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会展类展馆景观设计思路探索
——以茶山健康食材养生馆为例
2018-08-27吕太锋郭佩艳王惠娟刘庭风
吕太锋,郭佩艳,王惠娟,王 宇,刘庭风
(1.中国海洋大学,山东青岛 266100;2.天津大学建筑学院,天津 300072;3.青岛农业大学,山东青岛 266109;4.山东省菏泽市城市管理服务中心,山东菏泽 274000;5.山东建筑大学,山东济南 250101)
近年来,由于城市化进程的快速发展,更多的城市居民对农业文化产生兴趣,农业展览和农业旅游等活动逐渐走入城市居民的生活。农业会展作为带动农业旅游的一种特殊形式,具有宣传农业文化、提高生态保护意识、提倡健康生活、扩大农业合作等职责。在农业会展类的参观体验中,参观者往往具有观赏需求、体验需求和科普需求等[1]。
在青岛平度市举办的中国首届养生美食文化节是一次基于养生美食的农业会展。其中,茶山会场的“健康食材养生馆”的景观设计强化了会展主题,从养生文化与农业展示相结合的角度对展馆景观进行了设计,设计中运用引导游客参与的体验式和心理引导性等设计方法。同时,设计中借鉴很多农业类展园成功案例的设计思路,包括植物学、美学、景观设计学等方面[2]。
茶山会场位于茶山风景区入口南侧,由5个主场馆共同组成。其中,健康食材养生馆占地面积约1 150 m2,建筑形式为钢架结构全玻璃维护的建筑形式,场馆景观设计通过各种养生食材植物的配置,贯穿西北—东南向水池空间的渗透,养生堂、茅草亭等景观建筑空间共同组成了一个富有节奏感、虚实对比的空间环境。笔者以茶山健康食材养生馆为例,从主题体现、文化渗透、体验设计、行为互动、心理引导等方面对体验式农业景观的设计思路进行了探索。
1 设计中对会展主题的体现
农业会展类景观与常规的农业观光园、农业旅游区等较显著的区别在于它是为一定的会展主题服务的,其设计具有明确的文化主题性。由于会展所具有的主题是会展文化的抽象概括,具有一定文字凝练的特征,如养生美食文化节中“养生”与“美食”是该展览的主题,而如何将该主题通过有形的形式体现出来成为景观设计的关键。
在健康食材养生馆的景观设计中,平面功能分区以养生食材为主题,按照春、夏、秋、冬四季循环的规律分为4个功能区:“春生”“夏长”“秋收”和“冬藏”,体现不同季节的健康养生食材,平面通过一条环形的主要游线将4个分区串联起来(图1)。同时,景观设计中借鉴低碳设计理念,通过建设低碳景观来推动整个展区的“生态”发展[3]。
该馆以4个季节直接陈述的方式展出适合不同季节的各种养生食材植物,如枸杞、山参、茶、芹菜等,并按照植物的生长特性分别种植在不同季节的平面区域内。
1.1二十四节气文化内涵的体现二十四节气是自古到今农业生产和农业生活中十分亲切和熟悉的天气信号,它能够指引农业生产的进度以及农业生产的内容,与自然界的四季更替相融合。二十四节气成功申遗后,成为传承和保护这一文化遗产的新起点,在养生馆设计中二十四节气的景观表达为其在民众中的活态传承提供了一种新途径[4]。设计中选用二十四节气作为一年四季分区的表达方式,借鉴中国园林诗景互相渗透的原理,将二十四节气歌以“诗”的形式进行表达,游客在游览过程中会情不自禁朗诵二十四节气“诗”,既增加了景观也普及了中国古文化知识,达到诗、景、意的融合。
图1 养生馆景观平面图Fig.1 The planar graph of landscape in health care hall
