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电子产品对小学生阅读习惯的影响及对策研究

2018-08-25袁咏茵马晓玲曹露娟朱海卉

科教导刊 2018年5期
关键词:电子产品阅读习惯小学生

袁咏茵 马晓玲 曹露娟 朱海卉

摘要 随着科学技术发展的突飞猛进,手机、电子书等各种电子产品在我国小学生阅读中已普遍流行。通过调查和访谈,得出小学生电子阅读速度有所提高,阅读内化程度不高,只读不解现象严重、做笔记习惯呈淡化趋势及阅读分享意识薄弱三个结论,并对结论提出相关的解决策略。

关键词 电子产品 小学生 阅读习惯

中图分类号:G625.5 文献标识码:A DOI:IO.16400/j.cnki.kjdkz.2018.02.064

1引言

1.1问题提出

阅读是小学生开展学习行为的基础和关键,小学阶段是培养学生良好阅读习惯的黄金时刻。据《孩子&家庭阅读报告》显示,自2010年以来中小学生进行电子阅读的人数几乎增加了一倍。可见,电子产品已越来越频繁地渗透到小学生的生活中,电子阅读已成为小学生阅读的重要方式。随着小学生上网率的不断提高,小学生的阅读习惯也随着电子媒介的发展逐渐发生改变。小学生的年龄小,自主性和控制力较差,好奇心强,容易受到周遭环境影响,他们未必能正确地使用电子产品进行阅读,若长期没有在家长或学校的正确指导下使用电子产品进行阅读,会对阅读习惯产生各种可能性影响,因此对其进行客观全面的研究有必要性。

1.2研究方法

主要采用问卷法和访谈法。根据研究对象的年齡和语言理解力特点,设计了更具直白化和趣味化的问卷调查表。选取的对象为中高年级学生,共发放问卷500份,其中进行电子阅读的小学生发放250份,进行传统纸质阅读的小学生发放250份,共计收回有效问卷476份,问卷有效率为95.2%。问卷共20道题目,所有数据使用Excel软件进行处理。为保证调查效果的有效性,我们特别注意该校是否有阅读课,是否重视培养学生的阅读习惯。此外,还通过访谈法,与学校的教学人员、学生、家长对话,了解目前小学生使用电子产品阅读的习惯,为进一步研究做准备。

2核心概念界定

2.1电子产品

电子产品指可供小学生进行阅读活动的电子阅读器,包括电子书、学习机等。本研究所涉及的电子产品主要指电子书。它可将文字、图片、声音、影像等信息内容数字化,存储量大,携带方便。与传统纸质图书相比,电子书具有内容丰富灵活,资源利用率高,多媒体上网等特点,更能抓住小学生的眼球,吸引儿童阅读。随着计算机技术在小学阅读教学中使用率的提高,电子书阅读逐渐成为小学生阅读的新兴途径,对小学生的吸引力也越来越大。

2.2阅读习惯

阅读是人体的视觉器官识别语言文字后直接由大脑发生知觉的阅读方式,通过理解、领会、吸收、探究、鉴赏和评价的思维过程获得和积累知识。阅读习惯是指通过频繁地重复性模仿行为后自动习得的阅读行为,体现了个体阅读的规律特点,对学生阅读学习结果的发展起到重要的影响。由此我们认为,阅读习惯常指个体在实施阅读行为时,通过不断地修正与调整,逐渐形成的较为稳定的阅读思维、动机、方式等阅读行为。

3调查结果与分析

从调查中了解到,电子阅读器在小学生群体中的使用频率和依赖程度较高。电子产品等新媒体的出现使小学生的阅读方式更加多元化,正逐步从以往的平面单向式阅读向立体式的互动阅读发展。阅读实质上是一个认知的过程,电子阅读这一新途径使小学生获取和输出信息的方式发生变化,从而使他们的认知、思维方式发生必然性改变,对其阅读习惯产生影响。以下是针对小学生的阅读方式对阅读习惯影响的研究分析。

3.1阅读速度

同为一本100页读物,学生使用电子产品阅读总体上会比传统纸质阅读的速度要快,较多使用电子产品阅读的学生在4-7天可以读完,而纸质阅读的完成时间在1-2周。随着学生对电子产品熟悉度的提高,小学生都能很熟练地操作电子阅读器,且电子书更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电子阅读速度较快,同时,学生吸收内化的内容相对较少。

3.2读书笔记

就读书笔记的情况来看,在电子阅读后经常会做读书笔记的小学生只有16%,而在传统阅读中,经常做笔记的学生比电子阅读高出26个百分点,两组的差距微大。由于教师在日常教学中对学生电子阅读的指导相对较少,学生的电子阅读速度相对较快,大多数人只有纯粹地看,把电子阅读当成一种娱乐性活动,缺少对阅读内容的自我思考与内化。

3.3阅读理解

在电子阅读中,32%的小学生表示能理解阅读内容,40%的小学生不太能完全理解阅读内容,处于半懂半懵的状态,28%的小学生不能理解阅读内容。在调查中我们发现,能理解阅读内容的小学生在电子阅读过程中会主动积极地寻找父母的帮助,或借助学习工具,而不能理解的小学生则没有采取任何措施,一带而过,只读不解现象严重。

