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心中有天地,繁花自盛开

2018-08-27魏松根李秋瑾

语文教学之友 2018年8期

魏松根 李秋瑾

摘要:2018年春节前袁枚一首小诗《苔》一夜间红遍大江南北,没有经过任何包装,却一下击中人们内心最柔软的部位。这是自2016年韦应物的“我有一壶酒,可以慰风尘”续写之后,中国传统文化再次以新的载体对国人心灵的深度叩击。国人诗性未死,凭借着一壶浊酒,一帧画卷,或者一首歌谣,就能摇荡出一树树繁花似锦。

关键词:文化内聚力;《苔》;文化热度;多文本

2018年春节前,有这么一首诗歌,质朴无华,没有经过任何包装,却能一下击中人们内心最柔软的部位,这就是梁俊老师和山里的孩子们一起给我们演绎的《苔》:

白日不到处,青春恰自来。

苔花如米小,也学牡丹开。

这首朴质无华的诗歌让人们在浅斟低唱之际张开懵懂的眼睛,重新打量自己,打量周围的世界。小小的诗,蕴藏着强大的文化力量。人生靠梦想指引,梦想靠文化的内聚力唤醒,中国五千年文化的内聚力就是中国人梦的基因。

300年前袁枚的这首诗,其实就是中华五千年文化基因的浓缩。《论语》中说:“不患无位,患所以立;不患莫己知,求为可知也。”这句话的意思是说,不要担心在这个世界上没有自己的位置,要寻求自己立身处世的方法;不要担心别人不了解你,要学会绽放自我,证明自己的价值。就像这首歌歌词里说的:

勇敢的小孩,你是拼图不可缺的一块。

世界是纯白,涂满梦的未来,

用你的名字 ,命名色彩。

哪怕微小如苔,也要学牡丹盛装绽放;哪怕小如尘埃,也有一个角落安放我们的存在。

其实,袁枚并不是第一个咏苔的人,在中国璀璨的诗歌长河中,已有无数人把目光投向了这个微小的存在,这是中华文化的“大道”:就像太阳,不舍沟渠,即使微小若苔,也有一米阳光呵护着它的存在。

唐代陆龟蒙就写了一首《苔赋》,其中说:“天地闭,风雨积,门迳秋,莓苔植。离方抱圆,累紫叠碧。始分封於危亭之下,终略地于荒畦之侧。”作者从苔的生长环境出发,表现苔的自立顽强的精神。在文章的末尾处作者说:“苔之生兮自若,人有哀兮有乐。哀者贵兮乐者贱,贵者危兮贱者宴。噫哀乐兮何时止,贵贱循环兮而后已。”也许人在社会中身份有贵贱,生命有长短,但从精神的维度上看人永远没有高低之别。白居易的《山中五绝句·石上苔》就是一种跨域:“漠漠斑斑石上苔,幽芳静绿绝纤埃。路傍凡草荣遭遇,曾得七香车辗来。”写出“曲终人不见,江上数峰青”的唐代诗人钱起更是赞美苔:“净与溪色连,幽宜松雨滴。谁知古石上,不染世人迹。”(《蓝田溪杂咏二十二首·石上苔》)宋代的宋祁,不仅关注“红杏枝头春意闹”,而且把目光也投向了“苔”:“雨墙苍晕合,烟渚碧纹通。赋阁并尘掩,诗阶伴药红。”(《咏苔》)明代大学者高启在《阶前苔》一诗中托物言志,表达了自己的情怀:“莫扫雨余绿,任满闲阶路。留着落来花,春泥免相污。”

苔是一种渺小的存在,雨侵雪欺,车碾众踏,它常会遍体鳞伤;但它又是一种高贵的存在,“不染世人迹”,“诗阶伴药红”,凭借“幽芳静绿”而独秀“绝纤埃”。因为渺小和生存环境的恶劣,苔不能正常地享受风雨和阳光,“白日不到”,“春风不度”,品味着“春寂寞”,享受着“夏孤独”,更体验“秋冬无迹”,但它们一样地经历春夏秋冬,一样地拥有“涂满着梦的未来”,我们有什么理由不献上我们的敬意?正如梁俊在歌词中所说:

如果没有那次眼泪灌溉

也许还是那个懵懂小孩

溪流汇成海 ,梦站成山脉

“眼因流多泪水而愈益清明,心因饱经忧患而愈益温厚。”琦君老人的这句话,点出文化的“温柔敦厚”:生命需要磨练,成长需要代价,只要心中那份火焰不灭,都会绽放光华。就像梁俊一样,他在山村支教两年,他给孩子播下了希望的种子,而这些种子在每一个孩子生命里,都会绽放出奇异的花朵。

梁老师出了一道写作题:“什么东西即使看不见,却是存在着的?”学生朱思语只花了5分钟时间,交上来一首诗——《爱和风》:“爱,当爱之锁开了/就很难关住/那爱就像魔鬼/深深地抓住你的心/让你爱吧,爱吧/风,就像梦一样/你想把她抱住/可她还是去了/你看不见她/她却可以穿过你” 这就是呵护和唤醒,小小的幼苗一旦被点燃,立即焕发出丰富多彩、摇曳生姿的奇异景色。

在众多咏苔诗中,我更偏爱宋人叶绍翁的那首诗《游园不值》:“应怜屐齿印苍苔,小扣柴扉久不开。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诗中的主人公因为害怕脚印伤到了“苍苔”而闭门不出,他的心中有爱,有天地,所以他的世界春色滿园,繁花盛开。

2016年,从人们开始续写唐代诗人韦应物的“我有一壶酒,可以慰风尘”,到“老树画画”诗配画形式引起的持续关注,再到今日袁枚小诗《苔》的广泛吟诵。从“汉字听写大会”“成语英雄”,再到“中华好诗词”“朗读者”“经典咏流传”,一系列的文化节目蓬勃兴起,中国文化正以崭新的方式展示中国的“软实力”。中国文化历久弥新,与时俱进,不断焕发出新的热度。

【基金项目:本文系漯河市基础教研室研究项目,“兴趣小组建设与课前五分钟活动策略探究”的阶段性成果,课题编号:LHKT2017082】

作者简介:魏松根(1967—),男,河南省漯河实验高中高级教师,主研方向为语言文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