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林教头风雪山神庙》问题探究教学设计

2018-08-24张玉明

语文教学与研究(综合天地) 2018年2期
关键词:林教头风雪山神庙尖刀林冲

教材内容:

人民教育出版社高二年级《语文》必修5

设计理念:

选自于《水浒传》的《林教头风雪山神庙》一文中,有一些看似不经意的小事物,如“尖刀”“酒葫芦”“大石块”,它们确有着作者精心的用意安排,对人物性格的塑造,故事的精妙衔接,矛盾的产生发展,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是解读该精彩篇章的大关键。

教学目标:

1.通过引导同学梳理故事内容,切实体会“尖刀”“酒葫芦”“大石块”在推动小说故事情节发展中的作用。

2.进一步认知小说三要素:人物、环境、故事情节间的关系

3.“尖刀”“酒葫芦”“大石块”三物事的寓意探究

教学重点:

1.通过引导同学梳理故事内容,切实体会“尖刀”“酒葫芦”“大石块”在推动小说故事情节发展中的作用。

2.“尖刀”“酒葫芦”“大石块”三件物事的寓意探究

过程与方法:

1.引导、调动学生的阅读体验,速读文本,找出小说中出现“尖刀”“酒葫芦”“大石块”的章节,启发学生积极思考,鼓励他们自由表达观点,说说它们在推动情节发展的作用。

2.对体现叙事技巧处进行精要评点,感受古典小说的无穷魅力。

3.联系小说主人公的人生遭遇,探究三件事物在人物形象上的寓意。

教学方法:设问导引法,语言描绘情景再现法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ppt 幻灯片)

教学过程:

一、导入课题

在前两节课里,同学阅读了文本,观看了相关视频,已熟悉了小说的内容。并从主人公一味隐忍苟安到不得不走上反抗的人生遭遇,了解到当时“官逼民反”的黑暗现实。

这节课,我们将从巧设悬念、构思精妙等方面对小说艺术特色进行鉴赏,探究“尖刀”“酒葫芦”“大石块”在推动小说故事情节发展中的作用和寓意。

二、走进文本

(一)整体把握课文

提出问题(展示ppt1)

1.课文所选内容可归纳为那几个故事场面?(学生回答,教师板书)

明确:展示ppt1

沧州遇旧——酒店密谋——买刀寻仇——草场交接——东门沽酒——雪压草厅——避雪神庙——草场起火——隔门偶听——愤然杀仇

2.请三位同学依先后出现顺序,分别找出“尖刀”“酒葫芦”“大石块”所在的章节,并回答对应的故事场面

明确:ppt2展示

尖刀:买刀寻仇——雪夜杀仇

酒葫芦:草场交接——东门沽酒——避雪神庙

大石块:避雪神庙——草场起火——隔门偶听

(二)“尖刀”讨论

(随堂提问)

1.“尖刀”的作用(PPT3展示)

(1)他出于何因愤然买刀?

明确:林冲被陷,刺配沧州,一路受尽迫害,幸而不死,他本打算安分服役,可听闻陆虞侯千里追杀,伙同差拨、管营,意欲赶尽杀绝,林冲不能再忍,于是他愤然买刀寻仇,主动出击。

(2)林冲寻着仇人了么?有何表现(依课文作答)

“大街小巷寻了三五日,不见消耗,心下自然慢了。”

(3)林冲惯用花枪,也喜欢好刀,可他为何要买把“解腕尖刀”寻仇?

明确:大街小巷寻仇,长枪、大刀不便携带,也过于张扬,易暴露用意,为仇家发觉。当然,还应当有一個更重要的原因,那就是,林冲乃刺配戴罪之人,这种行头,于其身份不符。

(4)“杀仇”一节中,林冲杀三奸人时分别用了什么武器?如何杀的?作者为什么如此安排?

明确:先一枪搠倒差拨,富安走不到十步,被林冲赶上,后心只一枪搠倒,翻身回来,将陆虞侯劈胸只一提,丢翻在雪地上,把花枪搠到地里,用脚踏住胸脯,身边取出那口刀来……

作者是依照主人公心中对他们仇怨大小顺序来安排的,差拨是在沧州才接触的,仇怨不大,故而先一枪搠倒。富安乃是陆谦帮凶,接下来便是他了。陆虞侯与林冲交好日久,林冲把他当朋友看待,谁知他竟昧了天良。之前陷害,今又追杀,这是林冲最不能容忍的,“杀人可恕,情理难容”。这也正见出林冲性格里的那种中国人对天理良知的坚守。

这种近距离“杀仇”的方式,能最大程度上宣泄主人公长期郁积于心头的仇怨。

(5)“尖刀”开篇出现,结尾用到,从艺术表现,结构及故事情节发展上有怎样的作用?