3.4交流分享

调查显示,只有25%的学生在电子阅读时能做到与同伴、家长等交流与分享阅读内容,46%的同学有时会与别人分享,而29%的同学则不能。可见小学生的阅读分享意识薄弱,交流分享的主动性较差,这不利于发展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倾听能力,不利于进一步建构深化知识经验,阻碍了小学生发散思维和创造性思维的培养。

4讨论与分析

4.1阅读速度

电子阅读相对纸质阅读快,原因之一是电子阅读器的屏幕相对于纸质本面积小,每页的文字也相对少,读者是按照“屏”与“块”进行读取信息的。而纸质本页面的字数多,读者按照“行”进行阅读,视觉压力会比电子阅读大,且纸质本的可触性和可视性也给小学生一定的阅读心理压力,加上小学生注意力不稳定的特点,当页数多的时候会怀有“要读完这本书有一定难度”的心态。Elizabeth Tharion的手动与阅读眼睛运动的实验中也得出了类似的结论。实验发现,当具有相同的知识和阅读能力水平的读者使用电子阅读器阅读时(阅读距离和阅读文本保持一致),较频繁用手臂划动文字页面的读者被记录下来的阅读时间显著低于那些久久没有划动页面或划动次数较少的读者,表明从读者在进行电子阅读时的本体感觉是最有可能通过提高效率来帮助读者阅读一个移动的文本(电子阅读器上的文本)。当进行电子阅读时,眼睛扫视的文本目标化越准确,阅读时产生的错误就会越小,但不够准确的文本定位可能会增加移动文本发生的阅读时间。可见,学生的电子阅读速度虽然有所提高,但他们阅读移动文本的方式和心态仍不够成熟稳定,为了保证学生的电子阅读质量,家长和教师需要有相关的引导。

4.2读书笔记

生成学习理论的提出者维特罗克认为,做笔记是学生有效地促进自身学习效果的策略,以便自觉主动地去实践,从而获得学习的能力。小学阶段是养成良好阅读习惯的最佳时期,因此脱离纸质阅读更应该养成做笔记的习惯。电子阅读的内容极富跳跃性和复杂性,通过视频、图像的呈现使感官得到直接的刺激,在短期内比传统阅读更能帮助学生阅读理解和记忆,但长期来看,如果没有运用笔记加深理解,梳理知识结构,这种阅读方式难免会降低思维深度和创造性。

在学生的电子阅读过程中,若教师对学生的元认知加强监督与控制,即对学生的阅读笔记有较明确的要求,将致使学生的元认知策略发生变化,从而影响其认知策略和学习质量。其实,电子产品可为学生提供实时使用高亮标注文本、快速截取、涂鸦等记录笔记的实用功能,学生使用电子阅读将重塑自身的认知过程,若对这些功能进行的有效利用,利于其进行知识的迁移,对学生充分发挥学习的主观能动性,提高学习效率有很大的帮助。因此,做笔记不仅培养了学生的元认知能力,帮助学生形成自我反思的意识,更能习得解决问题等学习策略。可以说,从认知上相比于传统阅读上这更有助于学生在阅读中建构图式,形成和发展个人思想观念。

4.3阅读理解

调查中发现,简单直接的细节容易被大多数人记住。两组虽差别不大,但电子阅读的学生大多数在读完后都没能回忆起其他内容,记忆不深刻。电子阅读是一种屏幕阅读和快速浏览的阅读方式。加涅的信息加工学习理论认为,在阅读中,需要加工的信息主要存储在短时记忆中,但实际上,人脑的短时记忆容量是有限的,一般只能存储七个左右的信息组块,学生在电子书查找和回看的过程中,新的阅读内容会不断地存入短时记忆中,导致造成原有信息的丢失,能到达长时记忆的信息较少。可见,大多数学生使用电子产品能在有限时间内提高阅读速度,这是他们阅读习惯变迁的特点之一,但长期进行下去的话容易养成走马观花的浅阅读习惯,导致阅读的内化程度不高。

由此推测,一方面,家长的具体指导工作并没有做到位。绝大部分家长对孩子使用电子阅读非常认可,但他们当中有少数人并没有针对孩子的实际需要去参与到孩子的阅读过程中,没有利用好家长这一优质资源库的作用,导致孩子的自主阅读理解效果较差。另一方面,多数学生主观上依然需要辅导,但主动性还不强。中年级的学生在情感发展上由外露、不自觉逐渐向内控、自觉发展。高年级的学生对许多事情有自己的看法,还会自觉使用逆向思维的形式研究、解决一些遇到的困难,不太愿意大人过度干涉。

