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以“灯”为题,学会借物抒情

2018-08-24徐惠丽

新作文·中学作文教学研究 2018年7期
关键词:借物灯光奶奶

徐惠丽

【创课缘起】

物与人、事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借物抒情、托物言志、以物为线等都是常用的写作手法。然而,初中生写作文,往往习惯于直接写人记事,碰上以“物”为题的作文,经常难以下笔,即使勉强写出,要么写成“四不像”的“说明文”,要么将“物”生搬硬套进“记叙文”,都不尽如人意。本课设计的创新之处,在于试图以借物抒情这种方法为例,教会学生按照从“物”到“人”到“事”到“情”再到“文”的方法,完成一次写作构思。

【创课思路】

本堂课的教学过程分为五个部分。首先,以学生比较熟悉的《红茅草》中的一句与“灯”有关的话导入教学。然后让学生列举生活中比较熟悉的“灯”,从而唤醒记忆,激活课堂。再让他们选择其中一种,对“灯”本身进行简单描写。接着,教师分享一则写作素材,师生共同口头作文,学生体会借物抒情的方法。最后,运用借物抒情的方法,进行写作构思。

【教学现场】

一、导入

师:在《红茅草》这本书中,拐子爹爹对麻溜说过这样一句话,“人的心中要有一盏灯,有了这盏灯,就天不怕,地不怕,生不怕,死不怕”,今天的这节课,我们就来尝试构思一篇以“灯”为题的作文。

二、说“灯”

师:说到灯,大家肯定不陌生。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有许许多多的灯。请一个小组的同学,依次说出在生活中真实存在的灯。

生:台灯、吊灯。

生:红绿灯。

生:霓虹灯。

生:射光灯,就是高楼楼顶有时会有一束非常明亮的光束,左右摆动,射向远方。

生:煤油灯、孔明灯、闪光灯。

……

三、绘“灯”

(一)布置写作任务

师:看来“灯”确实无处不在。接下来我们进行第一个写作训练,请大家从以上这些“灯”中选择一个,用两三句话描绘一下这盏灯的样子。

(二)讨论写作角度

师:样子包括哪些呢?

生:顏色。

师:对,颜色又包括灯光和灯罩的颜色。

生:光线的强度,明与暗。

生:主要用途。

师:是的,不同的灯用途不尽相同,所在的环境也各有所异。

生:形状。

师:如果是路灯,还有高矮的不同。好的,那就请大家选择一种你最熟悉的,写两三句话,描绘一下这盏灯吧。注意,描写要能突出灯的某一个特点或者作用。

(三)学生写作并分享

师:请一个小组的同学分享写作内容,其他同学也可以发言,尤其是当你们写的“灯”相同,但写法不同的时候,非常欢迎其他同学补充。

生:每当夜幕降临,繁华的街道上大大小小的商铺招牌便亮了起来。最吸引人眼球的莫过于酒吧或者KTV门口不断闪动的光,投射在地上,形成五颜六色的光斑。

师:写的是霓虹灯,你想写出它的什么特 点呢?

生:绚丽。

生:它伸着长长的脖子,变换着红、黄、绿三种颜色。最有威力的是红灯,只要它一亮,所有的车子都到了俄罗斯方块的底部。

师:“到了俄罗斯方块的底部”是什么意思?是说停在了斑马线前,是吗?

生:是的。

师:这是红绿灯。第一句话我非常喜欢,“伸着长长的脖子”,拟人化的写法,你想写出红绿灯的什么特点呢?

生:我想写出红绿灯具有警示人的作用。

生:一个个橘红色的火热的愿望向漆黑的天空飞去,一眼望去,就像一只只萤火虫发出温暖的光亮。

师:这是孔明灯。你要写孔明灯的什么特 点呢?

生:温暖,寄托着人们美好的心愿。

生:它细长的身体延伸到地面,形成一个椭圆形的底座,灯泡洒下橘黄色的光亮,和月光混合着,照亮了过往的行人。

师:这是路灯。你想写它的什么特点呢?

生:我想写它为人照明、指路的作用。

四、忆“灯”

师:老师给大家讲一个关于“灯”的故事,在听完以后,要帮助老师把故事接着讲下去。听完之后,你们评价一下老师这个故事讲得好不好,以及为什么。

(故事讲述)

故事发生在一个离别的凌晨。那是我上大学的时候,每年与家人团聚的日子只有寒暑假,然后一别又是四个月之久。我的家在一个小镇,得坐火车去大城市,然而必须先坐班车前往火车站。而班车每天也只有一趟,早上六点发车。五点,我就起床洗漱、收拾行李。母亲给我帮忙,父亲送我去车站。临走前,我总能看见奶奶房内亮着一盏灯,灯光从门缝里露了出来。门没有关实,更不可能锁上,偷偷钻出的暖黄色灯光提醒着我,还有一个人在等着我告别。我推门进去……

师:好,接下来请大家帮老师讲一段话,我推门进去,看到了什么呢?

