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国内难民救助问题研究综述
2018-08-27陈燕
摘 要:由于全球难民数量居高不下,难民的保护与救助工作也更加艰难。全面深入地研究难民救助问题有助于增强国际社会对难民问题的重视,对维护难民的基本人权,消除贫困和落后,维护地区安全和世界和平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难民;救助;研究
难民问题由来已久,但自国际联盟时代开始难民问题才受到国际社会的关注。为了解决二战后遗留的难民问题,1947年联合国成立了国际难民组织。随着国际政治经济形势的发展变化,国际难民组织已无法适应全球难民形势发展的需要,在此种背景下,联合国难民署于1950年成立,次年开始工作,负责实施各项难民援助方案,指导、协调、参与全球难民救助和保护行动。除此以外,1951年和1967年联合国通过的《关于难民地位的公约》和《关于难民地位的议定书》成为国际社会处理难民问题的法律依据。然而,难民问题并没有因为国际社会的努力而消失,反而变得日益严峻和复杂。2016年联合国难民署发布的最新《全球难民趋势》报告显示,截至2016年年底,全球范围内共有6,560万人被迫流离失所,其中有2,250万是难民,难民人数达到了历史最高。“不论以什么标准来衡量,这都是一个无法接受的数字。它正在以前所未有的声音大声呼吁以防止和解决冲突为共同目标,并进行协同合作,以确保全球难民、境内流离失所者以及寻求庇护者能够在寻求持久解决方案的过程中获得适当的保护和照顾。”近年来欧洲难民危机再次引起国际社会的高度关注,在全球化背景下,由难民问题引发的地区安全乃至全球安全问题已经成为国际社会和各国政府想要联手解决的重点全球治理问题,同时也是各国学者关注的热点问题之一。在这样的背景下,探索建构国际难民法和难民救助机制已是势在必行。世界各国应高度重视难民问题,在维护国家自身利益的同时,自觉履行国际义务,积极参与难民救助和全球难民治理,缓解难民问题带来的压力,维护《关于难民地位公约》和《关于难民地位的议定书》等国际公约的权威和指导地位,降低难民问题产生的综合影响和由难民问题衍生的各种非传统安全问题,维护世界和平与地区安全与稳定。
一、研究现状
目前国内对难民权利保护的成果较多,而针对难民救助问题的研究主要散见于学术期刊论文和硕士论文中,专门论述难民救助问题的论文少之又少,经笔者整理,大概分为以下四类:
(一)印支难民的安置与救助研究
吴慧、郭会杰、屈卫丹、方卫军、钟俊辉分别在他们的论文中介绍了中国安置和救助印支难民的情况;吴喜和梁晋云以云南河口县难民为例,论述了难民生产、生活中的主要困难和由此产生的社会问题,并提出了尽早解决河口县越南难民问题的建议。
(二)缅甸难民的救助问题研究
缅甸难民的救助情况主要散见于新闻报道当中。如,尹鸿伟的《中国首度公开援助缅北难民》、白皓的《直击中缅边境难民安置点》等新闻报道。另外,林超介绍了缅甸克钦难民潮的缘起,概述了中国对难民保护的法律、机构和实践;刘国福的《中国难民法》一书的第三章“保护与安置大规模涌入缅甸边民”中详细介绍了我国对缅甸难民的救助情况。
(三)难民保护与救助问题的综合性研究
孙晓东和张波涛讨论了当今国际社会以及中国面临的难民救助问题。尹桂云讨论了联合国难民署的历史地位和作用和在国际难民救助中发挥的作用,以及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等机构在协助联合国难民署进行难民救助中发挥的积极作用。尹桂云和夏少权认为,对待难民当然应该采取人道主义的援助,但更应该从根本上解决问题,难民问题是战乱、冲突、贫困以及自然灾害的产物,只有消除这些产生难民问题的根源,才能从根本上解决难民问题。秦袆认为,对于难民问题,多数研究停留在理论探讨和国际社会实践层面上,例如难民保护的原则和难民定义探讨,很少涉及某一国家对于难民的具体保护。