不同的角度去丰富它。

周春芽 《马》 2003年

问:周先生,你的学术经历和创作经历让我想起老一辈的艺术家,如林风眠、吴冠中,他们也到外国学习了一段很长的时间,但是他们终生都是追求艺术的民族化,你这个学术经历跟他们有点像,都在外国生活过很长时间,对西方的美术有一个很系统的研究,那么你可以跟他们做一个参照比较,对自己将来的发展有甚么期待吗?

周春芽:林风眠、吴冠中,包括没有在中国生活的赵无极,他们应该是最早受中国传统教育,然后到西方接受了西方艺术发展的影响,最后形成了自己比较独特的艺术风格,我觉得这一点是他们的优势,实际上我们这一代人也是从传统中走过来,但是经历了文化大革命,把传统和西方都打倒了,完全是以一个全新的方式来进行创作,我们的经历应该更丰富、更复杂;所以我觉得学习西方的,因为我出国留学是在八十年代末,从一个非常封闭的国家,突然一下接触到西方的当代艺术。或者反过来说我们从西方回国后,又重新认识中国的传统艺术。这是一个非常突然的变化,这种变化有它的困境,但也有它的优势,因为我们经历非常丰富复杂的时代,这提供了创作的源泉。

当代性下的传统继承

问:应该说是在最愚昧的年代,也是在经济最发达的年代?

周春芽:对,这种经历实际上给艺术家提供了一个丰富的创作源泉,但也有难度,就是我刚才说的,跟美术史的脱节,传统美术跟西方当代艺术的脱节。但这种脱节从另外一个角度来看,其实也是我们要去研究结合的,所谓的结合,就是把西方一些创作理念跟中国传统的美学思想进行结合,我觉得也是一个好事情。对艺术家来说,我觉得很丰富,很有挑战。如果是完全按部就班的,就沿着传统走过来,或者沿着一个创新的道路。西方艺术讲究的是前卫性,就是要抛弃过去的东西,创造出一个新的东西,这是西方比较多的艺术家所追求的理念,但是我不是这种艺术家,我还在眷恋传统的一些元素。我觉得这个更复杂,更难去驾御它,但是我觉得很丰富,很有意思。

周春芽《绿狗》2002年

问:精神方面对创作的影响还是很大,反反复覆的。

周春芽:对,但是我不会模仿石涛、髡残的画法,我更受到西方色彩的影响,色彩最早是从印象派出现的,然后他们把色彩表现得淋漓尽致,非常刺激,这是中国传统艺术家没有专门对色彩的研究。

问:用西方的色彩来表现中国传统题材,难么?

周春芽:这个有点难,因为中国传统的艺术家之所以要画石头、画树、画竹子,其实是为了躲开一个喧闹的社会,当时以一个宗教的、佛教的思想背景去理解这个题材;但是我是用刺激的一个色彩去表现这个石头,包括这棵树,我觉得这个是很难的。但是如果不难,我就没有必要去研究它了。我想如果能成功的把这个结合起来,把这个研究出来,我觉得对绘画希望是一个贡献。

我不是前卫的艺术家

问:你为甚么比较关注“四王”、“八大”、“扬州”、“园林” ?它们和之前“桃花”等系列有甚么特别关系?

周春芽《云淡风清》 2008年

周春芽《花事记》 2008年

周春芽《狗嬉桃林》 2011年

周春芽:画桃花从人性的角度思考得比较多,色彩很鲜艳,画起来比较自由;画园林就是另外一种感觉,更想把一些东西隐藏在画里面,把一些想法通过石头、树,通过笔触等表达出来,借鉴了一些传统艺术家的语言方式,难度也要大一些。画了几张以后,我又多次去扬州,通过对当时石涛、龚贤、髡残等艺术家那个年代的理解,寻找与他们画石头、画大自然的方式方法中的一些共同点。但是你也不可能完全去重复他们,重复也没甚么意思,比如说我对色彩的激情就跟石涛他们的创作理念已经完全不一样了。石涛是个和尚,有对一个朝代逝去的怀念,我还不是这样,我对传统的东西、对历史还不是眷恋的。这是一个契机,我在想为甚么石头、树是经久不衰的(绘画)题材?西方的当代艺术家也还在画──西方叫风景,我们叫山水画。之前我并没有意识到,是上次蔡国强和我对话时提醒了我,他说你是把风景当成静物来画,把风景中的某一部分,一个树枝、一朵花、一个石头提出来当成局部。但和静物又不一样,静物背后没有背景,是平面,我创作的时候同时想到传统的语言方式,用夸张的色彩表现出来,这又是和中国传统的“墨分五色”不一样的西方色彩的概念,我想把它们结合起来。

