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礼仪角度看网络综艺节目《奇葩说》

2018-08-27管晨蓉

文教资料 2018年8期
关键词:奇葩说养成教育礼仪

管晨蓉

摘 要: 语言是人们最常用的交流沟通方式,一个人对于语言的使用能体现素质与诉求。说话者如何将比书面文字更为精准的语言转述给对方,对方能否完全接收对方的信息?新媒体时代,信息传播速度更快更广,获取话语权和表达表演的欲望更强烈。本文分析《奇葩说》节目中的礼仪文化观念,以高校为主要阵地,探讨通过系统知识提升学生的技能,使学生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交流沟通方式及人际交往能力。

关键词: 礼仪 奇葩说 新媒体 养成教育

新媒体时代的到来,使广大学生开阔了眼界,更直接的交流和沟通受到大学生的喜爱,对当今“95后”高校学生来说,大学校园里的养成教育是与新媒体相联结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中指出:“要主动占领网络思想政治教育阵地——形成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体系,牢牢把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动权。”①校园文化是大学生日渐发展的第二课堂,大学生的养成教育是大学文化建设的重要一环,是校园文化的重要阵地。

一、礼仪教育和网络综艺节目《奇葩说》背景阐述

1.礼仪的起源

“礼”是制度、规则和一种社会意识观念。“仪”是“礼”的具体表现形式,它是依据“礼”的规定和内容形成的一套系统而完整的程序。《中国礼仪大辞典》关于礼的定义:“礼指特定民族、人群或国家基于客观历史传统形成的,以确定维护社会(等级)秩序为核心内容的价值观念、道德规范及与之相适应的典章制度、行为方式。”

“礼仪”最开始是与古人的敬神活动相关的,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宗法社会引入了原始礼仪,礼仪成为人们日常的行为规则,进而延伸为区分尊卑贵贱、亲属等级的严格的礼法法典,之后擴展到政治体制,形成了一整套维护统治秩序的系统而完整的社会治理程式。《说文解字》中提到:“礼,履也,所以事神敬福也。”礼的繁体字写法为“禮”,可以得知这与祭神祈福有关。《周礼》提到“吉、凶、军、宾、嘉”五礼,从《周礼》能追溯到我国的礼远从周代就开始了,在先秦就已经渗透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

《周礼》、《孟子》、《史》、《礼记》、《中庸》、《左传》等多部经典著作都曾从多个方面提到传统礼仪的精髓,如诚敬守信、卑己尊人、礼让、宽恕、礼尚往来、中和、重仪等。经过历史的发展,东儒文化圈的形成,礼乐文化逐步成为东方文明的特色,毋庸置疑,中国的礼仪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投射和反映。

2.礼仪教育的发展

“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孔融让梨”的故事,良善友好、乐于助人的祖训,梁启超先生在《少年中国说》中提到:“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少年独立则国独立,少年自由则国自由,少年进步则国进步。”以上礼仪文化的故事伴随中国人的成长。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央高度重视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是对中国文明及中华传统文化的精炼。

礼仪文化教育发展于两千多年的封建社会中,儒家学派孔子大力提倡礼仪教育,这样的教育为当时阶层所服务,在历史长河中,一方面在发展和将礼仪观念深入人心,另一方面阻碍正确礼仪观念的发展,束缚人的天性与自我意识。遗憾的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大部分随着封建社会的结束而被消磨殆尽。改革开放后我们再深思中国礼仪文化教育的精髓,对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中国有多重积极促进作用。

礼仪教育第一阶段来自家庭和学校,中小学教育中,家长和老师一味追求成绩,虽然开设了礼仪教育相关的思想品德课程,但效果并不显著。大学教育则重视专业化,为在四年的时间内迅速掌握本专业知识,礼仪教育只体现在不多的学分当中,未能让大学生深入了解礼仪精髓。高校礼仪文化教育的缺位,使大学生德育教育浮于表面。一些大学生的文明素质和礼仪规范呈现“两面派”的特点,在正式场合能符合礼仪规范,一旦不在正式场合或在网络上,则忘记了礼仪和文明,用词遣句简单粗俗,起到不良的作用。

