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小学计算教学中的数学素养
2018-08-27凌家怡
凌家怡
摘 要: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能力比知识重要,思维方法比结论重要。数学教师在计算教学的过程中,不但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和计算思维,更要以此为基础来培养学生的数学综合能力,即数学核心素养,为学生未来的可持续发展打下坚实基础。
关键词:小学;计算教学;数学素养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A
一、在计算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
数学课程的知识和应用相对较强,教师应密切联系数学教学和学生的生活实践,提高学生的知识应用意识和应用知识的能力。在教学过程中,可以从实际生活中导入更多现实的计算题目,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数学知识,培养学生数学知识的应用意识,真正体会到计算能力提高的价值和意义。
例如,在教学《异分母分数加减法》中,教师可从学生熟悉的生活实例——垃圾分类引入新课,引起学生对新内容的关注,渗透生活数学的意识,激发起学生自主参与学习新知识的热情,让计算教学变得更加轻松和愉快。在教学计算方法之前,教师还可以提供计算器给学生,允许学生使用计算器进行计算,这时学生发现计算器并不能帮助他们很快地算出得数,从而激起他们求知的欲望。在教学中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关注日常生活中的数学问题,能够让他们体会到学习数学的意义以及数学的应用价值,养成用数学的眼光观察生活的习惯。
二、在计算教学中培养学生的优选能力
会计算是小学数学教学的核心要求。知识的形成过程一般分为理解知识、巩固知识和应用知识。在这三个阶段中,第三阶段是实践中最重要、最困难的阶段。掌握课本中已有的知识是很容易的,但把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并不容易。因此,在练习异分母分数加减法时,可以通过不同的题型,完善学生的认知结构,让学生学会优选最好的计算方法。例如,在计算“分子是1,分母是互质数”的分数加减法时,我首先让学生独立计算。学生在运用基本方法计算后,对这类题型的规律进行了自由猜测,然后通过简单的推理和小组的讨论,直观显现出计算的规律。为了引领学生感悟出不同方法之间的联系,我再把学生分成两组,一组使用通分的基本方法进行计算,一组使用“分母的积做分母,分母的和(差)做分子”这个规律直接进行计算。学生发现使用规律进行计算,不仅计算准确率高,而且算得快。这样通过相互启发、相互比较,提升了学生思维的广度和深度。
三、在计算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转化思想
在计算教学中,如果教师能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转化思想,当学生面对新问题的时候,脑海里已有“转化”的意识,加上平时经过多维度的强化练习,自然而然就能顺利解决问题,而成功解决问题的成就感会让学生真正感受到“转化”在解决数学计算过程中的作用,从而产生继续深入学习的兴趣。
要使学生真正掌握并学会灵活运用“转化”,应当培养学生养成“转化”思维习惯:在学习新知识时,首先考虑它是否可转化为旧知识,以及运用已有知识,构建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当遇到新问题或者复杂问题时,考虑将问题转化为一个简单问题,或者把抽象内容转化为简单而具体的内容,逐步化解。
教师在计算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转化”意识,并培养学生养成“转化”思维习惯,有利于学生学会将数学计算方法应用到实际生活中,学以致用,为后面继续深入的学习和未来的发展夯实基础。
四、在计算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
小学数学的计算教学大致包含整数、小数、分数三个领域的加减乘除四种运算。在低年级的计算教学中,主要是借助小棒、计算器、主题图或已有的生活经验,通过动手操作,直观地理解算理。整个过程都比较直观,在教师引导下,学生能初步提炼出生活化经验,形成数学化表达与应用。到了中年级,从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出发,利用竖式按“相同数位才能相加减”原则进行整合与再构,引导学生逐步学会在具体形象的基础上进行整合重构,形成新的知识,养成抽象概括思维习惯。这个过程是半抽象的过程,直观的成分会逐步减少,为高年级的学习打好基础。最后到了高年级,“会算”只是“外衣”,“算理”才是教学的本质,注重的是知识的有效迁移、类比和发现。以异分母分数加减法为例,学生通过主题图“数”与“形”的联系,懂得了计算前要统一分数单位。然后再用分数意义、通分意义进行运算,通过引导,学生能主动得出“化异为同”的计算策略。这样的直观操作→表象操作→抽象分析过程,使学生在经历数学化的过程中,逐渐提高了抽象思维的水平,培养了运用抽象思维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五、在计算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数学语言表述能力
数学学习是一个由感性认知到理性认知再到知识运用的过程,在学习的过程中,很多学生都会计算,也会思考,但是要让他们表述自己的思考过程就有一定的难度。因此,教师可以缩小范围,组织学生以小组为单位,一同探讨数学问题,互相运用数学语言发表自己的见解,在相互聆听中及时发现自己存在的问题,并及时纠正,逐步养成良好的数学语言表达习惯,进而提升数学语言表达能力。当小组讨论完成后,学生收集了整个小组的意见后,再让他在全班内说出算理,经过锻炼的表述,会更加准确,更加有逻辑性。如训练学生说计算方法,让学生把题目和算理清晰地表达出来。在计算—+—时,因为4和6的最小公倍数是12,所以—=—,
—=—,—+—=—,所以—+—=—。通过这种训练能够让学生运用清晰的数学语言叙述计算法则或计算规律,这对于增强学生数学逻辑思维能力和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具有重要作用。
六、在计算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建模能力
在小学阶段,学生的动手能力和思维能力都是有限的。在数学教学中,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基本能理解模型的思维,他们有一定的能力来解决一些简单的问题。但由于生活经验有限,缺乏对周围事物的观察,他们缺乏数学模型的建构能力。通过模型思维难以解决这一问题,因此有必要培养小学生数学学习中的思维模式和建立数学模型的能力。
在数学学习中,数学概念、公式、规则等是数学模型,这些数学模型是逐步建立的。例如,学生先学习加法运算,再学习减法运算;先学习乘法运算,再学习除法运算。同样,可以首先让学生调用同分母的分数加减法的算术模型,去学习异分母的分数加减法,通过使用已掌握的旧模型来解决看似困难的新模型问题,既提高学生掌握学习知识的能力,也为进一步学习奠定坚实的基础。
无论时代如何进步,科技如何发展,计算教学依然是小学阶段的核心任务。在计算教学的过程中不但应该注重加强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和计算思维,更要以此为基础来培养学生的数学综合能力,即数学核心素养。计算能力是学生数学素养形成的前提和保障。小学数学教师应该在计算教学中有意识地对学生进行计算训练,促进学生数学思维的形成和发展,为学生未来的可持续發展夯实基础。
参考文献:
[1]陈玉珍.论转化思想在小学数学计算教学中的渗透[J].大观周刊,2013(8).
[2]蒋敏杰.小学数学计算教学算理的结构分析及教学策略[J].中小学教师培训,201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