问:这与你出国留学有怎样的关联?

周春芽:其实直到我出国之前,是既没有传统也没有受到新的思想影响的艺术家──我们受的教育都是这样,是很封闭的,纯粹掌握了一些造型能力,但这个造型能力又是保守的、不开放的。我们中国的艺术家真正发挥自己、保持自己独立个性的,应该是在(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以后,开始思考创作跟所有传统的、革命的、前卫的都不一样的地方。既不能重复传统,别人正确的东西又要学习,还要保持自己的个性,这是很难的,我始终想在中间找个方式。我们现在希望艺术家往前面走,创造新的语言,认为这是艺术家的责任,我好像还不是,我觉得我还是属于那种瞻前顾后的艺术家,我不是一个前卫艺术家。有些东西是时间概念,像当代艺术家再过五十年也是传统艺术家,但是有些人变成传统艺术家可能要晚一点,一百年以后才可能去理解他的革命、他的创新。

画绿狗我没有考虑传统

问:你是用油画语言来表现,你也曾在德国留学,你还特别强调是在一种中间的状态中寻找一种自己的方式。桃花也好,园林也好,从题材和造型本身是符号化的,我理解你试图在园林的题材中发现可以和传统(包括你对“四王”的回顾)对话的东西。那么,在西方的系统中, 你借鉴的是甚么呢?

周春芽:在我的创作里面,画绿狗我没有考虑传统,画绿狗是一个全新的发现,包括色彩、力量、造型、构图、思想。桃花严格讲虽然是中国传统的题材,但是我画的时候比较开放。画园林就稍微有点儿保守一点,但其实还是借用,我没有必要单纯表现这个园林,我也不是做园林的艺术家,没有义务重复一遍。我的所有的哲学思想体现在语言方式上,它是独立的,是区别于传统也区别于西方当代的。表现主义也是一种发泄,发泄得淋漓尽致,我还不是。

周春芽《桃花园》 2015年

问:如果说你画绿狗、桃花更多地是具有表现性指向,那么在现阶段比较强调隐含在画面背后的意味,这个变化是出于甚么考虑?

周春芽:这种变化都不是故意的,到了一定的时候是自然而然的。真是奇怪,去了园林以后,就去画这个题材。我写过一篇文章《绿狗是一个偶然》,桃花也是偶然,并不是有意去画,是非常意外的发现。其实我也找不到一个非常明确的理由,我为甚么突然要画园林了。

问:你为什么那么迷恋扬州?

周春芽:开始是去苏州、扬州寻找艺术家的痕迹,他们当时为甚么表现这个题材?再找适合自己要表现的东西。一个艺术家说是选择题材,其实最后向观众、同行呈现出来的是你的独一无二的艺术,前后左右可能都有影响但又不一样。你的思想哲学体现在你的笔触上、构图上,我很佩服很多抽象艺术家,他们的东西表面上看就是色彩、线条、结构,没有专业的知识、没有对色彩的敏感,很难体会它后面的东西。我给观众提供的还有一个借鉴,画的东西是半具象的,能看出来是石头、是树。

当代艺术的语言方式都是比较激进的

问:中国传统文人画这条系统有那么丰富的东西,你为甚么比较关注“四王”?