生:看到奶奶坐在床边等我。

师:“坐”这个动作可否讲得再具体一点,是什么样的姿态呢?

生:可能是驼着背,然后手里拄着拐杖,还在擦眼泪。

师:嗯,因为不舍,奶奶落泪了。(老师继续叙说故事,学生聆听)

奶奶早已穿好衣服坐在床沿,一手扶着拐杖,一手握着手绢。“奶奶,我走了。”我轻唤一声 奶奶。

师:然后奶奶会说些什么呢?请大家说 说看。

生:奶奶可能会说我舍不得你走之类的。

生:还有可能会说你要保重身体,照顾好 自己。

生:要记得给我打电话。

师:大家说得很好。你们觉得说话的语气是什么样的呢?

生:不舍的。

生:难过的。

生:带着哭腔的。

师:大家猜对了一半。老师接着往下讲。

(故事讲述)

奶奶带着哭腔,但却故作轻松地说:“走吧,走吧,照顾好身体。”

师:大家想想,故事讲到这,和“灯”好像没有什么关系了,怎么回到题目上来呢?

生:可以写写灯光照耀下奶奶的表情,比如泪光闪烁,或者眼泪填满皱纹的沟壑,被灯光一照,更加显眼。

师:真好,这里又补充了神态描写,而且写到了“灯”,再次将人和事放在“灯”的背景下。还 有吗?

生:还可以写写灯光下房间的环境。比如说清冷的灯光笼罩着房间,给房间蒙上了一层凉意,我这才留意到奶奶的被子是叠好的。

师:被子是叠好的说明什么?

生:说明奶奶可能整晚都没有睡觉。

师:太好了。经过大家的补充,我们可以看到奶奶虽然说的话非常简单,甚至是以一种非常轻松的语气来说的,但是她的表情、房间的环境都充分体现出了奶奶深深的不舍,而这种不舍,在灯光的笼罩下更加感人。好的,老师接着讲下面的故事。

(故事讲述)

在奶奶说完那句话后,我赶紧转身离开,将那暖黄色的灯光留在身后,晚一秒,泪就会当着她的面落下。那时的我,只是沉浸在分别的伤感中。后来每每回忆起这个场景,心中常常想,那盏灯究竟是什么时间亮起的呢?又是什么时间熄灭的呢?

师:大家觉得这个结尾怎么样?

生:很感人。

师:为什么呢?

生:不知道什么时间亮的,又不知道什么时间灭的,就说明可能灯是整晚都亮着,一直到天明。

生:最后还是回到了“灯”上,这就扣题了。而且是问句,有一种留白的效果,发人深思。

师:谢谢大家帮助老师一起讲完了这个故事。那么,如果让你写一篇以“灯”为题的作文,你学到了哪些方法呢?

生:要将“灯”和讲的故事写到一起去。

师:就是要事中有“灯”。那“灯”和人有什么关系呢?

生:“灯”应该跟人的某些情感有关系,比如说刚才这个故事,“灯”就体现了奶奶对“我”的不舍之情。

师:就是要借“灯”抒情。好的,接下来,请大家想想,你有什么故事是与灯有关的吗?如果让你写成作文,你打算怎么写呢?

五、写“灯”

(一)布置写作任务

师:请大家用列提纲或者画思维导图的方式,构思一篇以“灯”为题的作文。

(二)学生分享,师生共评

生:我想写老人。在老家,冬天天黑得早。天一黑呢,老人因为没有什么事做,所以早早地就睡了。过年的时候,一家人热热闹闹地聊天,奶奶就会坐在灯旁默默地听着,不知不觉就睡着了。我脑海中停留著一幅画面,就是奶奶腿上盖着毯子,身子歪到一边,头深深地低下去。即便是这样,你叫醒她让她到床上去睡,她也不同意,坚持要坐在那里陪着大家。我觉得这个就体现了奶奶对家人的爱。

生:爸爸每次去祭拜爷爷时,我奶奶都会让他带上一盏煤油灯。我很不解,就问爸爸为什么要这样做,后来爸爸跟我解释,因为爷爷很早就去世了,奶奶这么多年一直单身,她很希望爷爷能回到她的梦中看看她,带一盏灯的意思就是给爷爷照亮回家的路。这里的灯就代表奶奶对爷爷的 思念。

(三)师生对话,总结方法

师:经过这节课的学习,请大家试着总结一下,当我们遇到以一个具体事物来命名的作文题目时,应该怎样来构思文章呢?

