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战宣传画的审美特点探析
2018-08-27陈奎霖
宣传画又称招贴画,是以宣传鼓动、制造社会舆论和气氛为目的的绘画形式。一般带有醒目的、号召性的、激情的文字标题。其特点是形象生动、主题突出、风格明快,富有感召力。宣传画一般张贴或绘制在引人注目、行人集中的公共场所,通过直接面向群众、影响人心而及时地发挥社会作用。
一、民族化情感的视觉传递
抗战宣传画在中国美术史上,是极为重要的一部分,它在中国近代美术与现代美术之间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是特殊的时代产物,有着鲜明的时代性和民族性。它是在战争年代,艺术工作者们通过图形文字的形式向观众传递一种救亡图存的民族情结,是为中华民族生死存亡摇旗呐喊的进行曲!1937年7月17日,蒋介石在“庐山谈话会”发表《抗战宣言》,正式拉开了伟大的全民抗战序幕。他说“如果战端一开,地无分南北,年无分老幼,无论何人,皆有守土抗战之职责,应抱定牺牲一切之决心”。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全国抗战情绪高涨,赶走帝国主义,求得和平,是全国人民共同的目标和愿望!但是,要组织武装所有民众,宣传必不可少。所以,当时的报纸、杂志、电影、音乐、戏剧等无一反映的不是团结抗战的内容,抗战宣传画当然传递的也是这样的民族情感。绘画作为一门视觉艺术,通过图形、色彩、肌理等视觉要素向观众传达作者的主观思想和个人情感是必不可少的。纵观古今中外的不同艺术时期和各大艺术流派,通过绘画作品表达各种情感的作品数不胜数,而且有着不少流世精品。同样是情感传递的绘画作品,可是抗战宣传画与这些绘画作品不同:从画面效果看,它并没有唯美的形式,有的可能是粗犷的线条、朴拙的造型和主题鲜明的画面;从情感表达看,它并没有令人愉悦的感受,有的是对列强咬牙切齿的愤恨、对受难同胞和被毁家园的无比痛心以及激昂愤慨的抗战号召;从绘画材料看,它并没有精致的画材,有的只是随手可及的木板和刻刀、信手刷白的围墙和廉价的油漆以及报纸杂志的页面;从内容传递意图看,抗战宣传画不会像别的绘画作品那样,作者的创作意图和主观思想,在读者或观众那里会产生偏差甚至南辕北辙的解读。它有的是准确明了的主题思想和情感传递,不管哪种文化程度的人都不会接收到与作者意图相悖的信息。所以说,抗战宣传画它不是用来陶冶情操、装饰生活的视觉艺术,而是用来传递民族情感的图文语意:通过颂扬军人的牺牲精神塑造英雄形象、揭露侵略者罪行认清他们的本质、表现战争带来的灾难等内容来鼓励、团结人们奋起抗战。因此不是唯美的形式才是艺术美的准则,一幅绘画作品,能使作者的情感得到淋漓尽致的挥发,在读者那里得到心领神会的共鸣,不也是难能可贵的么?抗战宣传画那些粗拙的形式,却能使全国人民热血沸腾、激昂愤慨、视死如归。能做到如此高效的“移情”,恐怕这样的美术作品在历史上并不多见吧?抗战时期艺术家们的不朽之作,谱写了爱国主义、人道主义、民主主义的优美而壮丽的乐章,它就是一面镜子,真实地反映了全国人民苦难而又令人敬佩的抗战史,如《打倒日本帝国主义》《誓与国土共存亡》《万众一心誓灭倭寇》《收复失土》等作品无一不是表现大无畏的民族精神的。这些的美术作品以时事为题材内容、崭新的形式风格、生动的人物形象,开启了中国近代美术的新时代。
二、大众化的视觉审美活动
