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园林》教学例谈
2018-08-24黄金
《苏州园林》是一篇规范的说明文,叶圣陶先生从欣赏者的角度用简明、朴实和高度概括的语言,阐明了苏州园林在我国园林建筑中的地位和园林的共同特点:务必使游览者无论站在哪个点上,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图画。叶圣陶生于苏州,长于苏州,他写这篇文章不仅仅是出于对故土的深情赞美和眷恋,更多的是他曾享受过这种闹市中难得的安宁和闲适。对这篇课文的设计思路是:抓住文眼“图画”串起全文,通过引导学生对文言文中信息进行筛选、整理、吸纳的过程中,进一步学习课文中精巧的构思和精美的语言;发挥现代教育媒体和网络技术的优势,把与教材有关的内容进行系统化处理,使他们主动学习,深入探究;读写结合,以读带写。以文本阅读为支撑,以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以口头表达与写作训练为落脚点,全面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围绕园林之“美”,引导学生体验作者的深情、中国的园林文化和审美。
根据《课标》和本课的预习提示、思考探究和积累拓展确定了本课的学习目标为:1.抓住文中各段的关键语句,把握课文大意,学习先总后分的写法。2.学习本文抓住说明对象的特征来说明事物的写作技巧3.体会本文语言准确严谨的特点。4.感受苏州园林的美,激发热爱祖国灿烂文化的感情。并依据文本的突出特点确定了本课的学习重点为:1.抓住文中各段的关键语句,把握课文大意,本文先总后分的写法。2.学习本文抓住说明对象的特征来说明事物的写作技巧。
依据学生的学情确定了本课的难点为体会课文语言的准确和严谨。上课伊始,以关于苏州园林的两句俗语引出课题,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和热爱祖国灿烂文化的热情,渗透人文情怀。在第一个学习环节里依据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学习兴趣,播放一段《苏州园林》课文朗诵视频,让学生从视觉和听觉上初步感受文意,而且又训练了学生的听读能力。听完后,让学生说说对苏州园林的印象,既考查了听读效果,又培养了学生抓住文章主要信息的能力。接着通过一段作者简介的文字引出下一个问题,此文段既包括了作者简单的介绍和本课要掌握的字词,也写出了作者对苏州园林的美的感受,使教学环节自然而然的过渡到下一个问题。承接文段简介中提到的“美的感受”提出“作者是如何把自己对苏州园林美的感受表达出来的呢?”的问题,用这个问题既引起学生对表达方式的思考,又自然过渡到下一个“整体感知文章内容”的学习环节,因为学生想回答这个问题必然要回到文本,了解文本内容,促使他们带着问题阅读,引导学生钻研课本,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中去阅读,去理解和体验,去感悟和思考,享受审美乐趣,这是一种积极的阅读。
由此,整个的课堂自然由初步感受文意过渡到“粗读课文,整体感知文章内容”的环节。叶老曾说:“大凡读一篇文章,摸清作者的思路是最要緊的事,按作者的思路去理解,理解才能透彻”。依据本文的每段都有中心句的这一写作特点,引导学生抓住每段的关键句来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此环节既可以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又顺势引导学生学习“中心句”和根据文中主要的表达方式确定本文的体裁的语文知识,在文本解读中渗透文体知识,给学生一点“干货”,贯彻《课标》中“随文学习”的指导思想。
通过找出每段的中心句,进而又引导同学们把握文章的谋篇布局和按照先总说后分说,由主到次,由整体到局部,由概括到具体的逻辑顺序并抓住事物的特征来说明事物的写作技巧。
从整体上把握了本文的内容和结构后,整个的课堂进入到精读环节,我由“叶圣陶先生是‘优秀的语言艺术家”导出这个环节的学习内容:从语言上来品味文章的“美”。顺势把握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和严谨性的特点。为了使说明的事物更清楚,往往要借助说明方法,恰当地运用说明方法,能提高说明语言的科学性和准确性,使说明对象更具体、更生动,让读者更明白,更清楚作者的意思,更能增强说服力,有时也能增强读者的阅读兴趣,更突出主题。所以学习此文继续引导学生关注课文中说明方法的运用。
我的板书设计是把课文的主要内容、结构和知识要点,以条例的形式写在黑板上,这样就把本节课的学习目标一目了然、简明扼要、条理清晰地呈现出来了。这节课我依据《课标》和文本特点制定出了本课的学习目标后,依据学生的学情和学生在该学段的认知规律,环环相扣地安排了本课的学习环节和学习活动,引导学生钻研文本,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感受苏州园林的美,从而激发热爱祖国灿烂文化的感情,让人文情怀和语文要素在本文的学习中很好的融合在一起,构建了一堂精美的语文课堂。
黄金,江西宜春市第七中学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