庄浪县绿色崛起进程中加大造林绿化探讨
2018-08-24徐宝霞
徐宝霞
甘肃省庄浪县是1998年被水利部命名的全国第一个“中国梯田化模范县”。在实现绿色崛起,深入推进梯田产业强县打造文化旅游名县进程中,要牢固树立绿色发展理念,以大地增绿、环境增美、农民增收为核心,按照城区景观化、乡村园林化、庭院花园化、城乡一体化的思路,精心组织实施好林业生态工程,着力提高绿化美化水平,积极构建生态良好、布局合理、功能完备、结构稳定的森林生态系统,为改善生态环境、创优人居环境、提升对外形象、建成全面小康庄浪提供坚实保障。
在具体实践中要重点抓好“四化建设”:
一要抓好城区景观化建设。要按照“把森林引入县城、把县城建在林中”的理念,引导城区机关各单位、各学校充分尊重城区自然风貌和现有实物建筑风格,科学选择花草和树木,立体栽植、合理搭配,因景植绿、因绿配景。同时,要规划新建一批城区公园和广场绿地,精心打造一批生态景观大道和绿色林荫大道,使城区面貌、城区生态、城区景观有一个显著的提升,着力构建见林、显绿、露水的城区森林生态景观。大力实施撂荒山地绿化、森林质量提升、山体植被恢复工程,营造城区生态休闲林、城郊片林和环城林带,增加城区森林面积,完善城区绿量分布,形成“点、线、面”相互融合的森林生态格局。尤其是要高标准抓好中心城区北面山等万亩生态造林工程,同步抓好县城出入口路段等空档断档、裸露区域的绿化,对凡是符合植树造林条件、能够进行造林绿化的地块,都要采取栽植大苗的方式一次性进行绿化,让城区可视山头先绿起来,推动绿化沿山体向两端延伸、向城区靠拢。同时要注重艺术点缀、讲求层次丰富,体现不同的造型和风格,切实把城区做美、做靓、做温馨,形成春、夏、秋三季有花,四季常绿的景观效果,着力打造点上绿色成景、线上绿色成荫、面上绿色成片的生态宜居新景观。
二要抓好乡村园林化建设。要尊重规律、顺应自然,紧密结合各自的生态环境、民俗传统和产业特征,把治山改水与显山露水紧密结合起来,坚持保护与开发并重、建设与利用并举,宜花则花、宜草则草、易果则果,依山就势开展绿化美化,打造层次分明的外观布局,因地制宜发展生态农业,发展增收致富的经济作物,放大山水优势,做活生态文章,全面打造集生态旅游、休闲农业为一体的乡村特色园林。要结合小城镇建设和美丽乡村建设,严格按照“针叶阔叶混交、乔灌草合理搭配、高中低立体栽植”的模式,统筹推进村镇绿地建设和家庭院落绿化,着力推进农村净化、绿化、美化、亮化。按照“村在林中、房在树中、人在景中”的要求,广泛动员、积极引导群众自觉开展义务植树造林,加大庭院绿化和村庄公共绿地建设力度,加快村庄宜林荒山荒地绿化和环村防护林带建设步伐,重点抓好小城镇、新农村示范村、美丽乡村和移民搬迁小区的绿化美化,逐步将每个村庄建设成为“园林式”村庄。要按照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要求,坚持生态林业与民生林业并重,精心实施好苹果新植补植和城乡造林绿化工程,把发展林业产业与脱贫攻坚有机结合起来,充分利用森林和林地资源,大力发展果树经济林、林下种养、苗木培育和森林生态旅游等四大产业,努力实现生态、经济、社会三大效益有机统一。
三要抓好庭院花园化建设。要实行植绿与景观、改造与提升相结合,城乡机关各单位、中小学校、住宅小区、家庭院落都要依据各自的空间布局和建筑风格,做到见缝插绿、增加绿量、完善层次、丰富景观的要求,有效利用乡土树种和花卉资源,将各自的工作、生活和居住区域当做一个独立的花园来打造,采取拆墙透绿、破硬还绿等措施,栽花种草、增加绿量,清理杂物、整修外观,着力建设一区一特色、一院一景观、一庭一花园的庭院美景,高标准做好机关单位、公园广场、住宅小区等重点区域的绿化,积极开展绿化进机关、进企业、进小区、进学校、进公园“五进”活动,让能绿的地方都绿起来,进一步提高覆盖率,特别是要加大乔木绿量,使群众能够推窗见绿、出门赏绿。并采取增绿造景、立体挂绿等措施,努力实现环境卫生清洁美、摆放有序整齐美、栽花种树绿化美、院落布局协调美,让城乡干部群众享受到更温馨的生活氛围、更加自然的居住环境。
四要抓好城乡一体化建设。要坚持城乡统一规划、同步开展实施的原则,坚持新植与补植、植绿与造景、改造与提升相结合,突出标本兼治、多管齐下,注重文化气息和地域风格,抓好公路沿线的林带建设和县城入口的美化绿化,大面积栽植木本草本花卉,注重多树种交叉,配套建成景观花园和花坛,精心打造一批高规格、大绿量生态景观大道和绿色林荫大道,形成美丽景观风景带。实现“四季常绿、三季有花”。要按照“绿随路建、绿美结合”的原则,对城乡主干道两侧绿化带缺株断档、密度不够的要全面进行补栽补造,解决林荫景观效果不佳的问題,切实建成层次多样、景观优美的绿色通道,形成“有路必有树、有树必有荫”的道路绿化格局。通过城乡一体造林绿化,促进县城和乡镇在经济发展、规划建设、生态保护、公共服务设施完善上深度融合,以城带乡、城乡互补,用城市文明改造乡村文明,实现城乡在政策上平等、产业发展上互补,让农民享受到与城镇居民同样的文明和实惠,使整个城乡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