有人说,在抗战那段岁月,想要创造造型准确、形象鲜活的绘画作品几乎是天方夜谭,那个时候努力于创作宣传画的艺术工作者,经过专门系统的素描训练的人为数不多,素描修养先天不足。我认为这种观点是狭隘与片面的。塞尚、马蒂斯、毕加索等人的艺术活动,越来越使得艺术多元化,打破传统的立体、空间、透视等美学法则,使得平面、概括、抽象艺术形式越来越受人们所喜爱,美术界出现百花齐放的景象;安迪沃霍尔重拾具象和写实艺术,将艺术题材与商业图像混搭式地并置,创作主题趋向商业化。各种单一的形象不断地复制拼贴,无限量发行,打破了传统艺术“单品”的高贵,实现“商品化雅俗共赏”,各种大众传媒使得人们耳目一新,符合大众审美的波普艺术的出现,又一次拓展了艺术的宽度;同时杜尚将日常用品稍加处理,消解它原有的实用性,给它粘贴新的标签赋予新的意义,这就是杜尚的艺术创作。他颠覆传统,模糊了生活与艺术的界限,把生活方式与艺术创作等同起来,生活工作,也可以是艺术。杜尚的艺术行为使得人们对艺术有了新的看法。他把艺术从高贵的神殿上扯下来,安放在生活的每一个角落,每个人都可以是艺术家。由此看来,艺术美的标准早就不是“像与不像,准确与否”这种传统说辞。因此,在看待抗战宣传画这一特定历史印迹时,我们更应与时俱进,而不能用缺乏时代性和学术性的眼光忽略它真正的美。只有把它放置在特定的时代环境下:社会动荡、物资短缺、形势逼人、目标受众文化水平普遍不高等条件下,它为明确的政治目的服务,传递爱国的民族精神,号召全国人民团结抗战。因此,不得不说抗战宣传画,它其实是一门大众艺术和图像政治。
(一)不是生长在大众中的艺术,便不是国家民族所需要的艺术
毛澤东认为文艺首先要解决的问题是为什么人服务,他明确提出文艺为人民服务的思想。宣传工作一定要深入工农兵群众,也就是说,当时的宣传艺术,应该生长在大众之中,只有贴近目标受众的生活,才能具有真正的感染力,从而起到号召作用。在艺术为抗战服务的号召下,画家不仅是文艺工作者,更是一名战士,他们要做好宣传工作,就必须领会上级的抗战方针、认清形势、把握现实,寻找合适的途径使宣传工作顺利开展。所以走到群众中来势在必行:揣摩他们的思想、感受他们的情绪、摸索他们的审美喜好,从广大群众的生活中寻找主题,展开解放全民族的战斗动员。事实上,人民群众在生活和劳动之中,千百年来日积月累本来储备着丰富的文学艺术矿藏,这些粗糙稚拙的东西,是最原始生态、纯朴动人、鲜活丰富的东西,它们是一切艺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源泉,甚至能使许多学院派艺术黯然失色。所以,在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全国时局动荡,整个民族面对亡国灭种的危机之际,广大进步的文艺工作者走向街头,走向工农群众,投身到抗日的洪流中。这些艺术家们着眼于现实,关心当下的局势,同情受难的人民大众,他们描绘发生在大众“身边的事”,致力于他们民族意识的觉醒,这无疑是当时中国美术的新方向。如李可染创作的宣传画《是谁杀了你的孩子》,画面中一位神情悲戚、绝望无比的男人,抱着一个鲜血淋淋、肢体残缺的孩子。从画面的情境气氛,谁都能看出孩子已经遇害。试想,在任何时候,孩子都是一个家庭、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希望。而今,这颗希望的种子已惨遭毁灭。在那个生如蝼蚁、流离失所的年代,普通群众时刻有人丧命,看到这样的绘画作品怎么不令人动容?类似这类作品还有如《无辜者的血》《我们要建立强大的空军》《是谁破坏了你快乐的家园》等,画面中一个个熟悉的身影,就像观众自己或者身边的人,饱受身心摧残,这些作品一次次刺痛大家的神经。因此,唯有反抗,才有出路!所以,在特定的抗战时期,不是生长在大众中的艺术,便不是国家民族所需要的艺术。
(二)不是大众所能理解接受的艺术,便不是那段历史所需要的艺术
