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一部有温度的作品

2018-08-27栗军

西藏文学 2018年2期
关键词:天成筑路战士

栗军

新近出版的西藏军旅题材长篇小说《雪祭》,是被称为有“数十年藏地生命体验”的军旅作家党益民“激情书写两代军人的铁血传奇”。小说以驻扎在卡拉山上的筑路部队为中心,同时涉及了解放军进藏、西藏平叛、对印自卫反击战等多个重大历史事件,中心讲述了七连官兵的不同命运,讴歌了几代西藏军人的使命与担当,他们所拥有的“老西藏”奉献精神。

这部作品开头就是小说中的主人公刘铁,七连的机械排代理排长,突然离队的故事。他因为家里发了封电报,说妻子病重,向连长请假,连长因为施工任务正处关键阶段,没有准假,刘铁就当了逃兵。他私自回家去,回到家发现怀孕的妻子因为劳累过度,失去了孩子而精神异常,而刘铁的父亲不仅眼睛失明多年,而且还有其它的病。小说的一些重要人物,赵天成,杜林,陆海涛,方文等等也都逐一出现了。当我还没有往下继续读的时候,不禁觉得这些人物有些傻,这世间哪有这样的人,弃自己的妻儿父母于不顾,究竟是为什么.

通读完全书,我推翻了自己的想法,也为在西藏的民主改革和建设中牺牲的生命感到敬畏和崇敬,也为这是一本有温度的书而感动。作者在后记中说,自己曾“经历过多次生死劫难”,“与那些牺牲了的战友相比,我是幸运的”。作者一连用14个“忘不了”写到很多个鲜活生命的消失。“一个新兵从汽车上跳下来,双脚刚刚踏上千年冻土,却因为高原反应倒在地上,再也没有醒来”,“无人区的两个女军人提起远在千里的孩子时,难以控制的泪水”,“一个去西藏结婚的新娘因患肺水肿长眠不醒,将自己的婚礼变成葬礼”,“妻子带着五岁的儿子去西藏探亲,丈夫去执行抢险任务,母子在营地苦苦等待,等到的却是丈夫牺牲的噩耗”。

本书最大的亮点是让人感动,也是我体会到最有温度的地方。这一群在卡拉山筑路的士兵,他们确实有点傻,但这是他们的责任和义务,这是他们的担当。他们在雪域高原上任劳任怨,奉献着自己的青春,挥洒着自己瞬间就会结冰的汗水,消磨着自己美丽的容颜,甚至为此受伤,失去生命。小说的主要人物之一,连长赵天成,在卡拉山筑路常常是九死一生,为了找擅自离队的刘铁,他被摔下了马背,滚下雪谷,幸而被藏族牧民救了才幸免一死,而最后筑路时突遇雪崩,他也被大雪掩埋。当三天过去了,大家都为他修了坟冢时,他又“一瘸一拐地朝这边走来”。而雪崩前,也正是他的妻子因为忍受不了两地分居的生活,正下决心要与他准备离婚的时候。

小说中的赵天成能够走回来,是一条光明的结尾。但许许多多的部队战士就没有这么幸运了。刘铁为人正直,做事踏实,就在考虑他准备转干之时,他却因为小小的感冒引起的肺水肿而失去了生命。而他的死,也带着诸多遗憾,未能回家陪妻子;终于找到了失散多年的姐姐,却未能在父亲病故前带回去看看。甚至刘铁生前也是清贫到家,妻子生病,只能向人借钱医治。临死前,他还想着用自己三个月的工资来还钱。小说中在那种恶劣的环境中不幸牺牲的战士还有炊事班长,他名叫兰洲,因为大雪封山,连里快断粮了,他想给大家捉雪鸡吃,在雪地里冻僵再也没能爬起来。

让人感触最深的,不单是这些以生命为代价换来藏区交通便利,不是这些大难不死之后的小幸运。而是每个战士,每一个人,每个生命背后的故事,这也是让人倍感有温度的地方。逝去的炊事班长,生前就想给家人买台黑白电视机而未能如愿。技术员方文也因为在那么恶劣又遥远的环境中工作,女朋友数度提出分手。赵连长因为两地分居,妻子无法忍受丈夫不在身边的寂寞和无助,终于准备要和赵连长挑明这件事,千里迢迢带着女儿跑到部队,没想到迎接她的却是连长的坟茔……

《雪祭》这部小说可以算作是新世纪的一部有分量的西藏军旅题材小说,与过去时代的西藏军旅题材小说比起来,它既承继了传统军旅小说一贯的奋斗精神,同时在很多方面都有所超拔。

