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产业融合视角下苏南乡村工业空间优化策略研究

2018-08-25屠黄桔王影影

湖北农业科学 2018年10期
关键词:苏南地区产业融合优化策略

屠黄桔 王影影

摘要:基于产业融合视角,分析了产业融合要求下乡村工业空间的优化趋向。通过剖析当前苏南乡村工业空间存在的空间发展潜力不足、空间结构单一、用地碎片化发展、乡土风貌缺失等主要問题,结合苏南乡村工业空间优化,针对性地在产业转型、产业链延伸、用地资源整合与空间重组以及空间风貌更新等方面提出了优化策略。

关键词:产业融合;乡村工业空间;优化策略;苏南地区

中图分类号:F3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39-8114(2018)10-0129-05

DOI:10.14088/j.cnki.issn0439-8114.2018.10.033

The Optimization Strategies of Rural Industrial Space in Southern Jiangsu

from Industrial Convergence Perspective

TU Huang-ju1,WANG Ying-ying2

(1.Yangtze River Delta Branch,Beijing Tsinghua Tongheng Urban Planning and Design Institute,Suzhou 215000,Jiangsu,China;

2.East China Construction Corporation Limited,Shanghai 200011,China)

Abstract: The optimization trend of rural industrial space was analyzed based on the perspective of industry convergence. By dissecting the insufficient space development potential,single spatial structure,land fragmentation,lack of local features and other subject matters of rural industrial space in South Jiangsu at present,and combining the optimization of rural industrial space in South Jiangsu,some optimization strategies were proposed from aspects such as the industrial transformation,extension of industrial chain,land resources integration and spatial reorganization,update of spatial features.

Key words: industry convergence; rural industrial space; optimization strategy; South Jiangsu

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中国开始大规模的乡村工业化进程。自改革开放以来,“苏南模式”成为苏南乡村经济发展模式的典范,苏南乡村工业空间星罗棋布。国内学界大多研究苏南乡村工业空间的分布状态,认为乡村工业空间经历由分散到集中的转变[1]。随着中国经济社会改革的不断深入,传统的苏南乡村工业空间表现出较多的不适,尤其是与农业空间、生活空间的“摩擦”使得研究重点转向工业空间与这三者间的关系[2]。在“三集中”等政策的影响下,苏南乡村工业空间逐步收缩,据统计,2013年苏州全市约有92%的乡镇工业企业进入工业园区[3]。苏南乡村工业蓬勃发展增加了村集体可支配收入,改变了村民收入结构,经实地调研发现,吴江乡村村民大部分收入来源由务农转变为务工[4]。2015年苏南地区城镇化率达75%以上,现代农业的发展促使乡村从事农业的人口逐年减少。2015年中央一号文件指出,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是党中央、国务院在中国经济步入新常态,农业、农村发展进入新阶段背景下的重大战略决策[5],为乡村工业融合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政策环境。现阶段新形势下,苏南乡村工业空间如何转型日渐成为关注点[6]。伴随着经济社会转型以及政策的转变,传统的乡村工业在产业和空间上将不断优化与重组。

1 产业融合内涵以及乡村工业空间转型趋向

1.1 产业融合内涵

广义上的产业融合是指产业间或者同一产业不同行业间的渗透、融合,逐渐形成新产业的动态发展过程。马健[7]指出产业融合通过产业边界和交叉处的技术融合、产业内的企业之间竞争合作关系发生改变,导致产业界限的模糊化甚至重划产业界限。宗锦耀[8]认为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是指以农业为依托、农产品加工业为基础,通过产业间有机整合,延伸产业链和价值链,改善农民就业和收益。本研究认为,产业融合的实质是农业基础上的乡村一二三产业联动(图1),三者交叉、渗透形成新业态,增加农民收入的发展过程。

乡村在区位优势、自然资源以及劳动力成本等产业要素上与城镇大不相同,且苏南乡村工业最初是在乡村农产品加工的基础上发展而来,以小规模的家庭手工业作坊为主,具有较强的产业根植性。因此苏南乡村工业区别于城镇工业,应因地制宜地转型发展具有根植性的产业,并在发展方式上区别于传统意义的乡村工业。

