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奥托·瓦格纳:现实中的现代主义者和理想中的古典主义者

2018-08-28郑朝辉

艺术品鉴 2018年7期
关键词:奥托瓦格纳维也纳

文_郑朝辉

奥托·瓦格纳(Otto Wagner,1841-1918),奥地利建筑师、规划师、设计师、教育家兼作家。他的作品跨越半个多世纪,从19世纪中期到20世纪初,由早期的历史主义到崭露头角的现代主义,可以说是风格演变的教科书。

1841年,奥托·瓦格纳出生在维也纳,那时意大利尚未统一,普鲁士尚未称霸,克里米亚战争没有发生,甚至那时的巴黎还仍然是脏乱差。

1857年,瓦格纳开始在新兴的理工学院学习建筑,1860年,19岁的他去了柏林建筑学院学习,这个著名的建筑学院是由卡尔·弗里德里希·申克尔设计的。瓦格纳1861年回国,然后开始自己的设计。整整50年后,当鲁道夫·辛德勒(1887-1953)和约瑟夫·霍夫曼(1870-1956)作为瓦格纳学生而成名之时,我们才意识到瓦格纳正是连接了申克尔(1781-1841)和密斯·凡德罗(1886-1969)的那一代人。他们是最后一代精通古典主义设计方法的人,一生都守护着现代主义之前的建筑外观,但是骨子里却已经“在”迈向现代主义。

1868年,刚刚27岁的瓦格纳通过竞赛赢得了他人生中第一个重要项目,布达佩斯的东正教堂(Orthodoxe Synagoge Budapest)。这样的“年龄”和“项目规模”足以说明当时建筑教育的速成和高效,瓦格纳就像他当时被训练的一样,用摩尔人(信仰伊斯兰教)的建筑语言,早期基督教的建筑形制(环廊集中)修饰了东正教的圣所。那是一个不得不让人感慨的时代,建筑风格尚未成为民族国家的工具,混合不是罪恶,纯粹也必须以美丽为前提。

瓦格纳为自己和第一任妻子建造的别墅内饰。

1886年,瓦格纳为自己和第一任妻子建造了一个属于belle époche风格的别墅

1886年,瓦格纳为自己和第一任妻子建造了一个属于美好时代(belle époche)风格的别墅。“歌舞升平”、“纸醉金迷”,“夜夜笙歌”,这些词完全可以用来形容这座建筑的内外装饰。但在骨子里,这仍然是个情怀之作:圆厅别墅(Villa Rontonda)和美第别墅(Villa Medici)的踪影不难寻见。无需过多解读这座建筑,这是那个一战前美好年代(belle époche)的东西,在今天看来呈现着一种《布达佩斯大饭店》式的怀旧和记忆。

建筑师的养成

1894年10月15日,瓦格纳在维也纳美术学院的就职演说中告诉他未来的学生们,“不要认为我可以把你们每一个人都变成建筑师”,成熟的建筑师需要有先天素质、对于各种基础知识的掌握、强烈的愿望、一定的独立性,以及一生的经验,缺一不可。

作为一位影响深远的教育者和理论家,瓦格纳在知天命之年出版的《现代建筑》,标志着他的思想步入成熟阶段。这本书的重要影响可与柯布西耶的《走向新建筑》相媲美。在他的教导下,其学生奥别列兹(Joseph Maria Olbrich)、霍夫罗(Josef Hoffmann)等人不仅和他们的老师一样闻名遐尔,还一同组织了反对学术传统和历史主义,强调艺术作品整体一致性和对手工艺艺术改造的维也纳分离派。瓦格纳也是建筑师(设计师)职业化进程中的先驱,他的事务所被很多历史学家认为是第一个现代意义的建筑师事务所。

1905-1906年为奥地利邮政银行营业厅设计的扶手椅

对于所谓“先天素质”,瓦格纳将其解释为“想象力”和“品味”,在他的《现代建筑》中,又加入了“手工技能”这一项。他一再强调没有“先天素质”的学生是在白费时间。即便一个学生把身心都投入到建筑设计中去,“先天素质”的三个方面哪怕只欠缺一个,所有的努力都将是空中楼阁。但是怎么才能看出一个学生的先天素质呢?瓦格纳觉得这对教师来说是很简单的事情:首先可以从绘图及速写中看出学生是否有想象力、品味及手工技能,其次还可以让学生在学院试学一年以便在老师的帮助下认识自己的能力。

维也纳美术学院对挑选学生非常严格。希特勒就曾经两次报考维也纳美术学院而未被录取,原因是他的绘画技巧“不令人满意”。在如此严苛的筛选和精心的培育下,也难怪瓦格纳的学生大都出类拔萃。很讽刺的是,瓦格纳自己的儿子却恰恰缺乏这种“先天素质”。他曾不无担忧地说:“我从未见过有谁如此缺乏艺术才能又没什么品位。如果让他来完成我将来的作品我十分担心它们会成什么样子”。

