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建立贫困学生受助自助助人体系的研究
2018-08-27许燕邱超
许燕 邱超
摘 要:高校贫困生资助工作是社会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社會各界关注的焦点。随着社会工作理念的不断发展,“自主助人”体系建设成为高校贫困生资助工作的重要内容,因为高校贫困生资助工作的根本目标是由“助人”走向“自助”。在发展型理念的指导下,在给予学生经济资助的同时也给予精神资助,发展学生的能力,进而实现“自助助人”的目标。
关键词:高校;贫困学生;自助助人
一、高校建立贫困生受助自助助人体系的重要性
“十年育树,百年育人”,教育是关系国计民生的大事,也是落实“人才强国”战略的重要举措。由于社会经济发展的不平衡,社会贫富差距仍然很大,很多学生凭着自己的努力考入了大学,但是由于家庭贫困无法支付高昂的大学费用,为了帮助这部分贫困大学生,政府、社会、学校都在努力帮助这些贫困生“圆大学梦”。高校资助工作能够有效促进教育公平和教育事业的健康发展,有利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
在高校建立受助自助助人体系就是使受助者在获得帮助的同时发展自身的能力,从而去帮助他人,实现自身价值。在这种资助体系下,不仅能培养学生的能力,达到“授人以渔”的目标,还能使学生在精神上得到慰籍,丰富学生的精神世界。
二、当前高校贫困生受助自助助人体系中存在的问题
高校资助工作是教育公平的一种体现,但是由于落实过程中存在误区,导致很多学生认为这些资助是理所应当的,这是不利于大学生的健康成长,也不利于高校教育的可持续发展。通过走访调查,发现当前高校贫困生资助体系中存在如下一些普遍问题:
(一)资助理念落后,缺乏自助意识
高校资助工作在政府和学校的支持下,已经取得了很大发展,但是很多高校的资助理念比较陈旧,不能适应高校资助工作的需要。当前高校资助工作以生存为主,没有用发展型理念来资助学生,资助育人的理念认识不到位,使学生缺乏自助意识,没有认识到发展自己的能力来回报学校与社会的重要性。
(二)资助方法不当,能力培养缺乏
助学贷款、贫困补助、勤工助学等是高校资助工作的重要内容,也是实现教育公平的重要措施,但是在资助的过程中方法不当,导致真正贫困的学生获得资助的机会较少。高校无偿资助,不仅忽视了学生能力的培养,而且使“饮水思源”的美德遭到摒弃。资助工作的初衷得不到彰显,激励与导向、扶助与关爱、自立与自强、信用与责任、回报与感恩等资助育人功能也得不到实现。
(三)忽视学生心理,影响人际关系
高校贫困生在学校往往被视为弱势群体,导致贫困生的心理或多或少存在一些问题,比较孤僻,不善于与人沟通与交往,影响着贫困生的人际关系。在当前高校资助体系中,精神资助、心理教育缺乏,学校和同学们常常带着同情的目光去看待受资助的学生,没有适当的给予学生心理疏导,应当将“无偿资助”转向“有偿资助”,使贫困生通过自己的努力来获得经济补助。
三、建立高校贫困生受助自助助人体系的策略
二十一世纪是科技日新月异的时代,需要越来越多的人才,“科教兴国”战略必须落实在各类教育当中,其中高校教育尤为重要。随着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不断提高,高校资助政策体系的不断完善,高校资助工作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帮助许多家庭贫困的学生实现了大学梦,但是当前高校资助助人工作以经济资助为核心,忽视了学术史的精神熏陶与能力培养。在以人为本与资助育人理念的指导下,高校建立贫困生受助自助助人体系势在必行。
(一)树立新的资助理念,更正资助方法
在高校资助育人工作中应该树立新的资助理念,既要关注贫困生的物质生活,也应关注贫困生的精神世界和能力养成,因此要树立“以人为本”的资助理念,将发展型理念与资助育人工作相结合,建立高校贫困学生受助自助助人体系。在高校资助工作中,要将“经济自主+精神资助+能力培养”同时并举,勤工助学不失为一种好的途径,使学生通过自身的努力付出来获得经济补偿。学校要尽可能多地提供一些勤工助学岗位,使学生在课余时间能够通过努力来获得经济补助,达到自助助人体系的“济困+扶志+强能”目标。
(二)加强贫困生的能力培养,实现“授人以渔”
在高校建立贫困学生受助自助助人体系,要加强学生能力的培养,按照“三能人才”的标准来培养学生,即“能安心、能吃苦、能创业”。资助育人政策就是通过政府、学校和社会支持,使贫困生能安心学习知识、掌握技能,不断提高自己的能力,在社会实践中自己的知识和力量来回馈社会。高校在助学金评选时应十分重视学生的德智体美等综合素质测评,引导学生积极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增强实践能力,更好地成为国家和社会需要的人才,为祖国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三)正确处理助人自助的关系,由“助人”转向“自助”
“世上没有免费的午餐”是真理,在高校建立自助助人体系就是要培养学生自食其力的能力,使学生在学校、社会中能够通过自己的努力获得帮助,同时用自己的力量来帮助他人。“自助者助人,助人者自助”是亘古不变的真理,在高校自助助人体系的建立中,要正确处理助人与自助的关系,促使资助工作由“助人”转向“自助”。当前大学生主要都是“90后”,大部分是独生子女,自我意识比较强,没有奉献精神,学校要加强对资助生的思想道德教育,使其懂得感恩与回报。
四、结语
资助工作的育人功能一般表现为:激励与导向、扶助与关爱、自立与自强、信用与责任、回报与感恩,在高校贫困学生受助助人体系建立中,要将“经济资助+精神资助+能力培养”结合起来,不断培养学生的能力,实现“济困+扶志+强能”的目标。
参考文献:
[1]梁楚.我国大学生资助体系及其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研究[D].西南财经大学,2011.
[2]孙栋,吴成炎,高飞,王钰岚.高职院校贫困学生的资助现状探究[J].文教资料,2011(03):235-237.
[3]杜德省.高校学生资助工作中的问题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0.
[4]于建霞.构建与完善我国贫困大学生资助体系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08.
作者简介:许燕(1991—),女,汉族,四川乐山人,硕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高校学生资助管理及思政教育。
基金项目:本文获新时代下民航高校资助模式的探索与发展研究(十九大专项)(项目编号:SJD2018-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