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积极心理学在高职心理健康教育中应用的价值初探

2018-08-27蒋兴旺

报刊荟萃·上半月 2018年8期
关键词:高等职业院校积极心理学心理健康教育

摘 要:由于过去成长环境的影响和教育的相对缺失,部分高职院校学生的发展在某些方面一定程度上受到限制,他们迫切需要建立自信,重拾力量。在高职心理健康教育中,运用积极心理学,设法挖掘学生身上的积极品质,激发其身上蕴藏的无限潜能、帮助他们感受幸福、快乐成长,最终实现面向全体学生的全面、充分、和谐发展的教育目标。本文旨在对积极心理学在高职心理健康教育中运用的价值和意义进行初步探索。

关键词:积极心理学;高等职业院校;心理健康教育

积极心理学(positive psychology)是目前心理学研究的一个新的领域和思潮,它利用当前心理学界比较完善和有效的心理实验方法和心理测量手段来研究人类的力量、美德、潜力等人们身上的积极心理品质,它关注的对象是健康的普通人,“它要求心理学家要用一种更加开放、欣赏的眼光看待人类的潜能、动机和能力等。”[1],倡导心理学者用积极的方式来对心理教育中的问题作出解释并获得积极意义。“积极心理学这一概念最早在20世纪60年代A.H.Maslow所写的《动机与人格》一书中出现。”[2]1998年,时任美国心理学会的主席Sligman提出要将心理学的关注点放在心理健康以及良好的心理状态方面,他认为积极心理学是心理学领域研究的一个新目标。积极心理学与传统心理学最大的不同就是,他不仅预防和解决心理问题,同时还关注心理健康群体并设法挖掘他们身上的积极品质,使其获得更为完善的人格、激发其身上蕴藏的无限潜能、帮助他们感受幸福、快乐成长,最终要实现面向全体的全面、充分、和谐发展的目标,就这点而言,积极心理学与素质教育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目标不谋而合。作为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尤其是高等职业教育的学生,由于过去成长环境的影响和教育的相对缺失,他们中的部分在心理品质、人格发展等等方面一定程度上受到限制,迫切需要用积极的手段和方式挖掘他们身上的积极品质,帮助他们建立自信,重拾力量,实现更好的发展。积极心理学在高职心理健康教育中的运用,无论是对教师、学生还是课程都具有积极的价值和意义。

一、积极心理学在高职心理健康教育中的运用有利于学生对心里健康课程的认识和接纳

任何教育要对学生产生作用,前提是学生必须要接纳并喜欢它。当前,由于各种原因,高职心理健康教育作为一门课程,并未得到学校各级及师生应有的重视和接受,学生中普遍存在一种观点:“我心理没有问题,我不需要上心理健康课”,这种认识显然对教学效果会产生消极影响,面对这个客观现实,如果我们在教学中仍然沿用传统心理学的手段和方法,重点关注心理疾病和心理问题,必然会导致学生对课程更为抗拒。同时,面对绝大多数心理健康的学生,过分关注心理疾病和心理问题,有可能会给一些具有易受暗示人格的学生的发展带来负面影响。我们多数老师都有这样的经验,在给学生介绍心理疾病或神经症的课堂上,部分学生会比对自己是否患有这些神经症,甚至课后还会有学生前来与你进行深入探讨,以求解决自己的“心理疾病”,而他们所述的问题其实大多并不存在。所以,面对绝大多数心理健康的学生,我们只有放弃深挖问题,转而挖掘学生身上隐藏的优秀品质和美好心灵,促进他们心理的积极和谐发展与心理潜能的充分开发。把“积极”作为心理健康教育全过程中的核心价值和主线,让教学的过程变成学生获得幸福体验、激发正能量的过程,当学生意识到心理健康教育不仅仅是针对心理有问题的人,每个人在这里都可以从这里获得更好的发展,便会抛弃之前对课程的偏见,主动接纳。当然,如何让学生获得更多的幸福体验,激发学生更多正能量,仁者见仁。

二、积极心理学在高职心理健康教育中的运用更加有利于发挥高职心理健康教育的作用和功能

心理学至诞生之日起,便被赋予三大作用:治疗有心理问题的人;帮助普通的人,使他们的人生更加有意义,更加充实;发掘并培养人才。“有学者对《心理学摘要》(Psychological Abstracts)电子版进行搜索发现,1887年至2000年间,关于焦虑(anxiety)的文章有57800篇,关于抑郁(depression)的有70856篇,而提及欢乐(joy)的仅有851篇,关于幸福(happiness)的有2958篇。搜索结果中关于消极情绪与积极情绪的文章比率数大约为14:1。”[3]这充分说明,在过去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人们对心理学功能的认识还是停留在治疗问题上,忽略心理学“帮助普通的人和发掘并培养人才”这另外两个功能。我们认为,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不同于校外心理咨询机构,就我们每年对新入学的学生进行心理普测的结果来看,95%以上的学生心理是健康的,而预警的学生中部分的问题是假性的,或者是对测试题目的理解误差。但在实际的教学中,我们多数教师反馈学生在课堂上并没有表现出他们应该呈现的状态,教师往往要运用较多的技术手段或者刺激方式,方能实现预定的教学效果。这足以说明,“治疗”不是高职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内容,我们需要找到一种积极的方法和手段,去激发学生内在的潜能,让他们变被动接受为自我积极内省。比如,在“大学生常见的心理障碍及其表现”这一单元主题教学中,教师要慎用引导学生发现自身的心理障碍,尽管一般性的心理问题在每个人身上都很常见;在“大学生压力管理”教学中,通过调查发现,70%左右的高职学生在就业、学习、升学等方面存在压力不足,教学中通过励志故事,激发其产生需要,寻找压力是教学重点,而对于压力过度的一些身心症状我们要弱化,只做了解即可。