钟俊辉指出国内大多数研究重点分析难民保护的历史及现状,而对如何解决当代难民保护中存在的问题研究较少。因此钟从国际法的角度,对国际难民保护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深入的分析和研究,并在此基上提出解决问题的构想,以求为难民的国际保护和我国在此方面的实践提供一些参考。林根在其硕士论文《国际难民问题研究》第三章中指出了难民国际保护中存在的问题,并重点论述了难民救助中的现实困难。王海滨和戴长征指出国际社会应共同推动难民问题合作共识,进一步完善难民法规及救助机制,做到治标与治本并重。史小今在分析当今难民发展趋势的基础上,提出了探索新的难民救助体系的建议。
(四)难民救助组织机构研究
长期以来,国际官方组织和国际非政府组织对难民的保护和救助起到了不同的作用,做出了不同的贡献,但目前大多数学者研究的对象仅限于联合国难民署。周聿峨和郭秋梅、吴敏贞、何慧张胤鸿等学者的研究都涉及联合国难民署对难民的保护和救助情况。
(五)抗日战争与内战时期各地难民的安置和救济问题
王春英的《中国抗战时期难民问题研究》详细介绍了中国抗战时期的难民救济与安置情况;吴捷的论文《抗战时期国民政府救济与安置难民活动论述》主要对杭战时期难民定义、数、构成、流向、特点等内容进行了深入研究、探讨了在战时难民带来严重的社会问题冲击下,国民政府为稳定社会秩序、增强全国抗战建国决心而开展声势浩大的救济与安里难民工作、对国民政府救济与安置难民工作特点、成效和历史局限性进行评析。谷秀青和彭雷霆的《近年来关于抗战时期难民研究的综述》一文的第二部分第二节“难民救济的研究”对抗日战争时期难民的安置和救济问题研究情况作了概括性总结,在此不再赘述。
二、研究现状分析
国内难民救助问题研究现状可以概括为以下方面:①从研究视角来看,大多数研究者仅从法学视角研究该问题,而从政治学、管理学、人口学等学科视角对难民救助问题进行的研究较少,遑论多学科交叉的研究成果。②从研究方法来看,目前能查到的零星研究成果基本上属于描述性和介紹性内容,仅限于对较小区域范围内难民救助的历史回顾和现状描述,全面深入的实地调查和实证研究成果较少。③从研究范围来看,国内学者重点关注印支难民救助问题,而对其他边境地区的难民救助问题关注较少,存在研究地域不平衡的问题。④从研究群体来看,学者们仅对难民救助情况进行整体描述,未按群体对难民救助问题进行分类研究,尤其是妇女和儿童这两个弱势群体,没有受到重点关注。⑤多数研究将难民救助和难民保护混为一谈,没有厘清二者之间的区别与联系。⑥目前尚未查到专门研究难民救助问题的论文及专著,仅有为数极少的论文提及难民救助问题,并且仅以介绍性和描述性内容呈现,鲜有针对难民救助体系、政策、制度、对策建议的研究。⑦实地调查和实证研究较少,多数研究着重于总结过去难民救助的情况和经验,对难民救助中出现的新问题和新情况的动态考察不足。⑧难民问题的研究深度略显不足,对难民救助的情况、普遍存在的问题介绍较多,现状描述胜于理论分析,全面深入的理论性研究成果极少。⑨许多学者仅从法学学科背景出发考察难民问题。难民救助问题与政治、经济、民族、宗教、伦理、国际关系等紧密相连,但目前的研究视角单一,绝大多数成果仅囿于法学和人道主义视角,缺乏对难民救助问题的跨学科综合性研究。⑩目前大多数学者重点关注联合国难民署,而对其他国际官方组织和国际非政府组织在难民救助中发挥的作用研究较少。
三、研究展望
难民救助问题不仅仅囿于救助本身,与法律、国籍、人权、人口流动、国际关系、国家安全、人道主义、民族宗教、经济发展、环境保护等问题紧密联系,具有跨学科研究的特征,其学术价值和实践价值不言而喻。但目前国内学界对难民救助问题的研究还十分薄弱,更缺失全面、深入、系统的理论研究。为进一步促进该问题的研究,笔者提出以下研究建议:
(一)拓展研究视角
对于难民救助问题研究,目前主要从法学和伦理角度展开研究,今后可以从社会学、人类学、民族学、人口学、心理学、边疆学、妇女学、管理学、统计学、教育学、国际关系学等视角开展对该问题的研究。
(二)拓宽研究领域