西藏军旅作家徐怀中,在20世纪50年代就写过一个中篇小说《地上的长虹》,讲修建康藏公路(今称川藏公路)的故事。小说叙述了筑路部队在修筑世界上海拔最高的公路时,筑路战士在面对困难的时候,每个人所呈现的先进与保守的思想,记叙了在筑路过程中的各种矛盾,讴歌了一群筑路部队战士,为了这一伟大的工程所做出的努力和牺牲。

《雪祭》中所展现的筑路部队,虽然早已不是上个世纪50年代的进藏十八军,筑路要肩扛土掘的艰苦状况,战士们筑路已有很多先进设备,筑路部队也有着汽车运输补给,但《雪祭》中所体现的“老西藏”精神却是与当时一脉相承的。徐怀中的《地上的长虹》能体现建国初期解放军指战员的高尚风范,《雪祭》同样体现出了新时期,部队官兵以国家大局为重的意识。高原虽寒冷,但人心更温暖。

同时,这部作品构架上更宏大,叙事手法更为多彩。虽然小说以一群筑路指战员为中心来写,但通过人物的勾连,却把解放军进藏,西藏平叛,对印自卫反击战、修筑青藏、川藏、黑昌公路等重大西藏历史事件展现了出来。

刘铁的父亲就参加过藏北平叛和对印自卫反击战。当刘铁安排好妻子秀芸的治疗,拿着买的热羊肉包子给在家双目失明的父亲时,父亲想起了当年在藏北平叛时的一顿羊肉泡馍。虽然讲的是藏北平叛,但都是战士们日常的战斗生活小事,异常艰难困苦,吃饭经常是吃夹生的,吃面常常又是死面疙瘩,牦牛运输队缓慢,战士们经常断粮,牦牛肉很难煮,就吃野菜,在河里捞鱼吃,捉过雪鼠充饥,吃过草根,喝雪水更是家常便饭。

有关黑昌公路修建则由刘铁去寻找他失散多年的姐姐引出。一位曾参加过平叛同时又在索宗养路段当过副站长的桑多杰布大叔,讲起这段是因为部队修通川藏公路后,由于塌方、雪崩、泥石流等灾害,它作为川藏公路的副线来修筑的。多杰桑布虽然也有点小小自夸自己的辉煌历史,但当时黑昌公路修筑时不仅艰苦,同时,也为保护这条道路,维护这条道路,要和叛匪进行艰苦的战斗。

解放军进军西藏,修建青藏公路则由技术员方文在断了三根肋骨,在医院碰到一起住院的大伯,原十八军政委慕生忠将军的部下方凯讲起。慕生忠将军先后两次带着战士们探路,第一次因为沿线沼泽地带多,不适合修路而搁置起来。但1953年,进驻西藏的部队缺少粮食,中央决定用驼队向西藏运粮,当155万斤粮食运到了西藏,也付出了巨大的代价,许多年轻的战士牺牲在路上,有7000峰骆驼,2300头牦牛也“牺牲”在路上。而这让慕生忠将军再次去探路,开始修筑青藏公路。慕生忠將军特别善于用人,请到了很多技术员,经过艰难万险,用七个月零四天开辟出了青藏公路。

《雪祭》虽然不是纪实文学,它有人物情节的发生发展,但通过这些中心人物的勾连,却胜过了纪实文学,用生动的故事情节,鲜活的人物形象,把解放军在西藏筑路的英雄史、血泪史、温情史展现给了读者。

作为一部西藏军旅题材的长篇小说,其中浓郁的民族特色也是这部小说的一个亮点。小说特别能展现军民的雨水情深,这些也是这部小说有温度之处。每年当地的县政府都会派牦牛队来慰问筑路七连官兵,不仅要送宰好的牛羊肉、土豆,也要送柴火、干牛粪。女人们还要帮助战士们洗脏衣裳。

赵天成摔下马,滚下雪谷后,昏迷在雪地里,第一个救他的人也是藏族阿佳——卓玛。卓玛用自己的皮袍暖赵天成冻得已经麻木的双脚,而赵天成自己还没完全缓过来,就关切地问起前一阵的雪灾对卓玛家的牦牛有没有影响。

在雪灾中,七连官兵也投入到抢险救灾中,不仅搜寻失踪牧民,也把干粮、面粉、食盐、燃料、茶叶和药品送到被困牧民家中。救灾中,赵天成得了雪盲症,也是藏族老阿妈用偏方为他治好的。