维果茨基的支架式教学指教师指导学习者建构和内化所学的知识与技能,帮助学习者进行更高层次的学习活动。简言之,是通过教师的帮助,学生能實现自主管理学习任务,最后撤离支架。。应用到电子阅读上,教师应积极引导学生正确地进行电子阅读,从开始的不理解阅读内容到一步步养成深入思考阅读内容的习惯,并逐步建构自己的阅读体系,将知识内化为自己的经验,做自己的阅读引导者。小学阶段是他们阅读习惯和态度从可塑性强转向逐渐定型的重要过渡阶段,如果教师和家长能利用好阅读指导,将有助于他们形成良好的认知结果和态度体验。

4.4交流分享

新西兰著名教育家霍德威表示,学生进行分享阅读时,他们之间流露出的情感和经验的交换有助于将不同个体联系起来,因此分享阅读对学生而言更重要是在于“分享”这一元素本身。他认为师生的分享阅读中,教师的作用在于鼓励学生的参与,学生也从中构建了知识体系,同时获得了阅读的意义。Pamela Blewitt和Ryan Langan的研究表明,孩子与他人进行分享阅读时,在交互过程中更易培养孩子对词汇、句子的建构能力,这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孩子的积极参与(包括注意力和热情)。一般来说,超文本(脱离文本)话语的重要贡献在于保持儿童的参与,并对阅读内容、阅读任务以及阅读背景的一部分的词汇或句子感兴趣或着重复述。而电子阅读过程的交流与分享充分体现出阅读的交互性,孩子在阅读过程中没有受到外界因素的干扰,孩子是阅读的主体,这样轻松愉快的交互氛围,与交流对象在高接触条件下的口头响应策略对孩子的影响最大,使得他们把这些视觉、听觉、触觉的信息都由大脑途释为自己的想法和思维,有利于发展学生的辩证思维能力,进而收到最佳的效果。

5结论与建议

通过调查分析发现小学生电子阅读主要存在以下三个问题,一是阅读速度有所提高,阅读内化程度不高,只读不解现象严重;二是做笔记习惯呈淡化趋势;三是阅读分享意识薄弱。小学生电子阅读习惯培养,对小学生端正思想、规范行为、获取知识、提高能力等方面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培养良好的电子阅读习惯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不仅需要坚持与定力,更重要的是决心。携同学生、教师及家长三者合力,才能有所收获甚至裨益终身。

5.1加强家庭指导,促进学生阅读内化与理解

环境是一个重要的教育资源,要想让孩子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必须注重家庭环境氛围的建设。作为学习媒介,电子产品本质上并无利弊,重点在于家长的正确引导,提高孩子的阅读理解能力。家长需事先了解电子产品对小学生阅读的利弊,制定量化的电子阅读方式,对阅读内容进行有方向的筛选,引导孩子理性地对待电子阅读活动。

孔子倡导学思行相结合的学习方式,让孩子在阅读中学会思考并应用于实践,主动地获得智慧。现在的学生偏向于浏览式阅读,浅尝即止的阅读很难得到知识和进步。因此,家长的示范阅读就显得十分重要,多参与孩子的阅读,及时地提问与反馈,培养孩子思考的意识,提高孩子发散思维和想象空间。其次,主张将阅读和孩子的生活实际相结合,阅读建立在已有生活经验之上,应用于生活之中,可以加深孩子们对阅读内容的理解,从而激发起阅读的兴趣。

5.2整合教育资源,多方面操作阅读笔记

在电子阅读逐渐成为新的阅读方式的趋势下,学校更应该积极、正面应对电子产品对小学生阅读习惯的负面影响,引导学生有效、合理化运用电子产品进行阅读,整合教育资源,合理利用电子产品阅读的优势,多方面操作阅读笔记,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针对小学生的兴趣爱好特征,教师可指导学生利用绘本式、评星式、小报式等丰富有趣的做笔记方法,不仅能提升学生的阅读兴趣,还提高了学生的阅读质量。与此同时,学校应坚持电子阅读与纸质阅读的辩证统一,研究探讨这两种方式的可利用价值,在教育教学中充分运用两种阅读方式的互补性,有助于培养学生作阅读笔记的习惯,促进提高独立思考和分析问题的能力,启发学生的创造性阅读思维。

5.3打造电子阅读分享校本课程,开展丰富创意的分享阅读形式

作为一种个性化课程,学校可以针对小学生阅读分享意识薄弱的问题,结合教师、家长、社区的多方面力量,制定有特色的校本课程。根据学生的学习特点和身心发展规律,结合学校实际,可以落脚在理念、方式、设计、管理等多个方面,逐渐形成系统的、完整的校本课程内容。在此基础上,鼓励学生多利用电子产品开展多元化阅读,捕捉时代信息,在课上分享交流。学生的学习需要不断接受外界的刺激和鼓励,以维持和激发他们的注意力与兴趣。学校可以开展各种各样的电子阅读分享活动,为进一步打造高质量的阅读交流分享活动奠定基础。

猜你喜欢

电子产品阅读习惯小学生
小眼镜找朋友
关于电子产品结构设计的相关问题探讨
襄阳市区3~6岁幼儿电子产品使用情况调查
他是一个了不起的小学生
浅谈语文阅读的教学方法
谈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策略
培养一年级孩子爱上阅读的方法与策略
如何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培养学生的阅读习惯
我是小学生
非常小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