明确:(展示ppt4)

<1>设置悬念,埋下伏笔,使故事波澜起伏,兴味盎然。

<2>首尾呼应,推动故事情节的展开,使人物形象更加生动饱满

2.“解腕尖刀”寓意探究?

提问:作者给上梁山前的林冲配一把尖刀,有何寓意?(可启发同学自由谈看法,只要有理,均可认可)

(展示在ppt5)

(1)折射出主人公从一味隐忍到忍无可忍后,陡然激起的反抗精神。

(2)是尖刀,而非大刀,长枪,在一定程度上见出林冲反抗精神的不彻底,只反贪官污吏,不反朝廷。

(3)“杀仇”后丢了尖刀,也算仇怨已报,“提了枪,出庙门投东去”,也只是不能再回到社会后的无奈流浪。

(三)“酒葫芦”漫谈

(随堂提问)

1.“酒葫芦”作用分析

提问:从:“酒葫芦”的出场看,它在推动故事情节,丰富人物形象上有何作用?

明确:(展示ppt6)

有了“草场交接”中老军送的酒葫芦,风雪天里,自然会生发出为御寒而“东门沽酒”,才有因“雪压草厅”,无处安身而“避雪神庙”,饮酒取暖。这种看似自然而然的不经意的情节发展,正是作者匠心之所在。没有酒葫芦,林冲便不去沽酒;不去打酒,便会被压草厅,甚而葬身火海。这一连串的精彩故事都因酒葫芦而生发,读来让人惊叹。

2.“酒葫芦”寓意探究

“林冲踏着碎琼乱玉,头戴毡笠,肩扛花枪,枪挑葫芦,往东门迤逦而去”……这是林冲定格于中国人心中的英雄形象。无酒不英雄。此时,林冲在花枪上的酒葫芦,似乎正寓意着英雄落难却并未丧失的豪情。

(四)“大石块”漫谈

(随堂提问)

1.“大石块”作用分析

提问;‘石块为何要大?作者如此安排用意何在?

明确:(展示ppt7)

从推动故事情节的展开看:

<1> 大石块,才能靠实庙门,不被凛冽的寒风推开,林冲才能在神座前裹了毡笠,饮酒取暖。

<2> 石塊大,才能不被后文里纵火后,想看热闹的三个奸人把庙门推开,才会有“隔门偶听”的门内门外两番天地,产生小说叙事中“花开两朵,各表一枝”的艺术表现形式,林冲也才能听得他们得意忘形后说出的内幕实情,才能彻底打碎林冲仍想苟安的幻想。

<3>另外,石块大,而又被林冲轻易‘掇将过来靠了门,也可见他枪棒教头的力气大,本事高。

一块石头,被作者如此“一箭三雕”的妙用,正是作者艺术表现上的过人之处。

2.“大石块”寓意探究

(随堂讨论,教师引导,师生共同归纳总结)

这“大石块”,似乎是林冲隐忍的最后底线。虽听得仇人追杀,也曾“买刀寻仇”,但“街上寻了三五日,不见消耗,林冲也自心下慢了”。他也想就此作罢,但仇人一而再,再而三的设毒计陷害于他,直至“火烧草料场”,将他逼上了绝路,他才清楚的认识到,他的一味隐忍是换不来安宁了,于是,他“轻轻地把石头掇开”,主动突破了隐忍的最后底线,大喝一声,走上了复仇反抗的道路。

三、课堂小结

通过以上的分析与探究,同学们可能在一定程度上也体会到了“尖刀”“酒葫芦”“大石块”三件小物在推动小说故事情节发展,丰富人物形象中的作用。同时,通过对三件小物寓意的开放式探究,同学们也进行了一次思辨认知,这将有利于调动并培养学生主动探究问题的意识。

四、课后作业

(展示ppt8)

选取某个角度,写一篇300——500字的赏析文章(参考角度:譬如环境描写、人物评价、故事结构安排等)

附:板书设计(故事情节的起伏分析)(展示PPT9)

第一波 沧州遇旧(渐趋舒缓)

酒店密谋 (又起波澜)

买刀寻仇(更趋紧张)

第二波 草场交接(又见缓和)

东门沽酒 (暗伏玄关)

雪压草厅(波折再起)

第三波 避雪神庙 (再现舒缓)

草场起火(波澜突起)

隔门偶听(怒火中烧 逼近高潮)

愤然杀仇(复仇反抗 走向高潮)

张玉明,甘肃天水市秦州区太京中学教师。

猜你喜欢

林教头风雪山神庙尖刀林冲
林冲的世界 一直在下雪
火箭军“尖刀”工程兵如何炼成
试论林冲的忍与狠
林冲的生存哲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