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课堂提问须把握好三点

2018-08-26廖晓艳

小学语文教学·人物版 2018年7期
关键词:翠鸟晏子课文

廖晓艳

巴西著名学者弗莱雷曾说过:“没有了对话,就没有了交流;没有了交流,也就没有真正的教育。”他指出,只有在具有创造性和批判性的“对话式教学中”才能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而提问又是教学对话的关键,只有能激励学生思考、激励学生自我反思的提问,才能推动学生学会思考,学会学习。因此,提问对教师组织有效教学、发展学生的学习和理解能力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提升学生语文水平的途径有很多种,但效果最好的还是阅读。而语文教学中提问的设计,是关系到阅读教学组织成败的一项重要工作。我们需要根据学生的情况来对课堂提问进行预先构思和设计,力求课堂提问环节能使学生全员参与,共同思考,多元化发展学生的思维,让学生辩证地看待问题,让学生的理解能力有所提升,这对学生的个体发展是极其有利的。但是,多余和无效的提问会导致学生学习兴趣下降,丧失探索问题的精神,给学生未来的学习生活带来不良的影响。那么,我们应该如何避免多余和无效提问的出现呢?

一、提问要选择好时机

为了提高提问的有效性,教师必须具备提问的才能,及时发现和灵活应对学生的需要。课堂提问的时机也是非常重要的。比如在课堂中,对于一个问题,学生无法回答,那么教师这时候就应该反思,是不是学生认知还没有达到那个水平,是否要换个时机来引导学生学习。如《詹天佑》一文,开篇就写“詹天佑是我国杰出的爱国工程师”,在学习第1自然段时,学生认知还不够深刻,无法理解“杰出”是一个怎样的概念,这时如果让学生说出对詹天佑的理解,可能说不出个所以然来。我们应该引导学生充分理解整篇课文,再通过描述其事迹,使学生产生画面感,加深学生的理解。之后,再让他们阐述一下对詹天佑的认识。基于前面的知识铺垫,学生可以很容易理解并对詹天佑做出感性的认识。此时,他们对詹天佑评价的条件方才成熟。

二、提问要有切入点

有效提问能带动学生积极参与学习过程。选取好的切入点提问可以起到牵一发而动全身的作用,提高课堂效率,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那么,怎样才能找到提问的切入点呢?

1.抓住课题提问

学生发现问题这一过程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在不断的提问中培养出来的,因此教师需要在这一过程中担任引路人,让学生在课堂中去锻炼,去思考,找出根源,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培养思维,大胆说出心中的质疑。课题作为课文的灵魂,起到了概括全文的作用,为教学目标和课文学习指引方向。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可以通过课题让学生提问,如,课文写“谁”(什么)?“是什么”?“为什么?”

在引导学生从课题入手质疑时,可通过课文的灵魂来揭示全文的主要内容,鼓励学生针对课题提出自己的疑惑点,一般可从“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这三方面来提问。如,看到课题《把掌声分给她一半》,学生就会从“这是给谁的掌声?”“为什么要给她一半的掌声?”“这掌声代表了什么?”三方面思考。当学生看到课题《献你一束花》便情不自禁地问:“给谁献一束花?”“为什么要献一束花给她?”如此一来,学生渐渐就培养出了“望题生疑”的思维方式。教师再适时进行评价和引导,就能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激发其学习兴趣,使他们可以更深入地探索课文。

2.围绕中心提问

提高学生的语文水平,阅读是重要途径。阅读只有抓住要领,才会有自己的思想。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我们要抓住其核心部分,研究透彻,并根据其中心思想发展学生的思考能力。如,在教学《晏子使楚》一文时,通过对“从这以后,楚王再也不敢不尊重晏子了”这句话发起提问,使学生思考为什么楚王会尊重其貌不扬的晏子,从而点燃学生的思维火花。“为什么楚王不敢不尊重晏子呢?是晏子的什么让楚王不敢不尊重他?”引导学生围绕这个中心问题找到中心思路:晏子的口才表现在哪里?让学生围绕这个问题去思考,去挖掘,去发现,然后解决问题。教师加以引导和点拨,让学生的注意力和思考方向朝着寻找问题关键点的方向前进。同时,围绕中心提问还可以让学生集中精力找到关键思路去解决问题。无效的思考会分散学生的注意力,以至于得出的答案很可能牛头不对马嘴。我们可以适度地给学生一个框架,使其把注意力集中在某个点上进行全方位的思考,而不是放任学生天马行空地瞎想。