1.2 产业融合下乡村工业空间转型趋向

乡村建设需要为地区未来的各种发展可能留有余地,使得乡村对未来社会经济发展的各种变化具有适应性[9]。为更好地实现产业融合以及延续乡村经济实力,村庄可预留一些土地,进行土地利用弹性规划[10],用于发展乡村涉农工业等,以满足日后乡村产业发展需求。同时产业规模适度是乡村工业空间参与乡村产业融合的前提,在尊重城乡产业分工规模基础上,乡村工业空间应适度发展,规模较大的乡村工业空间宜撤并至城镇。

产业融合通过促进乡村工业产业转型,相应地加速工业空间优化重组。产业融合下苏南乡村工业将在产业链结构、产业布局方式以及产业功能方面发生转变(图2),产业转变作用于空间,使得乡村工业空间也随之逐渐转型,乡村工业空间朝着多元化、集约化、乡土化方向演变。产业融合视角作为乡村工业发展的新思路,在其介入和推动下,乡村工业空间与农业、服务业空间表现出明显的融合转型趋势。

1.2.1 产业融合下乡村工业空间多元化发展 工业作为乡村产业链中的一环,与其他产业的合作、交融弥补了原有产业链的单薄,促进工业逐步融入农业、服务业空间。鼓励在农业基础上发展农副产品加工业、农资制造业和农产品流通、销售及旅游服务业[11]。依据工业生产方式的不同,工业产业链多向延伸,从而推动工业空间与农业、服务业空间多样融合,形成多种工业空间单元,丰富了工业空间结构,使产业融合下的工业空间呈现多元化发展趋势。

1.2.2 产业融合下乡村工业空间集约化演进 产业集聚是产业资本要素在空间范围内不断汇聚的一个过程[12]。一般来说,集聚有助于产业交流合作、节约成本以及产业创新等。产业要素的集聚带动空间要素的聚合、交流,促进空间重组以及用地布局优化。不同产业对要素分布要求不同,产业融合应合理布局土地等空间要素、优化资源配置,提高资源利用率。具体来说,在涉农化转向下,通过产业联动、要素集聚、技术渗透、体制创新等方式,将资本、技术以及资源要素科学地进行跨界配置,工业空间要素亦随之流动。不同规模、种类的工业空间布局要求不同,工业空间重组过程中需尊重工业空间的多样性,注重工业空间集约化、差异化布局,加快工业空间要素高效流动。

1.2.3 产业融合下乡村工业空间乡土化变更 产业功能的拓展有助于产业升级转型[13],加快延长产业价值链,提高产业经济效益。产业融合拓展了乡村工业空间原有功能范畴,承载了农产品加工以及乡村工业文化推广等功能。为更有效地沿革乡村工业文化、提高工业空间资源的利用率,可进一步激发工业的文化、旅游等多功能,催化新的产业形态和消费业态,加快产业价值链高端延伸。而乡村工业空间需拥有乡村“个性”,才能获得消费者的青睐,因此乡村工业空间风貌应有别于城镇工业空间风貌,强化工业空间的可识别性,着眼于乡村工业空间同城镇空间风貌的差异化建设,突出呈现出乡土化特性。

2 苏南乡村工业空间存在的问题

随着机械化生产发展,乡村工业生产方式、组织经营模式以及工业空间面貌均发生巨大变化,开始出现了厂房,工业经营模式逐渐由个体经营转向合作经营。改革开放后,受“苏南模式”的影响,大量非涉农工业开始涌入乡村,并逐渐取代涉农工业在乡村工业中的主导地位。大小不一的工业空间散布于乡村内,私人企业代替了原有的合作工厂,乡村工业的根植性被逐渐弱化。

2.1 乡村工业空间发展潜力不足

苏南地区乡村工业的迅猛发展加速了乡村工业空间的快速扩张,然而“苏南模式”下的工业产业非涉农化严重,产业根植性较差,且以劳动力密集型制造业为主[14]。例如吴江杨文头村、北联村,村内工业以仪器制造、塑料加工、金属加工等产业为主。随着经济社会的转型,原有乡村工业产业低端供给以及根植性不足导致产业后续发展动力薄弱,因而现有工业空间转型升级较为缓慢。加之工业产业非涉农化以及政策因素的影响,苏南乡村工业空间未来的发展潜力受到影响。