周春芽:我主要关注文人画以后在那个年代有创新思想的艺术家,“四僧”算是比较典型的,石涛的画的很多构图即使现在看都是很大胆、很前卫的。再之前,就是倪瓒、黄公望、王蒙、董其昌等人。“四王”算是比较保守的,但是他们的保守实际上是在非常朴素、非常漫不经心地在经营,把中国山水画的符号更加丰富化、更加细腻化。

周春芽《绿狗系列》 2008年

问:我觉得你说的借用,并不特别强调他们社会的或现实的因素,更在意绘画语言本身。

周春芽:每个社会对艺术家都是有影响的,现在的社会节奏比较快,社会对自然的破坏、对人的摧残比较多,对艺术家的影响也更大。当代艺术的造型、语言方式都是比较激进的,我可能是比较逃避──也不是完全的背道而驰,反正有点儿不一样。

问:你刚才强调自己是属于“瞻前顾后”的艺术家,由此,我想到中国近现代历史中有一个很特殊的现象,即一些革命者和文人学者早年激进、趋新,表达的形式也比较激烈,随着年龄或阅历的增长,会转向一种所谓的“趋旧”,而且并不仅限于一人一事。当然这种“趋旧”不是贬义的,而是对传统有一种回归或者说重新认识。你也强调你的创作绝不是重复,试图在传统资源中发现更有价值的东西或者你可利用的资源和素材。包括你刚才给我们看的那幅新作画,和传统山水或西方的所谓自然都不一样。这种东西肯定是具有你个人主观感受、判断、思考和认知的体现,你怎么看待这种“趋新趋旧”的历史归宿?

周春芽:你想啊,所有革命以及战争的最终目的是甚么?所有人追求的最终目的是甚么?战争肯定不是目的。在战争年代人还是要谈恋爱,还是要生儿育女,这是人性本身的东西,跟政治没关系。经历过革命、战争的人,可能更加珍惜那些固定的美好的东西。人老了之后,生命没几年了,觉得用最后的时光体会大自然、人性更本能的东西更幸福一些。这其实是很矛盾的,不要每个艺术家都是这样,有些艺术家就是要往前冲,破坏一些你认为是美好的东西,要创造一个我自己认为美好的东西。现在艺术家有多少啊!如果都成为一种模式就没意思了。艺术家所有创造的作品都是为文化提供一种思考,越丰富越好,没有必要搞成一样的嘛!

周春芽《晚樱与桃花》 2015年

不是故意不一样

问:我觉得“园林”这个系列的源头无论从思考还是创作上都很早,从一九九三年写《读“四王”有感》以及二零零二年参加广州三年展的《太湖石》,素材相似但变化却特别明显,那个时候的太湖石有一种压抑的、血腥的、暗黑的感觉。

周春芽:我之前放《太湖石》的幻灯的时候,学生说周老师您这太湖石太色情、太暴力了,有血嘛!其实我没有画血,我是把太湖石里面红色的土夸张了一下,形成强烈的色彩对比,观众觉得描绘的像从阴道里流出来的血,现在安静多了。

问:您越来越强调和古人对话,有什么具体原因吗?

周春芽:其实还有一个简单的想法, 你说做一个独立的中国艺术家,怎么和西方艺术家区别?只有中国传统文化是任何西方艺术家都没有的感受。我之前实际上也做了一些东西,可能现在思考得更具体了。我是生活在中国的艺术家,但也受西方色彩等因素的影响,出来的东西会跟西方艺术家不一样,不是故意不一样。

问:您怎么看油画中国化的问题?

周春芽:很多前辈都做过这方面努力,每个人方式方法不一样。作为我来说,我并没有刻意而为之。我在具体画的时候还坚持我自己的手法,我在德国最大的收获,除了使我很早接触到西方当代艺术家,还更确定了我回国、坚持我自己的个性(的想法),哪怕不是正确的,也要和别人不一样。

猜你喜欢

美术史当代艺术园林
当代艺术的珍奇橱柜
——评《全球视野下的当代艺术》
高校美术史课程教学改革之我见
清代园林初探
古代园林里的“美人”
日本当代艺术的“三剑客” 上
山西省2018年专升本选拔考试 中外美术史
和千年园林的今世之约
雪中园林的七个片段
从苏绣能否成为当代艺术谈起
BIG HOUSE当代艺术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