3.网络综艺节目《奇葩说》的背景阐述

在“互联网+”的时代背景下,各个网络平台均推出了自己的网络综艺节目,如优酷自制的《火星情报局》、爱奇艺推出的《拜托了冰箱》、《十三亿分贝》、《奇葩说》。《奇葩说》是爱奇艺于2014年11月29日推出的网络综艺节目,该节目以“奇葩”为卖点,将一些有特色、富有思想、能言善辩的“奇葩”们(网络红人及自愿报名者组成)集合起来,节目以辩论的形式为主,新颖独特,每期辩题贴近观众,均能引发现场和场外观众的巨大反响。值得一提的是,从《奇葩说》开播至今,每期均有多位导师现场助阵发表观点,如马东、蔡康永、高晓松、何炅、张泉灵、大S、李宇春等,与台上选手分享思想,也给观众呈现不一样的导师。

该节目立于网络平台的优势,面对以“90后”为主,“85后”“00后”为辅的受众群,是使用网络最大的受众群。选题贴合当下年轻人的口味,如前任的婚礼该不该参加、爱上人工智能是爱情吗、女性专属车位是不是歧视、我们终将变成自己最讨厌的那种人是好事还是坏事等,这类辩题都会引发这一受众群的热烈讨论。在节目定位精准的同时,及时多向传播,年轻化娱乐化的形式,再结合当前流行的“弹幕”,呈现用户的夸奖、批评及夺人眼球的评论,让节目层次更鲜明。正是这些特征,使其受到了在校大学生广泛的喜爱,参与节目的年轻人也越来越多,他们的行文规范、语言交流、行为举止均受到《奇葩说》这类节目的影响。

二、礼仪与《奇葩说》

麦克卢汉在《理解媒介:论人的延伸》中提到:“电视这一媒介拒斥形象鲜明的人物,它有利于表现过程而不是产品。”②网络节目《奇葩说》虽然在网络平台上播出,但其实质与电视栏目有共通之处,观众在看栏目的时候,看到的人物形象是颠覆之前概念中的人物,网络平台上表现的是个人多面的、有特点的、能满足观众窥探欲的形象。

1.内容之礼

《奇葩说》的内容设定为“90后”日常生活中发生的有待解决的问题。D.麦奎尔和S.温达尔提出了关于“议程设置功能”的假说,将现实中的各种议题与大众传播的效果和影响进行分析,也就是传媒对社会话题议题的控制及引导,最终达到社会话题和影响。“告诉人们应该‘怎样想的方式加强或改变人们对事物的看法或观点;也就是告诉人们‘想什么的方式把他们的关心和注意力引导到特定的问题上”③。(图1),《奇葩说》的内容经过特别选定,有一定大众关注度,能引发社会话题。

图1 “议程设置功能”假说示意图

内容的选取从中国传统文化的礼仪学说看,传统“无常德”的“仁、义、礼、智、信”在社会中仍然具有道德和价值观的活力,只是通过“辩论”的方式表现,如“举报作弊我错了吗?”“我不生孩子有错吗?”“为了成功潜规则放在面前用不用?”并将其内沿延伸到当代社会,这是对礼仪的继承与发展。“天、地、君、亲、师”则是强调要有信仰,不能过于自私,大到为生、为国、为梦想,小到为家、为民、为友,都应有所思考,在“虚伪是好事吗?”“人到30岁是做稳定的工作还是追求梦想”、“小朋友被欺负了,应该鼓励打回去还是告老师?”等辩题中也有所体现。另外,还有部分辩题内容以礼仪规范和文化来看,是冲击当代“礼”的范畴和扩展的,将现代尖锐或热门的问题加以剖析并抛出,最终引发众人思考,这是符合“礼”的,如“爱上人工智能算不算爱情?”“该不该刷爆卡买包包”、“买房or不买房,哪个更幸福?”