古典园林常常将诗句与亭台楼榭等建筑结合在一起,实现游园之人能够在不同的情境中品味诗句的内涵。在养生馆的设计中,四季分区作为导视牌的功能、与二十四节气“诗”很好地结合起来,起到了互为因果的效果。导视牌的内容以“春生”“夏长”“秋收”“冬藏”为主题,在此基础上与二十四节气诗歌共同构成。导视系统景观小品往往通过它们自身的形态、色彩、材质等基本要素, 经过艺术设计处理手法, 传达出特定的文化内涵。设计中的导视牌采用木质材料,顶部覆盖茅草体现“农”的韵味(图2)。
图2 “春生”景观Fig.2 “Chunsheng”landscape
1.2植物配置中的主题体现农业会展类景观设计中的植物相对于常见的农业观光园具有时效性,因此植物需要具有一定的可移动性。因此,盆栽成为会展类植物种植的常用手法,但对于展后继续开放的会展类景观(如各地的世界园艺博览会等),则往往进行实地种植。植物景观与其所在场所特点和风格具有很强的关联性[5]。在健康食材养生馆的设计中,大量采用了盆栽的形式进行植物配置,设计中大多选用叶冠能够遮住盆体的植物,以改善其视觉效果(图3)。
图 3 盆栽为主的养生植物Fig.3 The health-care plants with potted plant as main body
农业会展类的植物配置方式与常规的景观植物配置方式不同,不能只是为了色彩和形态的美观而随意配置,其植物形态需要延续农田文化形态特征,采用单品植物的区域状种植[6]。在健康食材养生馆的设计中,按照平面规划中不同的季节区域,分别选择适应各季节的养生食材植物进行成组成片种植,形成了季节性配置特色。
设计中为突出农业主题,植物种类选择上更多地采用各种农作物、蔬菜等营造植物景观。为了获得更好的色彩搭配和组合形态,植物品种的选择尤显重要。在健康食材养生馆的设计中,更多地选用养生蔬菜、养生茶等植物,在花类的选择上也尽量选择与养生有关的植物,比如可以制作成养生花茶的菊花、玫瑰花,间插种植部分的常开花或常绿植物作为景观点缀,如三叶梅、竹子等(图4)。
图4 馆内种植现状Fig.4 The planting situations in the hall
1.3特色农业文化小品等景观元素体现会展类景观设计需要融入当地的特色文化语言,但并不是元素复制,而是以自然的形式将那些人们有情感共鸣的事物与景观融合,实现地域元素的合理展示。景观雕塑小品是一种具有强烈感染力的造型艺术,雕塑小品来源于生活,却能带给人们更完美的艺术体验[7]。农业类雕塑小品重在体现乡土文化和民族文化,其形式丰富,它可以赋予环境空间更为丰富的农业文化内涵,提升园区的精神品质[8]。
在养生馆的设计中,南瓜与草亭的结合实现了大自然中绚丽色彩与质朴之间的和谐,一种扑面而来的淳朴哲学意境油然而生(图5)。 在入口区,利用较开阔的疏散场地,其地面铺装按照胶东当地每年农历二月二龙抬头打灰囤的民俗,让当地村民用灰砖铺出当地灰囤的图案,这一民俗元素的使用增加了参观者对农村民俗的了解,具有很好的民俗文化宣传和传承意义。
四川美术学院虎溪校区的景观设计中,将回收的一些废弃物件进行有序组合在围墙等景观元素中,通过材料重组的方式使得这些废弃材料得以再生利用,满足了新的功能需求,实现新的视觉效果[9]。采用类似的设计手法,设计者在施工过程中收购乡村的废弃陶罐,组织到景观设计中。这些陶罐打破了原有农村盛放粮食或酒水的功能,成为植物种植器或者淌水的小品。植物在放置的陶罐中以自然流淌的手法达到景观中画龙点睛的效果(图6)。
图5 南瓜厅Fig.5 The pumpkin hall