血浓于水的情谊更多地体现在刘铁的同父异母的姐姐身上。刘铁的姐姐是刘铁的父亲在西藏平叛期间,母亲在行军途中把孩子生在藏民家中就牺牲了,刘铁的父亲没有办法带孩子走,就送给藏族牧民抚养。而藏族妈妈把一对银手镯中的一只送给刘铁父亲,而刘铁为了完成父亲生前的最后一桩愿望,正是带着这只手镯到处打听。而机缘巧合,当地县政府来慰问时,其中一个叫白玛央金的姑娘,居然有一只一模一样的手镯。但小说中遗憾的是刘铁父亲最终没能见到他的女儿。

小说中对于藏族的风土习俗,在很多场景下,也介绍得非常详尽。当卓玛救了赵天成后,把藏族人治疗冻伤的偏方用给赵天成,在冻伤人的面前烧着牛粪火,同时均匀地把糌粑洒在上面,喝上一碗盐水,再吃一碗温热的糌粑糊。同时对一个藏族牧民家做了极详尽的描述:“这顶长方形的牧民帐篷,是用粗糙的牦牛氆氇缝制成的,帐篷中央有一根木杆支撑着。帐篷四周用牦牛绳牢牢地固定在地上,帐篷迎风的一面,有一道用牛粪饼垒成的墙垣。这样的帐篷,白天可以分撩两边,便于进出,也能让阳关照射进来,晒晒里面潮湿的卡垫;晚上再把撩起的两边放下来,用细密的绳带结紧,防御寒风和野狼的侵袭。”而卓玛在用“董莫”为赵天成打酥油茶,对卓玛服饰也做了详尽的描述:“她穿着一件半旧不新的藏式皮袍,但五彩的‘帮典(围裙)依然鲜艳,腰间系一条雪青色的绸缎腰带,使得她看上去干净利落。她的皮袍显得有些宽大,两只空着的袖子用腰带束着,上半部分皮袍拥在胸和腰之间,形成一个自然的‘囊。”“女人的脖子上挂着一串蜜蜡珠子,一只漂亮的银盒子在胸前晃来荡去。她的左手戴着一只银镯子,右手戴着一串白海螺。她的头饰上的珊瑚和琥珀,以及镶嵌期間的绿松石,在灯光下散发着柔和的光。赵天成一看她的发辫就明白了,她是一个已婚女人。按藏北风俗,已婚女人的发辫末梢应该挂有三个银盾。银盾用白银压制而成,形如倒扣的小碗,四周有压花,顶端有一圈凸出的大小不一的圆珠儿。三个银盾代表女人的三个亲人,左边代表父亲,右边代表母亲,中间代表丈夫。如果没有挂哪个银盾,就说明对应的那个亲人已经故去。”

县里在去慰问筑路官兵时姑娘们的衣着,也写得颇为细致。当时借军医黄雪丽的眼光做了描述,她想等她离开西藏时,一定要买这样一身漂亮的藏族女装带走。“这种藏袍,在襟沿,袖口和下摆镶缀有水獭皮”,而白玛央金的皮袍“有五条完整的水獭皮缀饰,可值上万元。穿上这种皮袍,再带上华丽的多彩的首饰,对一个牧区女人来说,无疑是一种荣耀。”

藏民族的风俗在这部小说中也是随处可见,当卓玛送赵天成回部队时,绕过一道山坡,就是战士们筑路的雪拉山口,山上飘飞着五彩经幡,经幡下是藏族牧民年年堆积的玛尼堆,而卓玛在完成了祈祷之后,也唱起了民歌。

2014年,习近平主席《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曾经说过:“作家艺术家应该成为时代风气的先觉者、先行者、先倡者,通过更多有筋骨、有道德、有温度的文艺作品,书写和记录人民的伟大实践、时代的进步要求,彰显信仰之美,弘扬中国精神,凝聚中国力量,鼓舞全国各族人民朝气蓬勃迈向未来。”而读到的党益民的小说《雪祭》最大的感受就是:它是一部极有温度的作品。它描写筑路官兵的故事能感人肺腑;它勾勒的历史能让人不忘过去,不忘初心;它涉及的西藏题材,更让人不忘民族团结的力量。

责任编辑:次仁罗布

猜你喜欢

天成筑路战士
沿线老乡的“筑路梦”
交警之歌
——献给第一线的交警战士
超级战士要上网
简单最优的alpha策略选择与风险预算
简单最优的alpha策略选择与风险预算
俱天成,极奇妙!——闲聊画面石的独特笔法
走进新入伍战士的心里
清风明月本无价,近水遥山皆有情——天成集句类
基于PLC和触摸屏的筑路机械控制系统研究
无名战士有名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