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持人季进
2018-08-27
主持人季进:“海外汉学与学术共同体的建构”是我个人近年来着力颇多的议题,在拙著《英语世界中国现代文学研究综述》的绪论中,我们曾以“地缘与学缘”,“观点与方法”,“外部与内部”三组概念,陈述对这一问题初步的思考。之所以借用安德森(Benedict Anderson)的术语,乃是有感于当下大陆学界对“海外汉学”的译介与认识,虽然热闹非凡,却也问题不少。提倡“学缘”,是希望超克“地缘”观念所带来的偏见,使反思和批判的目光不再囿于政治立场的芥蒂,而是提供一种更具学理性的对话框架。强调“方法”,是希望破除对所谓“新观点”的迷思,更加着意观点背后的理念方法,重估“内外”,是希望梳理“海外汉学”与本土传统的融合脉络,突破“你我两分”的二元逻辑,思考建构现代学术谱系的可能。具体到英语世界的中国现代文学研究,就要求我们对其建制历程、学术源流、思想谱系、基本问题等有一整体的把握,这无疑指向一种学术史或文献学的研究路径。毋庸讳言,中国现代文學研究作为“海外汉学”的后起之秀,长期处于西方学术的边缘,其文献星罗棋布,质量参差不齐,一直缺乏必要的整理,以至时过境迁,难以求索,更不用说大陆学界远隔重洋,对其内部问题意识、理论生产、师承源流等情形缺乏必要的了解,难达“辨章学术”之效。在这一意义上,出自英语学界学者之手,对英语世界中中国现代文学研究的“二次文献”予以考辨的“一手资料”就显得特别有价值,它们不仅提供一个来自英语世界内部的观察视角,更向我们展示其问题意识和“奠基性话语”的由来。
美国加州大学圣地亚哥分校韩瑞(Ari Larissa Heinrich)教授的《作为现象的身体:中国现代文学文化身体研究二次文献概述》聚焦英语世界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中的身体议题。作为该领域的重要学者,韩瑞对于海外身体研究的厘清,在某种程度上亦可视为其本人思考过程的展演,揭橥其相关研究所征引和对话的思想资源。在论文的第一部分,她正是以这样的方式展开论述的,通过征引艺术史家约翰·海伊、文学史家安敏成以及医学史家栗山茂久对于中国文化中身体的现象学研究,韩瑞实际上将其在此基础上完成的专著《图像的来世》(The Afterlife of Images)置于整体性的学术脉络,为其“科学和美学‘相互交织”的理解框架绘制出精确的理论坐标。论文的第二部分借助四部论文集或学术专刊来呈现英语学界对于中国文学中身体的组成部分和社会结构的丰富讨论,包括白露和安乐哲主编的《中国的身体、主体和权力》,马丁和韩瑞主编的《表现的现代性》(Embodied Modernities),《社会文本》(Social Text)杂志双卷本专刊《中国与人类》(China and the Human)以及罗鹏主编的《中国现代文学与文化》专刊。需要指出的是,会议论文集和学术期刊作为“海外汉学”知识生产的重要阵地,对于其主题、观点、方法的发轫和争鸣助益颇多,但受译介和流通的局限,在国内学界很难得到系统的认知,有待进一步的交流和引介。论文的第三部分关注英语学界如何将身体研究延伸向对于“人”的理论建构,其中尤其值得注意的是罗鹏和刘禾对于鲁迅《造人术》的不同理解及其所产生的理论张力。这提醒我们,“海外汉学”从来不是铁板一块,其内部热烈的学术争鸣,不仅是其学术生产的重要环节,亦是其不断自新的动力,就像在文章的最后,经由罗鹏、刘禾的理论及于安道有关生物进化观念的研究,作者呼吁一个愈益深化的跨学科研究时代的到来。这些略显陌生的研究与论述,相信一定会对本土的中国现代文学研究有所刺激与启发。
(季进,苏州大学文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