2.2 乡村工业空间结构单一

生产—包装—销售一体化有利于及时反馈生产、销售的信息,减少交易费用[15]。苏南乡村已有产业融合的实施案例较少,普遍局限于农业、旅游业间的融合,工业空间与农业、服务业的空间联系薄弱,工业产业空间融合度低,空间交流缺乏,产业链单薄,结构单一。例如吴江杨文头村,规划的工业区内工业(制造业多数)与村集体的农业联系薄弱,大部分农产品生产后未经村内工厂企业初加工就直接销售,产品附加值较低。且苏南乡村工业空间普遍未开展文化、旅游等开发,乡村工业空间文化价值利用率低也加剧了乡村工业空间结构单薄。

2.3 乡村工业空间用地破碎

目前,苏南乡村基本已无重工業,按产品原料的产业类型分,苏南乡村存在两种工业空间:涉农工业空间和非涉农工业空间。多数村庄的非涉农工业空间已集中并形成工业集聚点,而涉农工业空间数量少、规模小、布局分散,不足以产生集聚效应,生产效率低,资源浪费严重。例如,吴江北联村内非涉农工业集中在村庄工业集聚点内,家庭作坊以及小型农产品加工厂呈星状点缀于村庄内。乡村工业空间用地破碎、集聚程度不足等不仅不利于工业空间资源集约,在一定程度上也影响了乡村工业产业间的合作交流,从而阻碍了工业空间的转型升级。

2.4 乡村工业空间乡土风貌缺失

乡村工业化改变了乡村经济结构,虽增加了村民收入,但影响了苏南乡村特有的田园风貌。苏南乡村的工业、农业、服务业的分立使得工业空间带有浓厚的工业气息,其生产设备、厂房、排放的废弃物等都在损耗着村庄的自然清新风貌。乡村自然风光、乡土特色是乡村产业生生不息的力量之源,为村庄生存、发展提供不竭的动力。工业化进程中,乡土风貌的缺失意味着乡村工业空间一定程度上缺乏转型升级的潜力,不利于提升产业价值链。

3 苏南乡村工业空间的优化策略

3.1 产业融合下的工业产业延续与潜力提升

3.1.1 保留涉农工业,延续经济实力 目前农业在提供就业岗位、提升产业效率、增加村集体可支配收入等方面不及工业,村庄工业集中至园区将致使先进技术、人才、资金等流失[16]。苏南地区“三集中”政策实施过程中,就有部分乡村因撤并工业而经济下滑现象。综合考量现有政策环境以及产业发展规律,苏南乡村工业空间首先应实现涉农工业“精明增长”(图3),保留原有涉农工业空间。

乡村通过发展涉农工业,从事农产品生产、加工、包装等活动,提升乡村的发展潜力,这样既可延续村庄经济实力,又可提供一部分就业岗位,增加村民、村集体租金收入。因此,现有形式下苏南乡村应注意开展土地利用弹性规划,保留些涉农工业空间,尽量避免“乡村无工业空间”现象的发生。

3.1.2 撤并非涉农工业,提升发展潜力 为提升苏南乡村工业空间发展潜力,非涉农工业空间需要做到“精明收缩”[15](图3),实现产业涉农化转型。随着经营模式的改善和生产技术的升级,农业现代化效率水平持续递增,农业发展已取得较好的收益。因此在尊重乡村产业发展容量的基础上,适度规模化的乡村涉农工业具有较强的发展潜力。

促使用地性质变更。原有乡村工业用地变为村民住宅用地、农林用地、旅游服务业用地等,既可以一定程度上恢复乡村山水、田园风貌,促进农业持续发展,又可以为乡村实现产业融合提供空间资源。

3.2 产业融合下的工业内生发展与产业链延伸

3.2.1 完善经营模式,促进内生增长 当前,苏南乡村已涌现出多种带有地方经济、文化特色的组织协作模式,如家庭农场、农业合作社等高效且颇具苏南特色的新型经营方式。这些组织经营模式源于苏南乡村,运用于产业融合上,可操作性较强。在深化土地流转的基础上,鼓励乡村采用先进的管理经营模式,建立以“家庭农场+合作社”、“农业公司+合作社”、“农业公司+加工基地+合作社”等经营模式,不断扩大产业资金来源。从国内外经验来看,在产业融合过程中,由于资源、能力、营销渠道等的限制,单靠本土化的经营主体往往会事倍功半,亟需外部植入经营主体连同本地经营者一起参与产业融合。苏南乡村可引导工商资本进入,参考资产租赁型、企业股份型、农业开发型和联合发展型等新型集体经济组织模式,解决融资难问题,从而提高产业生产效率,加快产业内生增长,增加集体收入。

