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农村小学班级德育活动现状分析及对策
2018-08-27张智敏
张智敏
摘 要:素质教育的不断深入,提高了人们对教育的思想认识,但是在一些农村小学中,依然秉持着传统的教育观念,只看重学生的文化课成绩,却忽略了学生的德育。陈旧的观念,使得农村小学德育活动始终无法落到实处。青少年的德育不仅仅关系到学生自身的成长,更影响了国家和民族整体素质的提高。因此,农村小学班级德育问题必须引起重视。
关键词:农村;小学;德育;现状分析;对策
小学生的德育贯穿了学校的教育教学工作和学生的日常生活,促进了小学生的全面发展。人口流失、地理位置、教育资源等因素,给农村小学德育工作开展带来了不少困难与阻碍。
一、农村小学班级德育活动现状分析
1.活动方式陈旧,考评制度不完善
首先,在农村小学德育中,普遍存在德育活动方式陈旧的现象。学校的德育活动仅限于思想品德课或者班会等,形式单一,内容缺乏新鲜感。其次,考核评价制度的不完善。多数农村学校只重视学生的文化课成绩,仅以考试科目的成绩作为学生好坏的评价标准,极少重视对学生综合素质和道德品质的评价,评判的形式不科学,或没有明确的评价标准。
2.德育活动存在形式化
德育过程是以道德认知为基础,逐渐将其转化为道德理念,产生道德情感,最后形成道德行为的过程。因此,小学德育活动的开展具有实际意义。但是当今的农村小学普遍不重视德育活动的开展,即使是上级教育部门下达的任务,也是趋于形式化,应付了事。学生不能从根本上认识德育的意义,整体素质始终得不到提高。
3.家庭德育的失当
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农村大部分劳动力转移向城市,导致了留守儿童的产生,他们普遍缺乏家长的关心和管教,多数与老人一起生活,老人的溺爱和娇惯导致学生形成自私自利、好逸恶劳等恶习,并且这类孩子缺少分辨能力,很容易受到社会不良风气的影响,逆反心理严重,不服从教师的教育管理,针对他们进行德育活动,具有一定的困难。
二、改变农村小学德育现状的对策
1.健全管理,科学评价
首先,学校要从根本上认识到德育活动开展的重要性,健全学校德育管理方式,改变以往“以学习成绩论英雄”的评价方式,将班风、学风以及道德品质等条件纳入评价范畴,积极开展德育活动,将小学生德育工作落到实处,建立校本计划,全面提升小学生德育的环境,根据农村小学生的实际情况,制定有针对性的德育活动,创新活动主题和内容,提高学生的参与热情。
2.加强家庭和学校多方面协同工作
在农村,家庭教育相对薄弱,尤其是学生的德育,不能引起家长重视。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只有突出家庭教育的作用,加强学校和家庭之间的联系,才能促进德育活动的效率。因此,教师应该定期进行家访工作,让家长了解学校近期的德育动态,并邀请家长积极参与学校组织的德育活动,和孩子一起成长进步,增进亲子感情,加深了解,利于德育工作的开展,这样既增强了家庭和学校之间的粘性,又为学生的德育增添了新的力量。
3.增加德育活动的实践性
传统农村小学德育活动存在弊端,缺乏一定的实践性,对于学生来说,犹如“纸上谈兵”,不能深刻理解其中的意义。学生是德育的直接对象,更是开展德育的基本前提和最终归宿点。因此,教师要运用贴近学生实际生活的内容开展德育活动,避免出现道德教育“假、大、空”现象,要贴近学生的实际生活,结合学生的兴趣爱好,合理地丰富德育活动内容,吸引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同时,德育和行动、实践是无法分离的。德育活动要始终遵循“行—知—行”的基本途径。通过“行动”获得“知识”之后,再应用到实践中去。比如,组织学生走出校门,积极参加看望孤寡老人和清明扫墓等社会实践活动,通过德育活动提高学生的思想认识,实践能力得到充分的锻炼。这样的过程是德育活动的必经之路,也是确保德育收到显著效果的基本条件。
4.增强校园文化,提高教师专业素养
校园的文化建设不单单是加强学校德育工作的重要载体,更是青少年素质教育的主要内容。因此,农村小学应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和打造育人氛围。同时,为提高德育活动的有效性,教师还要不断提高自身专业素养,用真情实感感染学生,打造和蔼可亲的形象。尤其是留守儿童,要让他们感受到家的温暖,亲人般的关爱。不能将成人的是非观强加在孩子的身上,而是通过德育活动影响学生,让他们自己感悟体会,形成健康正确的道德品质,真诚对待每一名学生,尊重并保护学生的自尊心。不仅要给学生营造安全、健康的教育环境,更应该通过自身的行为举止言传身教地影响学生。
总而言之,在社会转型期间,农村小学的德育工作正面临着新的机遇和挑战。作为新时期的德育教师,要秉持着教书育人的初衷,结合农村教育的实际情况,以学生的健康成长为目标,依赖德育工作的特点和规律,不断完善德育活动,使得农村小学德育工作有序开展。
参考文献:
[1]罗群珊.浅谈新时期农村中学德育教育的现状及其对策[J].成功(教育),2010(9):128-129.
[2]唐博.试论农村家庭道德教育的现状与对策[J].科教导刊,2012(1):37-38.
編辑 高 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