2.言语之礼

《蔡康永的说话之道》中提到了作者对说话的态度:“透过研究说话,你会比较根本地搞清楚自己和别人的关系,搞清楚自己在想什么、别人在想什么,以及最重要的,自己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人。”④每一位选手发言、每一位导师在做总结的时候都会运用演讲和辩论的“礼”。《奇葩说》第三季决赛辩题《你支持婚姻有效期七年吗?》,辩题从言语上与现代人探讨爱情观,与传统礼仪文化的“执子之手,与子偕老”做挑战。这句源于《诗经·邶风》里的《击鼓》篇,原意为战士之间的约定,后来形容男女之间平凡真诚一辈子相守的诺言。婚姻有效期七年是传统的礼与如今的礼的一次碰撞,正反双方不仅从情理角度进行分析,而且从当今法律进行分析,合情合理。这种合理,正是古今礼仪的融合,把激情和平淡的意义分析透彻。尖锐地抛出了“结婚与离婚”、“七年之痒与安全感”、“婚姻的平淡与激情”、“永远与一瞬”、“生与死”等值得探讨与思考的问题。

同样对传统礼仪的深思还有类似辩题:“没钱要不要生孩子”(《孟子离娄上》:“不孝有三,无后为大。”)“结婚在不在乎门当户对”(《二刻拍案惊奇》:“满生与朱氏门当户对,年貌相当,你敬我爱,如胶似漆。”)“整容會帮你成为人生赢家吗?”(《孝经·开宗明义》“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立身行道,扬名后世,以显父母,孝之终也。”)

3.人物之礼

“观众不喜欢看节目中的表演者”⑤。这是观众对于节目真实性的一种追求。对节目主旨表达的“真、善、美”,其实是一种节目诉求也是人们内心的一种礼仪标准。作为节目的表现者,辩论的选手的讲述决定了这种真实,这种真实不是绝对的真实,而是接近于事实或者表述得动人,让人能够打开心扉相信这件事,并引发同理心。因此,节目参与者尤为重要。

《奇葩说》节目分为三部分参与者,第一类是既作为主持人、场面控制者又作为观点总结导师和评述者,第二类是每期正反方的三位选手及双方阵营的观赛者,第三类是现场100位观众,他们可以随时改变观点选择立场,比赛结果由现场观众红蓝按键投票决定。

《奇葩说》的真实感恰恰是由现场不可逆的辩论决定的,观众的反映是最直观真实的,由双方辩手决定;正反方阵营的选手往往是代表年轻的声音,为“90后”发声,“说出去的话泼出去的水”,能吸引受众的眼球,有的咄咄逼人,有的娓娓道来,现场紧张刺激,考验瞬时的反应和即兴的观点。主持人们则各有特征,节目中看到马东不同于电视台新闻栏目的活泼俏皮,蔡康永离开《康熙来了》之后在新的网络节目中主持分寸拿捏的到位和知识的渊博,高晓松展现出个人才华魅力和呆萌可爱并存的个性,客串的嘉宾主持/导师则能给节目带来真实的新鲜感。成为一个会说话的有趣的人,是节目传达的一种新思想,为很多年轻人打开了思路,沉下心来深思。这种真实感满足了人物的多面性,真实的诉求正是人们对礼的追求。

4.文字之礼

文字的礼仪随着印刷术的发明而以一种较为复杂的形式出现,这种出现是有一定要求的,要有一定的识文解字能力,在比较高的理解前提下,让行为服从个人的意识,因此,“正如文化创造了有等级的知识秩序一样,礼仪创造了有等级的社会秩序”⑥。

时代发展,随着信息传播方式的变化,文字的作用逐渐模糊,成人原本在小孩面前不能使用的文字,随着网络节目文字“弹幕”⑦的出现没有了明确的边界。这种“夺眼球”的“弹幕”方式一能最大限度地吸引观众,提高网络点击率,制造社会舆论,二是让观看节目的低龄儿童或年轻人过早地“被迫”接受或粗俗、肮脏或愤世嫉俗、原本不期待被使用于儿童面前的文字。因此,“弹幕”文字形式实则是对原本文字礼仪的一种解构和重塑。

三、由《奇葩说》看新媒体时代大学生养成教育的挑战

从《奇葩说》这类网络综艺节目可以看出,学生获得信息的方式已经向多元化方向发展,变成碎片化、裂变式的传播方式,单论礼仪文化的养成教育,传统方式早已改变,教育的模式分散且多面。从师生的单向到师生的双向交流,因此“教学相长”是对学生的要求,也是对老师的要求。养成教育作为教育的重要一环,礼仪文化教育是养成教育的理论核心。