图6 功能置换后的景观陶罐Fig.6 The landscape clay pot after functional replacement
2 体验式农业景观的表达
农业会展类场馆景观往往具有面积相对受限、内容相对浓缩的特点,游客在游览过程中除了欣赏景观外,需要能够在听觉、视觉与嗅觉等方面得到美好体验,同时也应该有更多的参与式体验,以提高游客的主人翁意识。在健康食材养生馆设计中主要运用接收式体验和主动性互动式体验的形式。
2.1接收式体验设计设计中以体验式“养生农业”为特色,体现二十四节气养生食材的主题,在这个主题中通过视、听、触、闻的感官体验来提升会展的趣味性。
视觉是场馆设计的基本要求,主要通过植物与景观小品的高差关系、虚实关系、空间围合等方式体现,使游客能够实现步移景异的效果,如入口处的植物采用先抑后扬的效果,先通过入口标志性景墙及墙后种植的竹子和景观大树对游客的视觉进行半遮挡,使游客在规定的路线中逐渐体验馆中沿路的景观,而不是一览无余的平铺直叙式设计。
触觉、听觉、嗅觉的设计也十分考究。该展会的展出时间是秋季,因此入口处的菊花花香可以将游客带入秋的意境之中。在不同的季节区都会设置一些具有特殊味道的植物,以形成季节性的味道辨识。
对于听觉则充分利用展馆景观特点进行多种声景设计,在湖边的“夏生”区域设置蝉鸣,“秋收”区域设置蛙鸣等自然声。在人工造“乐”方面,利用水池的高差处理设置瀑布,形成自然水声;在养生堂半围合空间中邀请演奏者定时弹奏古筝曲,使古乐曲与自然声并存,自然的蝉鸣、蛙鸣等成为琴声的伴奏,琴音的存在可以无形中引导游人在交谈中做到轻声细语,从而降低展馆噪声,提升馆内文化意境(图7)。
图7 “听觉”系统设计逻辑示意Fig.7 The design logic of “audition” system
2.2主动性互动式体验设计会展类景观需要结合会展期间游客客源的构成特点和心理需求进行设计。主动性互动体验设计可以使游客远离都市的喧哗,回归田园,享受淳朴农家生活的乐趣,体验乡村民俗文化的内涵[10]。茶山距离平度市区30 min左右车程,因此,对许多游客而言,感受大自然的气息与体验式游玩往往成为参观的主要目的。养生馆设计中在西北角利用馆内原有60 cm的场地高差,在场地高处设计了采摘品茶休闲区与农作物种子拼画游戏区,供游客享受采茶、泡茶、品茶体验和种子拼画游戏体验,既增加了游赏的乐趣,又增加了农业相关的趣味性体验。
互动性体验设计的关键是要根据参观者的特点,充分考虑参观者参与其中的可操作性、互动性、趣味性和知识性[11]。在设计中园区内种植较多珍稀罕见的养生植物,为了帮助游客进行植物认知学习,不同的种植区设计了二维码识别植物的标识牌,可以帮助游客扫码了解植物的特性、种植生长特点等农作物知识,实现了在游玩中增长知识的体验。
在东南侧秋收区的养生堂空间设计了定时感受大自然的呼吸体验。在阳光明媚的晴天,通过负氧离子检测仪测试,馆内丰富的植物使空气中的负氧离子含量在下午光照较好的情况下达到室外负氧离子含量的10倍左右,同时其温度、湿度环境也比较舒适,因此在馆内开展呼吸运动成为展馆设计中的重要体验内容。养生堂是一个半封闭空间,视野开阔,堂内小环境与堂外大环境紧密相连,因此除了古典乐曲的演奏表演外,还配有瑜伽教练定时指导游客进行深呼吸、肢体运动等感受高浓度负氧离子的体验活动,参与者可驻留在养生堂内或者堂外馆内的休闲空间进行体验,这一体验式活动的设计为参观者留下了很好的养生体验回忆(图8)。
图8 养生堂环境营造Fig.8 The environmental creation of health preservation hall