三、积极心理学在高职心理健康教育中的运用更加有利于帮助学生完善自我,构建良好的职业规划和人生目标

有学者认为“人格本质就是个体在外在的真实事件和个体本身对它们做出的解释之间的中介调节方式”[4]。人格完善的人会客观看待和评价自己及周围的事物,很少偏颇,能够建立和保持较好的人际关系,能够主动积极地调整自己适应周围的环境,对生活和他人较少抱怨等。在教育中通过对我院高职学生的调查,我们发现,这些高职学生中有80%来至农村家庭,而这80%中,大约有六层以上的孩子有留守成长的经历。这些学生由于其出生的家庭或多或少存在教育不当或教育缺失的情况,正是这一客观情况造就他们中相当部分学生在自我认识、自我实现、人格发展等方面一定程度上存在不足,比如,他们生活散漫,目标缺失、自卑、不善交流、焦虑等。他们迫切需要建构起“天生我才必有用”“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的积极认知。这就需要在教学和咨询中运用积极心理学的理念,尽可能消减学生因成长经历和教育缺失所带有的一些不足,帮助他们建立起自信,恢复力量。比如,面对高职学生,在“自我发展与人格完善”教学中,可以引导他们首先去发现自己或周围同学身上的长处和优点,在此基础上再找缺点,要求学生不管是认识自己还是别(下转第页)(上接第页)人,首先要发现亮点,在发现亮点的基础上再找不足。通过这种方式,让他们重获价值体验、激发出他们对未来的生活的美好期待,进而建构恰当的职业规划和人生目标并为之付出不懈的努力,在这个过程中不断修正和完善自己人格当中的不足,以呈现最好的自己。

三、积极心理学在高职心理健康教育中的运用更加有利于教师在教学中获得幸福感,促进教师心理健康水平的提高

积极心理教育已经成为当今心理教育新的研究思潮。在积极心理学的世界里,未来大部分心理学家将被看做是积极建构人类精神的促进者和培养潜力开发的专业人士,而不是悲观的病理学者。对我们多数心理健康教师来说,做一个“积极建构人类精神的促进者”远比做一个“悲观的病理学者”要容易和幸福得多,我们也更愿意做这样的幸福人。正如赛里格曼、卡里曼等积极心理学者所主张的“心理学要以人身上固有的、潜在的建设性力量、美德和善端为出发点,用积极的态度来解读人的各种心理问题,激发人内在的积极的心理品质,帮助他们无限度地发挥自己的潛能并获得更美好的生活”[5]。在教学和咨询中我们需要用一种积极的心态理解和接受学生,着眼于发掘和培养学生的优秀品质和美好心灵,促进他们心理积极和谐发展与心理潜能的充分开发。在心理健教师从业过程中,通过专业培训和心理督导等外在条件提高自身专业水平和心理品质。这些专业培训和学术交流都是外在条件,必须要与教师内在的职业幸福感相结合,方能实现最大的效果。积极心理学的运用,就是要使师在教育教学中用积极的态度和方式所获得的积极体验来稀释他们长期面对学生的一些心理问题和心理冲突所带来心理危机,提高自身的心理健康水平,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教师对学生的教育过程本身对自己也具有极大的疗愈作用,是必要的。

参考文献:

[1]崔景贵.积极型心理教育:21世纪心理教育的主导范式[J],江苏教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

[2]陈淑萍,颜秀红.基于积极心理学理论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体系构建.当代教育科学,2014年第1期.

[3]邵迪,罗骁.基于积极心理学视域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研究综述.品牌,2015年01月(下).

[4]王燕.积极心理学的十年研究综述.河南教育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4年9月.

[5]况志华,叶浩生.当代西方心理学的三种新取向及其比较[J].心理学报,2005,37(5):702-709.

作者简介:蒋兴旺(1977—),女,彝族,贵州黔西人,硕士,讲师,主要研究方向:教育教学基本理论和方法。

猜你喜欢

高等职业院校积极心理学心理健康教育
高中班主任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现状及对策研究
浅析积极心理学在大学生活中的运用
高职口腔医学技术专业教学资源库建设探索
职校生积极心理导向的体验式活动班会创设研究
高等职业院校教师信息化教学应用能力校级标准的研究与实践
基于移动互联网的心理健康教育初探
心理健康教育在高中体育教学中的全面渗透
大学生心理问题应对新模式
浅谈高等职业院校“双能型”教师概念及内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