3.2.2 延伸产业链,创建多元空间 本研究总结出两种产业链结构延伸模式,分别形成不同的工业空间单元(表1)。

1)“工业+农业”模式。乡村工业生产参与农产品加工环节,形成农产品加工业空间,即农产品加工单元。如乡村建立各式农产品加工基地,工业空间融入农业空间。

2)“农业+工业+服务业”模式。在产业涉农的基础上,工业空间、服务业空间互相交融。依据工业生产方式的不同,创建出两种工业空间单元:一类是规模较小的乡村手工业空间,即手工文化单元,空间具有较强的文化属性。如吴中区舟山村将“核雕”作坊与旅游业相结合,传承工艺文化的同时带动旅游开发。另一类是机械化生产的工业空间,即综合加工单元,例如乡村建设集农产品生产—加工—仓储—销售于一体的农业生态园。并以此开发旅游业,为提高生产效率,工业空间内的农产品加工、包装等通常采取机械化生产方式。三种空间单元互不冲突、且可共存,村庄可根据产业基础,因地制宜地选择其中的一种或多种类型。

3.3 产业融合下的工业用地整合与空间重组

3.3.1 整合用地资源,实现有序增长 土地资源是工业生产等人类生产行为的生产资料,一定规模的土地资源是涉农工业发展的基础,针对工业空间土地资源合理利用,解决产业融合“用地少”难题,乡村需做到以下两点。

1)拓展产业融合发展用地。乡村可通过撤并非涉农工业空间、闲置宅基地整理、土地整治等方式来新增农林用地、建设用地以及村民住宅用地等。但涉农工业空间只可在存量工业空间上安置,村庄耕地不宜用作新增工业用地,遵循工业空间存量优化原则(图4)。

2)工业空间不能无序蔓延、盲目扩张,需划定乡村工业空间增长边界或者规定村庄合理的工业空间比重。政策制定上需注重“工业进村”的产业门槛,坚决杜绝污染企业再次进入乡村。

3.3.2 优化空间布局,推动集约发展 产业空间集聚可以节约成本,促进分工与合作、享有区域与品牌优势。在土地资源整合基础上,为传承乡村传统手工业文化,苏南乡村可保留保护手工作坊,统筹考虑工业空间单元的规模、能耗度以及对村民生活的干扰程度。苏南乡村工业空间布局应遵循“集中与分散相结合”的原则。

1)高能耗、具有一定规模且对村民生活干扰较大的乡村工业空间单元集中分布。例如农产品加工基地,因其对水、电等基础设施要求较高,集中分布有利于提高资源利用效率。

2)规模较小、低能耗且对村民生活干扰较少的乡村工业空间单元则可以相对分散。例如手工业作坊可以散布于生活空间内。总之,工业空间分布应既保证拥有一定的产业集聚效应,又有利于保留、培育一些具有文化内涵手工业,延续乡村工业文化特色。随着农业、服务业生产要素的不断集聚,當乡村工业空间发展到超过乡村工业产业容量时,工业空间应撤并到城镇。

3.4 产业融合下的工业功能拓展与风貌更新

3.4.1 拓展产业功能,维育特色空间 产业融合拓展了工业的功能,乡村工业空间也应作为乡村地域文化的符号之一,担负起沿革乡村工业文化、传递乡村地域文化特色的重任,形成带有乡土特色的乡村工业空间。苏南乡村工业空间的特色维育便是“个性消费”时代乡村工业发展的关键之一。苏南乡村工业空间应具备不同于城镇工业空间的魅力,从长远发展视角以及特色营销策略出发,苏南乡村工业空间不能一味复制城镇工业空间,需要对乡村工业文化与乡土特色进行传承与更新。具体来说,产业融合下苏南乡村可借助乡村旅游来实现乡村工业文化的传承。通过改造具有乡村文化根植性的苏南乡村工业空间,打造集休闲娱乐、文化学习于一体的特色乡村工业游线路。依据乡村工业的文化传统、生产方式的差异,在空间功能和形态上形成区别于与城镇工业空间的乡土性,发挥乡村工业空间特有的优势,延续苏南乡村工业空间的记忆。例如,纺织业一直是苏南乡村手工业的代表,可利用原有的纺织厂、围巾厂的厂房、生产设备等改造成乡村纺织业的历史、制作工艺等的文化展示馆,挖掘苏南乡村工业文化,传承乡村工业技艺。