3 心理引导性设计
3.1对会展主题的诠释动力的引导会展类农业景观需要有鲜明的亮点成为吸引游客前行的动力,同时又要有足够的趣味性使得游客在游览后能够留下深刻的印象。人们会在会展主题的引导下寻找对主题的可感受、可参与性诠释,因此展馆设计亮点与游客诠释心理的一致性是会展类景观设计的关键。
在健康食材养生馆的设计中,主要是体现在对养生主题的扩大:①丰富的养生植物认知。尤其部分名贵而罕见的养生植物品种的认知,例如设计中占据大面积的铁皮石斛和野生灵芝成为养生植物的印象元素。②灌输更多的养生知识。通过摘茶品茶、养生呼吸、扫码识菜等参与式体验活动,让游客在参与的乐趣中实现对会展主题养生的理解和诠释。
3.2驻足与流动的心理交替引导在参观路线设计中,较大的会展场馆需要针对不同游览心理及不同体力的游客设计不同的游览路线,根据游客体力的差异划分主要活动区域与部分特殊群体活动区域。对于场馆面积较小的展馆,让游客按照指定的路线完成整个场馆的游览是设计的关键,同时也要兼顾游客的心理体验,实现一定的区位间隔呈现一个具有视觉冲击力或者具有互动性的主题元素,实现驻足与行进的合理分布。
健康食材养生馆面积相对较小,因此采用单向环形的流动路线,兼顾不同部位的驻足区的节点设计,如饮茶区、养生堂、种子拼画区等,实现游客心理期待的节奏性呈现。例如,养生堂是一个半围合的虚空间,且门并非直对路口,这就给游客游览行进中创造一种若隐若现的心理期待(图8)。
4 农业会展类场馆的后续发展
会展具有周期相对较短的特点,因此在设计中应充分考虑展会结束后的后续发展问题[12]。对于“定期举办,位置不变”和“定期举办,位置变化”的不同会展而言,后期的使用以及维护有不同侧重,前者可以设计更多固定的景观,如土木类基础设施,植物的栽培也相对稳定。后者则更多采用可移动的搭建手法,但也要避免“展览结束,一片空地”的局面。在设计中要充分考虑固定元素与非固定元素所占的面积与空间比重,实现展会结束后可以尽量多地保留原有固定化景观元素,而且能够顺利实现功能转换。
健康食材养生馆在会展结束后已经顺利实现了功能转换,转换为国家农业公园的一个展馆。设计中的路网、水面、种植区等整体景观结构在功能转换后得到了完整保留,没有出现任何拆建现象。展馆中设计的亭、养生堂、入口标志景观墙等实体性景观节点都进行了原样保留,继续成为新功能的景观元素,延续了其景观生命。在植物种植设计时,考虑到后续使用功能的变化,大部分采用盆栽式养生植物,因此便于随时随地进行植物更换。部分纯景观性植物,如起到空间分割的竹子、景观点缀的三叶梅等展会结束后都得到了很好地保留,也转换为新功能后重要的景观元素(图9)。
图9 后续发展现状Fig.9 The follow-up developmental status
由此可见,健康食材养生馆由于在设计时充分考虑到展会后的后续发展,使得展馆的功能转换在无声无息中顺利完成,没有造成任何拆建等浪费现象,是一种可持续发展理念下的设计思路。
5 结语
该研究通过对农业会展类景观的特性分析,明确其特殊性,研究会展类景观的设计方法。该研究总结出此类景观的设计思路:设计中应紧紧围绕会展主题展开设计,融入更多的当地民俗文化及符号;通过多种形式的体验式设计和心理引导性设计手法,将会展主题、游客需求、景观文化等方面要求合理地融为一体。期望通过此次研究为农业会展类展馆的设计提供一定的设计思路和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