3.填补空白提问

一般课文最后都会留白,以便给读者创造想象的空间。而我们可以针对作者的留白,带领学生去探索和补充这些空白,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以及开拓创新的思维能力。学生会结合自身的认知和丰富的想象力来领悟作者留白的意图。或许想象的内容各种各样,甚至不切实际,但不管如何,这确实激发了学生的思维兴趣,达到了锻炼学生发散思维的目的。留白的用意并不是我们主要追求的目标,我们需要的是,通过作者的留白,综合文章本身,让学生自己思考与想象,使思想感情向更高层次发展。如《穷人》一文,当渔夫听到妻子诉说邻居西蒙死亡的事后,决定再苦再难也要收养邻居的两个孩子。渔夫的决定出乎桑娜的预料,而桑娜“一动不动地坐着”,这个行动也出乎渔夫的意料,随后桑娜拉开了帐子,故事就戛然而止,却给读者留下了想象的空间。在此,我向学生发问:“桑娜拉开帐子,会发生什么呢?”学生们的回答大胆求异但又合情合理,并由此激发了对文中主人公的敬意,从而深入理解了文章主旨。知识决定了一个人发展的下限,思维的广度决定了一个人发展的上限,只有打破传统思想和思维定式给自己的束缚,才会有更广阔的发展空间。教师要教会学生思考,从书中学习作者的思考维度,综合自身的情况开拓出独特的思考方式。

4.把握结构提问

从文章结构入手,有助于学生整体感知课文的内容,把握文章的结构特点和写作方法,从而提高学生分析理解文章的能力。如《富饶的西沙群岛》一文,作者采用了总分总的方法来写,主要围绕“那里风景优美,物产丰富,是个可爱的地方”这个总写的句子,然后分几个方面来具体描写。教学中根据文章的这一结构特点,我们可以设计中心问题:“文中作者是怎样把风景优美、物产丰富写具体的?”这一问题不仅能够很好地引导学生探究品味课文,而且能够有效地引导学生了解文章的结构特点,帮助学生学会写作。再如《美丽的小兴安岭》一课,作者按照一年四季的时间顺序,具体介绍了四季诱人的景色,以及小兴安岭是一座美丽的大花园和巨大的宝库。教学中可以设计如下问题:“课文是怎样写出每个季节小兴安岭的美丽和诱人的?找到相关的句子读一读、品一品。”学生在解决这一问题的过程中不仅通过语言感受到了景色的美丽与诱人,同时也了解并学习了作者的写作方法,积累了语言。

三、提问要有价值的导向

在教学实践中,当学生对文章本意发生曲解时,教师应当从学生的角度去考虑,认真对待学生的意见。学生受年龄限制,心智发展尚不成熟,对文章的含义理解不到位是很正常的,而且文章所要表达的思想大多是一个范围,每个人都会有各自的想法。但如果教师一味地去迎合学生的思想,那也是行不通的,教师应该对学生有清楚的认识,对于学生的回答,做出正确的回应、思考,同时引导学生对自己的问题作出进一步思考,结合学生自己的问题加以分析是否存在逻辑上的错误。让学生通过这种思考方式学会深度思考和探究问题,培养逻辑思维能力。

又如在教学《翠鸟》一课时,我让学生找出描写翠鸟的语句和翠鸟捕鱼的语句反复诵读,然后提问:“你喜欢这只翠鸟吗?为什么?”然后学生就会从翠鸟的各种维度去思考,有的会说外表,有的会说羽毛。我接着问:“这样可爱的翠鸟,文中的作者真是喜歡极了,所以他很想抓一只来饲养。你想抓吗?为什么?”学生有说想的,有说不想的,他们都说出了自己的理由。我总结道:“不管同学们想或不想,都是因为大家对翠鸟太喜欢了。但如果因为我们喜欢而把它抓起来关在笼子里,它就因此失去了自由,我们就永远看不到它的可爱之处了。”这样做既尊重了学生,又使他们从中受到了保护动物的熏陶感染。我又问:“那么,我们应该怎样对待动物呢?”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和所学到的知识来谈保护动物的经验。我再出示关于《野生动物保护法》的相关内容,学生了解了相关法律后,保护动物、与动物和谐相处的意识进一步增强了。

孔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也说过:“发明千千万,起点在一问,智者问得巧,愚者问得笨。”唯有在教学过程中遵循以上原则,课堂提问才会发挥其有效作用,保证教学的效率,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我们不仅要教给学生知识,更要教会学生正确的思考方式,让其在思维方式和思维广度上有所发展,遇见问题能带有辩证性和逻辑性的去思考去解决。我们希望每一堂课学生都能主动地思考和探索,每一堂课都有收获和进步,师生互动融洽,学生个体的语文能力有所发展,这样的课堂才是有效的课堂。

(作者单位:四川成都市新都区桂湖中心小学)

猜你喜欢

翠鸟晏子课文
笑翠鸟
晏子的车夫
小燕子
常常想起人间的美好
端午节的来历
背课文
晏子使楚
晏子辞退高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