胆囊癌76例预后影响因素分析
2018-08-27史永平许浏
史永平 许浏⋆
胆囊癌是一种预后较差的恶性肿瘤,由于胆囊所处解剖位置的特殊及早期缺乏特异性症状和体征[1],虽手术切除是唯一的治疗方法,但效果常不理想,因此分析胆囊癌患者临床病理因素与预后关系显得尤为重要。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对2010年1月至2013年1月本院肝胆外科行手术切除的胆囊癌76例的病例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均为在术前影像学的基础上筛选可以实施肝切除和区域淋巴结清扫,术后经病理证实。排除远处器官转移、恶病质、淋巴结广泛转移、肝内多发转移无法行根治性切除患者。男26例,女50例;年龄34~83岁,平均年龄59岁;平均体质量指数(BMI)22.6;以中上腹部不适、食欲减退、体重下降、黄疸为主要临床表现患者为60例(78.9%);2例(2.6%)分别有乙肝、丙肝史,49例(64.5%)有胆囊结石,4例(5.3%)有胆囊息肉,15例(19.7%)为意外胆囊癌(术中或术后病理诊断为胆囊癌)。
1.2 治疗方法 胆囊癌根治性切除:包括胆囊癌标准根治术和扩大根治术,本组行根治切除手术58例。需完整切除胆囊、肝门区及肝十二指韧带骨骼化清扫(包括胆总管区域淋巴结清扫),楔形切除胆囊床>2cm肝组织;其中4例实施了扩大根治术(在胆囊癌根治术的基础上,加行右半肝或扩大右半肝切除、胰十二指肠切除或右半结肠切除),1例联合尾状叶切除,1例行肝动脉切除。40例患者联合其它器官切除,其中胆管切除32例,胰十二指肠切除术1例,十二指肠切除1例,结肠节段切除1例和部分胃切除5例。常规清扫肝十二指肠韧带淋巴结。23例患者接受辅助治疗:11例实施了术中及术后化疗,9例实施了术后放疗,3例实施了化疗和放疗。
1.3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l9.0统计软件。单因素采用Kaplan-Meier法计算累积生存率,Log-Rank检验进行组间生存率比较,有统计学意义的指标通过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采用Cox Regression方法进行多因素分析,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76例患者的生存情况 1例因多脏器功能衰竭术后19d死亡。76例患者的平均生存时间为1.0~88 个月,平均14.0个月。1、3、5年累积生存率分别为56.6%、32.7%和23.8%(见图 1)。
图1 术后76例胆囊癌患者的生存曲线
2.2 单变量分析 单因素生存分析结果显示根治性切除、TNM分期、淋巴结转移、肿瘤在胆囊中位置、术中失血、组织学分化程度、术前黄疸是影响患者预后的重要危险因素,见表1。
表 1 76例胆囊癌单因素分析结果
2.3 多变量分析 多因数分析结果表明,根治性切除、肿瘤在胆囊中所处位置是影响胆囊癌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见表2。
表2 胆囊癌生存率多因数分析结果
3 讨论
胆囊癌患者绝大多数在早期无特异性表现,当出现右上腹疼痛、包块、黄疸和进行性消瘦时,多已是胆囊癌的晚期[1-2]。本组资料中,作者发现有21.1%的患者无症状,78.9%有腹部不适、腹痛、腹部肿块或在诊断时出现了黄疸。由于胆囊癌恶性程度高,尽管目前在早期诊断和治疗方面有所改善,但胆囊癌的预后依然较差,本组患者的平均生存时间仅为14个月。文献报道采用多因素分析来确定影响胆囊癌预后的危险因素,结果显示淋巴结转移是胆囊癌最常见的侵袭途径,与患者预后关系密切。多因素结果显示,肿瘤位于胆囊颈部是影响胆囊癌预后独立危险因素[3-4]。胆囊颈部是一个较为复杂的解剖学部位,由于易侵犯邻近胆管、门静脉、肝、十二指肠和结肠组织,早期诊断、外科手术切除和放射治疗均显得困难[5]。由于解剖位置的特殊,胆囊颈部肿瘤显著增加了手术的难度,降低了根治性切除的机会。
大多数研究结果显示,一旦患者术前出现黄疸,则提示胆囊癌患者已处于晚期,预后差[6-7]。本研究发现,术前黄疸患者术后住院时间均较长,术后5年生存率均较非黄疸患者低(分别为7.4%和34%),但在多因素分析中,术前黄疸并不是造成预后不良的重要危险因素。据相关报道,有阻塞性黄疸的晚期胆囊癌预后相对较差,对于此类患者是否实行彻底外科根治手术目前尚存在争议,Midorikawa Y等[8]提出:肿瘤血栓所引起的阻塞性黄疸并不完全与胆囊癌的分期相关,因此,应进行彻底的根治性手术治疗。
作者认为,对术前有黄疸,肿瘤位于胆囊颈部,有淋巴结转移,预后较差,胆管侵犯,术中失血较多,未行根治性手术等高危因素患者,应加强术后综合性治疗,缩短术后随访间期,延长随访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