3.4.2 更新空间风貌,彰显乡土气息 乡村工业空间的独特魅力应立足于文化根植性,着眼于反映乡村工业特性、苏南乡村田园风貌,其关键在于工业空间风貌更新。为提升空间辨识度,延续乡土特色,首先在政策上应把控乡村工业空间的建筑面积及高度等指标;其次整改原有的工业建筑,使之与周边乡村自然环境相协调,主要从建筑风格、选材、立面色彩三方面上入手,新建的厂房、建筑构筑物风格上应避免带有过重的工业化气息,鼓励村民建设苏式风格的建筑,将苏南特色融入空间;选材强调材料本土化。就地取材,选用一些乡村特有的建筑材料(竹、篱笆等),重复使用废旧砖瓦,从材质上凸显乡村韵味;立面色彩尽量以黑、白、灰为主基调,注重色彩的协调。总之,产业融合下的工业空间风貌需要有别于原有工业空间风貌以及城镇工业空间风貌。

4 结语

从“工业下乡”到“工业入园”,苏南乡村工业见证了苏南乡村产业发展的轨迹。政策的转变与社会转型使得苏南乡村工业优化转型势在必行。产业融合理论指导村庄工业空间发展,促使产业空间融合,加快工业空间转型优化。苏南乡村工业空间布局应遵循“大集中、小分散”的原则,从而提高产业资源配置效率。在改善工业组织经营模式的同时,推动乡村工业持续繁荣、稳健发展。苏南乡村工业空间的优化必与乡村产业结构调整、空间风貌整改密不可分,乡村工业空间转型优化要与乡村产业规划、空间规划等相协调。不同地区、不同乡村工业空间优化策略应因地制宜,普适的应对措施并不存在,乡村工业空间的发展模式仍需在实践中不断探索。

参考文献:

[1] 郭 旭.苏南乡村空间分异研究[D].江苏苏州:苏州科技学院,2014.

[2] 王 勇,李广斌.苏南乡村聚落功能三次转型及其空间形态重构——以苏州为例[J].城市规划,2011,35(7):54-60.

[3] 2013年蘇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EB/OL].http://www.stats-sh.gov.cn/fxbg/201406/270677.html.2014-06-11.

[4] 苏南将达到或接近中等发达国家水平[EB/OL].http://news.ifeng.com/gundong/detail_2011_09/14/9156066_0.shtml.2011-09-14.

[5] 关于加大改革创新力度加快农业现代化建设的若干意见[EB/OL].http://www.gov.cn/zhengce/2015-02/01/content_2813034.htm,

2015-02-01.

[6] 翁一峰,吕 斌,鲁晓军.“产权关系”视角下的乡村空间发展探究——以无锡市阳山镇为例[J].城市规划,2014,38(10):51-58.

[7] 马 健.产业融合论[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6.

[8] 宗锦耀.以农产品加工业为引领 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J].农村工作通讯,2015(13):26-30.

[9] 杨 琳.土地利用弹性规划研究[D].上海:同济大学,2008.

[10] 胡 健,王 雷.土地利用规划的刚性与弹性控制途径探讨[J].规划师,2009,25(10):85-89.

[11] 姜长云.日本的“六次产业化”与我国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J].农业经济与管理,2013(3):5-10.

[13] 毛蕴诗,温思雅.基于产品功能拓展的企业升级研究[J].学术研究,2012(5):75-82.

[14] 于秋华,于 颖.中国乡村工业发展的制度分析[J].财经问题研究,2006(12):16-20.

[15] 谢正伟,李和平.论乡村的“精明收缩”及其实现路径[A].城乡治理与规划改革——2014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C].中国会议,2014.

[16] 黄良伟,李广斌,王 勇.“时空修复”理论视角下苏南乡村空间分异机制[J].城市发展研究,2015,22(3):108-112.

猜你喜欢

苏南地区产业融合优化策略
国土空间治理视角下苏南地区农用地生态修复分区
苏南地区商业插画在平面设计中的应用
农业现代化背景下家庭农场发展模式探析
大数据时代广告产业融合发展的模式与机制分析
基于贸易转型背景下的大连服务贸易发展对策研究、
企业重大风险确定及管理建议的研究论述
分组合作学习在小学语文高效课堂教学中的应用探索
苏南地区上古气井低产低效主控因素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