除了天赋,后天的学习当然必不可少。瓦格纳认为此二者相辅相成,越是均衡,成功的可能性越大。然而这些知识和经验的获得是需要时间的,所以建筑师达到其颠峰时期的年龄通常要比艺术家晚得多,“毫无疑问,说建筑师的成功实践是在他四十岁之后一点儿也不夸张”。也因此,建筑师的学习决不仅仅限于学校,而是需要不断地自我更新。这个观点与一百年之后提倡的所谓“终身学习”( Lifelong Learning)如出一辙。由于建筑师要考虑包括生活方式、风尚、气候、地域、材料、各种技术、工具以及经济等等多种因素,他必须时时留意并且迅速全面地更新他在这些方面的信息和理解。为了做到这一点,瓦格纳提出书籍、期刊、实践、展览和旅行都能够成为建筑师自我教育的有效途径。这些途径在今天仍然是建筑师获取信息和知识的主要来源,当然还要加上一个互联网。

“功能第一,装饰第二”

奥托·瓦格纳 《城市扩张模块式规划图》 1911年

卡尔广场地铁站 1894-1899 奥托·瓦格纳设计

奥托·瓦格纳于1897年加入了以古斯塔夫·克里姆特、约瑟夫·霍夫曼和科洛曼·莫泽等人为核心的“维也纳分离派”艺术团体,同年,由其学生约瑟夫·奥尔布里奇所设计的“分离派之家”建成,第二年出版会刊《神圣之春》(Ver Sacrum),并举办首次分离派画展,这座风格简洁,大片留白的建筑物入口上方有着这样两行金色的大字:“Der Zeit ihre Kunst. Der Kunst ihre Freiheit”(致时代,属于它的艺术;致艺术,属于它的自由)。

1899年弗洛伊德出版了《梦的解析》,而瓦格纳则从1894年起参与了市政建设,他受聘为两项大型市政建设的艺术顾问(城铁和多瑙河道),并且具体负责地上建筑的设计和建造。

庚穆畔多夫大街地铁站 1894-1899 奥托·瓦格纳设计

维也纳邮政储蓄银行

维也纳邮政储蓄银行内部

19世纪下半叶,与当时许多欧洲城市一样,人们开始摒弃中世纪的古老防御工事与城市形态,旧时代的建筑物被体现资产阶级与新兴文化价值取向的生活和政治样貌所取代,对城市的大规模重建与无限扩张也使之真正成为政治中心、经济首都与思想辐射的核心,与巴黎的豪斯曼改建工程一样,维也纳“环城大道”(Ringstress)重建工程也成为这座城市与奥地利现代主义转向的核心项目,而奥托·瓦格纳就是这项庞大重建工程的主要参与者之一,他为维也纳设计的城市规划方案,亦成为欧洲现代城市早期发展的典范案例。

维也纳邮政储蓄银行(The Postal Savings Bank)由瓦格纳设计,建于1904-1906年间。维也纳邮政储蓄银行高六层,立面对称,墙面划分严整,仍然保有文艺复兴式建筑的敦实风貌,但细部处理新颖,表面的大理石贴面板就用铝制螺栓固定,螺帽坦率地露在外面,产生奇特的装饰效果。银行内部营业大厅做成满堂玻璃天花,由细窄的金属框格与大块玻璃组成。两行钢铁内柱上粗下细,柱上铆钉也袒露出来。大厅白净、简洁、新颖。

瓦格纳还拓展了传统建筑师的职责范围。他设计了全部内饰,包括:地板、墙板、地毯、散热器、灯具、钟表、门把手、书桌、开关、凳子、椅子、衣柜、货架,并且参与材料选择与施工方法的制定。他良好的成本意识,最大限度地提高了运营效率。

“分离派”以其既统一于功能主义的创新意味的同时又能各具特色的巨大成就,影响着后世许许多多的设计师。这个学派的核心及导师是瓦格纳。瓦格纳的家具设计主要是为他所设计的建筑室内专门创作的,这其中最为成功也最具影响力的当数他1905-1906年为奥地利邮政银行营业厅设计的扶手椅和方凳。其设计手法具有超前的现代感,其铝合金的包饰件使用在结构或作用上非常关键的部位,不仅仅有装饰作用,更重要的是有保护功能。充分体现了分离派“功能第一,装饰第二”的设计原则。

可这个建筑(1903-1912),已经是瓦格纳接近人生终点时的作品。他的生命未必跟老欧洲一起开始,但却随老欧洲一同结束。当1918年那场熄灭了无数贵族香火的战争结束时,瓦格纳的人生也走到了终点。我们似乎能够触碰到他生命结束的年代,但却无法体会他人生开始的时期。

猜你喜欢

奥托瓦格纳维也纳
解密维也纳新年音乐会
霍 金
“遇见”瓦格纳(大家拍世界)
奥托奇遇记
聆赏乐剧歌剧22 年全记录之七——瓦格纳其他乐剧简介(下)
聆赏乐剧歌剧22 年全记录之三——瓦格纳的“《指环》系列”(上)
同步跃入
异床同梦
畅游全世界最宜居的城市——维也纳
石膏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