从目前的研究现状来看,大部分研究仅囿于难民救助问题本身,而未将研究领域延伸到与其相关的其他领域,例如与难民救助和保护问题紧密相连的人权问题、人口流动问题、社会保障问题、劳动就业问题、边境管理和国家安全问题、儿童教育问题和妇女发展问题,缺失交叉性综合研究。
(三)扩大研究地域
从现有的难民救助问题研究成果看,研究者主要聚焦于对印支难民问题的研究,对其他边境地区的难民救助问题研究较少。因此,今后应扩大研究地域范围,例如开展中缅、中老等边境地区的难民救助问题研究。通过实地调查,了解不同地区的难民产生原因、生存现状、人员规模及社会影响等,结合相关理论,提出切实可行的难民救助对策建议。
(四)加强实证性研究
目前难民的救助问题研究偏重个案研究,定性研究的范围仅局限于一些有代表性的边境村落,而定量研究比较薄弱,研究结果只能说明局部地区的问题,缺乏普适性。今后应加强实证研究,加强大量样本的调查和统计分析,弥补定性分析的不足,使研究结论更加客观,从而增强对难民生存与救助状况的宏观性与整体性把握。
四、结语
难民问题不仅是一个关乎人道主义的问题,而且关乎世界和平与发展,以及地区的安全与稳定,在当今难民问题成为全球性问题的背景下,加强对难民问题的研究对进一步引起世界各国对难民问题的关注有其独特的价值和意义。今后应进一步加强对难民救助问题的理论性和实践性探索,积极推进国际社会共同努力,建立健全国际难民救助机制,敦促各国构建和完善符合本国国情的难民法律和救助制度,通过改善难民科教、文化、卫生、经济、就业等方面的状况,全面改善难民的生存条件和状况,为减少全球难民数量,消除难民产生的根源,直至彻底解决难民问题而不断努力。
参考文献:
[1]联合国难民署发布《全球趋势报告》.
[2]吴慧.国际法中的难民问题[J].国际关系学院学报,1998(04):8-13.
[3]郭会杰.当代国际难民问题研究[D].中共辽宁省委党校,2008.
[4]屈卫丹.广西中越边境瑶族难民研究[D].广西民族大学,2008.
[5]方卫军.略论中国境内印支难民的法律地位[J].国际论,2015,17(05):46-51+80.
[6]鐘俊辉.难民权利保护问题研究[D].西南政法大学,2008.
[7]吴喜,梁晋云.难民问题是影响中国边境地区社会稳定的诱因—云南河口县难民问题调研报告[J].云南警官学院学报,2010(01):99-104.
[8]尹鸿伟.中国首度公开援助缅北难民[J].新西部,2014(04):35-36.
[9]白皓.直击中缅边境难民安置点[N].中国青年报,2016-11-22(005).
[10]林超.国际法视野下的缅甸克钦难民潮[J].法制与社会,2012(12):148-149.
[11]刘国福.中国难民法[M].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2015.
[12]孙晓东,张波涛.新国际环境下中国的难民甄别制度分析[J].人权,2015(06):114-122.
[13]尹桂云.论难民的国际保护[J].社会科学,1999(08):20-23.
[14]尹桂云,夏少权.国际社会关注难民问题[J].探索与争鸣,1999(05):14-16.
[15]秦袆.论我国对难民的法律保护[D].中国政法大学,2011.
[16]钟俊辉.难民权利保护问题研究[D].西南政法大学,2008.
[17]林根.国际难民问题研究[D].南昌大学,2013.
作者简介:陈燕(1978—),女,汉族,云南普洱人,硕士,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西南边疆问题研究。
基金项目:本文系2015年云南省哲社规划项目《中缅边境地区难民救助问题研究》(项目编号:QN2015033);2016年教育部项目《中缅边境地区难民子女教育问题与边疆治理研究》(项目编号:16YJC880006)的阶段性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