韩剑锋、赵琳在《试论大学生礼仪教育的当代价值》中提到:“大学生礼仪就是在高校中由学校内在氛围影响的,全班或者大部分大学生根据社会和学校的规范,形成的习惯或者行为准则、道德规范及与之相应的仪式的综合表现。在新媒体的信息轰炸时代,应该不断探索新的养成教育模式。”⑧

1.重义轻利,开设大学网络礼仪文化教育课程

传统儒家文化提到“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现如今高校学习氛围较为功利化,学生偏向于学习“有用”的知识而忽视礼仪文化的学习,课堂上的学习是为了满足学分要求,马虎对待,因此开设大学网络文化教育课程迫在眉睫。这一类课程要满足如今高校学生随身学、随身看、幽默风趣且短小精炼的要求,将知识点融会贯通在每一次小课程中,并能起到互动作用,这样能引起学生的兴趣,引导其自发组织制作课程内容。

2.净化心灵,出“污”泥而不染

高校学生要提高对新媒体媒介的辨识能力。在传播礼仪文化的同时,对学生进行正面积极的引导,看节目的同时理解和分辨节目内容的好坏和流行语的使用,社交礼仪、说话之道都是大学生养成教育的重要一环。在官方微博、官方微信中引导形成正面的礼仪文化氛围,让高校学生对真善美有所认识,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明辨黑白,自觉抵制网络“污泥”,真正成为身心健康的大学生。

3.创新教育,知行做合一

“礼仪和世界观、伦理道德是一个人的人格基础,要塑造美好人格,这几方面缺一不可,它们实际上是同源的整体”⑨。在礼仪文化的养成教育上,可以运用新媒体资源,如学习《天天向上》“中华文明礼仪”环节,让学生对传统和现代礼仪有新的观点。良好的生活习惯的养成在平时,“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将知、行、做结合起来,学校在日常行为上规范学生,教会他们拥有是非观,从简单的遵守纪律开始,逐渐达到社会公德和日常行为规范的礼仪要求;积极鼓励学生参加“第二课堂”活动,参加社会实践活动,丰富个人的校内外经验,多看多学,懂得奉献和付出;最终将“万卷书”和“万里路”相连,结合新媒体技术,创新礼仪养成教育成果,最终完善和推进礼仪文化的养成教育。

注释:

①中共中央國务院发出《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Z].中发〔2004〕16号,2004-10-15.

②[加]马歇尔·麦克卢汉,著.何道宽,译.理解媒介:论人的延伸[M].南京:译林出版社,2011.

③郭庆光.传播学教程[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214-215.

④蔡康永.蔡康永的说话之道[M].沈阳:沈阳出版社,2010:2.

⑤⑥[美]尼尔·波兹曼,著.章艳,吴燕莛,译.娱乐至死·童年的消逝[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88,244-245.

⑦“弹幕”原是军事用语,指用火炮提供密集炮攻。而在视频中,大量评论从屏幕飘过时效果看上去像是飞行射击游戏里的弹幕,因此被叫作“弹幕视频”。这一视频模式源自日本弹幕视频分享网站,后来中国的哔哩哔哩等网站也开始模仿使用。

⑧韩剑锋,赵琳.试论大学生礼仪教育的当代价值[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0(04):70.

⑨[美]利蒂西亚·鲍德瑞奇,著.修文乔,韩卉,译.礼仪书:得体的行为与正确的做事[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2:314.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Z].中发〔2004〕16号,2004-10-15.

[2][加]马歇尔·麦克卢汉,著.何道宽,译.理解媒介:论人的延伸[M].北京:译林出版社,2011.

[3]郭庆光.传播学教程[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

[4]蔡康永,蔡康永的说话之道[M].沈阳:沈阳出版社,2010.

[5]韩剑锋,赵琳,试论大学生礼仪教育的当代价值[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0(04):70.

[6][美]利蒂西亚·鲍德瑞奇,著.修文乔,韩卉,译.礼仪书:得体的行为与正确的做事[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2.

基金项目:2017年江苏省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基金(专题)项目(2017SJBFDY426)。

猜你喜欢

奇葩说养成教育礼仪
在线教育 老师“奇葩说”里找灵感
网络综艺节目中的人文关怀
工匠精神的缺失与高职院校的使命
小学生良好习惯的养成教育探索
礼仪篇(下)
孝——礼仪第一礼
如何“量产”《奇葩说》
知礼仪,做谦谦君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