在抗战年代,人们受教育的程度极低,文盲半文盲比比皆是,相当大一部分民众并不具备阅读文字这一能力。因此单用方块字去宣传国难是绝不易收到良好的效果的,图文并茂招贴式的宣传势在必行,视觉图像或许是最直接最纯粹的一种交流方式,能让不同文化水平的人都能参与互动。同时,绘画比文字更直观更容易煽情,一个场景用图片表达要比用文字口号更准确明了。但令艺术家们倍感困扰、感触良多的是:尽管他们想用文艺的形式服务于广大的人民群众,可是这些作品未必能深入到人民大众中去,或不是广大老百姓所理解和接受的,相反的是被大家认为“没什么审美价值”的民间艺术却能够在工农群众中流行开来。战争时期,人们的精神生活极度匮乏,连原来所喜闻乐见的剪纸、年画等民间艺术,在战事不断的情况下大家也都无法欣赏,安全作为人的第一需要,可想而知精神的需求在当时是多么奢侈。艺术家们发现了民众这一可利用的精神需求,于是去创造一种社会需要与民众诉求相一致的艺术形式!他们把抗战宣传与民间艺术结合起来,为了将团结抗日、保家卫国这样一个主题思想传达给广大的民众,套用民间艺术的图式承载抗战思想是最快捷的方式,民间艺术根植于人民大众之中,有着深厚的社会基础,比其他视觉语言更能被人们所读懂。特别是在宣传上,它的影响力可能远远超出人们的想象。所以结合民间美术的形式就成了艺术家们创作宣传画的首选,虽然创作出来的作品与原来的画面已相差甚远,但由于保留了传统的图式、题材,所以作品中依然存有原来的意义内涵,人民群众可轻松的理解画面及新的思想,如把旧年画中的美人换成劳动妇女,将圣贤换成抗日戰士,把捉鬼的钟馗变成打鬼子的英雄等。像《军民合作,抗战胜利》就是通过军民形象与门神进行替换,典型地体现了按照内容的需要,采用其中好的地方,加上老百姓可以接受的新元素的创作原则。艺术工作者不但认识到了文艺要与人民大众生活相结合的意义,而且在实践中试图解决文艺脱离大众的问题。抗日根据地的艺术家通过探索各种有效的艺术形式,将抗日思想最大化地传播给人民大众,克服了百姓们教育程度不高、审美习惯存在差异的问题,使广大群众在面对作品的时候都能够理解作者的意图,通过不断地实践,真正做到文艺大众化。
(三)不能团结大众的艺术,便不是那个时期好的艺术
在艺术必须服务于抗战动员这一功利性原则驱使之下,宣传就是另一场战争,广大的人民群众才是战斗的主力军,只有把全国人民团结起来,才能凝成一股不可战胜的力量。所以,宣传工作是否到位,是否有成效,这才是抗战宣传画的美学品格所在,不能团结大众的艺术,便不是那个时期好的艺术。作为抗战时期最为重要的艺术载体之一,抗战宣传画以宣传爱国主义精神为己任,在抗战中起到了发动大众的职能。所以,当时的美术工作者,把抗战宣传放在首位是必然的,个人的艺术追求是其次的。但是一个优秀的有追求的艺术家,他显然不满足于仅仅完成宣传工作,他一定会通过自己的艺术处理,创造一个个生动深刻的画面,把抗战号召这个主题,融汇自己对世界和生活的认识来引导舆论,呼唤人们的觉醒,使人们从画面上得到某种指引,由被感染引起共鸣而诉诸行动,从而在政治动员中发挥着不可磨灭的作用,这才有极高社会作用和艺术价值。国家兴亡,匹夫有责,在铺天盖地的艺术宣传中,中国人民捍卫民族尊严的反抗精神被极大地激发,这种反抗不仅反映在真枪实弹的对抗中,还反映在文学艺术领域的较量中。通过宣传,将抗战进行到底成为所有中国人坚定不移的信念。由于抗战时期广大美术创作者共同的不懈努力,才逐渐构筑了符合当时中国社会要求的美术创作的模式和审美特征,抗战结束以后,他们当之无愧地成为新中国美术界的中坚力量。因此,具有号召力的艺术才是当时的好作品。
结语
今天,我们再看抗战宣传画,评价它的艺术价值和美学特点,人们都说它的历史价值远远大于它的美学品格。然而,若不是因为它极具美学品质,又如何能感化人、发动大众具备强大的号召力?像吹响的号角一样,让沉睡中的人们精神抖擞,视死如归力求民族独立获得解放,又何来它的历史价值?笔者认为,应该更注重其在特定历史时期发挥的作用以及这些图像给我们记录的历史记忆。正是画面蕴藏强大的精神力量、震慑人心的信息,这些令人动容的视觉记忆,就是它的审美品质。
(陈奎霖,广西财经学院;本文为“中国抗战宣传画的艺术性研究”阶段性成果,项目编号:2017KY0594;“广西传统地域性文化符号与企业品牌设计创新性研究”阶段性成果,项目编号:2017KY0591;广西财经学院2018年度青年教师科研发展基金项目“红色图像在新时代的价值研究”阶段性成果,项目编号:2018QNB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