生:首先要准确地把握事物的特点,选择自己比较熟悉的一个方面。

生:挖掘事物背后的意义。

生:要围绕这个事物来写人记事。

生:要将情感寄托在这个事物上。

【创课所得】

本教学设计以“灯”为写作对象,以说“灯”、绘“灯”、忆“灯”、写“灯”几个环节为主要教学过程,教给学生“借物抒情”的写作方法。

导入环节,从学生的阅读体验入手,激活写作思路,开门见山,明确写作任务。说“灯”环节,降低写作门槛,以话家常的方式,说说生活中的灯,为后面的写作训练做铺垫。另一方面,也帮助学生打开思路,积累素材,激发写作灵感。绘“灯”环节通过第一次片段写作训练,达到两个目的:一是使学生对“灯”的观察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思考,将“灯”置于具体的情境中,准确把握“灯”的特点;二是帮助学生思考和挖掘“灯 ”的作用、意义。忆“灯”环节充分体现了“共生教学”的理念,在教师提供的写作情境中,在师生共生、生生共生的过程中,共同完成一篇口头作文,并且让学生自己体会和总结写作方法,用以指导自己的写作。写“灯”则是为了学以致用,让学生从与教师共同写作到自己独立构思。“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在写作实践中让学生自己总结方法,充分体现学生主体、教师主导、师生共生的教学策略。

共生作文教学在很大程度上避免了作文指导课只传授写作知识,而不关注写作思维和写作过程的问题,由以教师教为主转变为教师和学生一起进行写作思维训练为主。在一节作文课上,由教师提供某个写作话题,慢慢催生出学生的写作欲望,然后通过口头作文的形式,在潜移默化中让学生实践某种写作技巧,最后通过理性思维进行总结,并在自己的写作中运用。这样的教学设计,从学生中来,在学生中发展丰富,最后又回到学生的写作中去,这正是创新之所在。

【学生习作】

李若情

曾经,那灯的光晕染在浓夜的水汽里,朦胧的奶黄色闪烁摇曳,落下一地的影子。

已是深夜了,我收拾好课本,应了声母亲的催促,关了桌前的台灯,钻进了被窝。月色窥窗,梦像娇羞的情人,不愿与我拥个满怀。我叹了口气,索性挣扎起身子,意兴阑珊向窗外望去——

万家灯火的喧哗隐去,真正的夜来了。风穿过树林的声音从远方传来,有树叶在籁籁抖动。小区的静谧里,有不知名的花低低地呓语,露珠在叶尖上滚动、汇聚,在灯的折射下迸出光芒。城市在酣睡,灯却掀起了被子,起身邀明月。

月光落在那一盏灯上。它不高,但也不是粗笨的矮,支柱是寻常色的黑,是令人心舒的匀称大小,在顶端垂下一个圆弧,挂着圆润的灯。那是下方区域仅有的亮了。它的身旁,石椅静默不语,儿童的游乐设施垂下了眼,灯叹了口气,无声地为老兄送去光的慰藉。

我想,已是多久没有在晚上去下面发疯般折 腾了?

那是很久以前的小时候,我对夜晚情有独钟。万家灯火亮起时,便是小孩上蹿下跳的时分了。照例是在这盏灯旁集合,没有独立的小圈子,玩的游戏也随心情。一般是排队玩滑梯,灯光洒在滑梯上,星星般闪耀,让人疑心是否是一块玉。闷头钻进去,幻想着把灯的光捞起来,常常是磕到头了,待要哭,望见别人抓灯泡,忙抹眼睛胡乱拍手跑过去。小孩子对比自己高的物体,总是想去够一下。往往是有序地排着队,探着脑袋,瞧着前面的孩子是否够着了,自己在心里想着:怎么才能够着?于是对那起跑、跳跃、伸手的时机刻苦地钻研。有大孩子抓着了,便按捺下心头的喜悦,享受其他人羡慕钦佩的眼神。他背着手,灯照着他得意的酡红脸颊,照着他令人满心欢喜的稚气。

后来,“够灯泡”游戏一点一点变成埋头苦干的笔耕不辍,玩伴们也越发疏离了。

我也不用努力踮起脚,直起身子去仰脸望它了。它越发老了,像顺遂时光的逝去,一点一点变矮了。原先均匀的漆斑驳脱落,成了黑白相间的突兀。那亭亭立着的灯,曾在柔软的夜中,在一个孩子的心中激起无数欢喜与幸福。如今,地上是它苍白的影子,和一颗苍老的心。

夜更浓了,我闭上眼,沉沉睡去,明月装饰 了梦。

在梦中,多好。我回首望向灯,它仍是少年模样。

(广东省深圳市龙华区潜龙学校;518131)

猜你喜欢

借物灯光奶奶
水中灯光秀
给奶奶按摩
今晚的灯光亮了天
来一场灯光派对
奶奶喊你吃饭啦
移情于物,借物遣怀(外一则)
借物思考解难题
奶奶驾到
借物抒情
我家也有奶奶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